在新一轮城市发展战略中,城阳区定位为青岛内联外通的中央活力区,战略地位进一步凸显。
面对疫情带来的冲击,如何找准发力点,寻找区域发展动力充沛的引擎?采访中,城阳区委书记、青岛高新区工委书记、青岛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工委书记王波自信而笃定、坚定而从容,并思路明晰地列出了“城阳打法”。
“信心比黄金还珍贵,决心坚决不能动摇。不能因为形势而放松了对目标的追求,更不能放弃了关键时刻弯道超车的机会。”王波说。
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围绕决战决胜全年任务,城阳将继续当好全市15个攻势“急先锋”、全力抢占“五大高地”,用改革的冲击钻在关键“穴位”上持续加力,拿出超常规、大力度、突破性的实招硬招,精准发力、集中攻坚,努力交出一份出色的发展成绩单。
△城阳区委书记、青岛高新区工委书记、青岛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工委书记王波王波,1970年9月生,山东青岛人,青岛大学企业管理专业毕业,在职研究生。1995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3年7月参加工作。历任胶南市泊里镇经委副主任,胶南市贡口造船厂党支部书记、厂长,胶南市灵山卫镇党委副书记,胶南市珠山街道办事处党委副书记。2000.09月任黄岛区政府区长助理(2002.01明确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局级)2006.12月任四方区委常委、副区长(2005.09-2008.06山东省委党校经济管理专业在职硕士研究生班学习)2012.11月任市北区委副书记(2013.05 明确正区级)2013.07月任市北区委副书记(正区级),日喀则地委委员、日喀则市委书记2014.11月任市北区委副书记(正区级),日喀则市委常委、日喀则市桑珠孜区委书记2018.10月任城阳区委书记、党校校长、青岛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工委书记2019.10月至今任城阳区委书记、党校校长、青岛高新区工委书记、青岛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工委书记
城阳区上半年经济社会运行数据
上半年,城阳区生产总值完成529.16亿元,同比增长1.5%,其中城阳区(不含高新区)生产总值完成474.49亿元,同比增长1.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
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4%,其中城阳区(不含高新区)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0%; 货物贸易进出口增长11.3%,其中城阳区(不含高新区)货物贸易进出口增长10.7%; 实际到账外资增长11.3%,其中城阳区(不含高新区)实际到账外资增长13.8%; 新开工项目166个,总投资160.96亿元;签约重点项目172个,总投资1239.8亿元。其中过50亿元项目6个,世界500强投资项目3个; 人才共有产权住房政策累计完成报名1.3万人;累计签订人才协议6455人;完成网签4837人,已网签人才中新引进区外人才1993人;引进各类人才1.02万人,较去年同期增长46%; 新增市场主体16735户,其中企业8764户,个体工商户7957户,农民专业合作社14户,办理全程电子化登记16032件; 新增就业4.7万人,完成全年目标的131%,政策性扶持创业4126人,完成全年目标的206%。
“阳光城阳”建设已经走过了三个年头,大家都感受到了阳光为城阳带来的改变,下一步,“阳光”的底蕴将怎样进一步发扬光大?
王波:3月24日,“阳光城阳-北京客厅”在北京正式挂牌,7月28日,深圳-“阳光客厅”开厅,青岛市城阳区与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协同创新发展中心揭牌。活动推介了城阳区打造青岛内联外通中央活力区的重点活力片区,正威偏光片、国志激光北方研发及制造中心等10个深圳(粤港澳)项目签约,计划总投资123亿余元。
近几年,城阳区以实际行动“学深圳、赶深圳”,全力抢占与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协同发展高地。2019年,在深圳成功举办城阳区项目资源阳光发布会,现场发布面向2035年计划实施的277个重大项目资源,总投资达3700亿元,得到了广大深圳企业家的热情参与和大力支持。
“阳光发布”可以说是城阳一直秉持的“阳光理念”的具体体现,是“阳光城阳”建设的代表性举措。
“双招双引”是经济工作的第一战场。深入践行平台思维、生态思维,重点通过顶格推进、阳光发布、吹哨报到、网络招商“四个机制”,在全球范围内广招“城市合伙人”。以这种方式请企业家写好“剧本”,我们当好“场务”,成全企业家的创意创新创造。有的企业家告诉我:“我们就是奔着阳光而来”。
今年以来,城阳区签约引进过亿元项目116个,签约项目储备累计逾1000亿元。下步将重点在精准设计、统筹资源、强化联动三个方面求突破,再引进一批符合产业发展定位的大块头、好项目,确保全年新引进过亿元项目180个以上,签约项目储备2500亿元以上。
城阳区在非常之时拿出非常之举,创新推出人才共有产权住房政策,截至 6月30日,人才共有产权住房政策累计完成报名1.3万人,累计签订人才协议6455人。今年上半年,城阳区引进各类人才1.02万人,较去年同期增长46%。
自2017年提出以来,“阳光城阳”建设已经走过了三个年头。最大的收获,就是让阳光照进了每个人心里,大家都能够享受阳光、希望阳光、践行阳光。在这个基础上,科学设计了“阳光城阳2.0”,提出了“阳光党建、阳光政务、阳光发展、阳光治理、阳光生活”新五大工程,趁热打铁、久久为功,要把“阳光”的底蕴进一步发扬光大,让阳光的底色更加醇厚,为建设青岛内联外通的中央活力区营造阳光高效的发展生态。
做好“六稳”“六保”工作,核心靠投资、靠项目,在双招双引方面,城阳将找到哪些突破口?为此,建立了哪些机制,来打造投资发展首选区?
