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am

其他

当我们向行为艺术家提问后|行进中的行为现场

观众是怎么样做的那是观众的事,他们怎么对待我,也是他们的事。就像1.13号(行为现场当天)的前一天,有一位参与者联系到我,因为他有急事得离开成都,但又挺想参与这个作品,于是我提前做了一次这个作品,
2024年3月26日
其他

iSTART招募|叮——你收到一封来信,大小朋友们请用作品回“信”吧

总之,欢迎你用自由且多样的形式,向我们发出你的创作!“iA,请回答”将像一个“邮局”——收集大家回复的内容,再投递小朋友们。当小朋友们收到你的回信时会怎么想呢,期待一下吧!2023年项目时间线05
2023年6月16日
其他

A4美术馆 x 四川省图书馆|“童年爱上阅读”观众招募

前言:4月22日上午10:00-11:30,A4美术馆和四川省图书馆预约了一场面向公众的阅读分享,主题是:如何在童年爱上阅读。作为分享的主发言人以及iSTART儿童艺术节“没玩没了”编辑部单元策展人,小白老师邀请了编辑部的小编辑们,一起开启了关于分享策划和宣传的线上头脑风暴。接下来你将看到是,由小小人和大大人一起带来的小广告。(4月16日,线上工作的小编辑和成人助理)01小广告活动海报:小编辑
2023年4月20日
其他

A4AB | 观众实用信息指南

距离2023A4艺术书展开幕还有3天大家好,这里是A4AB工作组,距离书展正式开始还有3天。我们为所有书展的观众朋友们准备了一份行动指南,其中包括:如何到达、停车位在哪、早鸟票尿素袋领取点以及售卖点、天气情况播报、打卡分享有奖。最后如果你还有什么疑问,可以在最下方评论区留言,我们会一一为你解答。期待与你相见!1如何到达美术馆?A4美术馆位于成都市区以南的天府大道旁,距离市中心区域的天府广场、春熙路、宽窄巷⼦、⽟林等一带25公里左右,如果要开车过来,不太堵车的情况下大概需要40分钟。除了开车以外,还可以坐地铁。A/红石公园站(地铁1号线
2023年4月3日
其他

A4AB|See it again—导览手册与10位收藏家

14:00-17:00参与地点3F导览手册特展区费用凭书展门票免费参加人数不限活动介绍导览作为美术馆最重要的公共活动之一,会由美术馆的工作人员带领着观众穿梭在展览的各处。在今年的A4AB「See
2023年4月1日
其他

A4AB阅读|阅读一首小诗,走进皿口一人的隐秘诗园

距离2023A4艺术书展开幕还有8天READING阅读ACTION行动TOOL工具WALKING游走2023A4艺术书展,特别版块「阅读」:书展发生在一个有时限的空间里,但是阅读是无时限的。此线上栏目尝试在有限的空间里打开无限可能性。卷首语皿口一人认为,人工所造的“恢弘之物”数之不尽,但其中最为伟大的“造物”,还是语言本身。是语言,使得人类有别与动物以及其他生命体。也许建筑会随着时间被风化遗忘,但语言却能跳出历史的洪流,隽永至今。而在人类的语言之中,数诗歌这种体裁最为独特。诗歌区别于完整的、系统的叙述文字,看上去长短随意,没什么道理可言。它像是野蛮生长的杂草与野花,浪漫而肆意,真实又荒谬。基于此,皿口一人结合本次书展主题“人工自然”,策划了一座关于“诗语”的花园——「诗园」:通过精选书单与空间的策展式呈现,将一本本诗歌种植于花园之中,如同“花园”自身的意象一般,看似毫无意义,却是生活在城市的我们永远无法脱离的疗愈之源。让我们在春日里,在草坪上,遇见这座「诗园」吧!诗园
2023年3月29日
其他

A4AB行动 | 风马:寻找口弦的过程,聆听到了一段潜藏在历史深处的耳语

距离2023A4艺术书展开幕还有11天READING阅读ACTION行动TOOL工具WALKING游走2023A4艺术书展特别版块「行动」:A4艺术书展发生在一个有时限的空间里,但是行动者一方面恭谦地、坚韧地接纳着这种外在于自己的阻力;另一方面积极地将自身投入行动当中。在这两方面的统一中,行动者承担起自己的命运,并在其中实现最大的自由。在采访高元和小肉的过程中,他们带领着我们进入了一段穿越时空的旅程,唯有想象能穿越千年。不论是作为聆听者、阅读者、观看者,我们似乎能从这短暂的交流中听到撒拉族口弦所发出的微弱泛音。或许真实的口弦之音,并没有我们所想象的那么动人和意外。但是因为寻找的过程,这声音背后展开了一幅无可诉说的历史图卷。这些历史是真实的吗?风马与撒拉族的交流是没有误解与隔阂的吗?他们到底在寻找什么?我们或许会这样追问,但是似乎又不需要真实的答案。就像采访中提到的那段撒拉族的神话,那只单峰的白骆驼在漫长的迁徙中通过自身的死亡而找到了撒拉族的家园。作为人类,比起去了解祖先是如何通过真实的劳动去创造出这片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来说,我们的祖先似乎更希望我们去相信那个“白骆驼”的传说。短暂的采访中,我们总是在想或许支撑我们积极投身当下的行动的支点,很多时候都只是一段想象中的泛音。但是又因这种想象,而使我们在漫长的苦难之后仍坚韧的行动着、迁徙着。距离2023A4艺术书展开始还有11天,这一次我们没有选择过分地强调我们的主题“人工自然”,因为除了简单地去说明解释词语本身之外,我们还希望你能够通过书展现场与线上的四大版块“行动”、“阅读”、“游走”、“工具”去重新思考这个主题背后所能延展出的想象与答案。01“
2023年3月26日
其他

