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两大帝国巅峰时代的艺术PK:沙俄与大清谁更牛?

2017-06-13 房卫 雅昌艺术网

在中国历史上,康、雍、乾三朝所开创的“康乾盛世”,将大清推上了雄极一时的“帝国时代”。在18-19世纪同一历史时期,中国之北还存在着另一个强盛帝国,即罗曼洛夫王朝时期的俄罗斯。那么,由彼得大帝和叶卡捷琳娜二世开创的“黄金时代”与“康乾盛世”到底哪个更强盛呢?

2017年6月10日,“帝国盛世——沙俄与大清的黄金时代”特展在南京博物院开幕,共展出来自俄罗斯联邦国立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三家博物馆的500余件文物,通过盛世文物的对比,可以感受到两个帝国的文治武功,一睹璀璨夺目的皇家艺术,感受巅峰时代的帝国威仪。本次展览分为两大部分,六个单元进行呈现:

第一部分 君临天下

1682 年彼得一世登基加冕,成为罗曼诺夫王朝的第四位沙皇。1721 年彼得一世称帝,宣布俄罗斯从大公国升级为帝国。彼得一世崇尚西欧的先进文明,从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文化等各方面效仿西欧进行改革,并将首都从莫斯科迁往圣彼得堡。彼得一世统治时期,俄国加速了近代化的步伐,为跻身世界强国打下了基础。同时期,清王朝也进入了发展巅峰,史称“康雍乾盛世”。

展览的第一部分,将从皇权、军政、宗教三个方面来了解两个帝国的风貌:

第一单元:皇家威仪

俄罗斯帝国时期始自彼得一世的改革,终于20 世纪初的二月革命,近200 年间,共有14 人戴上“全俄罗斯帝国皇帝”的桂冠,包括10 位男性与4 位女性。罗曼诺夫王朝的双头鹰标志源自拜占庭帝国,以此强调沙皇具有东罗马帝国的合法继承权。彼得一世统治时期开始设立包括勋章、奖牌、金币、器皿、武器在内的新型奖励体系,受嘉奖者除了贵族和神职人员,也包括表现卓越的普通百姓。

大清皇室在祭祀、朝会、庆典、出行、册封等方面,都鲜明地体现出“别贵贱、序尊卑”的礼制观念。清承明制,将典章礼仪制度发展得更加完备。清王朝政治制度以皇权为核心,行政机构经历议政王大臣会议、内三院、内阁、南书房、军机处的演变过程,发展至乾隆时期成为清代中央集权制度的顶峰。

首先,我们来对比一下中俄两国帝王的长相颜值:

彼得一世的肖像。佚名,据让—马克·纳蒂埃原作临摹

18 世纪中叶  布面油画  139 厘米×110 厘米

在彼得一世之前,俄罗斯在西欧人眼中还是一群尚未文明开化的野蛮人,贵族也留着大胡子。彼得在少年时期起就表现出对科学及外国生活方式的兴趣,是第一位到西欧进行长期游历考察的俄国君主。返回俄国之后,建立世俗学校,强迫贵族阶级接受教育,禁止贵族留长胡须,规定改穿欧洲服饰,学习西欧的世俗文化。这张肖像画中,彼得一世留着小胡子,即是受到欧洲的影响。

彼得一世遗容像

银,铜;浇铸,雕刻,镀金  外盒78 厘米×73 厘米×82 厘米

这副面具记录了彼得一世去世时的面容,是1910 年为了庆祝凯克斯霍尔姆皇家近卫军步兵团成立200 周年而制作的。

▲伊丽莎白一世女沙皇像

佚名 18 世纪中叶 布面油画 228 厘米×158 厘米

伊丽莎白·彼得罗芙娜(1709—1762)是彼得一世与叶卡捷琳娜一世的女儿。1741 年,她发动政变,废黜小沙皇伊凡六世,成为继叶卡捷琳娜一世、安娜·伊万罗芙娜之后罗曼诺夫王朝的第三位女皇。

登基伊始,伊丽莎白就宣布继承父亲的改革大业,反对德国霸权,她的美貌和平易近人为她赢得了众多朝臣的爱戴和禁卫军的支持,在她统治期间社会相对稳定和繁荣。这位女皇性格活泼欢快,喜爱奢华与娱乐,经常举办盛大的庆典、宴会和舞会等。和英国那位伊丽莎白一世一样,女皇一生未婚,无嗣。

▲叶卡捷琳娜二世肖像

佚名,据亚历山大·罗斯林原作临摹 18 世纪70 年代末 布面油画  82 厘米×68 厘米

叶卡捷琳娜二世本是一位德国大公的女儿,1745年嫁给俄皇彼得三世。1762 年,她发动宫廷政变,杀死自己的丈夫后登上皇位。

这位女皇确实有手段,在她执政期间,俄罗斯帝国确立了真正的大国地位。经过两次俄土战争的胜利,克里米亚半岛和整个黑海北部领土并入俄罗斯版图。1772—1795 年,在三次瓜分波兰后,俄罗斯又获得了今天的白俄罗斯、乌克兰、立陶宛和拉脱维亚的部分疆土。此外,俄罗斯的版图还扩展到了美洲。

叶卡捷琳娜二世实行开明专政,和伏尔泰、狄德罗、孟德斯鸠等西欧启蒙思想家保持通信往来,并大力发展艺术、科学和文化事业。她在位时,圣彼得堡兴修了大量宫殿、教堂、府邸和公共建筑,人文科学的中心——俄罗斯科学院成立,印刷业不断发展,艺术科学院也有了新的“章程”和优惠政策。

