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华老字号,乌鲁木齐百年名店鸿春园还有多少人记得?

乌鲁木齐市小十字西北角,是这个城市一个寻常的角落。每天,都有熙来攘往的人群和川流不息的车流经这里匆促而过。曾经的那个名字,鸿春园,已被这喧闹掩盖在时光深处。


边城乌鲁木齐只不过有200余年建城历史,可是城中却有一座100多年历史的鸿春园饭店。


说起鸿春园,乌鲁木齐市民脑海里浮现出的是小时候一大早排队买包子的情景,“刚出笼的包子,咬一口滋滋往外冒油”。


在漫长的岁月里,它如同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历经坎坷,艰难地生存下来,甚至在“摧枯拉朽”的“文革”中,它也幸免于难。


2003年9月17日,随着惊天一响,鸿春园这座在全市乃至全国声誉较高的饭店,爆破成功,原址建起新的大厦。鸿春园的名号,自此被封存在时光的记忆里。

  
沧桑风雨走过来
  
鸿春园饭店创建于1891年,原名“杏花村”,地址在当时迪化(乌鲁木齐)满城街(今建国路)北十字路口东北角,小饭店主人是厨师王恺川,当时只卖一些小吃和面食。


1898年,20岁的青年陈兴顺从老家四川新都来到迪化,第二年,他拜王恺川为师学徒,1904年出师。由于饭店临近东门孔庙(也称文庙),终日香客不断,游人众多,因而生意不错。1919年,王恺川去世,陈兴顺继承了师业。


店主兼厨师陈兴顺虚心好学,他多次回蜀导师问艺,访亲交友,他的川菜烹饪技艺不断提高。他从四川采购川菜原料运回新疆,专供自家饭馆使用。由于不断开拓业务,饭馆在迪化渐有名气,陈兴顺成为当时迪化的川菜名厨师。


当时迪化的达官富贾举行喜庆宴会,竞相用名厨高手,以能用名肴佳馔待客为荣,陈兴顺自然成为众宣豪邀请的对象。


1920年,新疆省主席金树仁为儿子办婚宴,陈兴顺是主厨,忙活劳累半个月之久,以至于招来大病一场。

1932年,由于生意兴隆,饭馆迁往迪化闹市区大兴巷口营业(即现在乌鲁木齐大十字邮局马路对面,中医诊所之侧),改“杏花村”字号为“洪升园”,1938年又迁至保安路口(现新疆工会大厦对面),并将字号改为“鸿春园”。


解放初“三反”、“五反”运动中,饭店因退赔所漏国税,暂告歇业,1952年下半年,由国家银行贷款1600元,于8月1日恢复营业。


1957年鸿春园饭店公私合营转为国营饭店,第一任公方代表兼经理是王喜庆,陈兴顺为第一副经理,李南村是副经理。


王喜庆1973年离开鸿春园,他后来先后任新桥饭店经理和二道桥饮服中心经理:陈兴顺于1971年去世。1959年,鸿春园饭店搬至民主路。 


1959年8月,20岁的胡培清乘坐着支边的火车,从江苏无锡来到了乌鲁木齐。那时他还不知道,这座城市将注定成为自己的第二故乡;他将和这座城市里的一座老字号饭店建立起长达41年的缘分。 


在胡培清的印象里,上世纪50年代的鸿春园饭店,拥有自己独立的院落,两扇铁门,一把铁锁。营业时,广纳食客;下班关门时,自成这个城市的一景。   


 初来乍到,从零开始。胡培清首先要学习的是如何切菜、切肉,以及烹饪简单的菜肴,每年间歇外出劳动二十天至一个月不等。


据胡培清回忆,在饭店所有的做菜师傅中,印象最深的要数陈兴顺和赵顺清。二位师傅厨艺优异,待人平和耐心。赵顺清师傅以刀功见长,“凤尾腰花”、“爆鱿鱼卷”、“爆双脆”等菜肴,菜形美观,味道可口;陈兴顺师傅做菜时有条有理、边讲边做,他做的糖醋鱼,色泽红亮,皮脆肉嫩,酸甜适宜。 



