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要看到“边边角角”的民生刚需
着眼快递末端网点“安家难”问题,全国政协委员、国家邮政局普遍服务司司长马旭林建议,在城市规划中预留快递末端作业场所。
如今,打通线上线下、链接千城百业、联系千家万户的快递服务早已是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基础设施。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邮政行业寄递业务量完成1391亿件,年人均快件量接近80件。一头是民生刚需,另一头则是网点布局困难重重,末端投递“人少件多”压力愈发突出。而由此衍生的占道分拣、投递乱扔、快递积压等现象,不仅使服务体验打折,还影响着市容风貌,甚至一度成为限制快递业可持续发展的一大因素。从这个角度看,将快递末端场所纳入城市规划的建议,颇有现实针对性。
时代在发展,业态在更新,城市规划建设当然处于动态调整中。而调整的核心,既要围绕城市的性质、功能定位,也理应关注居住在这里的人们的需求。但就目前来看,这种对市民需求的积极回应,在一些地方做得还很不够。就拿快递网点来说,覆盖点位越广、离居民身边越近,大家就越方便,可这又往往与治理追求的“现代感”不相匹配。同样的问题也体现在许多日常生活中难以离开的“小修小补”“小店小铺”上。必须看到,城市发展再怎么日新月异,产业发展再怎么“高精尖”,城市面貌再怎么“高大上”,主角永远是具体的人。是人就都有柴米油盐的需求,离不开各种各样或“高端”或“低端”的生活服务业。无论多么细碎,它们都应是城市规划建设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边边角角”的民生刚需是否被纳入考量,直接关乎城市的宜居程度。当下,我国城镇化率已超65%,随之而来的重要议题正是城市治理水平的同步跟上。社会发展越是按下“快进键”,就越呼吁治理者们提升能力、精准施策,以绣花功夫提升城市品质。一段时间以来,在国家层面推动下,“小修小补”正规范有序回归百姓生活,北京等许多城市也都在积极投入“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一系列“缺什么、补什么”的举措,解决的正是如何在最小范围内满足人们日常所需的现实问题。当然,满足生活服务与城市形象提升并不矛盾,实现城市风貌与人情味、烟火气的多赢,需要通过更高的治理水平、更精细的治理方案找到最优解。
民,乃城之本也。城市从来不只是建筑的集合,而要满足人们参差多态的需求,提供安居乐业、追梦圆梦的空间,进而促进人的更好发展。以人为本,以民为先,让更多服务融入城市生活“肌理”,市民必会享有更多“稳稳的幸福”。
北京日报(ID:Beijing_Daily)实习评论员 高源【转载请注明来源北京日报微信公众号】
推荐阅读
近期热门视频
更多精彩视频,尽在北京日报视频号,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