女皇本人除热爱收藏艺术品外,也颇具文学天赋,曾为艾尔米塔什剧院创作剧本,编写过俄罗斯简史。在俄罗斯人心目中,叶卡捷琳娜二世是仅次于彼得大帝的一代英主,被尊称为“叶卡捷琳娜大帝”。后人给予了他们如下的评价:彼得大帝塑造了俄国的躯体,叶卡捷琳娜大帝塑造了俄国的灵魂。

▲叶卡捷琳娜二世纪念碑模型

米·奥·米克申、亚·米·奥佩库申等 1873 年  铜 80 厘米×43 厘米×43 厘米

叶卡捷琳娜二世披着华丽的斗篷,头顶桂冠,脚前放着俄罗斯帝国皇冠,她目视前方,面露微笑,尽显雍容华贵。在女皇雕像下的圆形底座上环绕着九尊雕像,都是她执政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将领、科学与文化名人,此模型的放大版矗立于圣彼得堡涅瓦大街一旁的奥斯特洛夫斯基广场。

▲尼古拉一世雕像

尼·米·施列德尔 1853 年 铜 64.5 厘米×18 厘米×18 厘米

尼古拉一世(1796—1855),1825 年继位俄罗斯帝国皇帝。他镇压过十二月党人起义,在位期间的一系列政策都旨在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君主专制。

1837 年俄罗斯建成第一条铁路,尼古拉一世成为俄罗斯的第一位火车司机。1855 年初,尼古拉一世穿着单薄的军服检阅部队,患上了急性肺炎,于3 月2 日病逝。另有传闻说,他是因为看到克里木战争的灾难性后果而服毒自尽。

▲亚历山大三世雕像

尼·阿·拉维列茨基 1895 年  铸铁  75 厘米×29 厘米×20 厘米

亚历山大三世(1845—1894),1881 年继任俄罗斯帝国皇帝,史称“和平制造者”。尼古拉一世为其祖父。其父亚历山大二世史称“解放者”,1861 年下诏废除农奴制,为俄罗斯19 世纪下半叶的中兴奠定了基础。

父亲被革命党人刺杀后继位,这一悲剧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的国内政策走向,即加强皇室和国家权力,制定严格的国家秩序以避免革命的冲击。亚历山大三世统治时期是俄罗斯工业化的时代,是俄罗斯和欧洲在文化和经济上最为接近的时期,此时的俄罗斯仅凭外交努力即可实现政治意图。

亚历山大三世在外交事务上最著名、最底气十足的一句话是:“俄国沙皇还在钓鱼,欧洲暂时可以等着。”

▲康熙皇帝朝服像

清  轴,绢本,设色  纵277 厘米,横195 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画像描绘的是中年时期的康熙帝。他身着朝服,端坐龙椅上,肃穆中流露威严之气。画像用笔精细,设色明丽,将一代英主的风度表现得淋漓尽致,显示出清代宫廷画师敏锐的观察力和精湛的画功。

▲雍正皇帝半身像

清  轴,绢本,设色  纵79 厘米,横62.4 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画像为雍正帝半身像。他头戴重檐冠,身着褐色便装,双手执一如意于胸前。人物面部结构准确,线条柔和,用色平涂再稍加晕染,有一定的凹凸感,延续了中国传统肖像画技法。

▲乾隆皇帝汉服像

清 轴,绢本,设色 纵100.2 厘米,横96 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乾隆在位的60 年间,清朝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都成就卓越,国力达到历史巅峰。这位儒雅风流的皇帝热爱文学艺术,工书法,擅画山水、花鸟,通过搜集书画、编纂书画著录《石渠宝笈》的方式,推动了清代宫廷文化的发展,使得清宫书画收藏达到继宋内府后的又一次高峰。

画中的乾隆帝身着汉族文士服装,举止儒雅,表现出一代贤主勤勉好学的气质。由于清初大力推行满族服饰,禁服汉饰,故此类汉服场景当为想象图,亦可看作是乾隆帝对于汉族文化的热爱。此画人物五官出自郎世宁之手,衣纹背景是金廷标所画,是中西合璧绘画艺术的精品。

玉玺是皇权的另一个象征物,以下来看几件中俄皇帝的御玺:

▲彼得一世玉玺

18 世纪初 银 直径5.67 厘米、6.79 厘米、9.7 厘米

▲亚历山大二世玉玺 

19 世纪中期 钢  直径10.1 厘米

 

▲青玉交龙纽“古稀天子之宝”

清乾隆 通高10.9 厘米,底边长12.9 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青玉交龙纽方形玺,汉文篆书。乾隆四十五年(1780)乾隆皇帝七十圣寿时,视自己为千古之中唯一年登古稀的英明君主,为此特撰写《古稀说》,借此夸耀自己是古稀全人,并刻制了“古稀天子”和“古稀天子之宝”多方印玺。

▲青玉交龙纽“八徵耄念之宝”

清乾隆 通高10.9 厘米,底边长12.9 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青玉交龙纽方形玺,汉文篆书。这是乾隆五十五年(1790),八十圣寿之时为自己制作的玉玺,他还特为此玺撰写记文。乾隆晚年共刻“八徵耄念”“八徵耄念之宝”印玺六十余方,与“自强不息”玺及其他宫殿玺印制成套印,便于其使用和收藏。

▲大清帝国皇帝之玺紫檀印盒 南京博物院藏

在对待有功之的臣民上,沙皇以赐予勋章作为荣耀,清朝皇帝则敕封予金制的册页,这也是不同民族习惯的体现:

▲圣安娜一级勋章

1797—1815 年 银,玻璃,珐琅;模压,镶嵌,珐琅绘画,镀金 7.8 厘米×7.2 厘米

圣安娜勋章是第一个进入俄罗斯帝国奖励体制的外国勋章。1735 年荷尔斯泰因—哥道普公爵卡尔·腓特烈为了纪念他于1728 年去世的妻子设立了此勋章。勋章上写着拉丁文箴言“授予热爱真理、虔诚、忠心之人”。

