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疫情,“吉祥”新生
如果你问这波疫情给上海居民带来了什么,家住松江区的胡楠一家应该会回答:“吉祥。”
吉祥,是一只现在才两个月大的小貉。
如果你追问,貉为什么出现在人类家庭,那么我们会说,这既是一个十分暖心的乌龙故事,也是一起只能发生在当时当下、无法被复制的特殊事件。
今年4月8日,是胡楠一家最早见到它的日子。那天,一位小区邻居在院子的落叶堆中,发现了一只脐带尚在的新生“狗崽”,因为四下里并未发现它的家人,邻居也不太会养动物,便拍了照发在小区微信群里,询问是否有人愿意领养。胡楠的妈妈刁阿姨因为有过十几年的养宠经历,于是在群内接手,将它带回家收养。
在树叶堆中被发现的小貉
供图/胡楠
不论从哪个意义上说,刁阿姨都救回了它一命:刚接回家时它已全身冰凉,是刁阿姨用电热毯暖了48小时才一点点帮它缓过劲来;因为最开始不太会吃奶,刁阿姨泡了羊奶粉,用滴管帮它一口一口地推进嘴里,两小时一喂,晚上12点喂完才睡;消化不好,她帮它揉肚子;每天上厕所,她帮忙把尿、洗澡、洗尿垫;小家伙大便不通畅时,她会用一点开塞露帮它通便;一段时间后,它再次休克,她帮它按摩心脏,才又把它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他们也曾想过把它放回原处、让家人带走它,但它们再也没在院子里出现过,小家伙也实在太小,大家不敢贸然行动。
屡屡由濒死状态转危为安,并在刁阿姨几乎无微不至的照顾下健康成长,小家伙无疑是幸运的。这样的幸运与温暖在4月的上海尤其珍贵,于是小区邻居们给它起名“吉祥”——两个月下来,它已经成了小区的团宠吉祥物。而在胡楠家里,排在两个儿子之后,小女生“吉祥”被精心照料的程度,说是“三宝”似乎也不为过。
长开了的吉祥
供图/胡楠
尽管所在小区里有貉分布,但最初吉祥实在太小,没长开的样子让大家都以为它是只被遗弃的小狗,包括刁阿姨一家。
他们觉察到似乎有点不对劲是在5月。收养了一个多月,吉祥只从半个巴掌大,长到比手掌稍大一点,胡楠说,“一般的小狗不会长得这么慢”。此外,吉祥的粪便味道明显和小狗不太一样,渐长的爪子看着也有点像熊而不是狗。
于是,胡楠通过小区邻居,找到报名过我们“貉以为家”项目的志愿者朋友,确定了吉祥其实是与狗同属犬科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貉。我们也在第一时间联系到了相关管理部门,请上海动物园和上海市林业总站为胡楠一家提供了一些救助野生动物的线上指导,他们也时刻关切小吉祥的状态。
两个月大的健康的小吉祥
供图/胡楠
知道吉祥的“真实身份”后,虽然万般不舍,但胡楠一家还是相当理智,在每天的相处中逐渐理解和接受,“它有它的世界,我们能给它生命,但是不能给它生活,(分别)这一天或早或晚都要来的。我们非常喜欢吉祥,希望它有它美妙的一生,有朋友,有伴侣还有它自己的孩子……”
6月,上海逐渐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后,相关管理部门做好了接走小貉的准备。于是,6月9日,小区门口出现了奇妙的一幕:两个月大的小小吉祥,由胡楠一家交给上海市林业总站的工作人员。告别时,最喜欢它的刁阿姨和思远(胡楠的小儿子)都没忍住,抹了抹眼泪。当天晚些时候,吉祥被送到上海动物园收容,作进一步的检查和野化训练。根据动物园方面的最新反馈,小吉祥目前十分健康,胃口尤其好。
上海市林业总站工作人员接走小貉
摄影/季镭
聊到这段经历时,胡楠表示,把野生动物当成小狗养大,“我也觉得很神奇,缘分不浅。吉祥和二宝(小儿子)一起的画面,让我感觉,他们互有一个神奇美妙的童年。”而对于5岁的小儿子来说,要送走2个月大的吉祥,胡楠说这也算是他人生的一堂课,“面对离别”。
我们给小朋友准备的小礼物
图画绘制+粘土小貉制作/鸱不鸮 摄影/冯一迪
小区邻居也作了一首小诗,送别陪伴了大家两个月的吉祥——
送走小貉前邻居写的小诗
供图/胡楠
阳光明媚时,动物园饲养人员会带吉祥出门遛遛弯
摄影/杨俊杰
不过,这也实在是特殊时期的特殊事件,我们并不鼓励大家都去这样做。毕竟,吉祥尽管收获了人类朋友,但也失去了和同类家人相处、学习的机会。同时,动物,尤其是野生动物救助,需要非常专业的知识和技术,如果没有专业指导,很多“爱心”心理和行动,甚至可能对动物本身造成伤害。
如果遇到需要救助的野生动物,建议您通过拨打12345等方式,联系、咨询当地林业或野生动物保护部门,交由专业人员处理。如果擅自饲养野生动物,也可能存在安全、法律等方面的风险。
上海市各区野生动物救助机构联系电话
上海市林业总站建议,面对野生动物,我们要遵循“四不”原则:不害怕、不投喂、不接触、不伤害。克制,才是人类爱野生动物的,最好的方式。
至此,这个暖心的乌龙故事,起于爱心,终于科学。吉祥在上海疫情下,从人类家庭到动物园,是特例,但也是人与城市野生动物和谐关系的一个具体表征。
我们希望可以集多方之力,继续推动对于貉等城市物种的调查和保护,以及人与城市野生动物和谐共生——事实上,我们这次能及时知晓情况并咨询相关管理部门、促成救助,多亏了“城市里的公民科学家·貉以为家”项目的热心志愿者沈女士。我们也十分欣喜地看到,公民科学家在调查和保护身边的野生动物过程中,正在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最后,“城市里的公民科学家”调查持续进行中——如果您在上海遇到了貉或狗獾,欢迎扫码(左)提交“貉家獾乐”情报;如果您想告诉我们您对貉的态度、与貉相处过程中的喜怒哀乐,欢迎扫码(右)向我们分享。期待您加入我们的公民科学家队伍!
-END-
撰文/冯一迪
排版/李健华
封面摄影/郑运祥
*本文来自山水自然保护中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和引用。
如有需要请后台留言或联系contact@shanshui.org
作者介绍
冯一迪
从新闻到人类学,辗转媒体、咨询和NGO,坚定了对于环境议题的兴趣,目前正在长三角快乐地进行城市物种调查和保护工作。
项目介绍
城市里的公民科学家
2019年的99公益日,在爱德基金会与华泰证券的支持下,山水自然保护中心与复旦大学保护生物学研究组联合发起了“城市里的公民科学家”项目。项目将从长三角的城市及近郊区域开始,开展城市野生动物调查,推动对于貉、黄鼠狼、刺猬等城市物种的研究与保护,并与大家一起探讨改善城市野生动物生存状况的可能。
观爱自然(Watching for Caring)
观爱自然(Watching for Caring)公众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旨在配合将在昆明召开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BD COP15),推动和激励普通公民对身边的生物多样性进行观察,通过观察了解、增加知识,享受自然的美好,建立个人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激发公众对生物多样性的关注,并在日常生活中创造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可能。
识别下图二维码 加入山水月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