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莫斯科恐袭,疑点重重!一个新变化,值得警惕

檀晴 北京日报 2024-04-12

俄罗斯当地时间3月22日晚8点左右,4名身穿迷彩服且未蒙面的男子闯入莫斯科西北近郊的一座音乐厅,朝观众席近距离开枪并投掷燃烧弹。

一时间,枪声、尖叫声、爆炸声响彻音乐厅。据俄侦查委员会24日公布的数据,恐袭已造成137人遇难。

当地时间3月25日,俄罗斯总统普京表示,美国试图让所有人相信,莫斯科近郊音乐厅恐袭中没有“乌克兰痕迹”,而是极端组织“伊斯兰国”所为。俄方知道这起恐怖袭击是激进分子实施,但俄方更关心雇主是谁。

耐人寻味的是,恐袭发生前,俄罗斯刚结束第八届总统大选。恐袭发生后,有人着急认领,有人始终否认。幕后黑手、行动方式尚有诸多疑点,美国是否提前获知恐袭却秘而不宣?

“在事件没有调查清楚的情况下,就出面说是哪个组织所为,或者说与哪一方势力没有关系,本身就不符合逻辑。”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著名反恐问题专家李伟在北京日报、长安街知事“知事会客厅”直播节目中分析称,美国、乌克兰以及欧洲一些国家在判定上都有一点操之过急,现阶段无法完全撇清乌克兰与此事的关系。

针对恐袭余波将如何影响俄乌局势,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亚研究所副所长尚月表示,此次恐袭无异于一起黑天鹅事件,将对俄乌冲突起到一定的刺激和冲击作用,这场冲突的烈度正在上升。

点击下图查看直播回放
↓↓↓

时间、地点有何玄机?

知事:从时间上看,袭击发生前一天,俄罗斯总统大选刚落下帷幕。在地点上,恐怖分子选择了莫斯科近郊的一个音乐厅,这是否有其他意义?其目的是什么?

尚月:从地点上来说,克拉斯诺戈尔斯克市离首都莫斯科市非常近,而恐袭发生之处是一个著名的综合性建筑,音乐厅大概能容纳6000多人,恐怖分子就是要选择这种大型的人群聚集的场所。

从时间上看,可以注意两点,第一个是周五的晚上,去娱乐消遣的市民会很多。另一个重点是,前一天中央选举委员会刚刚正式公布了大选的结果,俄现任总统普京在选举中获胜。

大选期间,俄罗斯联邦安全局以及其他执法部门都是高度戒备的,80万个投票点都设有摄像头等安保措施。但是选举之后,整体上出现了一个安保的松懈期,这也有可能成为了被恐怖分子所利用的漏洞。

幕后黑手会是谁?

知事:恐袭发生之后,虽然极端组织“伊斯兰国”第一时间出面认领,甚至还发布了所谓恐袭第一视角的视频,美国白宫方面以及美国媒体也称是极端组织实施了袭击,但俄罗斯官方尚未予以证实,同时俄调查机构和主流舆论均认为此案与乌克兰有关,那么这次恐袭背后的黑手究竟是谁?

李伟:首先,在事件没有调查清楚的情况下,出面说是哪个组织所为,或者说与哪一方势力没有关系,本身就不符合逻辑。

“伊斯兰国”第一时间表示,其分支机构“呼罗珊省”制造了这起事件,但俄方在调查当中发现,他们在网上发布声明的模板是过去所使用的,而现在已不再使用,这是疑点之一。

其二,从以往“伊斯兰国”所认领的恐袭事件来看,有些事件与“伊斯兰国”并没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但是他们也曾发表认领声明。

此外,乌克兰到底和这起恐怖袭击事件有没有关联性?目前来看,美国、乌克兰以及欧洲一些国家在判定上都有一点操之过急。乌克兰是一个大概念,它可能指的是乌克兰政府的某些部门,也可能是乌克兰境内的极右恐怖势力等。因此,美方在没有完全理清乌克兰这个概念当中的一些细分概念的情况下,就完全撇清乌克兰与此事的关系,且未拿出实质性证据,在逻辑上站不住脚。

当地时间3月22日,俄罗斯莫斯科近郊一音乐厅遭遇恐怖袭击,现场燃起大火。图源:视觉中国

行动有何不同?

知事:此前公布的嫌疑人视频显示,他们被捕后迅速认罪,不同于“伊斯兰国”的行事风格,此次恐袭的行动方式与“伊斯兰国”之前的多次行动存在哪些不同?

李伟:任何一起恐怖袭击都带有实施者所属组织的特征,而这一起莫斯科恐袭事件,与以往“伊斯兰国”及其分支机构所煽动蛊惑的事件有两个根本性的不同。

第一,“伊斯兰国”打着宗教旗号,以极端的意识形态来驱使一些人从事恐怖袭击活动,这是它的一个根本性特征。但目前公布的调查显示,这一次招募者采用金钱诱惑或收买,即买凶杀人的作案方式,而这种方式与以往“伊斯兰国”及其分支所关联的恐怖袭击存在本质上的不同。

第二,“伊斯兰国”及其分支所进行的恐怖袭击活动,往往要求实施者达到“殉教圣战”的目的,但这一次袭击者在俄罗斯的反恐力量能够及时反应之前就逃离了现场,并且提前规划了逃亡路线,又与“伊斯兰国”的行事作风大不相同。

从左至右分别为此次袭击的嫌疑人米尔佐耶夫、拉恰巴利佐达、法里杜尼和法伊佐夫。图源:央视新闻

知事:据恐袭事件嫌疑人招供,一个月前招募者通过社交媒体Telegram与他取得联系并提供了武器,利用网络的方式就达到了招募人手、实施恐袭的目的,应当如何看待这种变化?