A4AB X A4文献中心 | 艺术家书设计师公布:Pangolin Design(穿山甲设计)

Design(穿山甲设计)是一家立足传统与实验性的设计工作室,专注于为艺术展览、品牌行业、出版等不同类型客户提供配套视觉服务。Pangolin
2023年3月25日
其他

A4AB行动 |人工自然Game Jam招募开始!

READING阅读ACTION行动TOOL工具WALKING游走2023A4艺术书展,特别版块「行动」:A4艺术书展发生在一个有时限的空间里,但是行动者一方面恭谦地、坚韧地接纳着这种外在于自己的阻力;另一方面积极地将自身投入行动当中。在这两方面的统一中,行动者承担起自己的命运,并在其中实现最大的自由。前言PROLOGUEhttps://itch.io/jam/artificial-nature限时游戏开发挑战(Game
2023年3月21日
其他

A4艺术书展 | 全名单发布&早鸟票开售!

点击下方小程序跳转购买早鸟票大家好,由A4美术馆主办的第二届A4艺术书展将于2023年4月6日至9日和大家再次相聚。从1月16日发出第一篇《2023A4艺术书展公开招募》至今,我们一共收到了来自25个国内省份/直辖市/海外的182组/位展商投递,最终77家展商入选并参与到一楼的「阅读广场」板块。值得注意的是,在去年3层展厅空间的基础上,今年还特别增设了湖边的户外展区。同时,今年的A4艺术书展还将与23家参展单位达成深度合作,共同呈现9间阅读室和5个行动空间,并邀请10位导览手册收藏家构成1个导览手册特别展区。在整个书展期间还会开展30+场公共活动,包括新作分享、对谈交流、影像放映、工作坊等。书展前后,线上专栏依然会同步更新展商的创作历程与反思。接下来A4AB工作组将详细地为你介绍今年参展的100位/组朋友们!
2023年3月15日
其他

A4艺术书展 | 艺术家伙伴招募

尽管对艺术家提出那些或宏大或细碎的问题吧!比如,艺术家做什么,吃什么,为什么?唯独不要问“请问您想在这件作品里表达什么。”从「艺术家代理人」到「艺术家伙伴」在2022年,文化艺术的交流曾遇到了巨大的困境,在「无法流通」的背景下,我们发起了「艺术家代理人」计划,观众可代表因为各种原因无法来到现场的艺术家开展艺术项目。今年的开春,历经了“开放”和“阳康”,大家迫不及待地走上街头,大口呼吸,结交新的朋友。这个春天我们期望所有参与者之间可以获得更多打开方式。因此我们将去年的“代理人”模式转化为「艺术家伙伴」,以松弛的表情向热爱艺术、具有信念感的你伸出手!这将不仅仅是为艺术家寻找一个现场的得力拍档,也可能是一段美妙情谊的开始!成为艺术家伙伴你需要(但不限于)
2023年3月15日
其他

A4AB | 关于「人工自然」的46份回应

A4艺术书展在今年的OpenCall中,曾经向大家提问关于「人工自然」这一议题的想象,邀请所有报名者聊聊对「人工自然」的理解或感受。我们从174个创作者/团体/机构/品牌/的回应中,最终挑选出了46份,在不改变原有意思的情况下,对部分内容及标点符号等根据表达习惯做了简单调整,并删减了示意报名者身份的内容。用匿名呈现的方式,与各位读者分享。如你也有自己的想法,请在评论区留言,截止4月3日24:00,我们将为点赞最多的5位读者,送上书展单日门票2张。A4AB:在本届书展中,我们将特别关注「人工自然」这一议题,请同我们分享一下您对「人工自然」的理解或感受。回应者1
2023年3月10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A4艺术书展 | 周转箱说明书

A4艺术书展工作组2023A4艺术书展导览手册公众藏家持续招募!2022A4书展回顾2023A4艺术书展志愿者即将开始招募!关于A4ABLearn
2023年3月6日
其他

