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北京建成127个新型集体林场

北京日报 2023-11-11

成立集体企业,聘用本地农民,开展生态林的建设、管护和运营,这被称为新型集体林场。经过数年试点,本市已建成新型集体林场127个,2.1万名当地农民家门口就业。

精心管护的平原生态林(北京市园林绿化局供图)

经过几年大规模的平原建绿,首都已被郁郁葱葱的平原生态林环绕。如何构建健康、稳定、高效的森林生态系统,同时科学发展林下经济,带动当地农民就业,是一道亟待破解的难题。

市园林绿化局林业改革发展处处长陈峻崎介绍,2018年,本市启动了新型集体林场试点建设工作,逐步建立起建设、管理、考评以及科学利用森林资源的政策体系。截至目前,全市共建成127个新型集体林场,经营管护集体生态林274万亩。

新型集体林场,为何冠以“新型”二字?北京日报(ID:Beijing_Daily)记者了解到,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就成立过一批传统集体林场,曾起到过保护生态、带动就业的作用。可后来,部分集体林场的工人积极性不高、专业度不够,且存在集体资产流失的现象。渐渐地,那一拨集体林场退出了历史舞台。

吸取传统林场的教训,新型集体林场不搞“大锅饭”,而是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开展运营管理,严格依据管护标准和工作月历护林养林,并对职工进行科学量化考核。全市还打造了75个市级示范性集体林场,探索出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发展模式。

带动就业是新型集体林场的初衷之一。陈峻崎介绍,全市的新型集体林场共为当地创造了2.4万个就业岗位,吸纳2.1万名当地农民家门口就业。通过规范的经营管理,当地村民在家门口吃上“生态饭”,实现就业增收。

在经营和增收方面,本市的新型集体林场也在探索“两山”转化的新路径。如延庆区的康庄集体林场建设乡土植物苗圃、承担居住区绿地养护等工程,年创收超200万元。通州区漷县集体林场引入生态旅游与自然教育,打造了运河牡丹园,开展森林课堂,实现年创收100万元以上。顺义区张镇集体林场与社会化公司合作,在林下种植了万寿菊、中草药等特色植物,实现年创收100万元以上。

2024年,本市将再新建集体林场10个以上,同时发展林下经济3万亩以上。相关区每年将发展1-3家具有区域特色、体现首都水平的森林+休闲旅游、森林+科普教育、森林+疗养健身等林下经济示范基地,提高新型集体林场的多种效益。

本市还将加大对林业工人的培养力度。2024年,将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室内与室外相结合的方式,对集体林场职工开展培训,打造一支本地化、职业化、专业化的人才队伍。

北京日报(ID:Beijing_Daily)记者 朱松梅【转载请注明来源:北京日报微信公众号】

监制:张力

编辑:车社
推荐阅读




近期热门视频




更多精彩视频,尽在北京日报视频号,欢迎关注~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