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心的一部分,留在昂赛吧
今年3月,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三江源国家公园澜沧江源园区管委会和山水共同发起了三江源国家公园科学志愿者招募。今天的文章来自项目的第二批志愿者之一聂宁,让我们一起跟随她的视角,来了解昂赛工作站见证的不懈努力与美好回忆,了解他们为建立和完善昂赛自然解说系统做出的探索。
在去往昂赛之前,我还尚且不确定这里将会在我的人生中留下怎样的痕迹,就像一年前我初到三江源时,也同样不清楚自己将和这片土地产生如何的牵绊。
一个月的三江源国家公园科学志愿者项目不仅是在昂赛的山间数十个星辉遍野的夜晚。在日复一日对遇见雪豹的期待和对藏棕熊出没的担忧中,我们似乎可以暂时忘却新冠疫情和手头的工作,外界纷扰被澜沧江的低语取代,昂赛伸出它温柔的大手把我们尽数拥入怀中。
第一天来到工作站,有乔迁一般的喜悦心情 摄影/聂宁
01 在昂赛,晒太阳无罪
四月初准备前往昂赛时,我正在离昂赛不远的杂多县做高原生活垃圾的分类处理调研。当地的藏族朋友都将昂赛视作高原夏季的游玩胜地,在水草丰美时纷纷开车前往昂赛大峡谷,在草滩上开怀畅饮,甚至一头扎进澜沧江游泳。昂赛的美人人皆知,我也终于有机会亲身进入昂赛,一睹这个雪豹和其他高原动物共同的家园。
作为三江源国家公园澜沧江园区的核心保育区,杂多县昂赛乡不仅有“雪豹之乡”的美誉,还拥有青藏高原发育最为完整的白垩纪丹霞地质景观。为了让当地牧民能从生态保护中受益,推动以雪豹为旗舰物种的高原保护实践在全社会的主流化,自2018年起昂赛乡就在国家公园试点背景下开展了自然体验特许经营项目:通过向外界开放“大猫谷”自然体验,吸引国内外游客造访,由当地牧民接待家庭提供食宿、向导等服务,所得收益部分归接待家庭,部分归集体共享及人兽冲突基金。这种特许经营模式强调当地社区牧民的主体地位,意在实现保护与社区发展的双重收益。
以驻站志愿者身份参与自然体验项目,既能探访大猫谷的神秘景色,又能在与牧民的交往互动中感受到当地社区焕发出的活力。在和同伴们历经几个小时的颠簸后,我第一次站在了昂赛大地上。
驻站第二天,幸运地发现远处山坡上的一只雪豹 摄影/邝隽烨
昂赛很静,尤其是夜晚,仿佛只有你一人与它在月色下独处;却又很闹,胖嘟嘟的喜马拉雅旱獭和总是光顾工作站的牦牛、喜鹊都在提醒你这是一个人与动物的活动边界十分模糊的地方,为了尽量做到互不打扰,我们连残羹剩菜都要每天换一个地方倒——如果固定把饭菜倒在一个地方,累积的油脂味道可能会引来熊。
背靠澜沧江的昂赛工作站像一座橙色的灯塔,是我们在峡谷中最温暖安心的庇护所,尽管这种温暖在一次火炉险些烧穿墙壁的事故中打了折扣,故而晒太阳就成为了取暖的绝妙手段。
四五月的青藏高原时不时会下起鹅毛大雪,天气阴晴不定,昼夜温差也极大。自以为早已适应高原生活的我这次来并没有带厚衣服,于是这个季节的昂赛让我戴上了“痛苦面具”,成为全工作站最怕冷的人。除了靠做饭以靠近火源或抖动取暖,每天饭后在门外阳光下伫立一小时开始变为我的固定活动。好在在昂赛,晒太阳和花大把的时间看山、看水、看旱獭一样都并不可耻,抛却一切现代计时工具,昂赛有着它自己的时间观:日升月沉、旱獭出洞、牦牛归圈……专注地晒太阳仅仅是我和昂赛相处的一种私密的方式,且足以求得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02 保护,不过是社区日常的一部分
为了完成一套更完善的自然体验解说手册,初来昂赛我们就马不停蹄地踏上“走样线”的旅程。这一次我们希望能够设计出安全且符合自然体验者观赏需求的最佳游览路线,并就途中的神话故事、历史传说作系统性梳理。昂赛下辖的年都村、热情村和苏绕村都有可以观测到雪豹的地点,但每个村的景观也各有特色。
年都村境内山川起伏,有以“莫核拉才”为代表的十几座神山,它们高峻独立,围绕其产生的神话传说、景观数不胜数。在藏文化中,神山如同人一样具有喜怒哀乐,既有庇佑人的神山,也有惩罚人的神山,我们沿途不时提醒自己:不要冒犯神山老人家,也断不可随意开神山的玩笑。尊重当地文化,始终是所有昂赛工作者的默认原则。
俯瞰年都村的群山 摄影/刘之秋
热情村村如其名,不同于年都的粗犷奔放,幽深狭窄的山涧中有奔流的小溪穿过,藏马鸡昂首穿梭于树丛间,好像在向初来乍到者发出盛情邀请。山谷间曲径通幽,是体验者徒步游览的绝佳地点。
热情村的清晨 摄影/刘之秋
隔日我们专门绕行到龙玛达村进入苏绕时,大家前几日的疲倦又被一扫而空——苏绕如同青藏高原上的“西部世界”,人迹罕至的山谷深处移步换景,别有洞天:年都古寺、奔涌瀑布、千年壁画,每到下一个转角都有意想不到的惊喜。若途中遇见马麝、岩羊甚至鼠兔,没人能克制住自己不发出兴奋的大叫。在野外,似乎一切欣喜的情绪都会被无限放大,昂赛如此可爱,怎能浪费时间在车上睡觉?