新书发布| Tangpu之忆,入蜀所见

2020年12月,A4美术馆推出了国际艺术家驻留项目·艺术家廖明明的个案研究展览。展览“Tangpu入蜀”作为艺术家“Tangpu”计划的特别版本,结合艺术家在成都驻地的特殊体验,围绕艺术家的绘画、藏品与生活方式展开。艺术家运用水墨话语展示他的感官世界,表达对生命的关注,对传统现代的判断,对日常生活的理解。不同于传统展览,“Tangpu入蜀”还多次展开了结合“食”“观”“品”“赏”及更多被设置或限定的项目,其文人气质的眷恋与想象使得展览空间在艺术家精心建构的共同体验中被延伸。在对艺术家长达半年的驻留中产生的大量资料进行整理与编辑后,A4美术馆在2023年1月推出了与展览同名的新书《Tangpu入蜀》。本书从廖明明于2020年在成都的驻地经历出发,与展览相比,《Tangpu入蜀》从更多维度切入,讲述了艺术家在驻地期间关于展览、山水、游历、绘画、收藏、美食、茶道、香道等多个方面的思考。翻开此书,山石与水泊都悠然纸上,读者在阅读中也探访了那个时间可以无限延伸的Tangpu小屋,被描绘的过去与正在经历的现在共同搭建出我们心中的山水。书籍信息书名:Tangpu入蜀尺寸/装帧:128x184mm,裸背装材质:封面209g香草纸、内页90g书籍纸页数:192页定价:140元出版时间:2023年1月扫码进入小程序购买限量发售100册书籍的编排设计将艺术家对于“传统”与“现代”的判断内涵在其中。本书的封面设计来自艺术家的草图,在设计之初,艺术家绘制了书的封面,书名等信息,我们想更有趣地还原艺术家的设计,这种还原不局限于草图中的艺术家的字与拟定的版式,还通过烫印的方式还原艺术家的拼贴方法,封面选用香草纸,材料本身的肌理和植物的颗粒既像Tangpu空间中宣纸裱糊的墙,又像艺术家在食物里使用的香料。书主体的黄色来自于艺术家的“则见如来”的一幅小字,颜色出现在分隔页,书口等位置,色彩的不同使用方法也表达出不同气质。通过色彩与色彩的比较,材质与材质的表达,再现出我们看到和所理解的Tangpu。超越,是艺术家自己的命题。那些从没有发生过的,才是令我着迷、想去探索的新的可能。每一个元素看上去都很普遍,通过各种挪用、借用、创新、混搭……它们最终形成一个集合。在这个快速化的时代,对立的“慢”节奏仍旧存在,它不是通过外来的刺激去放大感官,而是你安静在这个空间里,慢下来去思考,试图摆脱时间给予的限定,被神秘包裹着,通过艺术带来的唯一性去体会生命的极致。带着从未有过的问题,去感受生命带来的挑战,突破自我,更新自我。
2023年2月3日
其他

A4AB X “青鸟计划”招募 | 需要一个奇思妙想的创作者!

Chinoise的三位发起人分别是:主理人王堃,毕业于对外汉语教育,拥有十多年汉语教学经验;姗姗,EHESS法国高等社科院艺术与语言系博士候补;Liya,系青鸟项目主要制作人。Alliance
2023年1月16日
其他

