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不文艺的竞赛达人不是好学霸~NWU博士小姐姐梦想打造中国第一辆固体储氢技术的氢燃料汽车

西北大学 2020-09-04



刚刚过去的这个暑假,和之前几年的每个暑假一样,王迪依旧在参加创新创业实践和做研发试验之间不断切换模式。

王迪是化工学院2018级博士生。已在西大读书7年的她,一路走得充实而丰富:保研、硕博连读,获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6次校一等奖学金,发表4篇SCI,申报3件国家专利;她还是“互联网+”国赛银奖项目主持人,全国化工设计大赛一等奖获得者,化工学院研究生会副主席、健美操队队长,西北大学“最创新”学子……

2018年10月,王迪带领“氢云之质”团队在第四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全国银奖、陕西省金奖,这也是西北大学历年来在此项赛事中取得的最佳成绩。12月,该项目入驻学校“三创”空间。

随后,团队与湖南湖大艾盛汽车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合作,拟打造中国第一辆采用固体储氢技术的氢燃料汽车。

走好自己喜欢的路

2016年,王迪以班级第二的成绩(2/86)推免攻读硕士学位,随后硕博连读。谈及学习压力,她很淡然:“可能因为我自己喜欢这个专业吧,所以一直没觉得有什么压力。”

相较于其他同学,王迪对自己的专业有着更深的了解和热爱。她的父亲是一名机械类工程师,受父亲影响,她从小就对理工科情有独钟。高考填报志愿时,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是她的第一选择。

工科专业常常需要绘图,王迪一小时能画完8-10幅图,“不死读书且画图飞快”的她,大一时,就成了同学们眼中的天赋型选手。

本科阶段,出于研究兴趣,王迪跨专业完成了化学工程专业“氢能的利用与储存”方向的毕业设计。自此,太白校区化工院楼的储氢实验室里,常年有她努力的身影。硕博士阶段,她在化工学院王玉琪教授的指导下专注于“氢能的利用与储存”研究。

氢能源是一种清洁能源,目前,全球在氢能的应用方面已经较为成熟,但是氢的储存与运输却是普遍存在的技术瓶颈。高压气态储氢需要在70MPa下存储,低温液态储氢需要在-253℃条件下存储,这两种储氢方式均存在技术和经济型弊端,而固体储氢材料因其储氢量大、安全性高,成为较为青睐的储氢方式,因此储氢材料和储氢装置的研发、改进对氢能的开发利用至关重要。

谈及自己正在进行的研究设计,王迪显得有些激动。她介绍,我们目前研究的方向是利用储氢材料的吸放氢特性,通过掺杂改进的方式降低材料的吸放氢条件,同时改进储氢装置设计方案使得储氢材料可以最大化进行反应。其中储氢材料能与氢气在低温的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同时可以存储材料体积上千倍的氢气于储氢材料中,而逆过程通过加热储氢材料既可以放出氢气,过程简单、操作方便,同时也满足了材料储能密度大和可重复使用的要求。此外,传统储氢装置在放氢时,内部只有30%的氢气可以有效放出,而改进后的储氢装置可以有效放出92%的氢气。因此,储氢设备的开发也是实验室的一项重要课题。

王玉琪教授所带领的团队对储氢材料和储氢装置的研究已经开展了13年之久,目前研究进展位于国内前列。

在这一课题中,王迪先后以第一作者和第三作者发表SCI论文4篇,第一作者的文章(《Design optimization and sensitivity analysis of the radiation mini-channel metal hydride reactor》)影响因子达到5.537。另外,她还以第二作者申报两件“氢能应用”相关的国家专利,在全国氢能会、中国可再生能源会等上发表4篇论文并受邀进行口头汇报。

王迪在中国可再生能源学术大会上做口头汇报

“王迪是个努力、上进、脚踏实地的学生。”导师王玉琪与辅导员张宁老师不约而同地这样评价。

天赋型选手遇上绊脚石

在学业上,王迪几乎无往而不利,但在几次竞赛中却屡屡抱憾而归。

2017年,王迪组建团队参加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得了校赛三等奖,无缘省赛;2017年8月,参加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获国家三等奖,无缘现场答辩环节;2018年4月,她参加“交通•未来”大学生创意作品大赛,获国家三等奖(总第五名,三等奖第1名)。数次赛事中,王迪和她的团队都与晋级擦肩而过,“那段时间非常尴尬,次次都是差一点。”她叹了口气。

前进的路上难免有困难,但付出总是会有收获。为了在第四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更好的成绩,王迪决定带领团队转型,在保留了三名技术型团队成员的基础上,“氢云之质”团队还吸纳了其他擅长商业化管理、市场营销、财务会计等领域的新成员。“我们认识到,这是一项创业大赛,纯技术的路线是走不通的。”几经调整,“氢云之质”终于从一个技术类团队转型成为一个“有技术也有商业价值”的创新创业团队。

