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钢铁业供给侧改革 | 各省实况+最新风向+解决措施【最全整合】

首席集团咨询专家 华彩国资透视 2023-10-24


  • 本文整合自21世纪经济网、中国钢铁新闻网、中国新闻网

  • 本文所有权归原作者/原网站 所有

        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重点部署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列为五大重点任务。今年5月16日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三次会议再次强调,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推进“三去一降一补”。近期,发改委、国资委、环保部等多个部委纷纷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明确提出改革的具体措施和目标。

各省供给侧改革实况
不少省的钢铁供给侧改革,尽管提出了不少的压减产能目标,但实际产量还是在增加。

一面是去产能决心,一面是产量增加的冲动,这反映了在市场波动环境下企业被动去产能的心态。


记者获悉,尽管目前各地陆续提出了规模浩大的煤炭、钢铁等过剩产能的淘汰方案,但是从已经公布的数字看,今年前4个月,除了煤炭在4月日均产量有所下降外,钢铁、水泥、有色的日均产量都是逐月提升的。甚至一些省在未来还有新增产量的可能。


比如河北“十三五”规划提出,到“十三五”末钢铁产能将控制在2亿吨左右,实际情况是,2015年该省粗钢产量仅仅为1.8832亿吨,这意味着几年内河北钢铁产量或许还要增加。全国的情况也是如此,2005年全国钢铁产量是3.5亿吨,2014年到了8.2亿吨。而只有到了2015年,钢铁价格下跌严重,当年粗钢产量才同比减少2.2%,原煤产量减少3.3%,是2014年减产后的再次减少。


原鞍钢经济研究所专家 马忠普 指出,钢铁减产,还是要靠市场手段,企业亏损才会停产。而现在最大的问题是钢价在上升,在这时要减产很难。


1去产能与增产量的博弈

记者从各地供给侧改革方案比较发现,不少省的钢铁供给侧改革,尽管提出了不少的压减产能目标,但实际产量还是在增加。


比如广西之前的产能严重过剩实施方案也提出,2015年,广西努力完成粗钢产量2700万吨、2017力争粗钢产量3000万吨。实际上2015年该省粗钢产量是2146万吨。这意味着该省钢铁产量预留了增产的指标。山东最新的供给侧改革方案提出,山东省将利用5年时间总体压减生铁970万吨、粗钢1500万吨;沿海钢铁产能达到40%左右。但是山东 2015年粗钢产量6619.3万吨计算,2020年如果减产1500万吨的话,粗钢产量仍达到5100多万吨,这超出了《山东省2013-2020年大气污染防治规划》2015年全省钢铁产量控制在5000万吨以内的要求。


为什么各省供给侧改革方案提出大幅减少产能,实际钢铁产量并不一定有大的减少?原因是产能和产量是两回事。


一位钢铁行业人士指出,各省提出的减少产能,这是很虚的数字。因为产能说不清楚。过去每年减少产能任务,很多是早就停产的多次申报。而有的尽管关闭,现在还可能会恢复生产。


以全国第一大钢铁大省河北为例,2012年粗钢产量是2.09亿吨,2014年为2.4亿吨,2015年为2.52亿吨,呈现一个逐年增加的态势。炼钢的焦炭需求在今年以来呈现上升趋势也能说明问题。今年以来1-2月焦炭月均产量3325万吨,3、4月份产量分别达到3605万、3625万吨。“除非现在是价格下跌,企业亏损自己停产,否则政府很难推动企业停产和减产。即便是国家拿钱来解决职工安置问题,仍不能真正解决过剩问题。”鞍钢经济研究所原研究员马忠普说。


根据了解,“十三五”期间,首钢二期、日照钢铁精品基地、防城港、湛江钢铁分别都有1000万吨钢铁投产。这是一些省份预计钢铁产能仍会上升的原因。


兰格经济研究中心首席分析师 陈克新 指出,产量增加与否是以产能为基础的,但真正困扰市场的不是产能,而是产量。但是企业到底生产多少完全由市场说了算,只要价格有利可图,企业就会生产,这是什么力量都阻挡不住的。“既然企业可以自负盈亏,为什么不生产呢?真正的去产量还是看价格,必须是价格较长时期处于成本之下,企业熬不下去了,这个时候才会真的去产能。”他说。


2经济后劲在于创造新动能

在目前已出台供给侧改革方案的11个省市中,一些产能大省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放在了去产能上,但更多的省市谈到了创造新动能,增加新供给。


比如上海的工业供给侧改革意见提出,2015年制造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为26.9%,2020年力争保持在25%左右;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从2015年的15%提高到2020年的20%左右。


为此,上海要着力补齐创新短板,释放工业发展新动能,围绕推进中国制造2025和科创中心建设,在集成电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方面,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批量生产和应用。

