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冠病毒不会倏然而去……关于防疫,王辰院士等5位专家权威解读

北京日报 北京日报 2020-08-22


关于国内新冠肺炎疫情

接下来的发展趋势如何?

常态化疫情防控的法律性质是什么?

高校复学后怎么做好防疫?

病毒会否卷土重来?

……


6月9日,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与北京日报社联合举办“常态化下的高校疫情防控长效机制建设”研讨会,邀请清华大学卫生法研究中心主任王晨光、中国工程院院士王辰等5位专家,对一系列人们关心的问题作权威解读。



王晨光:

某些强制性措施仍然要继续实施

不能完全放任自流


早在6月2日,在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专家学者座谈会上,清华大学卫生法研究中心主任、法学院教授王晨光就作为专家代表发言。9日的研讨会上,作为首位发言专家,他分析了法律在疫情防控总体战中的功能。他认为,常态化疫情防控的法律性质既不同于应急状态,也不同于完全正常状态下的传染病防治,是处于一种现实风险下的低级别防控,针对特定疫情的防控,既要保持低级别的疫情防控模式,又要继续实施某些强制性措施。



法学在整个疫情防控当中到底能起什么作用?这是很多人的疑惑。王晨光分析,从一开始,法学、社会学、管理学、经济学等都深入地参与到疫情防控当中,就像总书记所说的“疫情防控不只是医药卫生问题,而是全方位的工作,是总体战,各项工作都要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支持”。


他举例,从春节假期是不是要延长、北京公交地铁是否戴口罩,再到北京是否公布确诊和疑似病人的生活小区、工作区域以及如何公布等,都涉及到法律问题。


王晨光说,疫情暴发之后,在我们国家,按照《突发事件应对法》和《传染病防治法》的定位,是进入了“应急状态”;如今已进入常态化疫情防控的新阶段,背后的法律性质是什么?在他看来,常态化疫情防控模式既不同于应急状态,也不同于完全正常状态下的传染病防治,“我个人认为是处于实际已经存在的疫情风险之中的。”


在此背景下,“长效机制防控”就非常重要。他说:“常态化疫情防控,不是最极端的,也不是完全没有现实风险,而是处于一种现实风险下的低级别的防控,仍然是属于有针对特定疫情的防控。”常态化的疫情防控的模式也会发生一些变化,保持低级别的疫情防控模式,不再是应急状态下全封闭,但某些强制性措施仍然要继续实施,不能完全放任自流,同时公民和其他组织的某些权力仍然受到一定的限制。


王晨光提醒,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行政权力行使和权力限制应当依法,要依据法律根据,并基于科学规律制定长效机制,做出恰如其分的制定,他建议:“各个单位在常态化情况下,一定要有各个单位具体的、有针对性、有特色的一些防控的方案。”



首医大校长饶毅:

普及常规性核酸检测

今后两年防范要比较严


首都医科大学校长饶毅提出普及常规性核酸检测、加快卫生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优化临床医学专业培养方案等建议,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他提到,参考历史上1918年的西班牙病毒,预计未来两年的防控措施比较严格。



报告开场,他提到:“我自己对这次疫情防控有非常深刻的感触,因为我家里有12个人在武汉,6个人在纽约,在武汉的12个人没有一个人生病,在纽约的叔叔去世了。”


饶毅认为,我们国家这次做得非常好,和国家采取措施的及时性和有效性有关,医护人员也做了很大的贡献。但是,今后如何继续做好防控仍是摆在全世界面前的难题。


饶毅立足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出了普及常规性核酸检测的建议。他认为,应在全市或者学校开始进行常规性核酸检测,应对一些重要的人进行检测,一次性检测之后每隔一段时间每个人轮流做一次,这样一方面可以密切监视新冠病毒会不会出现,另外对一部分人同时检测流感等其他疾病,可以区分新冠或流感,在严密的监视下,采取其他措施就会相对容易一些。


通过这次疫情,饶毅发现,中国疾控中心(CDC)和医院有一定的距离,CDC的检测和医院的诊疗目前不是非常紧密对接,他说:“有没有可能由CDC进入医院?对于所有的病人在一定范围内每天都进行病毒检测,防止医院出现新的病例。”


他认为,国家应该试验在每个社区进行防控,在今后两年防范要比较严,所谓两年是参照1918年西班牙病毒,那个病毒流行持续了两年,“所以如果我们常态化防控,估计也会按照两年跟踪,在学校、社区、医院最主观的方法是核酸检测,核酸检测也会有假阴性、假阳性,但是目前没有比核酸检测更好的监控方式。”


作为医学院校的校长,饶毅也在思考医学人才的培养问题。他认为,公立学校的学科建设和教育在新的疫情下需要进行重组,包括可能要进行高端人才的培养,同时可能会专门进行卫生防疫人员的培训,他提出,“希望教委给我们批卫生管理硕士,这部分人在卫生防疫体系受到很好的训练,可以参与一线防控。”


饶毅还透露,希望临床医学医生的教育有所改进,加一到两门课,进行合适的训练,就可以使他们以后长期在医院工作的同时做到防疫工作,而不是单纯依靠CDC。



北中医党委书记谷晓红:复学后疫情防控要坚持“三因”“三定”


会上,北京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谷晓红解读了中医药在常态化校园疫情防控中的独特作用,并推荐了中医药防控方案。她认为,复学后的疫情防控要坚持“三因”:因地制宜、因时而宜、因人而宜;并突出“三定”,即定时——预约错峰,定地——紧盯教室、食堂、宿舍等重点部位,定底线——非室内非聚集。



