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A4驻留 | 通天大道宽又阔

A4am A4am 2022-11-24


上回驻留报告尝试例举艺术家到达驻留地后最常用的收集信息的方式,这一回我们聚焦其中两位,在成都的李荣宰和在曼谷的刘博大,经过第一个阶段的眼花缭乱,已经开始收敛自己的主题。他们起初都将自己的主题立在某种抽象且宏大的“冲突”上,李荣宰关注文化交往,刘博大质问身份认同。我们看到,在得到驻留地环境或居民的微观的、身体性的反馈之后,“冲突”显现出具体并切身的一面,艺术家相应地做出了具体并切身的调整。


现在已经可以看到他们驻地创作的对象和基础形式:道路作为人与物快速流动的介质,给李荣宰提供一个“交织”的模型;“人妖”作为泰国旅游业最典型的消费对象,逆向确认了刘博大自己认同的游客和消费者身份






马可·波罗作为商人和探险者,从他笔下的大汗的宫殿出发,向西向南,经京兆府,过崇山峻岭,抵达成都平原,见源自四方山脉的河流围绕或穿过一个城市,河上有繁华的桥,城中有精美的织物。李荣宰想象着马可·波罗记录下的城市景观,再次从欧洲来到成都。之前的想象像精美丝织物上的繁华图像,降落到当下的成都,成为城市中的商品、语言、沸沸扬扬;丝织物上的肌理变成这个城市的道路、历史和流淌的生命。艺术家试图在走上这些道路的同时与它们保持距离。




——商品——


A4:“可以给我们介绍一位你认识的成都人吗?”


李荣宰:“我见过的成都人不多,但有几个是我经常见到的。比如说,我曾在地铁口买过面包,从一位在地铁口卖面包的当地人那里。他有一个小摊摊,每天下午六点左右出现在地铁口,卖面包给下班坐地铁的人。因为我以前从来没有见过这样在路边买面包的,我走过去买了一些。他卖的面包确实也和我在欧洲或在韩国吃过的面包都不一样。从那之后我每次看到他都会买一个面包,并尽量买不一样的。虽然我们不能用英语交流,但他已经认识我了,并且有时给我一些额外的东西。”


地铁站外面买的面包,手绘:李荣宰



——语言——


A4:“陌生的语言是否是一种障碍?”


李荣宰:“置身我不懂的语言之中总是一个有趣的事情。首先,不明意义的声音对我来说也很有意思。第二,语言其实是交流的一部分,人们使用中国话时候,怎么说、怎么达成交流也很有趣。通常我就静静地听着他们的声音、看着他们的手势,通过这些猜测和想象他们在说什么。这样我肯定猜错很多。但这种我的见与闻之间的不匹配在刺激我产生新的想法。”


坏掉的交通工具和路障,摄影:李荣宰



——沸沸扬扬——


A4:“在成都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地方?”


李荣宰:“茶馆。茶馆是向所有人开放的。我第一次看到茶馆的时候觉得就是一片混乱,人们仿佛就是带着自己的桌椅散在室外坐着。在这样的地方没有明显边界,在工作和休闲之间、年轻一代和老一辈人之间,有孩子的家庭和单身狗之间。而且有很多人会在茶馆中呆很长时间,他们玩游戏、吃零食、甚至吃午饭,也有人在交谈或阅读。有一次和我的中国向导朋友本来只想在茶馆歇歇脚,结果坐了一整天。我们坐在竹制的椅子上喝茶,水是无限量的,很舒服。”



——道路——


A4:“在成都最常用的交通工具是什么?”


李荣宰:“我最常用的是地铁,有时候也坐公交或骑自行车。我喜欢在地铁上的感觉。它修得很好,搭乘它在城市中漫游非常方便。刚开始我觉得很陌生/奇怪,不管是站台上还是在安检口总是有保安走来走去的。这种陌生感也是我喜欢乘地铁的愿意之一。尤其是我也能在地铁上看到很多不同种类的成都人,比如工人和农民。”


道路监控设备,摄影:李荣宰



——见混乱或见机理——


A4:“交织是什么意思?”


李荣宰:“在我的田野中,我发现这个城市有很多的层面,比如东/西方文化,城市的/城郊的,现代/前现代的,多数/少数群体。所以这种变化并不是单一因素影响的或静态的,是一种动态和对话性的交织。是由所有这些元素构成的。”


假装自己被种在花盆里的竹子,摄影:李荣宰






似乎可以与荣宰·马可·波罗·李形成对照,刘博大的“旅游”以当代中国为起点,以“消费”为创作预设中关系的核心,镜头本来定在“自己人”身上。一次偶然(没有什么偶然)的“冲突”,艺术家与被消费对象的情感产生鲜活的互动,(还有很多其他的复杂的原因吧),于是调转了镜头的方向。


席间观众,摄影:刘博大



——邂逅——


A4:“为什么会拍摄变性人?他们似乎太‘问题性’‘符号化’了。”


刘博大:“最早我是冲着那些看‘人妖秀’的中国旅游团去的,拍了很多图片。结果第二次因为拍摄方式不当被一个‘人妖’赶了出来。当时是挺害臊的,以为自己会就此打住,想一想还是要把事情说清楚,就回去找其他‘人妖’解释。最后和翻译一起找到了她们的‘大姐’。在这以前,我并没有拍摄‘人妖’的计划,我的目光一直停留在游客身上。但这件事本身给了我一个重新审视观众和演员关系的角度,所以才有了后面的计划和协商过程。她们很在意我是谁,结果在哪里展出,都要事先讲清楚。”


J散场与观众合影,摄影:刘博大



——确认I——


A4:“可以给我们介绍一位你认识的曼谷人吗?”