由于不是本土勋章,圣安娜勋章只授予普通百姓,直至叶卡捷琳娜二世的儿子保罗一世举行加冕礼时,该勋章才进入俄国的奖励体系。

▲圣亚历山大·涅夫斯基星形勋章和圣弗拉基米尔二级星形勋章

19 世纪下半叶 金,银,珐琅;模压,镶嵌,珐琅绘画  高12.8 厘米,宽7.6 厘米、7 厘米

圣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勋章由彼得一世设立,以纪念13 世纪诺夫哥罗德大公、东正教圣徒亚历山大的伟大军功。此勋章只有一个等级,除了授予战功彪炳之士,也授予国务管理人员。勋章中间是由圣亚历山大的首字母“S.A.”组成的花字,周边红色珐琅底上为勋章箴言“为了祖国和人民”。

圣弗拉基米尔勋章中间有个金色十字架,在1782 年庆祝叶卡捷琳娜二世登基20 周年时开始颁发的,勋章的名字来自基辅公国弗拉基米尔大公。既可授予有军事功勋的人,也可授予国务管理杰出人士。

▲镶嵌亚历山大二世和亚历山大三世肖像的荣誉勋章

19 世纪下半叶 金,银,钻石,硅铍石,石英,纸;模压,镶嵌 8.4 厘米×5 厘米

▲圣弗拉基米尔二级十字形勋章

19 世纪下半 叶金,珐琅;模压,珐琅绘画 4.8 厘米×5.1 厘米

十字形勋章正面圆心图案为大公王冠和白鼬皮法衣,勋章背面刻着授予时间“1782年9 月22 日”。圣弗拉基米尔二级勋章的佩戴方式是十字形勋章系在领口,星形勋章佩戴在左胸前。

▲圣安德烈勋章

19 世纪末—20 世纪 金,珐琅;模压,镶嵌,珐琅绘画 10 厘米×6 厘米

圣安德烈勋章是俄罗斯帝国的最高奖赏,为1698 年彼得一世游历西欧返回俄国之后所设立,名称取自耶稣的十二门徒之一安德烈。据东正教传说,安德烈曾在古罗斯传播基督教,是俄罗斯的守护者。勋章的核心图案是被钉在十字架上的圣安德烈,十字架四端分别绘有拉丁文“Sanctus Andreas Patronus Russiae”的首字母“S.A.P.R.”,意为“俄罗斯的守护者圣徒安德烈”。勋章的背面是箴言“为了信仰与忠诚”。

18—19 世纪,圣安德烈勋章颁发次数很少,主要赏赐给皇室成员、政府首脑和杰出将领等。叶卡捷琳娜二世是最后一位授予自己圣安德烈勋章的皇帝。

▲圣斯坦尼斯拉夫二级勋章

19 世纪60 年代 金,珐琅;冲压,珐琅绘画 7.7 厘米×4.6 厘米

该勋章是1765 年由波兰国王斯坦尼斯拉夫·奥古斯特·波尼亚托夫斯基二世设立,旨在纪念11 世纪的克拉科夫主教斯坦尼斯拉夫。斯坦尼斯拉夫在做礼拜时被国王鲍列斯拉夫杀死于教堂中,后来被封为圣徒和波兰的守护者。1815 年,俄皇亚历山大一世在吞并波兰部分领土后,将此勋章保留下来并颁给在波兰出生的人。

▲御赐和硕智亲王金册 

清嘉庆每页纵22.5 厘米,横10.3 厘米 南京博物院藏

除了皇帝肖像、玉玺、勋章和金册,皇家威仪在其他装饰或礼仪用品之上:

▲桌饰“站在小艇上的彼得一世”

马·安东克里斯基 1896 年 银;浇铸,雕镂 69 厘米×85 厘米×45 厘米

1723 年彼得一世下令将古罗斯大公亚历山大·涅夫斯基(约1220—1263)的圣尸从弗拉基米尔运到圣彼得堡的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大教堂。1724 年8 月30 日,在俄罗斯与瑞典签订结束大北方战争的《尼斯塔德和约》三年之后,人们庄严地抬着圣尸到达诺夫哥罗德,然后用华丽的小艇运至圣彼得堡。

这件雕塑描述的是彼得一世站在小艇上亲自迎接圣尸的情景,系大公弗拉基米尔·亚历山德罗维奇为了庆祝帝国海军建军200 周年特令皇家工艺科学院院长马·安东克里斯基制作的。

▲长柄勺

1707 年 银;镀金,压花,铸造,雕刻 12.2 厘米×38.6 厘米×23 厘米

长柄勺是俄国勋章制度出现之前的最高赏赐之一,在保卫国家疆土、守卫皇宫及为国家创造财富方面做出巨大贡献的人方可获此殊荣。彼得一世将这件长柄勺赐予了商人叶皮凡·楚金切夫,以表彰他通过开展中俄贸易为国家带来了不菲的收入。

▲信件收纳盒 1853—1859 年

铜,钢;浇铸,压花,镀金,镀银 33.5 厘米×46 厘米×21 厘米

收纳盒镀银部分的浮雕图案刻画了两位身着铠甲的古罗斯大公亲切握手的场景。

▲从莫斯科河对岸眺望克里姆林宫

卡尔·伊万诺维奇·拉布斯 1846 年 布面油画 93 厘米×142 厘米

莫斯科城始建于12 世纪,坐落于数条贸易路线相交的一处高地,是俄罗斯乃至亚欧大陆上的重要交通枢纽。沿莫斯科河而建的这座城市长期以来发挥着国家首都的职能,位于城市中心的克里姆林宫雄伟壮观,享有“世界第八奇景”的美誉。