谷晓红提到,中医学对于疾病的认识有疾病观、健康观和防治观,最重要的一句话就是“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讲到内因外因的辩证关系,对防控非常有指导意义。北京中医药大学在这次抗疫当中全体师生形成了三线协同,实现了双零,两万多师生,八所临床医学院零感染,医院零漏诊。


关于复学后的疫情防控方案,谷晓红认为,应坚持“三度”原则,即认识上要有高度,防控中有力度,返校后有温度。


她还提到,辩证防控管理有“三因”,因地制宜,校园防控要与北京市防控形势紧密结合,如朝阳区、海淀区和平谷区以及房山区各有不同,所以要有因地制宜的方案、指导思路;因时而宜,夏季和秋季、冬季要有不同的防控措施,总体要有科学性和可控性,封闭要有人文性和灵活性;因人而宜,每位师生都是移动的健康码,一定要联动追溯。


谷晓红提到,还要突出“三定”:定时——预约错峰;定地——紧盯重点的部位,教室、食堂、浴室、图书馆、宿舍、实验室、电梯等;定底线——非室内非聚集。


对于复学的学生,她表示从中医学角度来说,情志调节和心理调节非常重要,要养神节情,让学生心平气和,适当获取资讯,还要积极调摄情志。


詹启敏院士:

公共卫生应急体系

应与社会治理体系有效联动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医学部主任詹启敏提出,今后应当建立强大的公共卫生应急体系,而且公共卫生应急体系要和社会治理体系有效科学联动。



会上,詹启敏分享了他对于这次新冠肺炎疫情的思考。他说,新发、突发传染病导致社会恐慌、停摆,经过疫情,我们从一个新的角度或者从多维度来看待健康安全、生物安全,把健康安全和生物安全作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认为,当下,公共卫生不是单纯的公共卫生,一定是跨学科、多学科交叉的,要建立一个强大的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公共卫生应急体系还要和社会治理体系有效科学联动。他坦言,有些发达国家的公共卫生体系、医疗救治体系,远远好于我们,但是由于这些体系和它的社会治理体系脱节,导致了现在我们看到有些国家一地鸡毛,很多人感染、很多人死亡,“所以再好的公共卫生体系一定要和社会治理体系有效对接。”


他提出,未来建立整体健康的理念,强调人和环境、动物的互动。


詹启敏建议,要建立校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应该把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融入到校园安全之中,一旦出现传染病,即使在一个小规模里面也会产生疫情,无论是新发的、暴发的还是普通的,这个处置也非常重要,处置过程中要把握度。



王辰院士:

新冠病毒不会倏然而去

秋冬、冬春季节更要存戒惧之心


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协和医学院校长王辰分析了疫情发展趋势,他说,新冠病毒不可小觑,它比较容易在人体繁衍和传播,这个病毒不会倏然而去,未来有多种可能性。疫情形势在夏季相对好一点,冬秋季节要深存戒惧之心。大概是相当于广州1月份左右、北京3月份左右的气温,病毒似乎容易形成传播。



针对公众普遍关心的疫情走势,王辰分析,影响疫情走势有三大因素:


第一,病毒本身。这个病毒是以人体为宿主的病毒,一个新的物种侵入另外一个物种以它作为宿主,宿主对于新侵入的病毒会造成环境压力,此时,病毒本身会选择加速变异。在这个情况下,不同的毒株之间面临不同的路径,有的是不同的速度,有的是不同的社会环境干预,有时候面临一些科技的手段,这中间无数的变种,无数的可能性产生出无数种情况,这个未可获知。


但是新冠病毒的特点,按病毒学家的话,是相对比较完美的病毒,它的本身是很懂得如何去适应人体的环境和繁衍的,因此这个病毒不可小觑。这个病毒不会倏然而去,这是基本判断,像流感一样常存人间,间断流行,或者有人说可能像乙肝一样在人体长期存在,都是若干种可能性,这个是需要进一步了解的。所以病毒有未可预知性,但是初步看明白一点,这个病毒是比较容易在人体繁衍和传播的病毒,因此至少有一段时间会构成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


第二个因素,气候。专家分析了一百多个国家的气候和疫情变化情况发现,确实看起来在一个温度带里面,大概是相当于广州1月份左右、北京3月份左右(这个时间似乎不是很确定,而且不同的毒株变异不同的情况)的气温,似乎病毒在这个时候容易形成传播。


原因第一是气候本身对病毒的影响,第二,那个时候人类开始社会的交往,或者社会距离也是比较近。于是对冬秋季节要深存戒惧之心。夏天相对好一点,因此在夏天抓紧干点活还是重要的。像协和医学院,夏天的时候研究生该补做研究的,课该当面传授的技能课,必须抓紧时间夏天干,把这个时间集中干好,这个暑假可能不同一般的暑假,到了冬天想干活的时候未见得可以。


第三点,干预。分两部分,一个是社会干预,一个是科学干预。疫苗、药物等等属于科技干预,社会干预包括加大社会距离、社会行动变化等等。


据王辰总结,病毒、气候和干预影响走向,三个因素加在一块儿有无数种可能性,“但是概而言之,夏天可能相对好一些,到了秋冬季节可能会收紧,所以我们安排工作节奏上可以考虑一下。”


另外,王辰建议,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对应的调整。现在北京调整为三级响应级别了,这样可以相对地干点活了,要根据当时的风险等级做动态的响应级别的调整,针对性地采取对应的防控措施,也就是说,各校要张弛有制,很难老绷得很紧。他还建议,“作为学校来讲,很重要的是,根据本身的情况,判断风险等级、响应级别、对应措施,做到张弛有制。”


研讨会专题报道戳图


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 任敏 安旭东

监制:张力
编辑:士心

推荐阅读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