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埃及留学生艾小英:做闪闪发光的中国文化传播者

西大宣传部 西北大学 2024-04-25


艾小英(MEHADMOUSA米哈德·穆萨),1995年生于埃及开罗市,本科毕业于艾因夏姆斯大学外国语学院,2017年来到中国,目前在西北大学文学院戏剧与影视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从事跨文化研究)。

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二的我们,更应该跨越疆界与肤色,用真诚的对话去形成心灵上的接触,走进彼此的精神世界。




LITERATURE

用语言擦亮文学的世界

艾小英说,自己与中文的结缘充满了戏剧性。在此之前梦想成为主持人的她一直把英语和法语作为第二外语,升学之际,高考成绩不错的她为了“不浪费分数”,选择了艾因夏姆斯大学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艾大是整个非洲和中东地区最早设立中文专业的学校、唯一设施齐全的高等汉语教育园地,从六十年代初至今已有半个多世纪的中文培养传统)。然而,中文对当时的艾小英来说还是一门完全陌生的语言,正如中国于她是亚洲那端一个遥远的国度。

在艾大学习中文——学院中最顶尖、同学们眼里最难的外语,艾小英常常会收到周围人钦佩的目光。她也很快感受到了中文的迷人,“它的语音、文字和意义是三个完全独立的系统,会写不一定会读,会读却不一定知道这是啥意思”。

凭着个人的用功与悟性,加之学校扎实的教育,艾小英在两年时间里便掌握了中文的基础,顺利通过HSK(汉语水平考试),大二时她已经有能力在校外做一些简单的文书翻译工作。

汉语水平的不断提高,也渐渐为艾小英擦亮了中国文学世界的明窗。鲁迅的《阿Q正传》、老舍的《骆驼祥子》和《茶馆》、曹禺的《日出》……艾小英本科期间即读过不少中文原著,在这些文字里,她得以窥见百年前那个在危难中坚韧生长的中国。从那时起,她便喜欢“传奇女性”张爱玲的作品,那优婉华丽的文字总能唤起她心底最柔软的部分,“我有很多她的书,看完就很想和她做朋友”。毕业时,她与同学合作完成了有关郭沫若作品的研究,还把他的散文集《波》翻译成了阿拉伯语。作为爱听故事、会讲故事的阿拉伯民族,艾小英的成长始终与书籍相伴,“读一篇小说或者散文的时候就像在体验另一个人的生活”,谈起有关文学的一切,她的眼里总会闪烁起孩童般的光芒。

大三大四时期,艾小英凭借优异的成绩拿到了多项奖学金,并产生了到中国深入研学的计划。作为家里最小的女儿,她费了颇大一番功夫才说服满是担忧的母亲,然后飞越了几乎整个亚洲,来到中国,在河南大学文学院攻读对外汉语专业的硕士。古代汉语、对比语言学、跨文化交际......艾小英在短暂的三年研究生时光里不断探索着新的领域,向汉语更幽微之处跋涉。

SHADOW PLAY

用皮影照见文化的底色

2019年,硕士毕业的艾小英原本打算回到埃及一边继续学习,一边教授汉语。恰在此时,她偶然结识了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胡宗锋教授。在他的建议下,艾小英决定留在中国,到西大读博。“我了解到西北大学的学术氛围很浓厚,而且胡老师本身是专攻英美文学的,我认为这是做跨文化研究很好的契机”,艾小英说。

艾小英与胡宗锋教授参加联合国中文日活动

而谈起为什么要选择戏剧与影视专业、以皮影戏为研究内容,艾小英觉得这是缘分使然。小时候,她常在电视上看埃及的皮影戏,幕布上讲述的历史神话为她打开了世界神奇的大门。来到中国后,她惊奇地发现,许多中国人并不知道埃及也有皮影戏,更不知道埃及的皮影戏是在成吉思汗时期由中国传入的。看过西安的皮影表演之后,艾小英便开始好奇:“中埃皮影戏之间是否有什么关联?又有什么区别?”对她来说,这既是可以做出学术创新的研究领域,也是促进中埃文化交流的重要命题本硕期间主修语言和翻译的她,所有研究方法都需要重新习得,这个过程并不顺利,她也调侃自己在戏剧和艺术方面是“从零下起步”,好在西大为她提供了最有力的帮助,“文学院、外国语学院、历史学院的老师们都给了我很多有用的建议”。

为了能更直观地体验和感受,艾小英还常去陕西的各个博物馆观察皮影实物,并在朋友的介绍下和一位老师傅学习了皮影制作。从挑选皮革,到画图起稿,再到动刀开刻,直到最后的正式表演,复杂的流程和精细的做工让她既兴奋又不知所措:“那种牛皮很硬很难刻,我感觉自己很笨,但亲手触摸它的感觉是非常奇妙的”。