A4驻留 | 瀧健太郎: 机械眼睛下的时空平贴画

2022年10月26日A4美术馆终于迎来了近三年来第一位国际(日本)驻留艺术家瀧健太郎。在落地当日丢失了其五小时的联络之后,我们终于在凌晨三点得到了他安全到达的信息。“我不喜欢一直看手机,我的儿子能盯着这东西看一天,真的很不可思议!”艺术家对于手机的平凡工具看待,似乎成为了这信息时代的勇气。毕竟大部分人出国的第一安全感都是落地时的网络顺畅。健太郎经历了五天的集中隔离和三天的居家隔离,当我们问及他还适应吗,有没有觉得很烦闷?他却说:“我觉得这十分有趣。”驻留的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隔离中度过,想必这些时间片段也让他成为了自己作品中的一隅。被限制的空间,规律的行动轨迹,唯有思考在这个房间里自由自在。在这之前,我们一直都与健太郎保持着线上的沟通,交流的内容主要包括他在A4美术馆的两个项目:“不可思议的行动”展览中的作品《无邻东京2017》,以及他在麓湖社区的驻地项目。健太郎在隔离期间画的小漫画真实和虚拟的界限在结束隔离后,健太郎就立马投入到了工作当中——《无邻东京2017》展览现场的设备调试。投射在三个角落的人物影像,分别上演着不同的生活故事,但一些奇妙的线索又将大楼中的他们联系起来。“如果观众不小心挡住了投影怎么办?”这是美术馆员工在作品调试期间提出的疑问。“这也是作品的一部分,你不觉得当观众刻意避让墙面上的投影时,虚拟的投射人物也有了‘真实性’吗?”这,是健太郎做出的回答。健太郎的大部分作品都是采用视频投影的方式,虽然拍摄对象是真实的人或事物,但投影投射出来的已是经过编辑后的虚拟呈现。那这些投影还具备真实性吗?真实和虚拟的界限又在哪里?“如果你用足够大的智能手机显示真人大小尺寸的照片,你能认出那是照片吗?”健太郎在采访中提问到。大部分人仍然能明显的识别出虚拟与真实的差别,但是我们如何做出判断呢?健太郎给出的回答是“框架”,例如,手机就是一个框架。但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框架也愈发模糊,他在创作的时候,就试图摆脱这种框架。健太郎到达A4,不知道他有没有在大幅宣传海报上找到自己的名字健太郎正在现场进行作品调试突然地回头,有点导演的架势让大家走进来其实美术馆最开始对于《无邻东京2017》的展厅策划,是立起一面墙,让观众基于一个小窗向内观看,类似于通过一个固定的视角,观看一个房间的内部。但艺术家却一直强调“观众需要走进空间内,交互性是十分重要的。”健太郎给出的他对于交互的定义是“如果你把互动性定义为按下按钮和打开灯光,那我不需要它。所以我需要的更多的不是互动性,或者说不是那样的互动性。它是一种情绪和气氛,你可以把它纳入艺术作品中,艺术品能与你产生‘对话’。”无论是《无邻东京2017》还是即将与大家见面的驻地作品,健太郎一直强调着观众参与的重要性。第一层参与是拍摄的演员,这时健太郎会化身导演,根据事先画好的脚本,让演员们做出相应的行为举动。但经常脚本在后期就没有了用处,毕竟一些临场反应的精彩程度已经远超了草稿绘图。健太郎也表示,他不是按照一定规则行进的艺术家,他很乐于听取大众的意见,所以成就一件作品的不单单是他个人,更多的是每一位参与者;第二层参与则是观众,观众走进空间这个载体当中,同投影的人物一起成为这件作品的一部分。虽然他们没有留下什么实际印记,但情绪共鸣会在更深一层的空间久久停留。健太郎在A4小剧场所进行的驻地项目前期拍摄从屏幕里走出去健太郎在他的职业生涯初期,是一名单通道视频制作者,在显示器或屏幕上展示视频。所以他试图从屏幕的空间中逃脱。那么,如何摆脱框架或显示器?以及为什么我们要使用正常的视频比例(屏幕的比例总是16比9)?这是他的思考。从这些思考诞生的想法则是,使用投影仪。“我可以把图像投射到房间的一个角落,而不是一个二维的地方。然后我发现,我可以把一个视频图像结合到一个建筑上。这意味着观众可以同时看到视频和建筑空间。”投影是虚拟的,但建筑是真实存在的东西,艺术家希望把这些不存在的和存在的东西结合到他的作品中,而我们则看见了这些依附于建筑结构上的生动影像。调试结束后,健太郎自己在展厅呆了很久,这是独属于他和他的作品的时间开幕式前紧张的台词准备熊猫,火锅,现金支付“作为一个艺术家,我在工作期间从来没有像游客一样,但旅行的时候我可以享受旅行。所以每次我去某个地方,去国外,我都觉得我就像一种‘行动研究’的人。”作为健太郎的助理,我时常会问他有没有想去的地方,而他总是回答我工作优先。直到一天他问我,哪里可以买到成都的纪念品,他想带伴手礼给他的学生和家人。我则顺势将他带去了“旅游景点(宽窄巷子)”,领略了“成都生活(玉林)”。“为什么哪里都买不到我爱成都的T恤!为什么所有的符号都变成了熊猫?”这是我们在遍寻了很多家店,但仍然毫无所获后健太郎发出的感慨。当我们认定我爱某某城市的周边一定会出现在各大热门旅游景点周围时,成都则似乎成为了一个另类。或许因为冬天,短袖种类还不至于琳琅满目,健太郎最终在熊猫T恤上做出了妥协。当晚在玉林吃的火锅成了他在成都最喜爱的食物。“即使在日本,我们也有火锅。我们有唐人街,那里有很多中国餐馆,我可以在那里吃火锅,这并不令人印象深刻。但这次我可以得到
2023年1月10日
其他

2022 iSTART国际教育论坛特刊vol.3 | 无有之间:“间”论对教学的启发

自2016年起,A4美术馆每年都会在iSTART国际教育论坛中邀请到全世界关心艺术教育、创新教育等领域的先行者一同分享经验,探讨具有前瞻性的、有价值的儿童观、教育观,在交流对话中将不同观点传递给教育相关社群,拓展社群视野。今年我们将立足于艺术教育,从历史观念、美育行动、教育方法论等视角出发,邀请来自著名高校、美育机构等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开启一系列“开窗”分享与对话,由此发掘出更为广阔的教育研究空间。因而我们在论坛正式开始前,预先推出三期国际教育论坛特刊,每天从不同的角度谈儿童、谈教育、谈美、谈行动……由此为11月19日至20日发生的教育论坛提供知识背景的梳理,同时你也可以在这里获得更多延伸阅读与研究的内容与方向。今天是特刊的第三期,我们将为大家分享一个颇具东方哲学色彩的教学理论——“间”论。它的提出来自日本传统观念对现代教育哲学的启示,但事实上它在中国诗学传统中也同样有丰富的实践基础。通过对“间”论的理解与探讨,我们或许能够从东方思想中获得启发,意识到在教学行为以及教学训练中内在蕴含的留白艺术,并且由此对未来的教育发展方向进行探索和展望。「由两根门柱组成的入口空间中,月光洒了进来。在空白中蕴藏着无限的可能让人感到一种期待……」在东方文化中寻找教育的未来在现代化进程中,全世界教育都受到西方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巨大影响,中国也不例外。而如今世界上越来越多的教育学者开始转向东方文化,从东方教育思想中寻找未来教育的方向。在2020年iSTART国际教育论坛上,胡俊教授就曾与我们分享了与《道德经》中“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相关的“无为法”教育哲学,为许多教育伙伴带来了非常大的启发。而在今年iSTART国际教育论坛中,胡俊教授将同我们分享又一个颇具东方哲学色彩的概念——间。这个看似抽象的概念,却拥有一种奇妙的空间感,而这恰与我们的论坛主题“开窗”意象产生了某种呼应与连接。因此,胡俊教授作为论坛的特邀顾问,邀请到了其参与撰写的《间:教与学的物质性》(Ma:
2022年11月12日
其他

