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芒闪耀 | 从西北大学走出的28位两院院士(学部委员)
在 115 载的历史长河中
西北大学英才辈出
如星芒闪耀
(以出生年为序)
黎 锦 熙
黎锦熙(1890—1978),湖南湘潭人,著名语言文字学家、词典编纂家、文字改革家、教育家,汉语拼音之父、白话文规律的揭示者、我国新语文的先驱。西北大学前身西安临时大学、西北联合大学教授、西北联大秘书处主任,西北师范学院、西北大学合聘教授。1940年,在胡庶华校长任内被任命为西北大学兼代总务长。1940—1944年曾受聘撰写洛川、同官、黄陵、宜川等陕西地方志106卷,并形成中国近代修志基本理论,开西北大学为西北地方文化建设作贡献的先河。他还撰写了第一部《国立西北大学史》,并首次述及西北大学京陕两源说;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曾向西北大学文学院院长马师儒询问陕南和西北大学教育情况,并问候老师黎锦熙和转赠《论持久战》。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
杨 钟 健
杨钟健(1897—1979),陕西华县人,古生物学家、地质学家,是我国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学的开创者。曾在西北大学前身之一——三秦公学(今西北大学太白校区)就读。抗战时期兼任西北大学教授,1948年任西北大学校长,1948年4月当选原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生物地学部学部委员。
汪 胡 桢
汪胡桢
汪胡桢(1897—1989),浙江嘉兴人,水利工程专家,主持修建了亚洲第一座钢筋混凝土连拱大坝和黄河第一水利枢纽——三门峡水库。1924年被聘为陕源国立西北大学工科教授。195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
虞 宏 正
虞宏正(1897—1966),福建闽侯人,胶体化学、物理化学家。西安临时大学、西北联合大学农业化学系、西北农学院、西北大学化学系教授。1949年任西北大学仪器委员会委员。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委员,是我国胶体化学的奠基人。
罗 常 培
罗常培(1899—1958),语言学家,参加制订《汉语拼音方案》的讨论,创办了北京大学语言专修科,我国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1923年任陕源国立西北大学国文教授兼国文专修科主任,195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
沈 志 远
沈志远(1902-1965),浙江萧山人,经济学家,完成第一部马克思主义哲学辞典;介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第一部著作《新经济学大纲》;所译《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对毛泽东写作《实践论》和《矛盾论》产生重要影响。原北平大学法商学院经济系主任,抗战时期西安临时大学、西北联合大学法商学院教授,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
侯 外 庐
侯外庐(1903—1987),山西平遥人,中国历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是毛主席任命的新中国西北大学第一任校长和《资本论》的第一个中文译者。1931年起即为西北大学京源北平大学法学院教授,1950年7月10日至1958年7月5日,任西北大学校长长达8年,其间在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
张 伯 声
张伯声(1903—1994),河南荥阳人,地质学家、大地构造学家,1959—1964年在西北大学期间创立“地壳波浪状镶嵌构造学说”,被公认为中国五大地质构造学派之一。1938年起任国立西安临时大学、西北联合大学、西北工学院、西北大学教授、地质系主任,1956年任西北大学副校长,西北大学终身教授。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汪 堃 仁
汪堃仁(1912—1993),湖北嘉鱼人,生理学家、细胞生物学家,我国组织化学的开拓者。1939年9月起任国立西北大学生物系和西北师范学院合聘教授,1942年后改为西北大学生物系兼职教授, 198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常务委员。
高 鸿
高鸿(1918—2013),陕西泾阳人,分析化学家,我国仪器分析学科的开拓者。1992年11月调任西北大学教授,1993年被聘为西北大学终身教授。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化学学部委员、常务委员。
田 在 艺
田在艺(1919—2015),陕西渭南人,石油地质学家,大庆油田主要发现者之一。1939年7月考入国立西北大学地质地理系。1940年9月西北大学胡庶华校长推荐转入四川重庆国立中央大学理学院地质系学习。曾任南京大学、西北大学及长春地质学院兼职教授。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李四光地质科学科技研究奖和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99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阎 隆 飞
阎隆飞(1921—2001),北京市人,植物生理学家、生物化学家、农业教育家,在植物叶绿体中发现了碳酸酐酶的存在,首次发现高等植物中收缩蛋白(肌动球蛋白)。1945年毕业于国立西北大学生物系。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张 殿 琳
张殿琳(1934— ),陕西三原人,物理学家,长期从事凝聚态物理研究,首先发现D相准晶多种输运性质的强烈各向异性;发现沿准周期方向电子——声子相互作用的质量增强效应;首次在NbSe3中观测到第一相变点电子态密度的连续变化;首次在远高于相变点直接观察到赝能隙的存在。1956年毕业于西北大学物理学系。200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北大学双聘院士。
刘 昌 明
刘昌明(1934— ),湖南汨罗人,水文水资源学家,现代地理水文研究的开拓者,是我国水文水资源领域首个“973”项目首席科学家。1956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地理系。199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北大学双聘院士。
任 纪 舜
