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奖论坛+丝绸之路青年学者论坛,带一波西大的“一流”节奏!
>>102位海内外青年学者聚首西大共谋发展:陕西省第三届“丝绸之路青年学者论坛”西北大学分论坛开幕
>> 诺贝尔奖获得者爱德华•莫泽在大礼堂开讲,受聘西北大学荣誉教授
陕西省第三届“丝绸之路青年学者论坛”西北大学分论坛以“聚天下英才 建一流大学”为主题,吸引了来自全球18个国家和地区的102位海内外学者参加。校党委书记王亚杰主持开幕式,校长郭立宏致辞。省政协副主席、民进中央常委、陕西省委会主委刘宽忍讲话,中科院院士、地质学系教授张国伟、张宏福,省委高教工委副巡视员许文学,校党委常委、纪委书记李邦邦,校党委常委、副校长王正斌、奚家米,校党委常委吕建荣、田明纲,相关院系和单位负责人出席论坛开幕式。
参加本次分论坛的102位海内外学者学科领域涵盖了地球科学、生命科学与医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电子信息科学、化学化工、数学与物理、文化遗产保护、经济与管理、文学、法学与哲学等。论坛中,他们将通过学术报告和交流等形式,碰撞思想、共图发展。
分论坛旨在牢固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讲话精神,服务陕西“追赶超越”目标,为学校“双一流”建设提供强大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陕西省政协副主席 刘宽忍
刘宽忍代表陕西省第三届“丝绸之路青年学者论坛”活动主办方中共陕西省委组织部、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对青年学者表示欢迎和感谢,对西北大学“人才强校”战略实施以来所取得的成果表示充分肯定,用“五个拥有”介绍了陕西省情、特色和优势。他表示,陕西省将加快推进人才强省战略,实行更积极、更开放、更有效的人才政策,为人才提供最有利的制度保障、最广阔的工作平台、最温暖的生活环境,最大限度地把各方面优势人才集聚到陕西“追赶超越”的事业中来。
西北大学校长 郭立宏 致辞
郭立宏在致辞中向与会领导和青年学者介绍了学校整体发展状况,特别是学校“人才强校”战略、“奖励高端、调动中坚、扶持青年”等人才队伍发展的理念和具体举措。
学校引进人才代表、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栾新军教授在发言中介绍了近期的科研进展和在西北大学工作生活相关情况。受邀青年学者代表、牛津大学贺宇燊博士、伦敦大学学院王一鸥博士在发言中表达了回国发展的强烈意愿以及与西北大学开展进一步合作研究的设想。
西北大学党委书记 王亚杰 总结讲话
王亚杰在总结讲话中向与会的全球青年英才发出诚挚邀请,希望他们进一步了解西北大学的学科现状和人才政策,加盟西北大学这所具有雄厚实力和深厚积淀的百年老校,在“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大潮中展现自己的知识和才华。
此次论坛为陕西省第三届“丝绸之路青年学者论坛”的西北大学分论坛,活动将“聚天下英才 建一流大学”的主题充分传播,向国内相关领域发出了西部强音。论坛增进了海内外相关领域青年学者对陕西和西北大学的了解,为西北大学集聚高端人才、发挥人才作用建言献策,为落实陕西追赶超越目标和“五新”战略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开幕式结束后,与会青年学者共同参观了我校博物馆校史馆及其他展馆。
近年来,西北大学坚定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牢固树立了“人才是第一资源”“人人都是人才,人人皆可成才”的人才观,学校坚持按照“奖励高端、调动中坚、扶持青年”的人才工作思路,构建科学规范、开放包容、运行高效的人才发展机制,实施了“仲英青年学者计划”“秦岭学者计划”“人才队伍海外研修计划”等多项人才支持计划,有序推进师资博士后、多级人事代理制度,优化完善人才考评机制,设立无行政级别的实体研究机构,强调以事业留人、感情留人,汇聚了一批学术大家和青年学术骨干。随着学校“一院一策”综合改革和“放管服”改革的不断深化,特别是将原在校级层面的教师职务评审、教师选聘权下放给了二级学院,赋予其诸多自主权,进一步释放了“改革红利”,激发了“院系办大学”活力,学校人才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
“十三五”以来,西北大学培育和引进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科学史研究院院士、“长江学者”“万人计划”“杰青”“优青”等国字号人才40余人,超过了“十五”“十一五”“十二五”的总和。2018年,学校入选2017年度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3人、讲座教授2人,8位教授入选第三批国家“万人计划”,入选2017年度陕西省“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三秦学者’创新团队支持计划”等省级人才工程项目共53项,获批1个国家级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向下滑动查看更多内容)