▲眺望大石桥对面的克里姆林宫

瓦·谢·洛扎诺夫 1883 年 布面油画 100 厘米×175 厘米

自17 世纪末开始,每逢重大庆典莫斯科都会燃放烟火。1883 年亚历山大三世加冕之际,除了传统的烟火庆祝仪式,还首次大量使用电气照明渲染气氛。

▲金编钟

清乾隆 单枚编钟高23.8 厘米,腹径16.1 厘米;  钟架高350 厘米,宽340 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此次展览中来自故宫博物院的一套乾隆八十大寿定制金编钟,首次亮相南京。此套编钟是清乾隆五十五年乾隆皇帝八十大寿时清宫造办处制造,用黄金一万三千多两打造,是清宫中仅有的两套完整的金质乐器之一,标志着康雍乾时期国力的强盛和礼乐制度的完善。编钟共16枚,分别对应清代乐律中的十二正律和四倍率。

▲铜珐琅带盖炉

清康熙 通高13.2 厘米,腰径15.5 厘米 南京博物院藏

此炉体圆形,盖顶饰铜镀金镂空桃形花纽,罩下镂雕,底置铜镀金兽首四足。器身施浅蓝色珐琅釉,饰彩釉勾莲纹,造型小巧秀美。

▲铜珐琅菱花式三足彝炉

清乾隆 高28.3 厘米,口径37 厘米 南京博物院藏

此炉器型大,胎骨厚重,色彩绚丽,图案吉祥,掐丝细而流畅。炉为菱花式,下置铜镀金象首足,生动写实。外壁蓝色珐琅釉地上半部有九对菱花瓣形开光,开光内饰吉祥花纹,下半部绘花卉纹。

第二单元:文治武功

历代沙皇励精图治,旨在打造一个幅员辽阔、民殷国富的强大帝国。彼得一世设立参政院,废除牧守制,颁布《官阶表》,改造俄罗斯军队,仿效英国和荷兰建立手工工场等,全面学习欧洲的科学技术和思想观念,让帝国的面貌焕然一新。

叶卡捷琳娜二世时期经济方面的自由政策和军事上的强势顺应了帝国发展的要求,她与西班牙、葡萄牙、丹麦等国签署了一系列商贸条约,保障了对外贸易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有序发展。到她去世时,国家税收比她登基之初翻了一番。俄罗斯帝国的50 个省中,有11 个是在叶卡捷琳娜二世在位期间获得的。

清政府在统一国家的过程中展现了强大的军事实力,平三藩、收台湾、平定准噶尔、征战大小金川。康雍乾时期,在经济建设方面创下了许多业绩,如招民垦荒、治理河道、轻徭薄赋等举措的实施,保障了耕地面积的扩大,劳动人口的增加,粮食产量的提高。《康熙字典》《全唐诗》《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等体量巨大的作品在皇帝的授意下编纂完成,成为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璀璨瑰宝。

先来对比一下俄军和清军的武备:

▲近卫军团上校服饰

18 世纪初 卡夫坦长袍:呢绒,金边饰,黄铜扣饰

这套普列奥布拉任斯基近卫军团上校制服为彼得一世旧物。

军事改革是彼得一世改革的重心。他实施义务征兵制;聘请外国军事顾问,派遣贵族青年到国外学习;在国内开办各种军事技术学校;创建第一支海军,并制定《海军章程》;调整军队统帅机构,引进国外的新式武器和战略、战术等。彼得一世当政末年,俄罗斯帝国已拥有一支约20万人的庞大陆军和一支包括48 艘战舰及一大批辅助舰的海军,成为欧洲军事强国之一。

彼得一世对军队制服进行了改革,将原有的兰式或俄式制服改为欧式制服。制服外面的长衣基本为深绿色;军官的制服要有金银边饰,以判断军种和军衔;不同场合军人的着装有特定的要求。1715 年左右,军队全部完成制服的更换。1698 年俄军制服上出现了近卫军军官的标记—— 领饰,1715 年最终定型为半月形状。校官佩戴镀金领饰,领口下方为圣安德烈十字架。用彩色丝线织成的围巾是军官身份的另一种象征。

▲胸甲

19 世纪40 年代 黄铜,皮革,丝线; 压花,铆接,鞣革,编织 前胸51 厘米×48 厘米,后背53 厘米×50 厘米

▲头盔

1830—1840 年 黄铜,牛皮,马鬃,珐琅 高44 厘米,底部28.5 厘米×17.5 厘米

此款为胸甲骑兵团近卫军仪仗队军官佩戴的头盔。头盔正面镶嵌铜板,装饰有圣安德烈星章。

▲头盔

1878 年 钢,黄铜,羔羊皮,麻布,珐琅 高36.5 厘米,底部19 厘米×30 厘米

此款为宪兵队近卫军团低级军官头盔。宪兵队近卫军是皇帝近卫军中的骑兵,成立于1815 年。

▲高筒军帽

此款为巴甫洛格拉德骠骑兵团低级军官高筒军帽。骠骑兵,即轻骑兵,只装备轻型武器和快马,擅长利用速度突击敌方防线,也执行侦察或搜索等任务,叶卡捷琳娜二世时期开始建立。

▲佩剑

这是近卫军骑兵团低级军官使用的一把佩剑,剑柄上刻有叶卡捷琳娜二世的花字。佩剑是重骑兵的武器装备,17 世纪在俄罗斯出现,彼得一世时期广为流行。

▲军刀

1855 年基辅骑兵军团的军官们将此军刀献给自己的总指挥伊·阿·哈列茨基。此刀的十字形刀柄两侧分别雕刻了与大力神赫拉克勒斯相关的神话故事。刀柄为头戴金盔的赫拉克勒斯。刀鞘两侧装饰有五组战斗场面:一面为君士坦丁发动的米尔维安桥之战、特洛伊战争中的阿基琉斯和赫克托耳战役、特洛伊战争中的亚马逊战役;另一面为1812 年10 月的鲍罗金诺战役、发生在维特根施泰因大军间的波洛茨基战役。军刀上还装饰有莱比锡战役的场景。

