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冬残奥之行|有限的我们,无限的希望

北京日报 2022-03-19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京呈 Author 京呈



残奥会的英文单词是Paralympic,由Para和Olympic合成而来。词根para有平行的含义。

平行的奥林匹克

它既不残缺,也非附属,像一片独特的雪花,闪耀着更为光辉奥林匹克的精神之光。正如那句经常被人提及的话:

奥运会见证最强健的体魄 
残奥会见证最不屈的灵魂

如果你亲历了北京冬残奥会十天的赛程,大概也会如此去理解残奥会,也会与冰场热烈的竞技脉动同频,也会爱上户外雪地里天地间无限的清凉明澈,获得许多运动员的精神力量所带来的鼓舞,难忘许多美好瞬间所给予的共情。

跟随京呈镜头
一起回顾北京冬残奥会高光时刻
↓↓↓




1.信心与希望




改变始于体育,对于残疾运动员来说,体育为生命注入了无限的可能,残奥运动员所具有的自信与希望,最打动人心。

北京冬残奥会开幕前,3月3日晚上,中国残奥冰球队在国家体育馆进行适应性训练,37岁的老将崔玉涛迈步走进场地,准备开始训练。他是成立仅4年的中国残奥冰球队的队长,随后的比赛中,首次参加冬残奥会的他们,一举夺得铜牌。

3月4日晚,北京冬残奥会开幕式。最后一棒火炬手李端走向主火炬台,随后他将经历漫长但值得纪念的一分钟,作为第一个视力障碍的火炬手,点燃冬残奥主火炬。

3月5日晚,中国残奥冰球队在国家体育馆迎来首秀,首场对战排名靠前的斯洛伐克队,比赛前,队员聚在一起高声呐喊打气。


3月6日,高山滑雪女子超级大回转坐姿决赛颁奖现场,德国选手安娜-莱娜·福斯特高举手臂,露出自信笑容。

3月7日,轮椅冰壶循环赛中,美国选手史蒂夫·埃姆特的左手依稀可见一行字:Be the best!

3月7日,在张家口国家冬季两项中心,残奥越野滑雪女子长距离传统技术(站姿)比赛后,三位运动员露出灿烂微笑。

3月9日,在张家口国家冬季两项中心,残奥越野滑雪短距离(视障)比赛中,奥地利女选手卡丽娜·埃德林格冲过终点后兴奋地欢呼跳跃。

3月11日,国家体育馆,现场观众用手机为即将与实力强劲的美国队角逐半决赛的中国残奥冰球队点亮熠熠“星光”。

3月11日,北京冬残奥会轮椅冰壶半决赛结束后,教练岳清爽(右下二)和李建锐两人兴奋地各自举起一只鞋子,向队员们示意。这是教练李建锐的“宝鞋”,2018年平昌冬残奥会夺冠时就曾举了这双鞋,之前在一些半决赛、决赛时都拿出来过,举鞋成了一个有趣的小传统,仿佛能为比赛带来好运。





2 .超越自己




比赛有输赢,实力有强弱。而在勇于克服困难、超越自我的冬残奥赛场,每个人都了不起。

国家体育馆一角,赛场边放置着两名残奥冰球运动员的轮椅和假肢,此刻他们正忘情地在赛场上飞驰。

3月7日,中国选手赵志清在越野滑雪女子长距离传统技术(站姿)比赛中。由于双手残疾,赵志清无法使用雪杖,上坡过程要比其他运动员吃力不少,她依旧奋勇争先。

3月8日,一名精疲力竭的冬季两项选手冲过终点后,倒在雪地上休息。

3月9日,残奥越野滑雪男子短距离(坐姿)决赛中,临近终点。中国选手郑鹏(右)、毛忠武(左)不顾一切,奋力滑行。他们最终分获金、银牌。

3月10日,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高山滑雪男子大回转(站姿组)比赛在延庆国家高山滑雪中心举行,美国队选手帕特里克·哈尔格伦穿过旗门时扬起一片雪花。