李伟:自从国际社会加强了对恐怖主义的打击力度后,恐怖组织和恐怖分子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多地转向了社交网络。

有一种提法叫做网络恐怖主义,即恐怖组织把网络作为宣传、招募、募资、策划的新阵地。近些年,欧洲不断遭遇独狼式的恐怖袭击,一些人在网上受到极端主义的刺激后,出现了自发进行恐怖袭击的行为。

所以,眼下网络反恐问题,成为各国面临的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

美国只是旁观者?

知事:据报道,早在3月7日,美国驻俄罗斯大使馆就警告称,“极端分子”正密谋未来几天内在俄罗斯首都发动袭击。但俄驻美大使却表示“美方没有提前告知俄驻美大使馆‘有人准备在莫斯科发动恐袭’的消息,事件发生后美方也没有与俄方分享任何有关信息”,对此应当如何理解?美国又有何目的?

尚月:在大选前的3月7日,美方在警告中甚至点出了“音乐会”这一要素,俄罗斯方面肯定也收到或者说关注到了美方的这样一个警告。

但美方的目的,可能是希望在俄罗斯大选前制造恐慌,对整个俄罗斯社会以及民众心理造成负面影响,从而破坏俄罗斯的稳定。

李伟:首先,美国到底有没有确凿的情报来证明恐怖分子要针对俄罗斯的一些人员聚集的公共场所发动恐怖袭击,如果有的话,那为什么警告中指出的有效时间是48个小时?

其次,如果美国获取了涉恐的情报,却不跟俄罗斯分享,有负国际道义。而恐袭发生之后,美国官员又表示美国政府没有预先掌握俄音乐厅遭袭击的信息,这与最初的警告又相互矛盾。

可以说,美方的警告全然不属于情报共享的范畴,其中并未涉及所依据的情报是什么,获取的渠道是什么,哪些人有可能参与恐怖袭击活动等核心要素。这样的警告反而像一个烟雾弹,让俄反恐部门陷入无所适从的状态。

其实,美国经常在全球发布一些涉恐的警告,有些确有所指,但大多数时候都没有类似事件发生。所以,阻止反恐从来不是依靠警告实现的,而是需要更加扎实的国际反恐合作,特别是情报交流与共享。

当地时间3月24日,俄罗斯莫斯科一音乐厅大楼遭到恐怖分子袭击后,救援人员在被烧毁的音乐厅里工作。图源:视觉中国

知事:当地时间25日,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发文表示,近年来极端组织调整了计划,现在该组织主要针对美国的敌人和对手,包括伊朗、叙利亚的合法政府以及俄罗斯等,这可真是一种奇怪的巧合。可以说,美国和全球很多恐怖组织都有千丝万缕联系,包括基地组织都曾是美国资助的,那美国在这场恐袭中可能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李伟:由于俄乌冲突,美国领导的北约正全面制裁俄罗斯,其试图利用这场冲突拖垮俄罗斯之心也是昭然若揭。具体到此次恐袭事件,美方的警告究竟是为了俄罗斯的安全着想还是制造混乱,恐怕只有美方自己心里有答案了。

但在反恐问题上,美方究竟是何立场值得质疑。首先,美国在国际上以暴制暴催生了很多恐怖组织。其次,美方在处理恐怖组织上存在严重“双标”,只攻击对其及其盟友构成威胁的恐怖组织,甚至利用一些恐怖组织,在与其意识形态、价值观念不同的国家,制造恐怖袭击事件。

在反恐问题上美方的工具主义,是严重阻碍当前国际反恐合作的一个最主要的因素。

如何影响俄乌局势?

知事:恐袭发生后,乌军于24日凌晨对克里米亚发动袭击,击中了俄军两艘大型登陆舰、一个通信中心以及俄海军黑海舰队使用的其他基础设施。与此同时,乌克兰首都基辅和利沃夫地区遭到了俄罗斯的空袭,那么此次事件将会对俄乌局势产生怎样的影响?

尚月:此次恐袭无异于一起黑天鹅事件,将起到一定的刺激和冲击作用。毫无疑问,这场冲突的烈度正在上升。

首先,俄罗斯加大了对乌克兰的打击力度。过去一段时间,俄罗斯已经很少再直接攻打基辅,而最近又恢复了对基辅的打击。同时,俄罗斯发动的大规模空袭,对包括水电站、水坝在内的基础设施都产生了影响。

另一边,乌克兰从大选前后就已不断加强对俄罗斯境内的打击,包括对克里米亚地区以及俄乌边境地区,使得局势持续动荡。

此外,俄总统普京等俄方官员已逐渐开始使用“战争”这个词,而非最初的“特别军事行动”一词。如果最终证实是乌克兰所为,或者认定乌克兰在背后提供了某些支持的话,俄罗斯必定会在战场上强烈反击。

(相关报道:已致139人死亡,嫌犯供出雇主!俄披露恐袭事件时间线

北京日报(ID:Beijing_Daily)记者 檀晴【转载请注明来源:北京日报微信公众号】

监制:刘昊

编辑:车社

推荐阅读




近期热门视频




更多精彩视频,尽在北京日报视频号,欢迎关注~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