艾小英参加非遗文化体验营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她发现中国皮影和埃及皮影在制作和形式上基本相同,但中国皮影融合了很多戏曲的元素。为此,她又开始探索与中国戏曲有关的一切。今年5月份,她参加了由学校和相关单位共同承办的西安易俗社非遗文化留学生体验营,绘脸谱、学耍枪、练唱腔.....艾小英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到这种魅力十足的艺术,就被中国传统文化的气韵深深感染。“秦腔的舞台不止在戏院里、在电视里,更在田间地头里,在城墙边的公园里,在市井百姓的生活里”,艾小英说,“这是我所生活和学习的城市里的‘官方’唱腔,以后有机会我还希望给我埃及的亲朋好友展示一段陕西的唱腔。”

TRANSLATION

用翻译摆渡交叉的河流

在西北大学读博期间,艾小英还在陕西翻译协会担任海外理事,同时加入了胡宗锋老师的翻译团队。该团队主要由西北大学博士生和教师组成,针对中文与俄语、意大利语、土耳其语和阿拉伯语的文本互译。2020年,她和外国语学院的赵悦清博士合作翻译了《新冠疫情防控50问》,其中用阿拉伯语详细介绍了各类日常防疫措施。

  阿拉伯语版《新冠疫情防控50问》(右)“这是我的小可爱”,艾小英拿出她翻译的的阿语版《中国传统文化习俗》,不无骄傲地说道。自2022年6月份出版以来,这本书在国内受到了众多阿拉伯语学习者的欢迎,近期还参加了约旦安曼的国际书展。最近,她正在翻译西北大学岳钰老师所著的《唐代宗教造型艺术》。
阿拉伯语版《中国传统文化习俗》及其在约旦安曼书展阿拉伯语是很美很浪漫的语言,所以用阿语呈现中国文学就会别有风味”,艾小英说,作为一名“词语摆渡人”,她常会在同一部作品里碰撞出两种阅读感受,获得更丰富的生命体验。在翻译《贾平凹散文选》时,艾小英看到在作者神奇的笔致下,一朵简单朴素的小花也能生发出神性,那种对自然强烈的体贴感让她为之触动。经过五个月的翻译和六个月的校对,她成为了第一个把贾平凹作品带到阿拉伯世界的译者,“我觉得这么好的文学作品,一定要让我的家人朋友和更多埃及人看到”。

阿拉伯语版《贾平凹散文选》

翻译与阅读就像一颗泡腾片,让艾小英原本简单平淡的学术生活有了滋味和声响,让她感受到了文字工作的意义,同时也给了她更为开阔的文学眼光。读到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她立刻察觉到这与埃及著名作家马哈福兹“开罗三部曲”的相似——时代的纵横捭阖与人物在历史中的浮沉都在眼前铺展开来,这是跨越疆域和语言的共鸣。


在中国的五年时间里,艾小英受邀参加过“新时代斯诺”国际论坛、国际青年领袖对话、中国日报新时代大讲堂“世界来,青年担当”等十余场国际交流活动,乐于表达的她与来自世界各地的代表们交流自己在中国的求学经历、亲眼所见的中国社会。借着这样的机会,艾小英也去到了中国许多地区,四川、广州、江西、内蒙古、北京......成都人潇洒乐观的生活态度、景德镇居民如陶瓷般温润的性格,都让她感受到中国城市气质的丰富与立体

图片名称

而对于西安,她则说“这里每一个角落都有历史和文化”。艾小英喜欢在夜晚的小南门散步,沉浸在那份烟火气之中,她感受到这座城市张弛有度的生活节奏,更重要的是,当她当看到那屹立的古城墙,便总会想起自己的家乡开罗。艾小英在《两座城墙》中写道:“我常常跟别人讲西安的城墙跟我故乡开罗的城墙很像,从外形到一些城门的名字,都有共通之处”。目前,艾小英在《美文》杂志“开罗与西安的遇见”专栏进行汉语写作《“人生大事”之婚礼》、《食物的共同与互动》......她也曾在《中国文艺报》发表文章《我的母亲》。

艾小英在自己的文章里写道:“人们都说‘西有罗马,东有长安’,而我想说‘中东有开罗,远东有长安’”。眼下,她正在西北大学学习与生长,将来,她也会把更多的故事讲述给两地的人民。

12月29日

——1937年——

国立西安临时大学工学院适应抗战工程需要,邀请国内著名隧道工程专家李乐知作“隧道工程”的学术演讲。

更多精彩,不容错过~

翻开相册,这是NWUers难忘的2022!

@NWUers,西北大学2023寒假安排来啦~

NWU2022热词盘点 | 带你回顾今年的精彩瞬间🤞

直击西北大学考研现场!

考研倒计时1天 | 你,注定是研究生!

西北大学(6116)考点202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考场分布及防疫须知

突破!西北大学在肝癌早期诊断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2023年陕西省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疫情防控考生须知

图片来自受访者及网络

文&编/ 高文卓  采访记录/ 李晨佳

责编/ 魏梦鸽


为优秀的埃及姑娘点赞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