3月10日,高山滑雪男子大回转(站姿组)比赛中,中国队选手梁景怡神情严肃,奋力冲刺。

3月8日,残奥冬季两项女子中距离(站姿)比赛中,中国选手郭雨洁在漫长赛道上独自前行。

3月8日,残奥冬季两项女子中距离(站姿)比赛中,一名选手在越野滑雪赛道上奋力前行,与阳光、白雪、树林为伴。

3月8日,一次推壶后,中国轮椅冰壶队王建新(蓝衣左)和闫卓在大声呐喊。轮椅冰壶不同于冬奥会的冰壶项目,没有刷冰环节。中国队所在赛道,总能传出中气十足的“Hurry(用力刷冰)”“Whoa(停止刷冰)”等指挥刷冰用语,以及“来喽”“再来点儿”“好球”这些人与人、人与壶交流的口语。有人开玩笑称之为“声波刷冰”。

3月9日,选手们在越野滑雪比赛中奋力爬坡,享受自然、享受比赛。

3月11日,首次走上冬残奥会舞台的中国残奥冰球队,与卫冕冠军美国队展开交锋,争夺决赛资格。虽然最终中国队负于美国队,但赛场上顽强拼搏的状态给所有人留下深刻印象。 

3月12日,残奥冰球铜牌赛,中韩两国运动员在赛场上积极拼抢。

3月12日,中国残奥冰球队斩获铜牌,队长崔玉涛与8号汪之栋紧紧相拥,身后的17号申翼风挥舞着国旗。

在残奥高山滑雪比赛中,一名选手不慎失误滑出赛道,一片雪雾将他包围。

残奥高山滑雪男子超级大回转(坐姿)比赛中,一位选手摔出赛道。坐姿比赛选手要通过辅助器具坐在一支滑雪板上,需要高超的掌握平衡的技巧,难度可想而知。





3.友谊无限




友谊第一,比赛第二。体育是竞赛,更是是一次握手。

3月4日,北京冬残奥会开幕式运动员入场仪式中,美国运动员和迎接他们的志愿者热情互动。

3月5日,在国家体育馆进行的残奥冰球中国队对阵斯洛伐克队比赛结束后,两队队员们排成两列,相互碰拳致意。冰球是对抗激烈的运动,赛场上奋勇拼搏后,两队增进了相互间的友谊。

3月7日,国家游泳中心进行的轮椅冰壶循环赛中,瑞典战胜加拿大队,赛后瑞典运动员(右)和加拿大运动员相互鼓励。



3月8日,国家游泳中心,中国轮椅冰壶队大比分战胜美国队取得四连胜,赛后,两队选手在友好致意。

3月9日,在张家口国家冬季两项中心,残奥越野滑雪短距离比赛后,两名选手在终点互致问候。

3月9日,在张家口国家冬季两项中心,残奥越野滑雪短距离(视障)比赛后,两名选手选手紧紧相拥。





4.你是我的眼




在冬残奥会赛场,有一对形影不离的特殊搭档,视障运动员和引导员,他们共同追逐梦想、挑战自我,分享快乐和荣誉。

3月10日,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残奥高山滑雪男子大回转(视障组)比赛在国家高山滑雪中心举行,意大利选手在引导员的带领下穿越复杂的赛道。

3月6日,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残奥高山滑雪项目女子超级大回转(视障)比赛在延庆国家高山滑雪中心举行,中国选手朱大庆获得季军。朱大庆(左)与引导员闫寒寒一同分享胜利喜悦。

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3月6日,北京冬残奥会高山滑雪结束了男子超级大回转-视障项目的角逐,英国选手尼尔·辛普森(右)以1分08秒91的成绩获得冠军。而他的引导员安德鲁·辛普森(左)是尼尔·辛普森的哥哥,比选手尼尔大两岁。在充满危险的高山滑雪赛道上,哥哥安德鲁成为了视力障碍选手弟弟尼尔的“眼睛”。