任纪舜(1935— ),陕西华阴人,地质学家,确认中国东南部为加里东褶皱带,发现滇西为印支褶皱带、南海原为前寒武纪地块;在中国大地构造图上率先详细标绘了中国境内板块缝合带,发展了多旋回构造理论;揭示了中国东部地壳——上地幔的立交桥式结构及其动力学背景。195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地质学系。199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员。西北大学双聘院士。
侯 洵
侯洵(1936— ),陕西咸阳人,光学专家,发明了我国第一颗核爆专用高速摄影机,在中国最先研制成双近贴聚焦象增强器,率先研究出透射式负电子亲和势GaAs阴极及场助Ⅲ-Ⅴ族光阴极与第三代象增强器;发明了钯银氧铯阴极。1959年毕业于西北大学物理学系。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科院西安光机所研究员。西北大学双聘院士。
张 国 伟
张国伟(1939— ),河南南阳人,构造地质学家,是秦岭造山带立交桥构造学说的创始人。1961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地质学系并留校任教。现任西北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西北大学学位委员会主席。长期从事地质科学的教学和研究,在造山带与盆地、前寒武纪地质、大陆构造与大陆动力学等研究领域取得了富有创造性的系统科学成就。先后主持完成9项国家及部委重大项目和重点项目,20余项国家基金、地矿、石油、冶金等部门科学研究项目,9项国际合作研究项目。出版著作7部。研究成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和教育部等部委科技进步一、二等奖等9项奖励。先后获评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等称号。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张 生 勇
张生勇(1939— ),陕西武功人,精细化工专家,我国手性催化技术的主要开拓者之一,在我国率先将手性技术用于工业生产。第四军医大学教授。1964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化学系。200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北大学双聘院士。
张 彦 仲
张彦仲(1940— ),陕西三原人,航空系统工程专家,主持研制我国第一套冲击加速度校准装置;提出“子群卷积”、快速递归FFT新算法及用“有限状态机”实现数字系统的新结构;开拓“异或线路简化”学科,解决极限环振荡难题;主持研究提出大飞机、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两项国家重大专项的实施方案。1962年毕业于西北大学物理学系。200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舒 德 干
舒德干(1946— ),湖北鄂州人,进化古生物学家,西北大学早期生命研究所所长。196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古生物学专业,1981年和1987年分别在西北大学和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获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德国洪堡学者,中国长江学者,以第一作者在Nature和Science杂志发表了11篇学术论文。发现了最古老脊椎动物(即“天下第一鱼”)昆明鱼、海口鱼、钟健鱼以及绝灭的古虫动物门和棘皮动物门的始祖“古囊类”。两次主持翻译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并撰写导读及附录;提出“三幕式寒武大爆发”新假说(或称“动物谱系树三幕式爆发成型”假说)。以第一完成人或并列第一完成人获“长江学者成就奖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陕西省科学技术最高成就奖”。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模范教师”、“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员”等称号。201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翟 明 国
翟明国(1947— ),河南济源人,地质学家,改变和修正了不存在高压变质带,也不存在与显生宙可以对比的构造机制的传统看法;提出华北早前寒武纪陆壳经历了由垂直到横向转变的三阶段构造模式;建立了华北早前寒武纪下地壳剖面;提出华北克拉通之下的现今下地壳可能已经部分或大部分被中生代形成的辉长岩下地壳置换等论述。1976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地质学系。200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西北大学讲座教授,西北大学双聘院士。
周 卫 健
周卫健(1953— ),贵州贵阳人,地质学家,首先报道了东亚季风新仙女木突变事件的可靠地质证据、寒冷和降水增加的特点以及高低纬气候相互作用的动力学机制;创造性地利用黄土10Be定量重建地磁场强度和季风降水变化,为解决中国黄土10Be示踪环境的难题作出关键贡献;创建了大样品-小样品-微量样品14C测年方法序列,解决了当时考古和地质小样品测年难题。1995年西北大学地质学系博士毕业,是西北大学首篇全国首届百篇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200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0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研究员。
徐 宗 本
徐宗本(1955— ),安徽岳西人,数学家、信号与信息处理专家,提出了稀疏信息处理的L(1/2)正则化理论,发现并证明机器学习的“徐-罗奇”定理,提出了基于视觉认知的数据建模新原理与新方法,形成了聚类分析、判别分析、隐变量分析等系列数据挖掘核心算法,并广泛应用于科学与工程领域。1976年毕业于西北大学数学系。201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教授。
刘 加 平
刘加平(1956— ),陕西大荔人,建筑热工与节能专家,提出了在现场动态环境条件下测量建筑围护结构热流密度的工程方法;建立了零辅助能耗被动式太阳房适宜区域设计判据—辐射温差比;提出了适合于寒冷气候区的新型节能住宅建筑构造体系;依据绿色建筑理念,建立了传统与新型窑居建筑室内外热过程的模拟分析与现场测试评价程序;首次提出并开展了定量研究庭院式传统民居自然采暖与自然空调效应。我国建筑学学科第一个国家创新研究群体“西部建筑环境与能耗控制研究”学术带头人、我国建筑物理学科第一个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982年毕业于西北大学物理学系。201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