诺贝尔奖获得者爱德华•莫泽西大开讲
并受聘荣誉教授
9月26日下午,201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著名心理学家、神经科学家,挪威科技大学卡夫利科系统神经科学研究所和记忆生物学中心创始主任爱德华•莫泽(Edvard Moser)教授在西北大学太白校区作了题为“Space and Time in the Brain(大脑中的时空)”的学术报告,此次报告是西北大学“诺奖论坛”第四讲。
西北大学校长郭立宏向爱德华•莫泽颁发“西北大学荣誉教授”证书,并赠送蓝田玉印章。郭立宏在致辞中介绍了学校发展情况,他希望莫泽教授能继续关心支持西北大学及学校生物学科的建设发展,与西北大学开展更加深入的合作与交流。他说,西北大学将持续开展“诺奖论坛”这样高层次、高水平的学术交流活动,传承科学精神、传播学术思想,为弘扬学校的学术文化传统,推进学校“双一流”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学术及思想动能。
聘任仪式由西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常江主持,校党委常委、党(校)办主任吕建荣及相关部门和院系负责人出席活动。来自西北大学、西安邮电大学、西安工程大学及西北大学附中的六百余名师生代表聆听了报告。
爱德华·莫泽在报告中讲述了他在过去数十年中作出的一系列脑机理前沿研究。首先,他提出问题,“我们是怎么知道我们身在何方的?我们怎么找到由此至彼的路线?我们是怎么把这些信息储存下来,让我们重返故地的时候能立刻找到路?”
基于这一思考,1971年约翰·奥基夫发现了这个定位系统的第一个成分。三十多年后,爱德华·莫泽和迈-布里特·莫泽发现了大脑定位系统的另一个关键成分——一种神经细胞,被命名为“网格细胞”(grid cells),它们组成了一个坐标系,允许生物进行精确定位和寻路。这些“网格细胞”为大脑提供了相当于纬度和经度的“坐标”,它们与位置细胞一起形成了大脑的内在导航系统,让生物准确感知自己的位置。师徒三人因此而获得了201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随后,爱德华•莫泽分享了他的最新研究:关于时间的定位和大脑感知,进一步揭示了时间的大脑认知机制和对大脑的认知功能进行研究的科学意义。他还分享了关于人工智能的前沿研究状况,他的实验室尝试通过人脑的运算机理来提高人工智能(AI)的运算认知能力。在讲述自己的科研成长经历中,他鼓励师生们找到适合自己研究的领域,最大程度地发挥潜力,实现自我价值。
西北大学在结对帮扶的安康市平利县设立了分会场,700余名平利中学师生收看了本次“诺奖论坛”的视频同步直播。
报告会前,郭立宏会见了爱德华·莫泽,向他介绍了西北大学新成立的生命科学与医学部的具体情况以及相关学科的发展水平,并希望通过此次交流和聘任,爱德华·莫泽教授及其团队能继续关心支持西北大学,尤其是生物学科的建设发展,与学校展开更加深入的合作与交流。当天上午,爱德华·莫泽还参观了西北大学博物馆,与西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师进行了学术座谈。
西北大学自2017年10月起举办“诺奖论坛”,邀请诺贝尔奖获得者来校讲学,旨在开阔师生国际视野,启迪学科发展,掌握前沿趋势,拓展对外交流合作的深度与广度,加快国际化办学进程,推进学校“双一流”建设。此前,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美国斯坦福大学结构生物系教授、美国国家科学院与美国人文与科学院两院院士迈克尔·莱维特(Michael Levitt),2005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美国科学院和美国文理学院院士理查德·施洛克(Richard R. Schrock),20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美国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工程学院材料系教授中村修二(Shuji Nakamura)先后做客西北大学“诺奖论坛”。
更多精彩,不容错过!
NWUers过中秋 | 想摘下五仁给你,摘下蛋黄给你,你想要的都给你......(内含街采视频)
信息来源/ 高层次人才项目办公室 科技处
国际处 生命科学学院
图/ 马骞 郝扶林 袁添羽 郭世强
录音整理/ 马雪翎 周翔
编辑/ 马雪翎 责编/ 李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