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董卿揭秘《朗读者2》幕后故事:铁凝曾特意给节目组捎来一句话

北京日报 2019-03-29



10月26日上午,央视文化节目《朗读者》第二季研讨会暨同名书籍多语种海外启动仪式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光华路办公区举行。



作为节目的制片人、总导演、主持人,董卿在会上深情地回顾了第二季制作以来所遭遇的困难、问题以及播出后收到的良好反馈。据她透露,第一季节目播出后受到了广泛赞誉,这也让第二季在制作时背负了巨大压力。


后来也有很多文化类节目涌现出来,让我们思考怎么能够保持初心,不辜负观众对我们的期待和喜爱,能够在已有的口碑中实现突破。


董卿说,思索到最后团队决定维持《朗读者》自身鲜明的特点,“群贤毕至,很严肃也很诚恳,我们觉得应该坚持不被潮流所裹挟,也不被所谓的流量绑架。”


据董卿介绍,第二季的整体创新体现在三个层面,嘉宾选择上,那些极少出现在综艺节目中的面孔在节目中亮相,像编剧刘和平以及作家王蒙、贾平凹、冯骥才、余华、梁晓声、麦家等,“铁凝主席特别转达过对节目组的感谢,谢谢电视平台给了文学一片天地。”


除了作家群,第二季出现的科学家群体如清华大学副校长薛其坤、“中国肝脏外科之父”吴孟超、冰川地质学家崔之久、植物科学家曾孝濂、中国第一代飞机设计师程不时、古脊椎动物学家张弥曼、中科院外籍院士丘成桐等,他们的到来不仅给大家打开了一个科学的大门,同时也让大家看到了科学家身上特有的那种气质,朴素而坚韧,具有科学强国的矢志不渝的精神。


董卿在《朗读者》发布会现场(资料图)


“我们也坚持了第一季的偏好,就是老人群体。”董卿表示,第二季嘉宾高龄的有不少,像96岁的黄永玉先生、95岁的吴孟超先生、90岁的王智量先生,“他们有特别坎坷的人生经历,但是老了却有着极为通达的人生态度,一方面有专业领域的成就,另外一方面有谦和处事的哲学,最关键的是他们的经历是和我们国家从积贫积弱到繁荣强盛的过程紧密相连的。”


除了在嘉宾选择上形成了非常鲜明的风格,第二季在内容上也有突破的地方,更多涉及一些当下社会性话题、新闻性话题,如港珠澳大桥建设、儿童保护、器官捐献等。


董卿表示,包括朗读文本的选择,节目组也试图在第一季基础上有所创新,像第二季第一期嘉宾、清华大学副校长薛其坤,选择的读本是《礼记·大学》,“当时大家说第二季第一期第一个人上来读文言文,这是想不要收视了吗?我觉得我们可以通过字幕把白话打出来,观众是可以接受的,我们还是坚持了。”董卿认为,薛其坤先生以这样一篇文章致敬清华大学第一任物理系主任、中国近代物理学奠基人叶企孙先生,再适合不过了,“而且我觉得文言文在我们国家文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和价值。”


据董卿介绍,节目的语音版在喜马拉雅上线五十天不到,节目组拿到的调查表显示,收听量前十名嘉宾里只有三个是演员,更多都是非演员,不是那种有流量或者引人注目的。“点击量最高的是黄泓翔,就是去非洲做动物保护组织的志愿者,他的那期节目是和世界知名黑猩猩专家珍妮·古道尔隔空朗读《寂静的春天》。其次是贾平凹先生陕西话的朗读,和薛其坤先生的文言文的朗读。”她感慨,节目组想要改变的一些地方,观众其实都能够捕捉到、感受到,“观众其实远远比我们想象的聪明得多,我们需要有更多危机感。”


董卿最后动情地回忆起第一季《朗读者》,提起当初的承诺“愿倾尽所能给书目以敬畏,给文学以礼遇”。她表示这句承诺节目组一直念念不忘,节目做到第二季,上一季参与朗读的余光中先生、钱谷融先生都不在了,“我们有一种对生命的敬畏感,对工作的使命感,希望我们用镜头记录下的东西,未来能够成为这个时代的记忆。


北京日报(ID:Beijing_Daily)作者:李夏至、满志禹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监制:王祎

编辑:赵晨蕊


推荐阅读


*记得把北京日报设星标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