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宣话题】网红“滤镜景点”照骗?取决于你是去拍照还是去玩!

宣克炅 宣克炅 2021-12-19


 文 | haonan

 

近日,小红书上部分用户“过度美化”照片,让景点变成“滤镜景点”被人吐槽,不过随后也有许多博主出面回应称自己并没有过度粉饰,此事引起了网友的热议。
 
有图为证不代表真实,照片是可以被编辑修改的,这大家都知道。
 
过度PS的图,确实有可能有“照骗”之嫌,但首先要看图片发布者原本的目的是什么。
 


如果说是以“种草”为目的,给大家推荐一些优质的景点,那就要在一定程度的保证自己发布内容的真实性。即使并非利益相关者也应该如此,如果收了钱,那更应该确保真实性。否则拿一张武夷山拍的图P一下说是黄山的景色,这岂不是造谣?
 
但同样是分享游玩景、“种草”,不同人的心中也会有不同的标准。有些人出去玩,就是为了“玩”,是为了体验风景的,而有些人出去玩就是为了“拍照打卡”的。一些人说适合“拍照”的景点,可能并不适合游玩体验。

 
两者目的不同,想法和感受自然也会不同。
 
大部分人出门玩,即使拍照,也只是用手机随手按两张。而一些适合拍照的景点,可能用肉眼看也就平平无奇,需要用超广角或者长焦镜头,以特别的焦段在特殊的角度,在特殊的光线下进行拍摄,并进行大量后期,才能展现出美的风景。

 
一个对摄影不感兴趣的人去了,自然会大呼“上当受骗”,觉得自己花费的时间精力并不值得。但你说这真的骗人了么?似乎也没有,换一个同样喜欢摄影,且技术高超的人去,也能拍出同样的效果,人家就会觉得很值。
 
那你说这究竟是成功的“种草”还是照骗呢?
 
可能更多的是受众群体不同,信息错位。

 
许多适合“拍照打卡”的“景点”,可能真的非常适合拍照,但也只适合拍照。
 
不信的话,我们来举几个例子。
 
比如说,如果搜索类似日本旅游、京都旅游的内容,你会发现有不少博主都会推荐一个“打卡必去”“必去景点”,“超小众的水中神社”,白须神社。

 
照片拍出来确实很好看,但是除了拍照这里有什么呢?从Google街景可以看到,这附近有一座商店,还有一个小寺庙,远处有群山,天气好的时候风景超棒,除此之外一无所有。


那么你要怎么去呢?从京都站出发,乘坐琵琶湖线的快速列车,花上半个多小时到达最近的车站后,再步行一公里到打卡的地方。来回怎么也要一个半小时到两个小时时间。
 
这些时间花的值么?如果你是去玩的,想要有体验,那你一定会大呼上当受骗,毕竟这地方真的一点也不好玩。

 
但如果你是去拍照的,无论是拍风景,还是想要给女朋友、或是约拍的旅伴留下美美的照片,这地方都是绝赞的取景地,甚至可能拍上一个下午都乐此不疲,人少环境好不受打扰,还是个免费的地方,让人直呼过瘾。

去玩的人觉得被骗,去拍照的人大呼过瘾,那这到底是成功的“种草”,还是“照骗”呢?
 
又比如,这是电影你的名字的取景地诹访湖,如果你被其他博主推荐的美景吸引,而专程前往,看到这样的风景,你会不会大失所望?


毕竟去这里光交通费来回就要近千元,但如果是为了“圣地巡礼”,奔着打卡而去的呢?或许会感到十分满足吧。

 
如果仅仅是分享自己的日常,把拍的照片发在自己的朋友圈,其实P成什么样都无所谓。如果是摄影爱好者,将拍摄的照片视频都发在网上,和人探讨技术,或者是单纯的展示自己的技术,这都没问题。
 
同样是拍花,有人拍的照片能拿去卖钱,有人拍的照片朋友圈都不忍直视,总不能因为自己拍不出来,就吐槽别人拍的东西在造假吧。
 
摄影是一门艺术,其本身就不是为了还原真实,而是一种表现拍摄者想法、意志的创作。构图、光线、色彩等等都会对一张照片最终的呈现效果,产生很大影响。
 
如果你认为手机随手一拍,出来的照片就是真实的,完全不经修饰的,那就大错特错了。

 
即使是手机的原相机,不同的手机在同一时间、同一位置拍摄出来的照片,风格、成像都可能相差甚远。
 
手机在按下快门的瞬间,其实就已经对照片进行了深度处理、美化,也就是所谓的自动P图加调色,所以能让高光和暗部细节都得以保留,部分地方进行加锐处理,甚至可能自动调整了色温、色调,让拍花朵的时候更艳丽,拍天空的时候看起来更清澈。
 
同样是室内,可能一部手机拍出来的感觉是灯光昏暗阴沉,另一部拍出来的就是明亮透彻。同一部相机,在不同的人手上,呈现出的效果仿佛会有天壤之别。


 
摄影是一门用光的技术,色彩、角度、构图、光线,都会影响最终的成片,同时好的前期也是为好的后期做基础,而更好的设备往往能提供更更大的后期空间。


就比如,这是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拍摄的照片,仅仅是拍摄设备不同,稍做后期,给人的感觉就完全不同。


摄影是用来展现美的,而不是展现真实的,哪怕是新闻摄影、纪实摄影,不对照片内容进行大幅度的调整,仅仅通过构图,也依然能给人美的体验,这些照片也绝非普通人拿一个手机随便按一张能复制的。


自己做不到的事情,自己审美不足,应当是默默学习,提升自己,而不是因为自己欣赏不了美,就不允许别人创作美。

 
当然小红书这件事情,如果这些“滤镜景点”的发布者最初没有打上“种草”、景点推荐的标签,而是单纯的分享自己拍摄的美图,展现摄影技术,可能也就不会被人指责过度美化了吧。
 
许多适合“拍照打卡”的“景点”,可能真的非常适合拍照,但也只适合拍照。



往期推送点击下图

【宣话题】从双十一到黑五,你会买买买吗?

【宣话题】怀念妈妈的菜!食在英国:从中超到唐人街

【宣话题】简单与肤浅的内容容易火,一定好吗?

【宣话题】内含剧透!爆火韩剧“鱿鱼游戏”看了吗?最吸引我的竟然是…

【宣话题】90后的婚恋观,如何克服孤独感还是享受自由?

点个赞,支持我们创作更多优质内容👇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