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能否助乌克兰危机“融冰”?中国外交官再启程

北京日报 2023-05-25

5月15日起,中国政府欧亚事务特别代表李辉大使启程赴乌克兰、波兰、法国、德国和俄罗斯5国访问,就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同各方进行沟通。

绵延四百多日的战火不仅造成当事国民众颠沛流离,还将欧亚各国拖入经济衰退和社会动乱漩涡,各国迫切需要停火止损、重回和平与秩序。当此之际,中国行动备受瞩目。

战事胶着,侵蚀着本就脆弱的国际关系,更加凸显和平的价值。充分吸纳各方合理关切,中国又一次站了出来。一方面,俄乌虽有和平谈判的意愿和尝试,但由于双方信任基础薄弱,一直无法坐到一张谈判桌上,须有可靠的负责任的第三方居中调停。另一方面,美西方国家在乌克兰危机上的言行不一使其国际信誉大打折扣,显然无法扮演公正的调停人角色。而此前,
沙特和伊朗在中国协调之下握手言和,掀起了中东地区和解热潮,充分体现了中国“和为贵”的传统外交智慧,为全球各国树立了负责任大国应有的形象。可以说,中国的此次斡旋外交是顺势而为,也是众望所归。

从已知安排来看,这次外交斡旋,显然经过了深思熟虑。一则,此前一段时间,习近平主席访问俄罗斯、与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通电话,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王毅与美国国家安全顾问沙利文详谈,
多方协调皆为本次斡旋外交进行了充分铺垫。二则,对访问目标及顺序的选择,也体现了充分的智慧。俄乌本是“兄弟之邦”,破局必然要宏观把握乌克兰危机的内外因,分别了解双方诉求。波兰作为乌克兰邻国和“新欧洲”领头羊,基于与乌克兰类似的地缘政治考虑和安全需求,积极推行“亲美反俄”路线,在难民接受、武器援助、雇佣兵派遣等问题上深度卷入了乌克兰危机,是调停危机绕不开的一方。德国法国作为欧盟两翼,引领着欧洲各国的政治风向,了解二者对危机的态度,尝试“激活”欧洲的战略自主,也有利于欧洲长期的地缘稳定。以乌克兰为始,展现足够的尊重;继而与“挺乌反俄”最坚决的波兰沟通,探索态势缓和的途径;接下来接触的是法德,体现了对欧洲战略自主和合作的期待;最后综合各方诉求和方案后来到俄罗斯,进一步寻求解局可能性。精心且务实的外交行程,为的是达成更好的外交效果。

不容忽视的是,中国此次外交行动面临多重挑战。

首先,战事升级恶化了劝和促谈的外交氛围。在李辉大使到访之际,乌克兰在北约的军事援助下,酝酿了一轮大型军事反攻,双方在乌东地区的军事博弈进入白热化。随着危机加剧及仇恨螺旋上升,双方从政府到民间所积累的矛盾也在加深。在这样的形势下开展斡旋,对中国来说确实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其次,各国利益分歧会加大协调难度。
对当事方来说,危机是双输局面,但付出的沉没成本使其难以接受利益损失,调解难度极大。而对攸关方来说,延宕一年多的战事引发了能源危机、物价飞涨、社会动乱,欧洲各国民众反对介入乌克兰危机的声音日益高涨。由此,各国态度逐渐发生了分化,与俄罗斯更近或受北约影响更深的国家更注重安全,对俄恐惧驱使更激进反俄;中欧和西巴尔干等国更注重经济利益,主张缓和局势,部分国家对北约的响应也由实转虚。如何摸清各方立场、平衡各国关切,寻找利益最大公约数并达成和平方案,也是一项长期且复杂的工作。

再次,域外势力可能干扰和平对话的努力。不可否认的是,乌克兰危机持续发酵深受美西方国家影响。以安全为名削弱俄罗斯和欧洲、以正义为名大发战争财的势力,并不希望危机快速结束。这些干扰可能直接推高危机烈度,使当事国无暇谈判;或间接影响有关国家态度,阻碍和平方案的达成;或更间接地在国际舆论上抹黑中国的努力,污名化和平方案。这些干扰,同样可能成为斡旋过程中的变数。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中国正在为乌克兰危机融冰贡献努力。但解铃还须系铃人,危机的最终解决恐怕还需当事方相向而行,把握住这难得的橄榄枝。

来源:北京日报(ID:Beijing_Daily)(作者:宋文龙;作者单位: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国际政治系)【转载请注明来源:北京日报微信公众号】

监制:刘昊

编辑:钱绯璠


推荐阅读




近期热门视频




更多精彩视频,尽在北京日报视频号,欢迎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