▲仪仗重剑

这把长剑属于维尤尔捷姆别尔格斯基公爵(1771—1833),他曾在1812 年卫国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此剑由图拉兵工厂铸造,精湛的切割打磨技术令钢制剑柄犹如镶了成百上千颗钻石般熠熠生辉。

▲“皇家步枪手”座钟

此座钟题有“皇家步枪手”“赐给巴西里·亚历山德罗维奇·库普金”“奖励他对沙皇和祖国的忠诚”等文字。

▲镶黄旗甲胄

清 盔高58 厘米,甲衣长78 厘米,甲裙长74 厘米 南京博物院藏

此为镶黄旗甲胄,亦为大阅甲,非战时用品。甲以棉布为里,绸为面,饰以铜钉;胄为牛皮制成。此类盔甲为乾隆年间两次由杭州织造局织造,达数万套,供大阅时穿用,平时则贮藏于紫禁城西华门城楼内。

▲白玉嵌宝石柄金桃皮鞘“含英”腰刀

清乾隆 通长96 厘米,刃长72 厘米,柄长20 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白玉卷首柄,嵌金丝为缘,内嵌红、绿宝石一百余块,柄端系明黄丝穗,中饰铜镀金莲花座嵌绿松石坠。菱形护手,钢刃,近銎处错金、银、铜三丝相间图案。

▲烧蓝镶宝石绒面鞘匕首

清 通长35.8 厘米,刃长25 厘米,柄长11.5 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这件匕首做工精细,用料考究,华贵至极。卷首形烧蓝柄,嵌红、绿、蓝宝石和钻石,柄端嵌祖母绿一块。护手镶嵌钻石一圈。近护手处饰花卉纹烧蓝,嵌红、绿宝石和钻石等。鞘木胎,外包红绒,琫、珌皆镶花卉纹烧蓝,嵌红、绿、蓝宝石和钻石。

再来对比两国的“文治”:

▲文件盒

1853—1859 年 铜,钢;浇铸,压花,镀金,镀银 55 厘米×38 厘米×35 厘米

这只文件盒用于存放16 世纪律法书、卢塞尼亚司法文书等重要文件。外形由艺术家、建筑师和历史学家索尔采夫(1801—1892)设计,具有鲜明的俄罗斯风格。

▲皇家特许状

  1869 年 羊皮纸,油墨,水粉,水彩,金银熔液,硬纸板,天鹅绒, 流苏,云纹绸,猪皮,金银丝线,珐琅,蜡,银

▲《康熙南巡图》第七卷 

王翚等 清(约1691 年) 卷,纸本,设色 纵65 厘米,横2995 厘米 南京博物院藏

《康熙南巡图》描绘了己巳年(1689)康熙帝第二次南巡时,沿途所见山川城池、名胜古迹、农商经济、风土人情等,是清代著名画家王翚(1632—1717)统筹完成的作品,色彩鲜明,手法工整,极具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该图共十二卷,正本散藏于国内外各大

收藏机构,南京博物院所藏此稿为正本第七卷之粉本,描绘的是南巡图江苏无锡至苏州段的山水、民居、城垣、店铺、舟桥、良田等。正本第七卷现流失域外,故此粉本对于研究该图创作过程愈显珍贵。

▲外蓝釉金彩内粉彩乾隆帝行围图转旋瓶

清乾隆 高60.5 厘米,口径20 厘米,腹深52 厘米 南京博物院藏

南京博物院镇院之宝之一。此转旋瓶曾放置于奉天行宫,是一件纪念清帝东巡的孤品。转旋瓶分盖、颈、腹部外瓶、内胆、夹层、底盘六个部分烧造,最后装配而成。颈部对称排列四只金彩夔龙耳;腹部有外瓶、夹层小平台和内胆三层结构,外瓶上有圆形镂空、小平台上的人物牙雕、内胆上悬挂的人物牙雕和内胆上所绘的粉彩山水人物纹等四层装饰,组合成乾隆帝行围图的立体场景。

转动瓶颈,腹部内瓶跟着旋转,有走马灯的效果,在摆动的人群后面,乾隆帝策马而来,扬鞭而去,仪仗、侍卫前呼后拥,欢迎的人群和背景不断变换。

第三单元:天工神韵

公元988 年,东正教成了古罗斯的国教,经过几百年的教化,东正教已与俄罗斯民族紧密地融合在一起。彼得一世的改革取消了宗主制度,规定沙皇是“最高牧首”,东正教的加冕为沙皇披上了神圣的外衣,沙皇成了人间的“上帝”,而教会也成了王权的附庸。正是因为东正教与社会生活的密不可分,俄罗斯保存下来的建筑、绘画、装饰等文化遗产普遍富有宗教艺术趣味。

大清皇室主要信奉藏传佛教。1697 年,康熙皇帝设立了“中正殿念经处”,专门负责宫廷喇嘛念经及办造佛像。乾隆时期又设立专职管理雍和宫的宗教活动。清宫宗教器物主要有造像、佛经、法器三大类,宫廷造办处所制造的器物,形制规整,质地华贵,工艺考究,代表了当时的最高水平。在藏传佛教各派首领敬献给皇帝的礼品中,最为珍贵的便是佛造像和法器,而造办处制造的佛造像、法器也常被皇帝作为名贵礼物赏赐给臣属。

皇家造办的宗教工艺品最能体现权力和国家财富,让我们看一下沙俄与大清在宗教艺术方面的不同:

 

