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西北大学获批三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西大宣传部 西北大学 2024-04-25

近日,科技部公布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部分重点专项项目立项结果,西北大学牵头申请的“战略性科技创新合作”专项“中国-中亚人类与环境‘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建设与苏尔汉河流域古代人类文化与环境联合研究”项目、“文化科技与现代服务业”专项“考古有机残留物生物来源精细鉴别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绿色生物制造”专项“医用蛋白的绿色生物制造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得立项。




中国-中亚人类与环境“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建设与苏尔汉河流域古代人类文化与环境联合研究




该项目由西北大学与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乌兹别克斯坦国立大学等国内外单位联合申请,项目获得499.79万元经费资助,项目负责人为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马健教授



(项目演示图)

本项目依托中国-中亚人类与环境“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丝绸之路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学科创新引智基地、文化遗产数字化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陕西省地表系统与环境承载力重点实验室、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与考古学研究中心等科技创新基地,锁定中亚古代文明起源发展的关键时期—青铜时代至粟特时期(公元前20世纪~公元8世纪),以苏尔汉流域文化遗存及其所处环境为研究对象,系统揭示苏尔汉流域地质构造演化对区域地貌发育的驱动控制机理,探究环境变迁与人类文明协同演进规律、人类文明发展与交流互鉴规律。项目整合多学科理论方法与技术手段,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与专门人才培养,建设开放共享、合作共赢、国际领先的“中国-中亚人类与环境‘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对于增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文交流、民心相通具有非常关键的学术与社会政治意义。


  ◆  ◆  ◆  
项目负责人 马健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马健,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主持与参与我国新疆东天山、内蒙古阴山,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盆地、苏尔汗河流域等区域古代游牧文化遗存的考古调查、发掘与研究工作。西北大学仲英青年学者,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现任中国-中亚人类与环境“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主任。主持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重点项目、重大项目子课题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等多项国家级项目,出版《匈奴葬仪的考古学探索——兼论欧亚草原东部文化交流》《草原霸主——欧亚草原早期游牧民族的兴衰史》等专著、研究报告4部,在《文物》《欧亚学刊》《PNAS》《Holocene》《Radiocarbon》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

(上下滑动查看马健教授个人简介)




考古有机残留物生物来源精细鉴别关键技术与应用




该项目由西北大学联合中国丝绸博物馆、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等九家单位申请,项目经费737.2万元,项目负责人为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温睿教授



(项目演示图)

深入挖掘有机物残留物的隐含信息,建立有机残留物分析体系,将考古学研究的视角从物质层面拓展到分子层面,有助于全面认知古代社会,为古代生物资源利用乃至文明探源提供科学依据。本项目依托中国—中亚人类与环境“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丝绸之路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纺织品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等16个科技创新基地,研究内容覆盖“现场快速识别—实验室精细分析—遗址推广应用”

项目将重点突破考古常见有机残留物现场快速识别、富集提取与精细鉴定等技术问题,建立针对丝绸、皮革、酒类、食物等有机残留物的考古发掘现场提取与快速识别的检测方法以及实现原料来源鉴别的精细鉴定方法;建立潮湿、酸性土壤、经历高温过程等复杂环境下蛋白质、脂类、有机酸等残留有机分子的分析鉴定方法;形成开放共享的特征组分数据库与判别模型,并应用于5处以上重点大型聚落遗址,支撑早期文明发展关键地区动植物资源利用水平、生业发展模式、环境适应策略等重大问题研究。

  ◆  ◆  ◆  项目负责人 温睿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温睿,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古代有机残留物、古代硅酸盐文物的科技分析。现任丝绸之路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创新引智基地主任、西北大学科技考古学研究中心主任,先后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陕西省青年人才计划、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科技优秀青年研究计划、荣获第十八届“陕西青年五四奖章”。近五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国家文物局优秀青年研究计划等科研项目10余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研究成果获得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陕西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二、三等奖各1项。在有机残留物研究领域,开创的“快速识别+精细鉴定”二步法成功应用于考古出土疑似酒残留物的现场识别与实验室精细鉴定;对三星堆遗址祭祀坑内有机残留物的非靶向及靶向分析以及为复杂埋藏条件下考古有机残留物的分析鉴定奠定基础。

(上下滑动查看温睿教授个人简介)




医用蛋白的绿色生物制造关键技术及应用




该项目由西北大学联合北京化工大学、天津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通化安睿特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西安巨子基因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九家单位申请,项目经费2962万元项目负责人为西北大学化工学院米钰教授



(项目演示图)
蛋白类物质在疾病的预防、治疗、组织修复及抗菌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但是产量低、成本高、免疫原性高等缺陷极大地限制了其临床应用。在“绿色发展”理念的指导下,以合成生物学技术开发低免疫原化医用蛋白生物制造这一变革性生产模式,逐渐成为近些年国内外科研界和产业界的关注焦点。本项目依托国家生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化学工程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等9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基地。以绿色生物制造为指导理念,研究内容覆盖“基础研究—技术创新—产业示范”。

本项目将重点突破医用蛋白低免疫化的分子设计原理及低免疫化高效表达工程菌构建的适配机制与重组医用蛋白结构均一性、稳定性、后修饰的构效关系和优化机制等关键科学问题。攻克绿色高效的低免疫性高纯医用蛋白分离、纯化、变性与复性技术、痕量宿主 DNA 及宿主蛋白快速鉴定技术、高效穿膜肽设计及低免疫性穿膜去皱蛋白分子设计方法、发酵过程辅因子调控、代谢全网络调控、过程放大与优化等一系列关键技术。针对临床医用蛋白的潜在性能和功效缺陷,创制出在组织填充、抗皱、抗菌、溶栓等方面具有特异性功效的生物医用材料,引领国际医用蛋白生物制造。

  ◆  ◆  ◆  
项目负责人 米钰
西北大学化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米钰,西北大学化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以胶原蛋白为代表的大分子蛋白的生物制造研究工作,现任陕西省可降解生物医用材料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陕西省生物材料与发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 863 课题等国家级科技计划项目多项。先后依次成功在大肠杆菌、酵母菌等体系中构建了可表达功能性重复序列型类人胶原蛋白、全序列I、II和III型胶原蛋白的基因工程菌,并完成了相关的中、下游的研发工作,发表SCI论文6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25件,其中转化发明专利7件。相关成果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等多项奖励。

(上下滑动查看米钰教授个人简介)

组建一流科研攻坚团队

加强重点项目研发能力

为创新创业聚力、为产业发展赋能

持续在科创、文化、生物等多领域贡献西大力量

11月11日

——2011年——

当代著名剧作家、国家一级编剧、原上海人民艺术剧院院长沙叶新来校为师生作了题为“一派‘戏’言——我的心路历程与戏剧历程”的讲座。

更多精彩,不容错过~

做校园里最靓的仔!“4+12”枚百廿西大定制款徽章来啦🤩(内含双重惊喜抽奖)

老照片曝光 | 属于一代代西大人的独家记忆!

西北大学120周年校庆MV | 爱在西大,欢迎回家!(内含黑美人艺术节门票抽奖~)

西北大学一百二十周年校庆公告(第三号)

校庆专属卡、美术展、摄影展、“西大文库”…一大波校庆活动火热开展

今日立冬,作别西大又一场秋

《中乌丝绸之路考古》邮票邮折发行仪式在西北大学举行

科技成果转化标杆:巨子生物港交所鸣锣上市!


素材来源/ 科技处

编辑/ 白欣玥  编校/ 朱悦  责编/ 魏梦鸽

为西北大学点亮在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