2022 iSTART国际教育论坛特刊vol.2 | 到乡野中去,发现美育行动的变革潜力

自2016年起,A4美术馆每年都会在iSTART国际教育论坛中邀请到全世界关心艺术教育、创新教育等领域的先行者一同分享经验,探讨具有前瞻性的、有价值的儿童观、教育观,在交流对话中将不同观点传递给教育相关社群,拓展社群视野。今年我们将立足于艺术教育,从历史观念、美育行动、教育方法论等视角出发,邀请来自著名高校、美育机构等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开启一系列“开窗”分享与对话,由此发掘出更为广阔的教育研究空间。因而我们在论坛正式开始前,预先推出三期国际教育论坛特刊,每天从不同的角度谈儿童、谈教育、谈美、谈行动……由此为11月19日至20日发生的教育论坛提供知识背景的梳理,同时你也可以在这里获得更多延伸阅读与研究的内容与方向。今天是特刊的第二期,我们将从本届iSTART儿童艺术节中的作品出发,与大家分享我们与乡村孩子们、老师、机构共创的故事,并相应关注目前正在不断发生的美育行动和讨论。我们相信,在这些乡野行动中埋着真正的宝藏,它们不仅可以在乡村教师与孩子们之间掀起小小的涟漪,还能够拥有更大的能量,足以为教育领域带来极具影响力的灵感与发展动力。在今年的iSTART儿童艺术节“不存在游戏博物馆”中,A4美术馆与全国乡村儿童公益行动网络、公益组织“是光诗歌”,以及“的古DEGU”“珠海栩德艺术”等其他机构的小艺术家们合作发起了多个乡村共创项目,一方面用极具诗意的方式呈现了乡村学校孩子们的作品,另一方面也鼓励教师们的在地参与,激活乡村学校在游戏与教育方面的创新实践。在关怀当下的行动中,我们期待探索它的多样性以及内生的变革潜力,为城市及乡村教育者共同带来启发。所有人都曾是诗人孩子们说:“诗歌是一种语言游戏。”零散的词语,经过他们的拆解和揉合,变成了一首首打动人心的小诗。每一次阅读这些小诗的时刻,都是“星星说”项目又一次拨动我们心弦的瞬间。在这个项目中,A4美术馆同“是光诗歌”,以及“的古DEGU”“珠海栩德艺术”等机构的小艺术家们一起,让诗歌充满了整个空间。其中的大部分诗歌,都出自于7-15岁留守儿童以及乡村学校的孩子们之手,字里行间中满溢的是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和情感。星星说,2022
2022年11月11日
其他

2022 iSTART国际教育论坛特刊vol.1 | 与历史对话,理解何为儿童与教育

自2016年起,A4美术馆每年都会在iSTART国际教育论坛中邀请到全世界关心艺术教育、创新教育等领域的先行者一同分享经验,探讨具有前瞻性的、有价值的儿童观、教育观,在交流对话中将不同观点传递给教育相关社群,拓展社群视野。今年我们将立足于艺术教育,从历史观念、美育行动、教育方法论等视角出发,邀请来自著名高校、美育机构等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开启一系列“开窗”分享与对话,由此发掘出更为广阔的教育研究空间。因而我们在论坛正式开始前,预先推出三期国际教育论坛特刊,每天从不同的角度谈儿童、谈教育、谈美,谈行动……由此为11月19日至20日发生的教育论坛提供知识背景的梳理,同时你也可以在这里获得更多延伸阅读与研究的内容与方向。作为特刊的第一期,我们将首先从历史视角出发,从儿童与童年研究切入,通过回望历史中的某些具体时刻、关注具体的人、站在具体的语境之中,尝试探索东西方教育观发展背后的历史流变。我们无法否认,发现儿童是理解儿童的起点,同时也是探讨教育本质、回归教育本心的重要任务,历史是曲折迂回的,但同时它也充满启示,与历史对话或许能够让我们发现应对当下教育现状的窗口与连接点。儿童史研究的显形上世纪六十年代,菲利普·阿里埃斯(Philippe
2022年11月10日
其他

拥有专栏 | 来A4艺术书展一起创作起来!

前言PREFACE本次A4艺术书展将联合多个工作室与艺术家展开数场关于制作、互动与对话分享的工作坊。其中,我们特别推出「版画板块」。一直以来,版画在应用技术领域发挥着无法被替代的作用——纸质钞票、报刊书籍、广告的印制,皆依赖于版画的存在。然而也正如艺术家古典所言,“版画更是一种过程的艺术,转稿-制版-印版的过程包含了艺术家的哲思。”在书展中,参与者能够通过艺术家古典、刺纸&复印info、YIMODO艺术画廊、压版画工作室的工作坊,体验不同形式的版画制作方式,深入了解版画的魅力。与此同时,盤絲洞、AGB
2022年6月27日
其他

“拥有”孢子书会|为什么我们要做“孢子书会”?