团队转型只是第一步,“互联网+”大赛从3月进行至10月,分为校赛、省赛、国赛三大阶段,对团队成员的时间、精力、耐心都是巨大的挑战。“2018年暑假,我们整个团队都留在学校打磨项目,商业计划书修改30多版PPT修改100多版,期间的辛酸,真是不足为外人道”。功夫不负有心人,她们最终获得获全国银奖、陕西省金奖,并将与湖南湖大艾盛汽车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在重庆开展深度合作。并且在之后荣获陕西省科技工作者创新创业大赛获银奖(2018年9月);“武进杯”大学生优秀创业项目二等奖(2019年6月);“内江高新杯”创客大赛全国一等奖(2019年7月)。

导师王玉琪老师说:“其实一开始对于让她花费这么多时间去参加这个比赛也有犹豫,但考虑到王迪本身的性格,还是选择支持她。而且现在看来,参加‘互联网+’对王迪自己和项目本身都大有裨益。”

向前走,看更广阔的世界

王迪及其团队先后参加了不少创业类赛事,在她看来,这类赛事最大的价值绝不在比赛本身,而是在参赛过程中见识到各个领域最先进的技术制作、文化、服务,了解实践领域的发展前沿,开拓视野。

进入“互联网+国赛后见到的一些项目令她感慨不已,“能在这类比赛中排上名次的项目一定都是具备了技术优势(前景)、性能优势(竞争性)、价格优势(市场性)的。这些项目代表着未来的发展方向!”她认为,对学生而言,这类赛事是少有的接触前沿信息的渠道;对研究人员而言,这类赛事是研究成果走出实验室走近实践的渠道。

王迪曾经与团队成员一同去杭州参赛,其中一名成员原本的人生规划是留在西安,找一份月薪5000+的安稳工作。然而在返程时这位队员表示开始重新规划自己的未来。“改变是潜移默化的。”王迪说,“当你见识到你的同龄人已经能做出如此成熟的创业项目时,你才会觉得安于现状随便找一份工作也许并不是一种理所应当的生活方式。”

“走出舒适区前,你不会知道原来自己的世界这么窄。”

学霸从来不只是学霸

有一种学霸,不但成绩拔尖,而且玩转学生会,甚至“闲着没事学学”跳舞跳上了迎新晚会、跳进了比赛。

舞蹈是王迪的一大特长。然而与从小学舞、勤学苦练的剧情不同,舞蹈其实是她在高考后的暑假“闲着没事”学的,机缘巧合,却成为延续至今的爱好。给王迪当了六年辅导员的张宁老师笑称,“与传统工科学霸的形象不同,王迪是个‘ 文艺型学霸’,她除了学习好还喜欢参加各类活动,性格非常开朗,本科时期甚至像个‘假小子’”。

王迪的“爱参加活动”不是说说而已,本硕博期间她先后担任学习委员、班长、化工学院学生会文艺部部长、健美操队队长、研究生会副主席、团委助理等职位,还曾连续5年在化工学院迎新晚会上表演节目。

对不少学生来说,协调学习、社团、生活时间是个大问题。大三下半学期,王迪碰上了“修罗场”。五月要进行期末考,六月要去实习,两件都是要费时费力做准备的大事。然而在三月,健美操队原定参加比赛的一位队员突然受伤了。作为文艺部部长,王迪义不容辞地替上她的位置,每天都要花4个小时在训练上,直到四月底。另一边,还有五月即将举行的化工设计大赛、陕西省大学生创业创新大赛结题工作和4门专业课期末考试等着她。“那段时间王迪天天从早忙到晚,通常在教室待到晚上十一点锁门的时候才回去。”王迪的同学周雪冬回忆道。这段时间几乎是王迪大学以来最崩溃的日子——时间不够用,但哪一样都不想放弃。我其实也没有考虑怎么规划时间,只是在该做这件事的时候做好这件事,然后一件一件做下去。”王迪笑道。“修罗场”听着可怕,王迪却靠着乐观和高效成功“存活”,甚至还在化工设计大赛中斩获全国一等奖。

“我认为王迪这样的学生才是当代优秀大学生的标准:全面发展,学习生活兼顾。”谈起王迪,张宁老师总是一脸赞赏与骄傲。王玉琪老师也说:“学生会工作的经历带给王迪沟通、展示上的优势,与没有这类经历的学生相比显得尤其出挑,这很好。”



走出舒适区

发现更好的自己


更多精彩,不容错过~

聚天下英才,建一流大学 | 108位海内外优秀青年学者聚首西大,共话发展!

NWU每日灵魂拷问 | 今天的垃圾,你分类了吗?

来喽~NWU2019秋季学期蹭课指南!

菲尔兹奖得主洛朗·拉福格教授西大开讲 | 新学期,来诺奖论坛打卡吧~

《光明日报》头版 | 西北大学段清波:考古是我生命中的光


文&编/ 陈尧

图片来源于受访者本人

责编/ 李琛

觉得小姐姐666的点这里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