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才说 | 我们缘何爱西大?

2016-11-21 西大宣传部 西北大学

西大

选择了你,是梦想追求终会照进现实的信心

离不开你,是成长之路定会陪伴左右的信任

永远爱你,是巅峰低谷都会秉持于心的信念


人才说

在西北大学“进一步落实追赶超越要求动员部署暨人才工作会议”上,城环学院王宁练研究员、中东所韩志斌教授、马哲学院付粉鸽副教授结合自身实际,分享了他们对学校的情感以及在校工作的心得和体会。


为什么选择西大王宁练

1966年生,研究员。中科院“百人计划”获得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16年7月引进我校城市与环境学院工作。

行动

很早以前我就希望到大学去,希望同西方优秀学者一样,给学生教授最基本的知识,把最前沿的科学问题告诉他们,做我该做的事,做我想做的事。

为什么选择西北大学?任何人做事都是有原则的,我主要有三点:我要去哪,不影响别人;我要容易融入这个团队里面;我希望我有更长的时间作研究。在众多的选择里,我恰恰碰到了西北大学。

有几件事情督促了我来到这里:

>> 在西大工作的同学知道我有去高校工作的想法后,半夜打电话建议我来西北大学;

>> 城环学院院长李同昇在得知我的想法后,专门从外地赶回,与学院党委书记张卫锋第一时间向郭立宏校长汇报;

>>  学校专门为我的事情召开校长办公会,第二天10点,人事处处长拿着校长办公会纪要与我沟通,前后用了20小时。与张远军处长的交谈,把我的激情激发到极点,当天晚上我飞回兰州,向原单位相关领导汇报后就写了辞职报告,第二天八点之前我就跟主要领导说了我的决定,前后用了20小时。

母校如此的高效、如此的真诚,触动了我,激发了我

母校用20小时接纳了我,我要用20年回馈母校

之前的20年我学会了做事,之后的20年我要静心做事

来到西大,如果我做不成什么事情,那是我能力问题,如果我不愿意或者是不努力做什么事情,那是我态度问题,那就对不起学校、学院各级领导和老师们的信任,对不起我的母校。

感受

我的切身感受是,学校校领导,职能部门负责人以及工作人员,学院班子和同事们,从方方面面关心我、帮助我,遇到问题一起讨论商量。校党委书记王亚杰与高层次人才办公室主任李振海多次关心询问我在西大工作生活是否适应。包容、温馨、自在的氛围,使我有了回到家的感觉,我感到作为家里的一员,我有义务、有责任为它去做事情。

特别是“一人一策”,从我做决定到办完手续,前后是四十天时间,所签合同里面没有数字和条条框框,学校对我没有任何要求。其实写了数字我还好完成,没有数字,天大无边,这是学校“一人一策”真正的策略。这就使得我必须去思考和主动去做事情,所以整合汇聚了相关学科和院士、杰青等一批人才,成立了西北大学地表系统与灾害研究院,确立了“立足陕西,做好西部,放眼全球”的行动路线,积极筹划了地表系统与可持续发展重点实验室建设工作。还有我给自己定的一个目标“从无到有,积极发展”,如何做还在思考。

思考

有了人才就有学科,有了人才就有科研成果和优秀毕业生,才能推进学科和学校事业的发展。对于人才引进非常重要的一点,对其要有充分考量,不能因为引进人才就把原有的团队、体系打破,人才要有凝聚力,要有集团军作战意识,才能人心所向,造就发展。

建议

>>  平台建设是吸引人才的重要基础。人才要做研究,培养年轻人和学生,平台是最根本最基础的。

>> 团队建设是学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我们要有团队,要集团军作战,才有战斗力。

>> 引进急需人才,稳定和培养本校人才是团队建设的核心。我们的学院、学科发展急需什么样的人才,在相关领域、校内、本单位哪些是具有潜力和培养前途的,哪些是需要积极稳定的,要看得准,想得清,做的好,这样我们才能形成一只强有力的人才队伍。



为什么离不开西大韩志斌

1975年生,2005年7月博士毕业留校,现任我校中东研究所副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国家中青年专家”。

1培养科研生长点

中国中东研究的开创者、中东研究所名誉所长彭树智先生经常教导我们:

知足:尽责知足、尽力知足、尽心知足

知不足:学习知不足、学问知不足、学思知不足

有为:为真求知、为善从事、为美养心

有不为:不为名僵、不为利锁、不为位囚

在学术研究生涯中,寻找科研生长点常令人感到迷惘和困惑。我的科研生长点与中东研究所前任所长王铁铮教授离不开的。2003年,在我学术懵懂之时,是王老师邀请我参与他的教育部基地重大项目:“全球化与中东社会思潮研究”,让我撰写两章:复兴社会主义(伊拉克)和伊斯兰社会主义(利比亚),它们就这样成为我的两个科研生长点,我也顺利地走上了中东研究之路。

科研生长点的培养至关重要。 

2注重学术个性化

彭先生指出:“凡是人文社会科学上有所作为和有所创造的人,都具有鲜明的、与众不同的独特学术性。”

彭树智先生在教学中经常主张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中,分阶段、找特点,要求理论修养;王铁铮教授要求写文章文笔凝练、言之有据;黄民兴教授要求文章要有理论性,做事情要认真。