王波:做好“六稳”“六保”工作,核心靠投资、靠项目。面对现在的形势,我们更要在投资方面持续用力,坚持“项目为王”,出征、出招、出手,推动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以上,有力拉动GDP增长。出全力狠抓有效投资。一方面做实存量项目。加快推进目前456个在建项目,年内完成投资524亿元;今年共新开工项目285个,完成投资315亿元,其中新开工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47个,完成投资91亿元,新基建项目77个,完成投资47.6亿元;突出民生改善,持续抓好61个旧改项目建设和11个老旧小区整治改造,计划总投资1133亿元,年内完成投资160亿元。另一方面大力引进增量项目。“阳光发布”方面,将每两个月至少发布一次重大项目资源,年内开展规划设计、交通市政基础设施、教育等专项发布4次以上。超常规拉动工业增长。工业是城阳的传统优势,拉动增长首先要在工业方面取得突破。城阳正在实施工业投资三年倍增计划,从鼓励增量企业加快产业化、支持存量企业改造升级等七方面提出16条扶持政策,力争到2022年,全区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45%以上;两化融合等示范项目达到100个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800亿元以上。目前,全区投资5亿元以上重点工业招商项目22个,计划总投资553.6亿元。其中,已签约项目11个,计划总投资173亿元,预计年内开工或运营项目9个;在谈项目11个,总投资380.6亿元,计划年内签约项目10个。大力度提高土地产出效益。加快发展高层工业楼宇经济,联东U谷•夏庄智造园作为全省首个高层工业楼宇项目,实现了3个第一,第一个规划、第一个建成、第一批企业集中入驻,于7月11日正式开园,截至目前入驻企业36家,预计招商100家企业,全部投产后年产值将达到10亿元以上,实现税收6000万以上。目前,全区在建高层工业楼宇项目12个、总建筑面积125万平方米,总投资73.7亿元。同时,向“土地存量”要“发展增量”,年内转化“批而未供”“供而未用”土地5700亩以上,盘活低效用地4300亩以上,产业用地亩均税收达到50万元以上。突破性用好资本市场。上半年,城阳共引进13只备案基金,备案规模51.64亿元,实到位40亿元。年内还要新引进创投风投机构10家以上,基金实到位规模达到60亿元以上。今年,城阳企业上市也实现了新突破,新增4家上市公司,目前已达10家。威奥轨道成为2020年全市首家主板上市企业,天行昆仑成为今年全省新引进的首家境外上市企业。目前,还有高测科技、浩大海洋、海泰科3家企业正在积极筹备上市。
开放是城阳的最大机遇,创新是城阳的突出特质。中韩交流合作“国际客厅”将如何推动中韩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合作更加畅达?如何发挥城阳对日韩开放合作的前沿优势,融入山东自贸试验区和“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建设?
