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什么我看到的中国不一样?”

北京日报 2023-10-02

齐聚西子湖畔,共享亚运盛会。此刻的杭州,吸引着全球目光。

图片来源:新华社

赛场之上精彩连连,运动健儿在奋力拼搏中挑战自我、为国争光;赛场之外笑意盈盈,八方来客徜徉城市街巷,与东方文化亲密接触。

不少外国朋友化身博主一路直播,盛赞开幕式“壮观”,感慨赛事服务“暖心”。短短几天,亚运村志愿服务中心的留言本已写满三大本,满目皆是不同文字的“谢谢”“加油”。

(一)

这届亚运会,何以如此圈粉?

因为开幕式的酷炫——从烟雨江南的自然风光,到良渚宋韵的中式美学,从便捷的场馆AR导航,到新颖的亚运数字火炬,处处展示着大美中国的独特魅力;

因为赛事组织的精益求精——餐饮、交通、安保,各方面运行有条不紊,“7万人40分钟”开幕式散场井然有序,让人感到踏实安心;

因为城市迎客的热情——从志愿服务岗亭到满目鲜花墙绘,精致到骨子里的打磨,传递着中国人真诚的待客之道。

这些见闻汇聚成中国记忆,通过亲历者的分享跨越山海,向亚洲、向世界展示着中华文化、中国制造、中国温度,让更多人看到了一个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

(二)

如何表达自己,是一个国家的永恒课题。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在“西方中心论”的左右下,西方媒体看待中国、讲述中国始终戴着有色眼镜。处理涉华相关信息,多沿袭“不好的方面添油加醋”“好的方面阴阳怪气”之套路。

这样一堵堵舆论幕墙,试图隔绝世界对真实中国的认知。然而,此刻围绕杭州亚运会,不同语言的“赞叹”与“感谢”,全球网友的欢乐互动说明,来到中国、看见中国、感受中国,就能发现谎言的荒谬之处。

源源不绝的“一手见闻”自发自觉传播扩散,让不少“歪果仁”由衷感慨“中国跟想象的太不一样了”,也有人反思并质问“为什么我去的中国和媒体中的中国不一样?”

(三)

真实的中国百闻不如一见。

逐渐回到世界舞台中央的中国,拥有了更多展示自我的平台。这些年,北京奥运会、北京冬奥会、上海世博会、成都大运会等不同层级、不同领域的国际性大型活动走进中国,世界与中国接触的维度日趋多元、触角不断深入。

更何况,今天的世界媒体形态迅速迭代、格局更新,林林总总的社交工具遍布全球。域外对“中国什么样”的认知,不再依赖于几个“歪嘴和尚”的只言片语。博主的视频、网友的帖子,都有机会描摹着最直观的中国印象。

与此同时,我们自己也在有意识地摆脱过去单向度的宣传路径,打开更多双向互动的模式。“中文热”蔓延全球,孔子学院遍布世界,纽约时代广场几乎快成为“中国的十字路口”……

风格各异的中国元素以多种形态、更高频率呈现在世人面前,让中国形象的输出越来越充分、越来越立体。

(四)

如果说,载体的丰富给了我们更多自我表达的机会,那么稳健崛起中的大国步伐,则夯实了表达的底气。

一个国家的国际存在感与其硬实力、影响力正相关。当一个国家的发展战略、政策取向将直接影响其他国家乃至全球的发展效率和前景时,必然会成为众人关切、舆论焦点。

犹记一位纽约时报记者回顾,“在1926年早期时间,美国报纸和美国大众对于中国没什么兴趣……那时候,北京没几个美国的驻华记者。”然而今天,当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当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消费群体,当“中国制造”供应全球,“全球资讯”版面必然留有中国的一席。

而当中国成为世界发展的强大引擎,“中国智慧”赢得了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信任,越来越多人渴望倾听“中国声音”“中国态度”,了解不断变化的中国与世界的互动关系。

(五)

“我们有本事做好中国的事情,还没有本事讲好中国的故事?”

不可否认,目前国际传播态势中,“西强东弱”的格局还没有根本改变,西方偏执地抹黑中国的基调恐怕也将持续,这些都会对我国国际话语权的提升形成掣肘。

但是,当全球发展重心不断东移,当“东升西降”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大势,望向东方、聚焦东方的目光未来必将越来越多。坚持做好自己,全面提升传播效能,是此刻我们能做的,也必须要做的。

既创造契机,吸引八方来客“走进来”;也主动出击,推动中国声音“传出去”,将真实的中国故事讲得更好,传播得更远。国际朋友圈越来越大,就是在优化中国发展的外部环境。而这,也将成为中国前行软实力的一部分,为全球和平稳定可持续发展注入正能量。

“同爱同在同分享,用拼搏挥洒每一刻。”一个意气风发的中国,将继续奋斗成为最好的自己,也会努力更好地表达自己。“心心相融,爱达未来”,更多倾听中国、了解中国,世界也一定会收获源源不绝的温暖与惊喜。

北京日报(ID:Beijing_Daily)评论员 田闻之【转载请注明来源:北京日报微信公众号】

监制:刘昊

编辑:苏越

推荐阅读




近期热门视频




更多精彩视频,尽在北京日报视频号,欢迎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