限量1000份独享首日观展好书抢先锁定拥有专属纪念票根购买链接🔗早鸟票购买折扣优享6月7日-6月30截止书展门票价格及销售时间:发售时间:2022年6月6日-6月30日1、
2022年6月21日
其他

iSTART | 邀请大朋友们来“悄悄画”重新做回儿童!

第八届iSTART儿童艺术节2022年第八届iSTART儿童艺术节延续2021年游戏主题,推出“不存在游戏博物馆”年度主题展览与项目,继续就“艺术
2022年6月1日
其他

商店有新事|请拿起穿搭遥控器进行播放

House”为主题,围绕AI与生活进行产品与门店的整体策划。产品从展览主视觉延展出发,整体包装采用二进制语言,增强功能与趣味上的互动性。◽◽◾◾
2022年5月14日
其他

iSTART|MEMORY OF FUTURE 悄悄画招募倒计时!

a4hr<u>@A4am</u>.cn邮件名:iSTART专项小组+名字+电话附件名:iSTART专项小组+名字+电话(请整理为一个PDF)人工智能的兑现:卑弃&解脱展览门票持续发售中点击下方门票图片跳转小程序购票
2022年5月13日
其他

拥有专栏02 | 拥有一家俱乐部却无法开门

。为俱乐部标准4/4拍House和Techno提供了清新的色彩清洁剂,这种异质声音摇摆在EBM,
2022年5月6日
其他

iSTART | 家庭美术馆计划正式发布!

a4hr<u>@A4am</u>.cn邮件名:iSTART专项小组+名字+电话附件名:iSTART专项小组+名字+电话(请整理为一个PDF)📖更多阅读第八届iSTART部分单元提前亮相,等你参加!传球,关于“不存在
2022年4月29日
其他

