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巡护员说 | 28台红外相机背后的反思与总结

程奇周、黄建 山水自然保护中心 2023-12-22

李子坝村位于甘肃白水江国家级保护区碧口保护站范围内,从2012年开始进行红外相机监测工作。2012年第一次布放3台相机,监测1年后回收;2013年4台,监测1年后回收;2014年12台,监测1年后回收;2015年布放13台,一直监测到现在。


经过多年的保护,李子坝村的保护成效显著。社区生活已经改善,村民的保护意识已经加强。


2019年4月16日,中央电视台新闻直播间报道了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李子坝村两天看到了四只大熊猫。


同时,通过保护区多年的监测,累积了大量的大熊猫痕迹点位。

李子坝各年份大熊猫调查痕迹位点图(白水江保护区提供)


社区保护做到这里,好像遇到了一个瓶颈:在改善了社区生活,提高了保护意识后,保护工作应该做些什么?


现阶段社区保护工作者在监测水平上的不足导致了对于各种动物的数量及分布、威胁因素不能提出更加科学的监测,而这也影响对于保护对象的专业化保护能力。我们认为,怎么提高对保护对象的专业化保护能力实施精准保护,应该是未来社区保护的工作方向之一。


李子坝的社区保护人员也感受到了自身的不足,正在努力提高自己的水平。同时我们也一直在考虑未来的路应该怎么走。所以,我们计划从科学的调查方法开始,一步一步地提高社区保护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李子坝是以大熊猫为保护对象,对所辖区内大熊猫的数量及分布范围情况应该有完全的掌握。


为了实现对李子坝村范围内的动物进行全面的监测,在2018年9月,我们与白水江保护区的科研人员、李子坝村委,开始制定对李子坝村的网格化监测方案,设计了29个“1公里×1公里”的调查网格。并于2018年10月对李子坝巡护队进行了网格化监测的培训,于11月正式开始进行网格内的红外相机安装工作。

李子坝村网格化监测网格分布图


以下是李子坝巡护队员程奇周作为进行网格化监测参与者的亲身体验:


👇

一、不如明天就去

自2018年11月份开始,我们李子坝村在山水自然保护中心与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共同合作下,启动全区域实行网格化监测项目,我们村分为四组,每组七台红外相机监测安装任务,我们组年前因事耽搁,2019年3月前只完成了四台安装任务。开春事务多,外加海拔最高的地方大雪封山导致任务再度拖后,眼看就要到采茶黄金季节,我们组队员们心里都十分着急。3月26日下午,我们几个队员在一起商议,趁着茶叶刚刚开始采(过几天时间更紧),我们还要安装三台相机任务怎么办?大家异口同声地说:“任务必须完成,越往后越挤不出时间来,不如明天就去”。

我们的小组成员


3月27日凌晨5点都早早起床,相互联系,收拾东西,草草早饭后,背着行李,打着手电向山里进发,借着手电光爬了好一阵子山天才亮。进山巡护监测的路都是坡路,走起来很是费力,爬一会儿满头大汗,气喘吁吁,我们只好走走歇歇。

大熊猫的粪便


越往高处路走起来越艰难,许多地方需要拽着竹稍才能往上爬。途中经过一段十分险峻的路叫陡岩子,队员们互相招乎着,脚下踩稳,手抓着竹子,小心奕奕地过。我探头往崖下看,两腿哆嗦,约为120度的陡崖看起几乎垂直,几百米高,更是惊人魂魄。

悬崖边上的景色


过了这段陡崖,海拔以升到2200米,天公不作美,云涌山头,寒风呼啸,雪花飞舞,仿佛再入寒冬。竹林里雪白茫茫的,斜坡岩脚去年未融化的积雪像堆起的雪人,足有一米高。看来“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说法范围还有点大,这山里在气候多变的春天,百米温差很大。稍稍小坐一下,冷的哆嗦。

大熊猫的粪便和羚牛脚印


多年的巡护监测工作,队员们一上山总是习惯地在山头或高脊坡上,目光搜索着山里的一切动静和周围环境的模样,看到多处熊猫食竹留下的痕迹和粪便,羚牛、野猪穿竹林走过的路和留下的足印。有些足印粪便非常新鲜,可能刚在这一区域活动没几天。

发现了疑似熊猫的窝


二、纬度:320度?

在一处叫打鹿子岩窝的地方,发现了密集的熊猫粪便和多次卧过的痕迹,队员们十分高兴,大家猜疑或许是熊猫窝吧,队员们商议决定此处安装一台相机,期望拍到熊猫产仔照片和视频。

 

于是在此坐下,拿出相机装好电池,进行安放第一步相机设置,大家看相机是熟悉的,可开机设置就陌生了,我问队员们谁会设置,都说很生疏,顿时都傻眼了。去年黄老师培训的都忘的一干二净,我脑子里也一片空白,我只好放下相机,呆呆地望着它,相机的两个摄像孔像两只大眼睛瞪着我们,似乎在说:傻了吧,扛月锄挂茶篓的兄弟们,大老远把我背上来不让我工作,莫非又背我回去?

安装好了的红外相机


僵持好一阵子,我拿起手机找到百度进行搜索安装说明,可惜网络转圈圈,就是不现面。这使我更加紧张,冰冷的手再次拿起相机,开启设置,颤抖的手指点着上下左右键,终于找到了步骤,进行设置。由于着急大意,但最终还是闹了个大笑话,把纬度设置成了320度,不知在哪个星球了。

设置错误的经纬度坐标


三、回家后的反思

安装完相机回家以后,才慢慢开始反思这件事。由于大家的粗心大意导致工作效率低。针对上述情况,建议加强护林队员培训学习,制定专业巡护监测袖珍手册,不断反复熟悉自己的工作内容。才能更好的完成监测巡护任务。


2018年11月开始进行网格化监测红外相机布点工作。2019年3月,完成网格化监测所有红外相机布点工作,共布设28台红外相机,具体分布如下图:

红外相机已安装情况图


LZ08号点位因为地势过于陡峭所以取消。在监测过程中,我们发现了很多需要提高的地方:巡护队队员还没有认识到网格化监测与之前的普通监测的区别,还是以拍到动物为优先级,很多相机没有落到网格内;在野外工作时,监测网格的识别存在一定的困难,李子坝巡护队队员对地形和小地名很熟悉,但是很难落实到地形图上,准确地识别网格位置难度较大;因为相机型号太多,导致了巡护队在学习相机操作的成本上增加了;GPS操作不熟练,无法准确填写坐标位置;野外调查表格过于复杂,不利于在野外填写;数据回收机制没有建立好,导致数据回收的过程比较混乱。


在后续的工作中我们将优化整个监测流程,加强对巡护队员的培训,提高自身能力,让社区工作者也能快速准确地进行各种监测活动。培养社区里能做专业级保护的人才,以点带面,将这个模式推广开来,达到全民参与保护的理想状态。


作者介绍



识别下图二维码 关注山水公众号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