浙江供给侧改革方案提出,要大力发展七大产业。力争“十三五”期间七大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以上,2020年达到2.2万亿元以上,其中信息经济核心产业、金融业、高端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达到6000亿元、5000亿元、3000亿元左右。


重庆供给侧改革方案则指出,将用2-3年时间,去除一批过剩产能、一批房地产库存、一批僵尸企业和空壳公司,使技术落后、环保不达标、生产不安全、长期亏损的企业基本消除,腾出资源要素、市场空间支持有前景的企业发展。

中国社科院工业所产业布局研究室主任李晓华指出,重庆过去多年的高增长,特别是工业第一,主要因素还是抓住了产业从沿海向内陆转移的机会。重庆的持续高速发展,不是因为减过剩产能,而是大力发展新动能。


数据显示,2005年重庆钢材、铝材、水泥、原煤产量分别为294.7万吨、39.36万吨、2100.19万吨、1957.79万吨,但是到了2015年,产量分别为1411.46万吨、171.37万吨、6798.83万吨、3477.6万吨,增加了2-5倍不等。重庆的汽车产量则从42.15万吨增加到了304.51万吨,微型计算机产量从0达到了6180.79万台。


针对目前各省提出的去产能目标,也有专家认为,传统行业不需要完全抛弃。比如可以学习重庆经验,一些城市可以依托其产业基础向创新型的产业来过渡,这也是培育新动能的一条可行路径。

最新风向
13年内钢铁、煤炭等亏损央企减亏为盈

作为“去产能”关键一环的中央企业,高层多次对改革工作做出部署和指示。5月18日,国务院第134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中央企业深化改革瘦身健体工作方案》,会议提出,促进央企“瘦身健体”、提质增效;会议明确今明两年要力争实现降本增效1000亿元以上。这是国务院常务会议继2015年12月部署促进央企提质增效、强调“今后两年要以提质增效为重点”后再度部署这项工作。


“中央企业深化改革瘦身健体,是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国资委副主任 张喜武 在5月20日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指出,根本的目的就是提高供给侧质量,满足需求,使供给能力更好的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谈及央企瘦身健体的目标?张喜武说,力争在三年之内使中央企业的布局结构明显的优化,主业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运行效率显著提升,多数的企业管理层级由目前的5-9层压缩到3-4层以下,法人单位减少20%左右,钢铁、煤炭、有色金属及重型装备制造等亏损企业减亏为盈。


张喜武还表示,初步的考虑用三年时间完成处置345户“僵尸企业”的任务。煤炭和钢铁的产量也想用两年的时间压缩产能10%,我们有信心、有决心完成这两项任务。


2简政放权“降成本”
——今年将再修订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

同样要做“减法”的还有行政审批部分,通过改革不断降低制度性成本,切实为企业经营“降成本”、“减负担”。


国务院近日印发《2016年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工作要点》的通知,明确“今年要再取消50项以上国务院部门行政审批事项和中央指定地方实施的行政审批事项,再取消一批国务院部门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削减一批生产许可证、经营许可证”。


通知还指出,要再取消一批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国务院部门设置的职业资格削减比例达到原总量的70%以上;同时,持续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再削减三分之一的工商登记前置审批事项,同步取消后置审批事项50项以上。


作为落实简政放权政策的重要部门之一,国家发改委近期正积极推进清理规范投资项目报建审批事项的工作。5月13日,国家发改委等19部门联合发文推动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加快应用。


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许昆林在5月13日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称,清理投资项目审批事项既是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减轻企业投资经营成本的重要内容;也是打通项目开工前“最后一公里”,促投资、稳增长的重要举措。而对于企业来说,最关心的还是未来简政放权会在具体哪类审批项目?许昆林表示,“首先是大幅度减少了涉及到企业的核准事项,2016年国家还要修订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


上述通知明确,今年中央政府层面核准的企业投资项目削减比例累计达到原总量的90%以上。


3民生领域“补短板”
——将实施差别化排污收费政策

在“补短板”方面,各部委根据其主要职责所在,针对不同领域存在的薄弱环节分别提出了不同的“补短板”要求。现阶段,“补短板”举措主要集中在扶贫和棚户区改造、民生基建、环境治理等领域。


环境保护部19日发布《关于积极发挥环境保护作用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指导意见》,围绕环境保护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可以发挥积极作用的“去产能、降成本、补短板”三项重点任务,提出以环保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具体措施。

针对环保领域“创新”意识的短板,环保部提出了六项具体任务:包括推行环保领跑者制度、推进以绿色采购和绿色消费为主的绿色供应链环境管理、实施差别化排污收费政策、加强企业环境守法信用体系建设、完善环境执法监管机制、严格监督检查。