拥有专栏01|世界上每一本书都互相认识

阅读,阅读,阅读,我们想要专注地阅读,我们想要阅读更多不同,比起出去玩,阅读似乎让我们穿梭在更广阔的空间,这是一个没有时间,没有限制,想象力与天赋奔跑的疆域。词汇就像是这个世界中每一个单独存在的物体(一只铅笔,一块橡皮,一个有着编码的台球),而表达(语言)就是将所有孤立的词语串联起来,将过去,现在,未来的存在紧紧连接。书无疑成为承载这片自由疆域的不二选择,所以世界读书日这一天,A4“拥有”艺术书展和读本屋一起邀请了6位来自不同领域的朋友们,在读本屋里挑选了一本书。我们也为本次活动制定了游戏规则,这本书(书的作者)曾在出现在过去阅读的某本书中。为什么要制定这样的规则?“书将所有东西联系在了一起,比如说,那个孩子拿着的《夏洛克福尔摩斯全集》作者是柯南道尔,他受到了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的影响,他写出了名为《失落的世界》的科幻小说,凡尔纳也是因为尊敬大仲马,写出了《桑道夫伯爵》.......所有的书籍都相互联系,这个书籍的海洋就是一本巨大的书籍。”——春宵苦短,少女前进吧!初识《2666》是于2017年在天津大剧院观看了由法国剧团“如果你能舔舔我的心”排演的12小时版戏剧作品。地图被弯折,昼夜被掰碎,场灯暗下我们都被剔除干净成为舞台毛绒地毯上的微粒尘埃。当我尝试跟随着作家阿琴波尔迪的光标理出脉络时才发现跑错了方向,被送进了暗处。蓦然睁眼只看到漫无尽头的甬道、突袭的拐角、黑亮的植物和地板上抓爬的血痕。《2666》被描述为全景式白描小说,走出剧院当我看到有人从口袋里掏出砖头一样的小说读本泪水涟涟时,我知道未来有一天我需要了解在过去的12小时里我到底经历了什么。在范晔的《诗人的迟缓》中,我找到对这种观剧体验的准确描述。他将波拉尼奥的小说喻为一种RPG,看似存在着“一本道”式的主线一路走到底,实则是沙盘式的开放世界。当你在页码间不断折返、死而复生终于来到终点时,等待你的只是一句“但也许所有的这一切意味着别的什么。也许、也许、也许…….”迎接我们的永远只有部分真相。在梦魇的沙盘上,众多惊鸿一现的细节都如暂时休眠的不死生物,等待着被探险者一一触发。在书中范晔写道“词语不是用来说的,而是用来住的,就像一座城市。”每个词都包含着我们全部的历史,而译者不是反叛者,是”新郎的朋友”,要成媒妁,做“无我原非你”。2003年7月,波拉尼奥去了他的2666。而范晔掌持着译者的严谨、斟酌词句邀每一位读者与作者在迟缓的时间之城中相会。也尝试替波拉尼奥留言给每一个临行的人“冒险永不结束,你的双眼寻我”。我会选世纪文景的《福柯的生死爱欲》。要想理解我们社会当中的“现代性”,我们大概没有办法绕过福柯这个名字。在读《存在主义咖啡馆》的时候我第一次试着通过哲学家的故事,而非观念本身来试着理解一种哲学或者文化现象。然而让我印象最深的除了萨特加缪所带来的存在主义沿袭之外,福柯对存在主义的反叛和颠覆同样吸引着我。尽管《疯癫与文明》的名号如雷贯耳,但我还从来没有认真的了解过福柯。后来在读《忧郁的热带》的时候,看到了斯特劳斯对存在主义的批判,这个时候福柯的名字再一次出现了,他反对一切理所当然,像一个哲学斗士。与存在主义咖啡馆一样,福柯的生死爱欲回到了生活本身,以传记的形式试着从日常的角度让我们走进哲学家。也许生活会告诉我们,哲学会带我们通往何处。我推荐《马拉美:塞壬的政治》的原因:最近看了《情色之花》,作者分析了很多文学作品和画作中关于花的语言,在说到马拉美的视角下,眼睛的虹膜属于一种“责任之花”,而柏拉图式的花朵被思想吸入、吞噬,它们铺展、成长,但是每一朵都被从花园中分离出来。读完后我对马拉美产生了极大兴趣,尤其知道我偏爱的布朗肖也写过关于马拉美的文论。布朗肖通过对马拉美等作家写作状态的观察,认为作家的自我在写作时,根本属于被悬置、驱逐的状态。(摘朱玲玲)我想这是了解马拉美,一位难懂的象征主义大师的好时机。我想要上海古籍出版社马茂元《唐诗选》。我推荐这本书的理由是:我是看马茂元的另一本书《古诗十九首初探》知道这本书的。当时这本书绝版已久,就想着什么时候再版时读一下。对于唐诗,我们从小就是读的《唐诗三百首》,当时是没有选目和版本意识。一直到初中读的葛兆光的《唐诗选注》,发现诗人小传和选篇可以独树一帜。后面又读了几个版本的唐诗选,其中像欧丽娟的《唐诗选注》也提到马茂元的这个版本。马茂元是民国时候的学者,旧学根底深厚,只言片语,发人深省。他于50年代初选唐诗,与当时碍于政治目的的其他唐诗选目就有不同,后历时30年,直至去世,才基本完成。所以这本《唐诗选》也是批阅数十载,增删几次才完成的。是我很想阅读,又一直没有机会一览的唐诗选本我想选的书是《城中城——一个社会学家的街头发现》。在城市研究发展中,芝加哥学派起到了巨大的影响,他们的城市社会——生态学的理论范式对人们理解城市有机体的构成以及“城市化”的运转提供了有力支撑。将城市当做一个生态体系,“贫民区”是不可忽视的生态一环。早期有威廉·富特·怀特对波士顿一个意大利贫民区进行实地研究,将观察记录和结论分析成书《街角社会》,开辟了芝加哥学派在城市中进行实地研究的新领域。怀特于1936-1940在该地区实地调研三年多,形成一本真诚的报告。而五十年后,在芝加哥大学攻读社会学博士的素德.文卡特斯据说花了十年和他所调研的区域打交道。我很好奇同样是实地研究,相隔这么多年他们之间的调查方法、调查伦理以及事后对过程的反思会有什么不同。同时,作为对城市研究感兴趣的读者,希望能看到各种研究者基于城市的不同切片对于城市有机体构成的认知与重思。一位艺术家http://weiyi.li设计师http://weiyiandfriends.com策展人http://bigbadgallery.com出版人http://re-publication.com杂货店主http://currently-available.com她同时生活和工作在以上五个网页链接里我选的书是《奇普·基德的设计世界》。我很惊讶于这样一本书会有中文版,
2022年4月23日
其他

A4讲座|海杰:从记忆考古到关系展演

PROLOGUE前言今天要讲的内容是中国当代摄影里如何处理家庭这个主题?是用什么方式去考察或演绎他们与家庭的关系?本次讲座将从以下两个方面向大家进行分享:一是家庭记忆二是关系展演相信我们每个人都对家庭有一定的观察和体会,尤其是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较早的时候,在一些特定的历史和社会环境下,我们通常认为家庭是小于社会的,所以我们往常理解家庭的时候,会把它放在最末端,在这样的语境中,没有个人史,只有集体史。另一些时候,在一些意识形态的宣传中,家庭是等于社会的,我们通常能看到的一些说辞,就是“我们的社会是个大家庭”。这种情形依然还在,但至少艺术家们的创作和认知已经开始从家庭这个之前较为抽象的概念中解脱出来,家庭变成了具体的个人史的轮廓中。LECTURE讲座开始01记忆考古记忆能考古吗?如何考古?考古的材料对象是什么?关于记忆,我们需要带着这几个问题去思考。一般情况下,事关个人的创作,会涉及到历史议题、代际问题,比如去观察我们的父辈、祖父辈是怎么样的,经历过怎样的历史动荡,在他们的记忆里留下了哪些痕迹。而且当这些作者有能力去针对素材展开关系梳理的时候,他会发现记忆里有很多东西是不可靠的、或者是被遮蔽的,大历史屏蔽了个人史。这就涉及到了家庭与时代的关系,在特定的时代中,家庭是被裹挟在时代之下的。家庭影集的使用重新焕发叙述家庭的功能近年比较流行以下两种方式使家庭影集重新焕发家庭史叙述的功能。一是编排家庭影集,二是改写的方式。一方面,历史图像本身具有历史痕迹,不管这些图像是否一定客观,它都是经历了历史的淘洗,所以它具有记忆的承载功能和属性,所以使用它们时,历史的线索会生效;另一方面,由于艺术家本身对经由权力编辑的历史图像并不信任,所以他们通常利用图像本身的触须,来做一些在他擅长的语言范围内的改写,使这些图像具有新的面貌。这是一种内部的改造。
2022年1月25日
其他