▲主教法冠 18 世纪80 年代 

金,银,珍珠,祖母绿,红宝石,蓝宝石,钻石,玻璃,铂金,珐琅;雕镂,镶嵌,珐琅绘画 高(含十字架)30 厘米,直径18 厘米

这顶镶嵌有280 颗各色宝石的金冠,是东正教主教参加礼拜仪式时佩戴的头饰。俄罗斯帝国时期,沙皇的登基仪式须由东正教会主持。一方面世俗政权因东正教会的加冕而获得神化,另一方面教会也是世俗政权的监督者。叶卡捷琳娜二世正是通过对东正教教义的刻苦学习和遵守斋戒,才获得东正教会和民众的支持并取得了皇位。

▲《福音书》

1749 年 银,珐琅,纸,木,铜;镀金,雕镂, 镶嵌,珐琅绘画 72.3 厘米×50 厘米

这本摆放在供桌上的《福音书》,由工艺大师拉特科夫设计制作,封面装饰华丽,在银地上雕镂、镀金,镶嵌宗教人物的珐琅彩画。

▲圣母小像 17 世纪末—18 世纪初

金,银,钻石,红宝石,尖晶石,珐琅;镀金,压花,镶嵌,珐琅绘画  15 厘米×9.4 厘米

此件正面为耶稣受难像,背面为圣母像。叶卡捷琳娜一世在1725 年登基时将其赐予大牧首费奥凡·普洛科波维奇,它同胸前佩戴的十字架一样,是最高宗教权力的标志。

▲圣餐盒

19 世纪下半叶 三层玻璃(分别是无色、乳白色、钴蓝色),银,水晶;

雕刻,磨边,镀金 高55.5 厘米,底座直径26.7 厘米

圣餐盒是基督教圣物之一,用于圣体血仪式。盒内放置的红酒和发酵面包象征着耶稣基督的鲜血和身体,用以洗涤世间万民的原罪。俄罗斯东正教圣餐盒采用独特的玻璃材质,造型多为教堂形式,盖子一般是打开的,除了教士和助祭,任何人不得接触。

▲圣餐杯

1789 年 银,珐琅,玻璃;镀金,铸造,雕镂,珐琅绘画 高35.3 厘米,直径14.2 厘米

圣餐杯是基督教礼拜时的必需品,来源于最后的晚餐中所使用的酒杯。据《新约》记载,耶稣曾以杯中红酒象征自己的鲜血,后世教会在祭祀礼仪中同样用祭杯来盛满红酒,象征耶稣基督以鲜血对信众的救赎。

▲外罩圣衣

19 世纪上半叶 锦缎,花绸,麻布,穗带,羽纱,金银线,金银箔,亮片;编织,刺绣 长144 厘米

▲圣瓦西里大教堂和莫斯科沃热斯卡娅街上的宗教节日游行

卡尔·伊万诺维奇·拉布斯 1852 年 布面油画  101 厘米×131.5 厘米

 

▲七级金佛塔 清 通高43 厘米,底径20 厘米 南京博物院藏

此件金佛塔为清代宫廷御用品,为七层八面楼阁式密檐塔。顶端的塔刹为火焰顶镶嵌珊瑚宝珠。塔身每层四门四窗,每门内坐佛一尊,盘腿坐在双层莲花座上。四扇镂空花瓣形长方形窗棂,门窗每层错位间隔。每层塔顶有八条龙为屋脊,龙嘴衔风铃一只。塔基为栏杆式,五层台阶共四处。

▲《御制七佛塔碑记》玉册

清乾隆 青玉板高0.5 厘米,长13.8 厘米,宽10.5 厘米 南京博物院藏

御制《七佛塔碑记》为乾隆皇帝撰文,吏部左侍郎谢墉抄录,刻于青玉之上,制成玉册。所谓七佛实即一佛,七佛偈为禅门开宗了义,散见于梵帙而非出于一经。玉册首页刻填金龙纹和宝塔纹,正文正面为玉上填金隶书《七佛塔碑记》,背面漆底描金隶书全文。

▲缂丝佛像

清 纵129.5 厘米,横59.5 厘米 南京博物院藏

古有“一寸缂丝一寸金”之说,中国古代缂丝被认为是丝织工艺中最为高贵的品种,宋元以来一直是皇家御用织物之一。此件缂丝佛像轴采用平缂、齐缂、构缂等技法,缂工精巧,用丝细密,配色丰富。佛像面相庄严静穆,双手相叠施禅定印,盘脚跏趺静坐于莲花宝座上,头顶华盖,背有光环。

▲珐琅彩瓷佛塔

清乾隆 高29.7 厘米,底边长16 厘米 南京博物院藏

清乾隆朝是藏传佛教发展的高峰期,覆钵式塔是藏传佛教的佛塔样式,这件乾隆官窑瓷佛塔体现了乾隆朝廷与藏族上层的亲密关系。

第二部分:阅尽繁华

18 世纪彼得大帝的欧化政策和叶卡捷琳娜大帝的开明专制极大改变了俄国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方式,王公贵胄摆脱了传统的束缚,在生活、艺术等方面大胆创新,纷纷模仿欧洲上流社会的服饰装扮和社交礼仪,修建皇家别苑、举办宫廷舞会和聚会、以私人的名义赞助文学与艺术等。诗歌、绘画、音乐、芭蕾舞、手工艺等在欧洲声名远扬。

康雍乾盛世,为彰显辉煌,皇室用品独具雍容华贵的风范和高尚的艺术品位,宫廷生活中无处不透露出尊贵与荣耀。清宫珍宝涉及帝后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礼仪、典制、饮食、冠服、文化等。帝后的日常用品一般由内务府制造,选材精致优良,制作巧夺天工。清宫日用与陈设的精美器物,代表了那个时代最高的工艺水准。