上世纪50年代的鸿春园饭店,面积虽小,但设施俱全。不仅拥有独立的菜窖,还在锅炉房附近设置了职工食堂。 


1981年,是鸿春园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那一年,国家拨款在小十字西北角修建了“鸿春园饭店”五层大楼。


新楼建成后,除饭店小吃部留在民主路旧址外,其余部门均迁入小十字新址。


其中一层为餐厅,二层至五层设置为住宿之用,新楼的建成使这座老川菜馆焕发出新的生机。


店面规模扩大,原有的餐饮品种就略显单薄。负责人经商议决定,将西餐文化植入饭店。“中西合璧”之后,首先是派人去东南部城市学习西餐的制作方法。

当年7月,饭店指派胡培清和另一位姓华的师傅,二人同去上海,在当地学习西餐技术。


在上海康乐西菜社两个月的学习期间,胡培清主攻西餐,华师傅主攻西点。之后二人还分别在北京马克西姆西餐厅和天津起士林西餐馆学艺三次。


四个月后,二人从上海回到饭店。

1983年11月,全市第一家西餐厅———鸿春园饭店西餐部正式成立,胡培清任鸿春园饭店西餐部主任。


万事开头难,成立伊始的西餐部,面临着各种困难。当时,本地西餐食料匮乏,缺少鸡蛋供应,员工们就去乌鲁木齐附近的安宁渠、达坂城挨家挨户收购;奶油罕见,员工就专程去昭苏寻觅;没有专供西餐的辣酱油,就托远在上海的熟人带来,火车运送;牛的里脊肉无处购买,就通过二道贩子来解决。 


1985年之后蛋糕的供不应求。那时,全市只此一处制作和销售蛋糕,每当逢年过节和周末,就是蛋糕的销售高峰。


制作蛋糕的机器连着运转24小时不停歇,工作人员更是忙到凌晨两三点才下班,最忙的时候,三天没合眼的也大有人在。

相比西餐部,在这一发展期,经营更加火爆的当数食客满座的中餐部。


在原有川菜的基础上,中餐部开设了馄饨馆、牛肉面馆、包子馆等特色小吃部。


逢年过节,这里是百姓改善生活的必选去处之一。


鸿春园饭店干净、宽敞,价格适中,装修简单大方。服务员统一身着白上衣、深色裤子,平均年龄偏大。


中餐厅的糖醋里脊酸甜适宜,里嫩外酥,成菜后晶莹透亮,和其他餐厅比,唯独鸿春园中餐厅的糖醋里脊味道最正宗。


1985年至1995年,是鸿春园饭店最辉煌的十年,营业额不断攀升,知名度接连扩大。


1993年,鸿春园被当时的国内贸易局授予“中华老字号”企业,同时命名的还有享誉全球的北京“同仁堂”药店、“全聚德”烤鸭店、杭州“胡庆余”药店等数百家名店。


饭店共有中餐部、西餐部、馄饨馆、牛肉面馆、快餐店、包子馆、点心专卖七个部门。


同年,一幢高达18层的大楼拔地而起,两年后饭店乔迁至新竣工的高楼,原有的五层楼依旧营业,只是价位偏低,新楼价位、规格较高。


那时鸿春园已迈入全国著名饭店行列,驰名中外。香港20世纪末出版的《旅游顾问》一书,详细介绍了新疆乌鲁木齐鸿春园饭店的菜肴和经营特色。曾有人赋诗赞道:
  

       鸿春园里绽百花 
  名驰海外人人夸 
  香比江南杏花村 
  味夺塞上第一家 


随着饭店的主体部分陆续搬迁至新楼,好景却已难再。


当时饭店面子太大,员工人数多达200多人,人多不便于统一管理,加之每逢冬季新楼中比较冷,西餐做好后端入席间早已凉了五分,还有西餐的价格提高到原来的两倍。由于这几个原因,往昔座无虚席的热闹场景一去不返。