作为基建领域的另一块“短板”,地下管廊建设再度引发关注。


李克强总理24日考察武汉中央商务区地下综合管廊时强调,要积极探索PPP模式,通过完善回报机制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地下管廊建设,有效避免城市路面动辄“开膛破肚”,消除“马路拉链”。发展地下管廊是城市品质提升重要举措。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早在今年3月,财政部、住建部就正式启动2016年中央财政支持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工作。有业内人士预计,由于资金需求,地下管廊建设专项债今年或迎大面积扩容。


4“去库存”着眼租赁市场
——支持个人依法出租自有住房

国家统计局公布前4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和销售情况显示,“去库存”已取得初步成效。数据显示,4月末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7.27亿平方米,比3月末减少826万平方米,比2月末减少1241平方米,已连续两个月减少。


在各地“去库存”效果显现的同时,官方亦着眼发展租赁市场“去库存”,要求建立购租并举的住房制度。


5月6日,住建部副部长陆克华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表示,培育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对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改善居民尤其是新市民住房条件、推动新型城镇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培育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主要政策措施:

一是培育市场供应主体。发展住房租赁企业,鼓励房地产开发企业开展住房租赁业务,规范住房租赁中介机构,支持个人依法出租自有住房。


二是鼓励住房租赁消费。完善住房租赁支持政策,保障承租人依法享受公共服务;落实提取住房公积金支付房租政策;明确出租人和承租人各方权利义务。


三是完善公共租赁住房。推进公租房货币化,提高公租房运营保障能力。


四是支持租赁住房建设。鼓励新建租赁住房,允许将商业用房等按规定改建为租赁住房,允许将现有住房按安全、舒适、便利等要求改造后按间出租。


五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对住房租赁企业、机构和个人,给予税收优惠政策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加大支持,稳步推进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完善供地方式,增加租赁住房用地供应。


六是加强住房租赁监管。健全法规制度,完善监管体制,规范租赁市场。


5合力“去杠杆”
——稳健货币政策不变 需深化体制改革

相比其他任务,“去杠杆”更需要一系列的政策合力来推进,导向相同而作用不同的举措在多个领域发挥作用并相互配合。从大环境来看,货币政策操作稳健、流动性合理适度,是能够有效“去杠杆”的前提。中国人民银行有关负责人5月14日表示,下一阶段,中国人民银行将继续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灵活适度,适时预调微调,增强针对性和有效性,做好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适应的总需求管理。
另一方面,证监会近期的一系列政策动向也彰显了“去杠杆”的决心。从表态关注保本基金的潜在风险;到《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子公司管理规定》和《基金管理公司特定客户资产管理子公司风险控制指标指引》两份文件征求意见稿的发布;再到《证券期货经营机构落实资产管理业务“八条底线”禁止行为细则》拟修订。作为监管部门,证监会正着力推动资产管理行业“去杠杆、控风险”。
证监会新闻发言人邓舸此前表示,修订上述两个基金管理公司的管理规定主要是为了加强监管,防范风险,同时,建立和完善基金子公司风险控制指标体系,引导基金子公司在有效管控风险的前提下稳健开展业务。
所谓杠杆就是“以小搏大”的工具,较高杠杆率的形成,实际上与我国的金融、财税和国企等体制机制紧密相关。从长远上看,降低杠杆率要深化相关改革。

钢铁供给侧改革之路怎么走?

“十三五”规划纲要强调,要突出抓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提出了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五大任务,钢铁行业成为化解过剩产能的重点领域。当前,钢铁行业下行压力加大,钢铁生产消费已过峰值,预计“十三五”期间,钢铁表观消费量将每年下降5%左右。随着钢铁产能萎缩和价格下滑,钢铁流通和物流企业加速洗牌。全国原有15万家钢贸企业,目前约有一半左右退出了市场,在钢铁流通和物流领域加强供给侧改革正当其时。


在这样的背景下,5月6日,第九届中国钢铁物流合作论坛在北京召开。与会嘉宾共同探讨了供给侧改革下,钢铁行业如何把握脱困大局,钢铁流通和物流行业怎样适应当前形势发展。


1让供给侧改革拥抱互联网

新兴铸管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成章从政府和企业层面对供给侧改革进行了解读。他认为,政府层面要按照有利于释放经济活力的导向来规范政府的权利,对提供给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生产要素进行结构性调整,提高公共政策供给的品质和效率,如降低融资成本、大规模减税、消除垄断和放松行政管制等,都会直接释放经济活力,这也将引发“经济蛋糕”的重新分配。企业层面要抓住国家供给侧改革带来的历史机遇,如支持实体经济、促进税负公平等,以便立足实体经济,发挥实体经济优势,借力“互联网+”的杠杆效应,积极消除渠道瓶颈,提高企业产品供给品质和效益。


怎样推进我国钢铁流通和物流行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会长何黎明认为,创新流通模式,推进“互联网+”是一条可行的路子。