在第一部分中,我们了解到了沙俄与大清在政治、军事、宗教等方面的异同,这一部分,将从日常的几个方面,了解两国家背后的日常生活:

第四单元:富贵气象

17 世纪,俄国建筑及室内装饰摆脱中世纪的不对称或无序风格,开始向巴洛克风格过渡,并在18 世纪中期达到鼎盛。18 世纪后期以后,崇尚质朴严谨的古典主义兴起,摒弃程式化和表面的华丽装饰是古典主义的另一个特征。19 世纪上半叶,俄国的建筑艺术更加强调质朴、庄重、严谨和挺拔,这种倾向被称为帝国风格。19 世纪下半叶,讲究曲线和自然形象的洛可可风格流行起来,它所具有的纤细、华丽、精致、动感等艺术特征契合当时俄国新兴资产阶级的品位。

紫禁城内的内廷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俗称“后三宫”)为中心,是皇帝及后妃的生活区。宫中珍宝在屋宇陈设中比比皆是。殿堂、宫室、书房、寝室等处陈设着各类制作精良的器物,并根据功能需求与室内装饰而各不相同。

这一单元先来对比一下两国宫廷的陈设品:

▲俄国贵族家具一组

▲座钟 1840—1850 年 铜,珐琅;铸造,压花,镀金 58 厘米×49 厘米×22 厘米

这只座钟由圣彼得堡的菲利克斯·肖邦铜艺工厂制造。该厂建于1840 年初,主要生产法国洛可可风格和新古典主义风格的陈设艺术品,被授予“皇家供货商”称号。

▲挂毯  1745 年 彩色毛线,亚麻布;手工织造 326 厘米×226 厘米

这块“欧洲”挂毯是“世界之国”系列作品之一,由圣彼得堡的皇家制毯厂生产,在18 世纪40 年代十分出名。此系列作品的画面中央是一些穿着异族服装的女子,她们是各个大洲的化身。每个大洲都有自己的标志:非洲的金字塔、亚洲的宝塔、欧洲的柱廊。从这块挂毯的工艺可知,这一时期的俄罗斯艺术家和织匠已不再是亦步亦趋的学徒,他们已经具备了创作艺术精品的能力。

▲花瓶 1835—1840 年 陶瓷,铜;釉面绘画,镀金 高37 厘米,口径26 厘米,底部15.4 厘米×15.4 厘米

这只花瓶的瓶身绘有尼古拉一世的皇后亚历山德拉·费奥多罗芙娜(1798—1860)的肖像。

▲花瓶 19 世纪20 年代 紫晶玻璃,铜;明亮式切割,铸造,压花,镀金 60 厘米×31 厘米×14 厘米

这只双柄花瓶的手柄末端铸有欧洲建筑外墙上常见的怪面饰。怪面饰最初的功能是吓退恶灵、避免鬼怪入侵,后来逐渐演变成纯粹的装饰元素。

▲铜珐琅“太平有象” 清 通高50 厘米 南京博物院藏

此器造型源自佛教题材,寓意吉祥。因为象高大威严、躯体粗壮,象征着社会的安定和政权的稳固,所以取意“太平有象”,常作为宫廷陈设品。象通体掐丝作绒毛状,填灰色珐琅釉为地,背上配鞍鞯以天蓝色为地,中间饰红龙戏珠,象背鞍鞯上驮一人,造型古朴典雅,制作工艺精美。

▲青花百寿纹盘口观音尊

清康熙 高44.5 厘米,口径12.5 厘米,底径15.5 厘米 南京博物院藏

观音尊是康熙时期瓷器的典型造型,但是盘口的少见。两层台式圈足,即于胫部凸出一层台阶再出圈足,是康熙时期瓷器造型的特征之一。此观音尊浅盘口,口沿内折,长粗颈,圆肩,长圆腹,束胫,至底部外撇,两层台式平底内凹圈足。底釉白净滋润,青花书篆体“寿”字,全器共29 轮,915 字。

▲白玉镂空缠枝花卉纹炉翡翠双耳四足长方炉

清乾隆 通高9.6 厘米,口径9.5 厘米 南京博物院藏

▲翡翠双耳四足长方炉

清 通高20.6 厘米,通宽12.6 厘米 南京博物院藏

清代宫廷仿古玉器主要有三类:一是仿古青铜器,多为仿战国、汉代器皿;二是仿古玉礼器,多为圭、璧、斧类大器,亦有蚩尤环等小器;三是仿古做旧,作品与古玉相似,极难分辨。此件为仿古鼎式炉。

▲白玉佛手花插

▲白玉“麻姑献寿”花插

清 通高11.1 厘米 南京博物院藏

第五单元:精致品格

彼得大帝的改革浪潮带来了“欧洲主义”和民族特性的融合,受其影响,俄罗斯帝国时期的装饰艺术品和生活器具不仅可以满足人们的日常需求,其华丽的艺术形式和高超的制作工艺更是令人叹为观止。

皇家的尊贵与华美在宫廷生活中随处可见,凡起居、日用、盥洗、游憩等所涉及的器具都表现得淋漓尽致,特别是各种饮食用具更是如此。宫廷宴会名目繁多,规模大、讲究多、程序严。所有器具依照“美食配美器”的原则,除常用的景德镇官窑瓷器外,还有金银、玉石、漆木、骨牙等质地的器物,制作考究,精美绝伦。

▲“俄罗斯民族”系列雕塑(一组)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 素瓷;彩绘,镀金,镀银

此系列雕塑参照《俄罗斯民族志》图册中的插图制作。这本图册是1862 年庆祝俄罗斯建国一千年时出版的。

▲“抱着公鸡的村姑”套娃(一组)