在残奥越野滑雪男子短距离自由技术(视障)资格赛中,瑞典选手塞巴斯蒂安·莫丁(后)牵着引导员埃米尔·延松的雪杖滑行。

在残奥越野滑雪女子短距离自由技术(视障)资格赛中,伊朗选手埃拉赫·戈利法拉赫(左)在引导员法扎娜·礼萨苏尔塔尼的牵引牵引下,努力完赛。

3月9日,法国选手安东尼·沙朗松(左)和引导员布里斯·奥托内洛并肩走出赛场。

3月9日,在张家口国家冬季两项中心,残奥越野滑雪短距离(视障)比赛结束后,加拿大选手布赖恩·麦基弗高兴地与引导员拉塞尔·肯尼迪相互致意。

3月9日,在残奥冬季两项女子中距离(视障)比赛结束后,引导员于洪顺(右)在鼓励中国选手杨倩茹。





5.心心相映




小小比心,让赛场内外充满温情。

中国残奥冰球队队员与热情的观众隔空合影,比了一个心。

3月8日,在张家口国家冬季两项中心,在冬季两项男子中距离坐姿比赛中获得奖牌的德国运动员马丁·弗莱格对着直播镜头比了一个爱心。

3月8日,中国选手郭雨洁在比赛中,她的发套上可见两颗桃心。

颜值球技兼备的残奥冰球队队员汪之栋走到哪里都吸引粉丝无数,半决赛比赛开始前他为热情支持他们的观众比心。

残奥冰球队队长崔玉涛的手套上也画着一颗心。

3月13日,冰立方最后一场比赛结束后,在这里服务了两个多月的志愿者们纷纷来到冰壶赛道体验、拍照,留下美好回忆。





6.暖意“容融”




接棒冰墩墩,雪容融成为了冬残奥会最靓的仔。

3月6日,高山滑雪女子超级大回转坐姿决赛后,获得金牌的村冈桃佳高兴地把雪容融顶在头盔上。

在国家体育馆,运动员从更衣室转场到冰场时并没有选择坐轮椅,而是更青睐“迷你出租车”。这是细心的工作人员特别为残奥运动员准备的座椅,大家把小推车铺上了瑜伽垫、浴巾,还装饰上“雪容融”,由志愿者负责接送。

延庆国家高山滑雪中心,一只会滑雪的雪容融来到了赛场。

3月6日,在延庆国家高山滑雪中心,以色列运动员亲吻憨态可掬的雪容融。

3月13日,冰立方最后一场比赛结束后,雪容融望着志愿者们,依依不舍。

3月13日,北京冬残奥会闭幕式上,雪容融离开舞台前,回望舞台上的蓝色地球。





有限的我们 

无限的希望





时间回到3月13日北京冬残奥会闭幕的夜晚,鸟巢舞台上的留声机幻化为蔚蓝色星球的形状,在观众们点亮的点点亮光中,各国残疾运动员旗手们挥舞旗帜汇聚于火炬微光之下。

那一刻,如果你在现场,也许也会感受到。我们这包括12亿残疾人在内的70多亿人,一切的悲欢都仅仅存在于宇宙中如此的孤独而渺小的星球之上。


不管是健全还是残疾,我们终其一生,都要面对自己存在的有限。

这种有限可能是先天或因意外造成的身体的障碍,可能是我们无法选择的身心禀赋,也可能是我们继承的或偶然据有的物质条件的不足,也可能是我们所面临的历史境况。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每个人都是平行的,每个人都是残缺的。

但也正是残缺,用另一种方式造就了我们。让我们在白驹过隙的一生中,有机会从浑浑噩噩的物质身体中觉醒,学会选择和承担,学会创造和爱。

如同所有的冬残奥运动员一样,去成为本应成为的那个自己,进而有勇气让世界变得更好。

感谢北京冬残奥会。

北京日报记者 武亦彬(文并摄)

监制:刘昊
编辑:张小英

推荐阅读




近期热门视频

更多精彩视频,尽在北京日报视频号,欢迎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