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勒克莱齐奥在西大开课啦~
诺贝尔奖丨菲尔兹奖丨图灵奖丨普利策奖
扩大国际影响 开拓未来视野
启迪学科发展 掌握前沿趋势
3月18日晚,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法国著名文学家勒克莱齐奥教授做客西北大学“诺奖论坛”第八讲,作了题为“The nonlinear development of literature and art”的学术报告。本次“诺奖论坛”还增设了短期课程,3月19至22日,勒克莱齐奥教授每晚都将为师生带来精彩的学术报告。
西北大学党委书记王亚杰代表学校致辞,并向勒克莱齐奥教授赠送纪念品。
论坛由西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常江主持。校党委常委、党(校)办主任吕建荣,西安法语联盟校长Nicolas Wable出席会议。学校有关职能处室、院系负责人,相关学科师生代表,陕西师范大学、西安邮电大学、西安工程大学及我校附中学生共计六百余人听取了报告。我校精准扶贫帮扶学校平利中学的师生也通过视频直播的形式收看了报告会。
围绕文学与艺术的非线性问题,勒克莱齐奥教授展开论述,提出艺术超越了线性时间,非线性表达的是不以时间为顺序排列的断裂的割点。他以画家杨泳梁的作品为例,指出画作中将中国传统山水和摩天大楼相结合,展现了不同时代穿越性的理念,是一种非线性的尝试。通过文学,人类得以穿越时间和空间,这就是艺术共识性的表达。因此,他提倡在学习艺术或者语言时,应该选取不同的方法,既要通过横切面的同时性来探索,还要通过纵切面的历时性来考量。同时,勒克莱齐奥教授认为,艺术将人与历史勾连起来,没有人就没有艺术活动,艺术在所有时期都存在。他通过展现法国南部洞穴中的岩画、印度的雕塑、中国岩画中甲骨文的演变,阐释了当时人们为了记录“当下”的现实所做的努力。前人通过语言、绘画、图像,将这些故事不断记录下来,于是人类就拥有了文字,拥有了艺术。最初的艺术就是跨越了空间限制而发生的。
他通过解释墨子典籍中“小孔成像”理论的起源和运用,揭示了这一原理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认为这种现象是对文学作品以及现实的一种再现。然而,在艺术发展的过程中,一支展示现实、一支展示梦境想象,这两支艺术的发展走向,就是艺术最早时期的发展形式。
同时,勒克莱齐奥教授通过阐释现代绘画中的透视方法对文学产生的影响,提出这种方法是一种叙事方式的革新。由第三者来描述故事的产生,如果没有透视这种方法,就没有小说这种形式;第三人称的描述方法,用一种超然的方式来讲故事,呈现出更多细节,这就是透视的魅力,例如《红楼梦》的写作方法,作者是一个超然的人,通过俯视人物形象来推动故事的发展。
在报告最后,勒克莱齐奥教授提出,“我们要像自然一样,这样才能理解自然”,要做到王维提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才能达到“相看两不厌”的文学创作境地。
在提问环节,有同学问及勒克莱齐奥教授文学创作生涯中遭遇过哪些困难。勒克莱齐奥教授表示,文学本身就是一件孤独的事情,在创作过程中要杜绝一切的诱惑,面对各种挑战,静下心来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针对同学提出当今时代现实主义已然过时这一问题,勒克莱齐奥教授并不认同,他认为现实主义既不是文学的一种流派,也不是一种运动,它是实际存在的,文学创作就是倾向于对现实世界的真实表达,因此现实主义永远不会消亡。
报告会前,王亚杰会见了勒克莱齐奥教授,他对勒克莱齐奥教授来校讲学表示感谢,他说西北大学素有“作家摇篮”的美誉,学术积淀深厚,他希望勒克莱齐奥教授继续关心支持学校及文学学科的建设发展,与学校开展更加深入的合作与交流。他表示,学校将在“诺奖论坛”这样高层次、高水平的学术交流活动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创新,打造诺奖短期课程等系列活动,全力推进学校双一流建设。
学校自2017年起设立“诺奖论坛”,已先后邀请8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来校开讲,并在此基础上与2位诺奖得主共建诺奖工作室。此次为期一周的短期课程,是论坛“升级版”,师生们可以近距离感受诺奖得主的学术风采和人格魅力,学习和领悟大师思想和科学精神。
Jean-Marie Gustave Le Clézio(勒克莱齐奥),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法国著名文学家。20世纪后半期法国新寓言派代表作家之一,也是现今法国文坛的领军人物之一,与莫迪亚诺、佩雷克并称为“法兰西三星”。代表作品有《诉讼笔录》《战争》《流浪的星星》《饥饿间奏曲》等。他的学术生涯涉及多个国家和多种文化,先后于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尼斯的文学研究学院、普罗旺斯地区艾克斯大学学习,并于佩皮尼昂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曾执教于曼谷、墨西哥城、波士顿、奥斯汀和阿尔布凯克等地。他以文学探索了“主流文明之外的人类和为文明隐匿的人性”,被称为“世界公民,全部大洲和所有文化的孩子”。
短期课程安排
“诺奖论坛”第九讲预告
时间:2019年4月15日(初定)
主讲嘉宾:约翰·坎普兰(Jhon Kaplan)教授,1992年普利策专题新闻摄影奖获得者
约翰·坎普兰(Jhon Kaplan),美国著名摄影家、美国佛罗里达大学新闻和大众传媒学院教授,全美最负盛名的视觉沟通家之一。2015年至今担任美国年度摄影家奖主评委(POY),曾于1992年荣获普利策专题新闻摄影奖(被称为“新闻传媒界的诺贝尔奖”),并两次任普利策新闻奖评委。此外他还获得海外新闻俱乐部奖、罗伯特·肯尼迪奖,并且在全球年度图片奖评选中当选“年度新闻摄影师”。
他与癌症抗争的自传题材纪录片《Not As I Pictured》荣获了包括英国影视金鹰奖在内的二十多个奖项,其中荣获最佳纪录片奖数次。此外,他还是一名杰出的教育学家,他关心和支持非发达地区的教育改善,并成立基金会推动他们,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杰出的国际教育家”。约翰·坎普兰(Jhon Kaplan)对中国非常友好,他的妻子是80年代四川省高考状元。
更多精彩,不容错过~
素材来源/ 科技处 国际处
图/ 马骞 高玉涛 陈立颖 郝扶林 董倩汝
讲座整理/ 张碧
编辑/ 吴慧莹 责编/ 魏梦鸽 李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