20 世纪初 木;旋刻,绘画 高2.1—15 厘米,直径1.3—7.8 厘米

1900 年,俄罗斯套娃在巴黎参加世界博览会,一举夺得铜牌。自此,套娃闻名于世,成为俄罗斯的象征之一。俄罗斯套娃通常为圆柱形,底部平坦,由大到小,层层相套或一字排开,情趣盎然,既可以作为摆设,也可以作为收纳盒和礼品盒。最常见的套娃图案是穿着俄罗斯民族服饰的姑娘,色彩亮丽,容貌甜美。

 

▲复活节彩蛋

19 世纪末 银,珐琅;掐丝,镀金 8.5 厘米×5.5 厘米×5.5 厘米 俄罗斯联邦国立历史博物馆藏

复活节被称为节中之节,亦称耶稣复活节、主复活节、耶稣复活瞻礼,是纪念传说中耶稣被钉十字架受难后第三日复活的节日。复活节日期不固定,一般在3 月22 日至4 月25 日之间,即春分后第一个满月之后的首个星期日。在俄罗斯,节日期间最流行的是互赠复活节彩蛋,象征复活和生命。

▲青花海水红彩云龙纹盘

清乾隆 高8 厘米,口径47.8 厘米,足径27 厘米 南京博物院藏

这是一件乾隆官窑的代表性器物。盘面所绘龙纹,笔画严谨,其纹饰有变化,应为陈设瓷。纹样以青花绘流云海水,用矾红彩画行龙,构成海水云龙纹。盘内心为蓝地白花海水纹,一条红彩正面龙居中,内外壁分别绘四条行龙,龙爪有三爪、五爪之别,龙尾有花尾、尖尾之分。

▲青玉梅花式洗

清 高6 厘米,长15.5 厘米 南京博物院藏

▲《鸲鹆图》 赵佶 北宋

轴,纸本,墨笔 纵88.2 厘米,横52 厘米 南京博物院藏

宋徽宗赵佶(1082—1135) 的花鸟画风格以工细彩墨为主,寓巧于拙,对北宋后期院画产生了重要影响。《鸲鹆图》是其拙朴风格的代表作,笔墨纯和,脱去凡格,深得落墨之意韵。赵佶作品传世甚少,至清代中后期已凤毛麟角,古书画收藏界对之趋之若鹜,当然也成为清宫内府收藏的对象。

《鸲鹆图》上方有宋徽宗署“天下一人”押,以押书署款,画心、裱绫留下了乾隆皇帝、嘉庆皇帝、咸丰皇帝的题跋或鉴赏印迹,另附咸丰朝大臣奕 、许乃普、沈兆霖等人的和诗。

第六单元:锦衣风范

18 世纪初,彼得一世改革要求以欧洲服饰取代民族服饰,并学习西方的礼仪。自此贵族们纷纷脱下笨重的长袍,换上简洁、美观的服饰,欧洲的社会风尚、服饰装扮和宫廷礼仪成了上流社会追逐的潮流。女性宫廷服饰极富曲线和装饰韵味,男装的面料和装饰可与女士礼服媲美,整个18 世纪都保持着同样的款式。18 世纪末古典风格独领风骚,到了19 世纪初,燕尾服、坎肩、长裤开始流行,女性服饰也更加精美繁复,突出细腰、窄肩、圆臀等柔美线条。欧洲的服饰礼仪在贵族群体中流行,而俄罗斯传统服饰文化则在广大平民阶层中保持着强大的活力。

清代服饰色彩缤纷、形式多样,礼仪制度严格。顺治、康熙、雍正三位皇帝遵循祖制,到乾隆时期增加了历代皇帝“ 衣纹云龙”“十二章”的纹样,并确立服饰制度。清宫内务府直接管理皇帝及后妃的服饰事务。皇帝的服饰分礼服、吉服、常服、行服、雨服、戎服和便服七大类,皇后分礼服、吉服、常服和便服四类,这些服饰分别穿戴于祭祀、朝会、节庆、节日、巡行、日常等不同场所。皇帝衣服的纹样、材质由内务府统一设计,交由江南三织造——南京、苏州、杭州定织,每年按照“额定”上缴宫廷。这些工艺繁缛、材质珍贵的宫廷服饰充分显示了匠人们高超的工艺水准,也体现了清代宫廷生活的高贵与典雅。

 

▲俄国宫廷礼服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 呢绒,金线,镀金亮片,铜,丝织物;后背长94 厘米

 

▲马甲 18 世纪80 年代

丝绸,麻布,彩色丝线;编织,刺绣 前襟长75 厘米

彼得大帝的服饰改革为俄罗斯宫廷引入了欧式服装,这种服装潮流逐渐为贵族、各级官僚和富商们所推崇。

 

▲“珂珂施尼克”帽

18 世纪末—19 世纪初 锦缎,金银线;刺绣,挑绣 帽带8 厘米,帽冠33 厘米×20 厘米

流行于俄罗斯北部的头饰,最早可追溯到10 世纪。“珂珂施尼克”一词源于俄罗斯建筑上的拱门,形状多为扇形、花瓣形或盾形。“珂珂施尼克”帽常与长度过肩的头纱搭配,其用料、样式和装饰细节因地区不同而有所区别。

▲盘金绣如意龙纹吉服袍

清 衣长126 厘米,两袖通长194 厘米 南京博物院藏

吉服是宫廷喜庆节日等场合穿的服装,包括吉服褂和吉服袍。此件盘金绣如意龙纹吉服袍,圆领、右祍、大襟、马蹄袖,蓝色缎地,袍上所有图案用金线盘绣,并用金线满绣如意菱形底纹,主体纹饰主要有龙纹、团寿纹、云纹等。前胸后背及两肩各绣正龙一,前后襟绣行龙四,底襟绣行龙一,共绣九条龙纹。前后襟下摆绣海水江崖纹和立水纹。

作者:房卫

编辑:张丽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