为了改变食客数量下滑的处境,提高饭店营业额,负责人做出了多种菜肴共同售卖的决定,西餐厅兼做快餐、点心、火锅,西方特色俨然成了一盘“土洋结合”的大杂烩。


但这也无力回天,挽不回鸿春园饭店的宿命。盛景不再的鸿春园饭店经营到2002年,已经资不抵债。


2003年,在乌鲁木齐市委的协调下,徕远集团兼并收购了鸿春园饭店。


2003年9月17日,随着惊天一响,这座在全市乃至全国声誉较高的饭店,爆破成功,原址建起新的大厦。鸿春园的名号,自此被封存在时光的记忆里。


新疆名厨师的摇篮
  
鸿春园的几位厨师技艺精湛,陈兴顺及其徒弟郑连芳等都是当年一流的名厨,他们的菜肴花样翻新,常常是由顾客说出口味,按顾客要求如法烹制。


陈兴顺先后恢复增加菜肴达240多道,经常供应的有170余种。


其中“水石鱼”是令人叫绝的名莱,其作法是:用乌鲁木齐河中打捞出的中等的活鱼,去鳞开腹,切成寸段,将乌鲁木齐西河坝中手指肚大的数百枚青卵石洗净,放入一个坛子星,然后将寸段葱白和鱼,一层鱼、一层葱码入坛子中,再加佐料,置火炉上文火炖一夜,第二天把鱼倒出,只见鱼皮完好,鱼香四溢,食之回味无穷。


不仅如此,解放后,鸿春园厨师新秀辈出,陈兴顺的徒弟——山东人苗文时就是佼佼者之一,他技艺不凡,20世纪60年代,国家领导人刘少奇、周恩来、陈毅、朝鲜领导人金日成、越南领导人胡志明以及郭沫若陪西哈努克来新疆时,都住在延安宾馆,苗文时每次都曾前去事厨。


年轻厨师更是群星灿烂。


特级厨师唐燕柱在1983年全国首届烹饪名师技术表演鉴定会上用西瓜雕刻的“花篮藏宝”,技压群芳,荣获冷拼工艺制作最高奖。


“花篮藏宝”篮体是一个切蒂长形黑西瓜,瓜表面雕刻着浓郁的民族风情画;满架的葡萄,累累苹果、香梨、石榴,葡萄架下维吾尔族青年男女翩翩起舞。


雕刻者唐燕柱虽是一名厨师但却酷爱美术,他把美术与烹饪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技艺精湛,刀法熟练。瓜盅内盛著冰糖蜜水,内泡香梨、苹果、海棠果、哈密瓜瓣和西瓜瓤、鲜葡萄、石榴子、樱桃等新疆八鲜水果……


“花篮藏宝”这道工艺菜在我国传统食品雕花基础上,进行了大胆创新,图案形态逼真,栩栩如生,原料全部选用新疆本地出产的多种名贵干鲜瓜果,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八鲜藏于花篮主体,故名“花篮藏宝”。


“花篮藏宝”当年技压群芳,叹为观止。末代皇帝溥仪的弟弟爱新觉罗·溥杰赞曰:“这是无与伦比的冷拼首擘。”足见鸿春园厨师造诣的高超。


鸿春园还有名扬神州的著名厨师朱显明、李振兴、朱云显、董泉根、杨瑞初、胡伯良、华福民等不一而足,他们或是红案大师、或白案高手、或刀工精湛,在历次全国烹饪大赛上为新疆赢得殊荣。


据不完全统计,鸿春园培养了近百名特级厨师。如今都在全国、全疆的著名饭店事厨,鸿春园名厨可谓桃李满天下了。
  

2017年,当年关店的鸿春园重新开业了。鸿春园的原班人马齐聚益天洋商务酒店;“记忆鸿春园”这个新店面成了人们情感的新寄托,但愿鸿春园昔日辉煌能够重现!

来源:新疆我的家综合自网络

编辑:艳阳天

审核:月之  终审:海峰


其他人都在看


1700青年集体赴死,无人生还!今天所有的中国人都该记住他们!

李亚鹏、陈建斌的乌鲁木齐时光

艾青的新疆岁月


新疆风俗 新疆人情 新疆故事 新疆我的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