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毕业,又回大山工作怎么了?请珍惜不忘大山的孩子们
得知自己被清华大学录取时,还在工地辛苦搬砖——4年前,发生在云南小伙林万东身上的一幕打动了不少人。4年后,他的就业选择再次引发关注。据报道,最近他被拟录用为云南省2023年定向选调生,去向单位为东川区委办公室。对此,很多人不解,“走出大山怎么又回去了”“清华毕业当地方公务员,大材小用”……
说起来,类似声音我们并不陌生。每有“凤凰回乡”,舆论场总有人说东道西。似乎这样的选择辜负了“寒窗苦读”,实在“亏本”“不值”。其暗含的逻辑是,个体价值就看赚多赚少、是否光鲜。或许其中有些人的确是希望这些孩子们过得更好,问题是,每个人情况各异、抱负不同,成才的路径远远不止一条,即便以回乡所能创造的价值以及收获的发展平台而论,是否就是一种纯粹的“牺牲”呢?
“一是想离母亲近些,二是想找到自己的根。”正如林万东所回应的,选择“回去”是他权衡自身现实与对未来设想的综合考量。而这份饱含情怀的理性,也逐渐成为青年学子反哺家乡的持久动力。
彝族小伙立克拢拢回乡养牛,引领乡亲们蹚出小康路;“90后”袁小梅到老家发展养蜂产业,带动周边村寨找到支柱产业;苗家女孩施林娇大学毕业直播家乡风景风俗,助当地特产走出大山……数据显示,2012年至2022年底,全国返乡入乡创业人员数量累计达1220万人。越来越多年轻人“带着本事回来”,实现了自身梦想,也收获着奉献家乡、共同致富的“双赢”“多赢”。
今天的“大山”,处处都是一片“希望的田野”。乡村振兴战略扎实推进,广大农村尤其是发展相对落后的地方,对教育、医疗、现代农业等方面人才求贤若渴。与此同时,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都市人才市场呈现“红海”态势。资源在越是稀缺的地方边际效应越大。主动回归,不仅将拥抱更多人生出彩的机会,其所发出的光热、带来的改变更会超乎想象,持续激活乡村发展的“一池春水”。
广阔天地,大有可为。但也要看到,在泥土里扎下根、向上长,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广大年轻人有抱负有想法有热情,但缺阅历缺经验缺资源,要顺利闯出一片天地,离不开社会各界的支持。只有努力搭台,积极回应他们的具体诉求,不断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才能营造起干事创业的环境。“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青年人回得来、留得住、干得好,这样的正向循环愈发畅通,乡村振兴就有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你育我长大,我助你发展”——“大山的孩子”走出去又返回来,恰是一场激昂的双向奔赴。期待更多人与家乡一路同行,站在田埂上拥抱未来,描绘出最美的奋斗图景。
监制:刘昊
编辑:钱绯璠
推荐阅读
近期热门视频
更多精彩视频,尽在北京日报视频号,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