当前,阳光采购行动正在被整个钢铁行业接受和提倡。2015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提出推动互联网由消费领域向生产领域拓展,拓展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各领域融合的广度和深度。


“这为钢铁流通和物流行业创新发展指出了一条新路。”何黎明表示。


近两年来,我国钢铁电商数量在全国大宗商品电商企业中占比将近30%,钢铁电商平台线上钢材交易量占总交易量的10%左右,钢铁电商已经成为国内发展最快的电商领域。“随着‘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推进,传统钢贸模式与电子商务融合发展已是大势所趋。钢铁电子商务迅速发展是商业模式的创新和转型,也会带来钢铁产业采购模式、营销模式、管理模式、盈利模式的深刻变化,需要行业采取措施、积极应对。”何黎明强调。


李成章认为,当前,钢铁交易模式正在受到“互联网+”的影响,而近几年的经济新常态已经基本颠覆了既有的铁矿石供应模式和钢铁产品的销售模式,在钢铁行业供应链亟须重构的时刻,中国钢铁行业已经悄然进入电商时代。


新兴际华集团董事长刘明忠介绍,为了适应钢铁交易模式的新变化,新兴铸管和西本新干线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态一商贸有限公司共同出资成立西本新干线新兴(上海)有限公司。


刘明忠表示:“要通过‘互联网+’的形式,建立一个专业化、上规模的建筑钢材及铁矿石交易公司,推动优化钢材供应链,进而扩展自己的销售渠道,增强铁矿石价格话语权,实现公司的转型升级,建立有市场影响力的交易生态圈。”


此外,何黎明认为,钢铁行业与流通行业应当重塑供应链关系,实现合作共赢。长期以来,我国钢铁行业的生产和流通环节存在明显脱节。钢铁生产企业负责生产环节;钢贸企业采购钢材库存,开展流通业务,成为钢铁产业重要的“蓄水池”。生产和流通分割导致供应链难以有效融合。当前,随着产业转型升级,企业间的竞争已经上升到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


因此,要重塑钢铁供应链关系,打破钢铁生产和流通环节的隔阂,实现资源共享、强强合作,建立互补合作的新型厂商关系,形成联动融合的新型钢铁生态圈,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2要去产能,也要培育钢铁强企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院长 李新创 认为,在去产能的过程中,千万不能忽视培育具有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钢铁强企,提高我国钢铁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化解过剩产能不会顺理成章地形成世界一流强企。形成一流强企需要企业在市场淬炼中创新突破,也需要政府的引导支持、创造环境。对地方而言,化解过剩产能和培育钢铁强企应当‘两手都要硬’。化解过剩产能毫无疑问是当下要务,但培育世界强企、提高竞争力同样等不得、等不起。”李新创表示,5年之后,如果我国化解了过剩产能,但没有发展出一批世界一流的钢铁企业,那么化解过剩产能的作用和意义也就打了折扣。


李新创还特别强调:牢记职工安置是化解过剩产能的重中之重。钢铁职工队伍是工人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钢铁工业由小到大发展过程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做出了突出的历史贡献,产能严重过剩不是钢铁职工的过错,化解过剩产能的代价不应由钢铁职工承担。化解过剩产能的相关方应牢记职工安置这个化解过剩产能的重中之重,通过企业主体作用和社会保障相结合,切实做好职工安置工作。


对于供给侧改革过程中,国有钢铁企业怎样改革,怎样建设一流的钢铁企业,国务院国资委副秘书长 彭华岗 指出,要分类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推动国有企业同市场经济的深度融合,对于钢铁企业这类处于充分竞争领域的企业,其改革方向就更应该往市场化的方向去引导。


彭华岗认为:“混合所有制也好,股权多元化也好,它本身不是改革的目的,是改革的重要手段。要通过混合所有制、股权多元化等手段进一步形成科学的治理结构,形成股权结构多元、股东行为规范、内部约束有效、运行高效灵活的经营机制。”


彭华岗特别指出,大部分的国有企业仍然分布在传统产业,处于产业链、价值链的中低端环节,特别是钢铁、煤炭等行业,企业面临着严重的产业过剩的大环境。国有企业要想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关键是转变发展方式,深化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在未来一段时间里,必须加快供给侧改革的力度,果断采取措施,优化存量,主动减量,做好结构调整的加减乘除法,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


 完 



 ◀ 长按识别,关注“华彩咨询”

最用心的管控
干货号

分享  

如果你觉得文章还不错,就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或者分享到朋友圈。

订阅即享 

干货专题,深讲集团管控理论
热点解读,宏观政策及时解析
华彩电台,白万纲博士授课随身听

行业预测,独家预测行业十三五走向

添加“华彩大白”,还可独享一手资料和线上管控顾问服务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