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高校为什么要“相对封闭管理”?三个问题,说清楚了
8月15日起
北京启动秋季高校返校工作
截至目前
50余万大学生已回到校园
各高校正逐步恢复教育教学秩序
在当前的环境下
高校 “非必要不出校”管理措施
是否必要?
是否违法?
如何落实?
日前,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狄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副书记赵罡做客北京卫视《老师请回答》节目,回应大学校园疫情防控常态化热点话题。
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王晨光、北京师范大学学生心理咨询与服务中心常务副主任宋振韶,通过视频连线参与现场讨论。
1
目前电影院、地铁等公共设施都已经正常运营,为什么还要倡导大学生“非必要不出校”?
吴尊友:我们回顾一下北京新发地的疫情、大连的疫情和乌鲁木齐的疫情,当第一个病人出现的时候,实际上已经在社会上造成一定范围的传播扩散了,这时再进行防范已经晚了。大连最少,有100多个病例,北京新发地源头的疫情报告300多例,乌鲁木齐有1000多例。
如果发生疫情,学生涉及到传播链,学生又将是学校里传播链的源头,那么就会给学校带来防控和管理上的困难,会非常麻烦。
从1月份过来,特别是6、7月份,我们看到北京、大连、新疆都发生了我们没有预计到的聚集性疫情。实际上各项防控措施都在落实,那么我们也不能保证它未来不再发生,只能保证发生以后能尽早发现,能够把规模控制在最小的范围。
当疫情刚刚发生的时候,武汉封城,离汉通道限制76天,武汉一千多万人,为了全中国、全世界的疫情控制,作出了巨大的牺牲。
那么作为学生来说,目前按照教委和学校“非必要不出校”的规定执行,是非常有利于疫情控制的。如果真的发生疫情,你要是成为学校疫情传播链的源头了,你也会感到自责,所以大家应该从科学的角度,从担当起社会责任的角度来理解这项政策,能够接受,并且能够很好地做好宣传。
狄涛:高校的防控确实与社区和中小学不同。高校最大的特点是集体生活,同学们不仅吃在一起,而且住在一起。社区防控中行之有效的手段——戴口罩,在宿舍生活中就很难完全落实,要把风险降到最低,就是要从源头上减少感染病毒的可能,这也是倡导“非必要不出校”的基本考虑。
疫情期间,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的一位同学做了一个校园疫情传播的模型,就是如果有感染者进入到校园,没有及时发现,那么大概一两个礼拜的时间,可能就会造成聚集性的爆发,这种后果不堪设想,所以我们校园防控的要求要更严一些。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生活在校园里,卫生、健康既是我们个人的事,也是集体的事,是学校的事,是国家的事。我们应该主动地承担起这样的一种责任来,主动维护当前来之不易的大好局面,在自律的基础上,把“非必要不出校”变成我们的一种自觉。
2
倡导“非必要不出校”,从法律层面上讲,这是否属于违法行为?
王晨光:这应该从我们现在面临的现实的公共卫生危机这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
现在并没有解除国家应对新冠病毒肺炎的防控阶段,即我们法律上讲的“应急阶段”。我们现在只是进入了一个新的防控阶段,叫做“常态化防控阶段”,零星的小的地区区域疫情的爆发仍然可能存在。
每天联防联控机制的新闻发布,都有一些感染确诊病人,因此我们不能掉以轻心。这也提示我们,目前仍然处于特殊的应急状态,应急状态下,一定会有一些措施和我们一般的正常状态下是不一样的,这些措施会限制人的某些自由,但是有法律根据的。比如我们在高铁上、飞机上要戴口罩,有严格的出入境管理,因为海外其他国家的疫情还很严重,这些都是现实。
在这种情况下,各学校都恢复了开学,学生都回来了,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一个成功,但是我们不能掉以轻心,“蝼蚁之穴,溃堤千里”,所以我们要防微杜渐,从小处做起,这也是每一个公民,包括我们在校大学生应尽的法律义务。我们在疫情防控的时候,要有一个平衡,哪些是更大的利益,哪些是暂时可以受到限制的一些自由。
3
“非必要不出校”,学校如何保障学生的日常生活需求?
赵罡:北航目前是采用审批制出校门,我们老师也是审批制,你要离开北京也要审批。所谓必要的和不必要的,我们也经过了反复讨论。比如学生就医、面试、理发等等方面,这些我们都认为非常合理的。
如果是因为采购的原因出校园,我们一方面校内超市,加大货物的种类,能在学校解决就在学校解决。第二个现在学生都习惯于网上购物,我们也是在学校多设快递点。
另外,学生这个审批的过程,并不像大家想象的复杂。手机安装一个小的应用程序,你点完了以后,可能十分钟就已经回复你了,不会对大家正常的安排造成影响。
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 刘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