刘博大:“那位轰我走的“人妖”。她最终没有出现在我的镜头里,她讨厌我这样的来访者。后来我才知道原因:几年前有和我同样目的的中国人来采访她,并且把视频发送到了YouTube上,浏览量很大,可是短片的内容却让她觉得自己蒙受了屈辱,所以这个心结到我这儿就过不去了。她两次当面质问我:‘你跟那个Youtube上的人是不是一伙的?’后来我去看了视频,结果发现里面的内容并没有什么不光彩的事,只不过主观处理的痕迹很明显,我猜可能是这个原因让她觉得自己被当做导演的娱乐材料,就更没有被正常看待的感觉了。所以到底什么样的内容才是平等的?这是她给我的反思。后来受访的‘人妖’都希望我的视频能让更多的中国人看到,就是因为我真正注意到了她们的感受。”


视频截图,拍摄:刘博大



——我不在场的时候——


A4:“你和你的拍摄对象用英语交流吗?”


刘博大:“我有翻译,因为大家英语水平都有限。请当地人的好处是你所有的拍摄计划和设想都可以先对翻译讲一讲,先掂量掂量。 我和拍摄人(‘人妖’)之间最好的状态是我少问她多说。有几个片段是对方和我的翻译聊起来了,忘了我在旁边,反而说得挺好。”


暹罗博物馆,摄影:刘博大



——确认II——


A4:“镜头转向后是否偏离了你预设的创作主线?”


刘博大:“我会在主流的环境中设定自己的角度,然后再决定工作内容。不是去研究环境本身,而是去理解游客们与当地人当地环境互动的方式、渠道、中介、差异和认知偏见。当我转移了对器型本身的凝视,就有机会看到更多有意思的事了。”



——他们所谓的我们——


A4:“据你所知,他们怎么看待中国游客?”


刘博大:“我去了五六次大皇宫,大皇宫就像北京的故宫挤满了络绎不绝的中国游客,只是显得更加拥挤。我记录了世界不同语言导游的讲解过程。大家面对同一种异国文化,解释的角度和内容却不一样。时不时也会听到英语导游跟欧洲人、印度人、日本人吐槽一下中国人:‘后面那个建筑关了,知道为什么吗?因为中国人毁的。’”


视频截图,拍摄:刘博大



——确认III——


刘博大:“这个影像固然涉及了她们的私生活,但我始终会强调自己选择的那个角度,里面有很多细节。”


视频截图,拍摄:刘博大


 本期驻留艺术家介绍

2018A4国际艺术家驻留项目

自2013年4月项目正式启动,A4国际艺术家驻留项目坚持每年持续推动更多国家与地区间的艺术家、策展人、设计师等的交流与互访,鼓励具有独立创想和艺术研究建树的个人或艺术小组深入社区与城市参与项目,通过国际驻留期间的在地创作、交流和展示,进一步推进自身和所属区域的文化互动与学术交流。根植于本地社区与城市,麓湖•A4美术馆不仅提供高效与专业的学术支持,还将带来驻留同期丰富的活动体验与对话,为参与者带来广阔、多元、深度的创作空间与可能性。

目前国际艺术家驻留项目主要分为四个不同部分,分别是邀请制驻留,城市间双向交换驻留,国际国内公开招募申请以及公共艺术项目专项驻留。


支持机构

Supported by




关于麓湖·A4美术馆

麓湖·A4美术馆(原A4当代艺术中心)是由成都万华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于2008年3月创办的一间专业艺术空间,2016年迁至成都天府新区麓湖生态城艺展中心,7月正式注册成为民办非盈利美术馆。美术馆建筑由美国建筑师安托内·普雷多克(Antoine Predock)设计,美术馆内部由DesignARC设计,教育中心及图书馆等综合空间由国内新锐设计师李道德设计,由创始馆长孙莉担任馆长至今。美术馆聚焦国际国内前沿艺术的发展,致力于推动新媒介艺术在中国的学术研究与现场实验,扩展国际间文化艺术交流,关注西南地区的艺术生态活化及推动艺术家的实验创作,透过丰富多元的公共教育与文化活动强化与社区、城市的互动与合作。

麓湖·A4美术馆持续每年举办高品质的当代艺术展览,包括“国际当代艺术主题展”、“艺术家个案研究”、“国际驻留艺术家项目”、“青年艺术家实验季”等项目,同时关注儿童艺术教育,每年举办年度项目iSTART儿童艺术节。在专注于学术研究的同时,不间断地引入并研发各种讲座论坛、实验演出、艺术家工作坊、影像放映活动等系列公共教育项目。场馆专设三层独立展厅,公共图书馆、学术报告厅、多功能展演厅、儿童教育中心、驻留工作室、艺术品商店、艺术咖啡等空间,为公众提供更多元化的艺术服务。美术馆希望通过与国内国际的深度艺术合作,系统性的学术及教育建设,搭建中国重要的当代艺术平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