崔 鹏
崔鹏(1957— ),陕西西安人,自然地理学与水土保持学家,初步建立土力类泥石流起动理论,阐明了流量放大、输沙及其灾害链规律,揭示了成灾机理;建立起基于起动机理的泥石流预测预报原理和方法;提出泥石流过程调控的灾害防治原理和方法;揭示了汶川地震区泥石流、滑坡、堰塞湖等次生山地灾害的分布规律,提出不同空间尺度的泥石流风险分析方法和特大泥石流防治原理。1982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地理系。201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
赵 文 智
赵文智(1958— ),河北昌黎人,石油地质与油气勘探专家,提出“满凹含油”“岩性油气藏大面积成藏”和有机质“接力成气”等新认识,在推动勘探从局部有限范围向凹陷区转化以及从传统的“液态窗”勘探向叠合盆地“多黄金带”勘探拓展中作出重要贡献,推动在多个盆地凹陷区发现数个大油气田。1982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地质学系。201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高 山
高山(1962—2016),云南石屏人,地球化学家,建立了秦岭-大别造山带和相邻华北与扬子克拉通以及中国东部上、中、下地壳物质组成模型;建立了下地壳拆沉作用的化学地球动力学模型;提出了中国东部下地壳具双层结构模型;论证了大陆下地壳结构与组成的大尺度不均一性,发现下地壳拆沉再循环过程的关键证据,为中国东部中生代强烈壳幔交换与成矿作用的地球动力学背景提供了新认识。1982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地质学系。1999年3月被聘为长江学者计划西北大学特聘教授。201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质大学教授。
张 宏 福
张宏福(1962— ),陕西山阳人,地质学家,在中国东部岩石圈的减薄过程及其动力学、华北中生代岩石圈地幔的时空演化规律、华北东、西部岩石圈的差异演化、橄榄岩-熔体的相互反应等研究方面取得创造性成果。198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地质系,现任西北大学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陕西省“百人计划”获得者,2002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9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1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从西北大学走出的
第三世界院士
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
欧洲科学院通讯院士
国际科学史研究院院士通讯院士
澳大利亚工程院外籍院士(共5位)
牛 文 元
牛文元(1937—2016),河南焦作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纽约科学院院士。1962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地理学系,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我国可持续发展研究第一人。
任 益 民
任益民(1931— ),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1953年毕业于西北大学物理系, 西北大学兼职教授。我国著名核爆轰专家,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首批享受国家政府津贴,1989年获全国能源工业特等劳动模范。曾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党委书记兼常务副院长,任益民教授长期从事原子核物理研究及相关核装置研究,多次负责和领导国防相关重大研究,20世纪60年代随着我国原子弹研制工作的展开,作为科技研究人员隐姓埋名来到中国青海高原核武器研制基地,投身到国防事业中,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成功爆炸和我国国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我国四大核爆破专家之一。
吴 如 山
吴如山(1938— ),河南荥阳人,欧洲科学院通讯院士,著名地球物理与地震学家。1962年毕业于西北大学物理学系,现为国际地震与地球物理协会波传播委员会地震波散射分会主席,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克鲁斯分校地震模拟与成像实验室主任、教授,西北大学、同济大学客座教授。主要从事地球物理研究,在地震正演和偏移研究中,他采用小波变换方法应用于地震研究之中。尤其是地震波的散射与衰减、地震散射和非均匀介质等研究,其领衔的研究小组是国际知名地球物理研究小组之一,他在地震偏移领域的探索性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曲 安 京
曲安京(1962— ),山东牟平人,国际科学史研究院院士。1984年毕业于西北大学数学系基础数学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1989年和1994年先后毕业于西北大学自然科学史(数学史)专业,分获理学硕士与博士学位。1989年起在西北大学数学系工作至今。数学与科学史专家。
刘 科
刘科(1964— ),祖籍陕西子洲,澳大利亚工程院外籍院士。1984年和1987年先后毕业于西北大学化学系,分获工学学士和硕士学位,1995年获纽约市立大学化学工程博士学位,是全球知名的能源专家。曾在埃克森-美孚,联合技术公司(UTC)和 GE 等著名跨国公司供职多年,获全美绿宝石特别科学奖、2013年9月获国际匹茨堡煤炭转化创新年度奖,并拥有发明专利80多项。现为瑞科天启公司合伙人,南方科技大学创新创业学院院长,清洁能源研究院院长。
循着他们的足迹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更多精彩,不容错过!
素材来源/ 校史专家 姚远 国内合作与校友工作处等
编辑/ 杜昭月 校对/ 杨羽洁 刘超等
责编/ 李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