吉日沟古塔及前往古塔途中的风景 摄影/刘之秋
苏绕村雪后异世界般的美 摄影/刘之秋
踩点和探访工作不免要和沿途牧民打交道。山水在昂赛已有不少牧民朋友,沿线的一个个牧民家庭就像补给站一样满足着我们这群在高原上饥肠辘辘的人对碳水和脂肪的渴望。勤劳的藏族阿姐不会说汉语,只是不停地示意我们喝茶、吃肉,男主人则娓娓道来他所知的地方传说与社区故事。在他们的阐述中,我们得知反盗猎巡护、红外相机的布置维护和巡山清理垃圾等等保护行动不过是村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其实并不特别。很多生态保护知识都与藏文化中的一些思想相契合,也吸引越来越多藏族牧民加入保护的队伍。也许现代化的冲击起初让他们感到茫然,但在接触新的知识后,他们也是最先行动起来的人。
这样,国家公园牵头、社区为主体的自然体验项目就可以作为推动当地社区在保护中实现发展的一个探索,能够融入牧民的日常生活中持续为社区赋能。我想,当不惊扰野生动物、挖完虫草回填土壤和带走草原上的垃圾就像给牦牛挤奶、转经转山一样理所当然时,基于社区的保护行动才是真正焕发了生命力。
在三江源,很多本土有识之士已经意识到三江源的生态价值,看到了虫草经济衰退的可能并积极奔走行动,而认识他们,并传递他们的声音,是我们可以做的事情之一。
03 昂赛要去往何方?
更多的时候,维护工作站的整洁卫生、接待临近牧民以及各方各界的来访者才是驻站工作者的日常。接触到各行各业的人们,向他们介绍山水昂赛工作站的“前世今生”,并倾听他们基于自身角度向我们提出的问题和建议,这也帮助我们思考进一步摸索探寻社区发展的可能。
与五湖四海的访客同在工作站屋檐下 摄影/MXX
被卷入更大市场体系的传统游牧社会在虫草经济的裹挟和国家力量的推动下正经历着深刻转型,相应地,三江源自然保护这一议题也面临着如何在被资本接受、与市场经济对接的同时又能确保生态先行、保护到位的问题。推动社区在保护中“发展”并不是单向的援授,而是尊重当地声音、实现多方互动的过程。昂赛自然体验项目中,我们不断遇到新的问题,需要不断评估各种行动可能产生的影响,但同时也坚持珍视看重地方集体行动的逻辑和力量,保护集体行动的价值。我们确信,一种让当地人公平受益的生态发展模式是可能的,为了实现它,保护正被一步步推到台前,未来也还需要更多的调查和发声。
在我看来,参与三江源生态保护工作,需要的是对本土知识的尊重、对生命的敬畏并保持对人类自身的谨慎态度,我们始终应摆正自己的位置。
作为半个“格吉女孩”,我更愿意认为自己是在这里生活而不仅是“做调查”、“做志愿”。藏区是一个来了就不想走的地方,在感受到藏族朋友直接而热情的情感表达,让自己逐渐改变并适应高原生活后,我已不再是可以挥一挥衣袖就潇洒告别的过客。我不赞同传统与现代、野蛮与文明的绝对对立,也拒绝将来到这“偏僻之地”完成某个项目或体验就视作实现了自身道德的救赎。于我而言,能够聆听澜沧江在耳边的细语,走进这个人与动物以奇妙方式和平共处的自然圣境,和昂赛结下一段不解之缘,足以让我在离开后的日子里回味许久了。
属于我们的共同回忆 摄影/刘之秋
每个来到昂赛的人都不会从昂赛带走什么,却可以选择把心的一部分留在这里。
我确信还会与这片碧水丹山再次碰面。
-END-
撰文/聂宁
编辑/邸皓、李彦臻
排版/王善玮、李彦臻
*本文来自山水自然保护中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和引用。
如有需要请后台留言或联系contact@shanshui.org
作者介绍
聂宁
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第二批国家公园科学志愿者。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前往青藏高原捡垃圾的路上。
关于昂赛,你还可以了解:
识别下图二维码 加入山水月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