王波:打造“国际客厅”,是市委围绕打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树立开放发展的大坐标,推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举措。今年6月23日,中韩交流合作“国际客厅”正式开厅纳客。包括中韩城市发展联盟中国代表处、釜山企业青岛商务中心等在内的63家韩国商协会、企业已入驻“客厅”,韩国河东郡等三个郡在客厅共同投资设立了代表处。
通过“国际客厅”,一定能让全球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源源不断地走进青岛、走进山东、走进黄河流域,乃至整个中国和“一带一路”更广袤的空间。为了推动“客厅”走出国门,城阳正在与世界韩人商工人总联合会合作,在韩国首尔建设中韩交流合作“国际客厅”的“姊妹客厅”,还将在韩国大邱等城市建设城阳驻韩国办公室,在更广范围汇聚全球优质资源要素。除了线下客厅,城阳区还启用“云端客厅”,服务于胶东半岛一体化乃至全省、全国其他城市,实现线上线下、国内国外同步运营。开放也在更深层次展开。围绕融入山东自贸区和“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建设,城阳已经先后在17个“一带一路”国家、地区投资59个项目,中方协议投资额达到11.2亿美元。今年以来,境外投资新备案及增资项目4个,投资总额8766万美元,同比增长13倍。打造了全省首个外贸资金池服务平台,撬动银行资金支持外贸企业发展,上半年进口资金池项目实现增量1.69亿美元,提升全区进出口4.5个百分点,力争全年实现增量5亿美元以上。
城阳一直是市委市政府各项工作的“急先锋”,高端装备制造一直是城阳的优势,集聚了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等平台,中车四方、庞巴迪等轨道交通产业形成千亿级产业链,城阳将如何借力青岛打造工业互联网之都,推动高端制造向高端智造转型?
王波:在疫情的倒逼下,互联网加快进入下半场,工业互联网成为新风口。而制造业拉起了工业互联网最大应用场景。轨道交通作为城阳的特色支柱产业,全产业链产值已突破1000亿元,生产的高速动车组占全国60%的份额,城轨地铁车辆占全国20%的份额,现在已发展成为全国唯一的集高铁地铁整车生产、关键核心系统研发制造、国家基础应用技术协同创新平台于一体的产业集聚区。城阳还在加快构建以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健康为主导的高端制造业产业体系,拥有企业技术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工程实验室等各类科技创新平台182个。城阳有条件、有能力、更有责任争当青岛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的“急先锋”。承借青岛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的大势,城阳正在实施加快工业互联网发展三年攻坚计划,组织企业利用海尔卡奥斯及其他互联网平台资源优势,开拓销售渠道,寻求新订单。目前,全区已有3746家中小企业完成海尔卡奥斯平台注册,年内将达到5000家,推进工业互联网改造项目100个以上。以工业互联网项目建设为引擎,增强高端智造转型动力。近年来,城阳已推动企业实施工业互联网项目200余个,完成投资近20亿元。比如,中车四方股份借助新一代信息技术建设数字化工厂,生产效率提高20%,产品研发周期缩短22.3%,数据自动采集率达到90%,设备数控化率达到45.2%。到2022年,预计城阳将引导300个以上工业互联网场景应用项目建设,选树200个人工智能典型应用场景;培育10个智能(互联)工厂、50个数字化车间、50条自动化生产线,引进培育10家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解决方案供应商。重点依托中车四方股份等龙头企业,利用三年时间,打造国内知名的特色化、专业化轨道交通工业互联网平台,构建以云制造服务平台为支撑的轨道交通全产业链、全价值链信息交互与智能协作的产业生态体系,助力轨道交通5000亿级产业集群建设。流亭国际机场转场后,将在城市中心释放33平方公里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带来了关于未来发展的无限想象空间。城阳将把这片区域作为未来城市“试验场”,打造成名副其实的“未来之城”。
全市功能区试点改革后,城阳区与青岛高新区、青岛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怎样相互赋能,为区域发展带来澎湃的动能?
王波:去年,全市功能区试点改革,让城阳区与青岛高新区、青岛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成为三区协同、相互赋能、一体推进的发展共同体。这让这座年轻城区的奔跑步伐更加英姿俊朗。
市委这一决策,蕴含着深刻的战略考量,和对胶州湾北岸城区发展的良苦用心。这对三区、全市乃至全省,都是重大利好,必然是1+1+1>3。今年,胶州湾综合保税区划归城阳区管理,城阳区对外开放的优势得到进一步放大。环海经济开发区将与后机场时代的“未来之城”融合发展,共同打造引领城市未来发展的样板活力区。高新区作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将在全国、全球寻标定位,打造青岛、山东半岛乃至全国的科技创新高峰。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将发挥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这个独一无二的创新平台优势,打造全球领先的特色产业园区,尽快形成5000亿级产业集群,同时建设为轨道交通产业配套综合服务的“未来高铁城”。城阳区作为这些功能区的发展沃土,将主动为功能区打牢发展基座、搞好服务保障,构建一体化融合发展的良好生态。建立了城阳区与高新区、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融合发展协调工作领导小组,将突出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推动行政区和功能区协同融合发展,打造相互赋能、一体发展的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