我综合各位老师的特点,在学术研究与教学的的过程中,注重从某一理论视角透视中东史上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

我开设了“中东研究跨学科前沿理论”博士生课程,其中归纳出创新论文的三种类型:即历史宏论型,逻辑归纳型,理论构建型。课堂中对《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等权威期刊选取不同类型论文进行讲解,介绍不同类型论文的写作方法,要求研究生根据自己的特点撰写不同类型的论文,取得了较好效果。

3保持科学好奇心

彭先生提出“九何而问”这一概念,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何果?何类?何向?何为?这实际上就是培养学术研究的问题意识。

我在进行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利比亚伊斯兰社会主义和伊拉克复兴党民族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的过程中发现,二者都是阿拉伯社会主义国家,学术界偏重对阿拉伯社会主义思想的解释,却缺乏对这些国家治理实践的研究。

我在研究过程中,保持着科学的好奇心和问题意识,在不断提出问题——进行研究——解决问题的循环中,从问题出发,形成了科研项目,实现了科研成果的双向循环、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

我取得的所有这些成果,都离不开西北大学相对宽容的学术环境,离不开中东研究所各位老师的大力支持的。感谢西北大学为我们提供了一方学术沃土,一个良好的科研平台。



为什么热爱西大付粉鸽

1976年生,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02年7月起在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工作。2016年全国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文科组十强。

教学态度职业认同+身份归属+认真敬业

在14年的教学活动中,我对“教师”这一职业的理解由浅入深,特别是在近几年学习侯伯宇教授的先进事迹中,侯老以生命诠释教育的奉献精神使我深刻体会到了教师的责任感、使命感,为自己成为一名教师倍感自豪。

       平台对于个人成长极为重要。幸运的是,我有西北大学这样一个优质的平台。作为百年名校,西大拥有优良的成长环境、深厚的学术积淀、宽松的研究氛围,从青年教师的岗前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到各种交流、学习,特别是大胆任用青年教师,这些都为青年教师的顺利成长提供了各种保障。

同时,学院也极为重视青年教师的成长,为他们提供了各种平台和机会,如集体备课会、青年骨干支持计划等活动和项目的实施,带动了青年教师的迅速成长。我感恩西北大学。

“教师”对于我而言,不仅是谋生的职业更是事业,是人生价值和生命意义之所在。我会怀着“课比天大”的敬畏之心,又带着人生的热情走进课堂。认真对待每门课、及时反思每节课,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查漏补缺,及时纠正和改进。

教学方法以问题为导向,注重引导、交流、教研结合 

现在,我们面对的是90后,现在00后也进入学校了,这些学生具有极强的个性和主体意识,他们参与性强,喜欢自我决断,此时,教师不再是课堂的权威,而是教学中的引导者、启发者。对于学生应是“热爱 + 尊重 + 包容 + 鼓励,同时又要做学生的引路人,引导他们学着去独立思考,引导他们在课堂上发挥积极性和能动性参与到课堂中来。

作为积淀深厚的百年名校,西大拥有教学名师和众多专家,向教学名师和专家请教,可以使自己迅速成长。他们从教学设计、板书等各个教学环节的悉心指导使我受益匪浅。

在西大也活跃着一批优秀青年教师,他们思维活跃、信息迅捷,与这些同行的交流扩大了自己的学术视野,使自己得以及时了解学术前沿信息。

教研互促,协同进步。以教学带动科研,以科研促进教学。在教学活动中,结合个人兴趣和院系专业需要,逐渐找到自己的科研方向——道家哲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研究,在这方面形成了自己的一些观点,出版了《自然与自由:老庄生命哲学研究》(本书于2012年获得“陕西省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类三等奖”)等著作。以科研带动教学。

教学效果认可是一种鼓励、一种鞭策 

经过努力,我的教学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学生给出了较高的评价,教学评估“优秀”。同时,我也得到同行专家的肯定,在2016年6月,获得了“陕西省第三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特等奖”(文科组)、8月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进行的全国第三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决赛中获得了“全国第三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二等奖、“文科组十强”。

当然,这些成绩不仅是我个人的,更是组织和团体的。没有学校的支持、帮助、学院的推荐、老教师和前辈的指导,我不可能取得这样的成绩。

因此,我要感谢西大。没有天空,鸟儿无法飞翔;没有海洋,鱼儿无法畅游。西大,就是我的天空和海洋。我深爱着西大。我愿意继续努力,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争取做一名合格的西大教师。




致西大的每一位人才

你的选择

是西大释放活力 快速发展的不竭动力

你的相伴

是西大厚植优势 平稳发展的强大激励

你的深情

是西大追赶超越 持续发展的坚定决心


“人人都是人才,人人皆可成才”

在迈向“双一流”的征途上

我们

携手同行



更多精彩,不容错过!

追赶超越 | 西北大学聚焦人才工作“棋落关键处”

张岂之先生  傅恒志院士 | 两位大师的世纪一“握”

美哭了! 这样的西大,我愿与你岁月相伴...

西北大学2017年公开招聘学生辅导员公告


特别鸣谢/  王宁练  韩志斌   付粉鸽

编辑/ 姚宇  李若愚  

责编/ 李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