A4讲座|这种生产方式看上去就像艺术品

&“森林·机械·光语石”门票【票务说明】公众参观时间:2021年11月21日起正式对公众开放
2022年1月22日
其他

《蛤蜊岛 麓湖番外篇》|时空伴随者的情感和疗愈

一个带面具的演出者站在门口,把手伸到每位准备入场观众的额前,似乎在探测体温,之后却随意大声读出手上一叠彩纸上的数字:“33.5度”、“36.5度”、“35.4度”、“39.9度,红马,你请到这边蛤蜊区……”那张被高举起的纸上写了39.9c,边上还草草地画了一匹红色的马。意外得到红马的人只能笑笑,和同伴分开,无奈地到一边等待,观看这个游戏继续上演。每次有人轮到红马,观众里总有人会讪笑,孩子却一脸认真,似乎窥探出秘密,“我知道,假的呀,骗人的!”一会儿功夫,蛤蜊区里拥挤起来。这是在成都麓湖A4美术馆的小剧场,《蛤蜊岛麓湖番外篇》演出开场前的一幕。而此时幽暗的舞台上,十几个错落放置在坐垫上的面具,脸廓分明。观众好奇这些都是谁?他们又在等待谁?此次演出,是赵川主持的6天戏剧工作坊的最后呈现,也是美术馆驻留项目的成果。7位参与者来自成都本地,另3位来自广州、贵阳和深圳,加上美术馆的助理冉冉,以及来自上海草台班的小闵、若水和我相协助。我们在2021年10月底共同完成了《蛤蜊岛》系列两场新的演出。工作坊初期,赵川让大家带来一件与自己在疫情期间的生活、情感、思考相关的物件。那天大家围坐在麓客岛上,分享自己的经历。参与者小李带来了机械键盘的组装件。原来,疫情期间,网上有一群人和他一样,隔离在家时就玩这种个性化键盘组装,不断按下这些机械键盘时发出的“嘀嗒”声,说是特别治愈。彼时,隔离期间的华奕,主动把自己隔离在“塞尔达时间”(《塞尔达传说》游戏)里,她在塞尔达世界里畅游上百个小时,却一点也不想完成拯救公主这个终极目标。曾在深圳工厂打工的玉玲回忆起独自隔离的三个月时光,后来终于能上班了,也逃不掉减薪裁员的厄运。她对未来感到非常迷茫。广州的畅畅带来了疫情期间的画。她觉得无论是疫情还是绘画,都需要在这样的混乱中寻找那一束光。喜欢音乐的小岛那时被隔离在一个亚洲小岛上,当局势最紧张的时刻,岛民用音乐和舞蹈碰融着小岛焦灼的内心……参与者中,已退休的梓轩姐觉得,她在成都基本没感受到什么疫情,就是生活。她咏诵出陶渊明的诗:“
2022年1月5日
其他

A4驻留|陈栋帆: 90天未说完的再见

编者按:“追寻着阳光来到了成都,在成都度过了一个美好的夏天。”在被问及对整个驻留的感受时,陈栋帆如是说。在他看来,文字和图片似乎都不能反映这段日子的全部,甚至那件留在麓客岛上、见证过夏日里每一场的相聚、欢笑、歌舞并在之后与湖水草坪静静相守的作品也不能够。“文字很难传递我在成都度过的日日夜夜,手机里的这些图片就像是只言和片语。”于陈栋帆而言,唯有记忆才最完整、最真实——可惜却难以为更多人所共享。而这篇“驻留日志”只是编者从三个月的驻留生活中撷取若干时空片段,在万花筒里打碎了,又顺序连接起来的镜像,希望映射和聚合起此前许多散落各处的种种,让我们得以与艺术家一起,在他时他地、他人他事中经历一场与自我的“久别重逢”。(陈栋帆驻留工作室)DAY1
2021年12月29日
其他

A4驻留|触目艺术小组:“触觉照片”的跨媒介实验

《触觉照片》是触目艺术小组驻留期间创作的一件探索摄影与触觉两种截然不同的媒介之间对话的可能性的作品,小组成员杨若淳为主要发起和创作者。摄影作为自柏拉图以来的视觉中心主义(Ocularcentrism)
2021年12月25日
其他

A4驻留|触目艺术小组:“触觉麻将”的在地游戏化实验

《触觉麻将》是触目艺术小组驻留期间创作的一件“预期之外”的作品。它以人们对于触觉不同的想象为核心、以输出对于想象的描述为基本机制,在一次次的测试中逐步明确游戏的细节,也在与玩家的交互中产生了无数的“变体”。它因为和成都本土文化的紧密联系引起了社区居民的极大兴趣,也因为灵活有趣、可复制延展的形式在艺术家不在场时持续迭代和传播……“触觉”作为一种尚待开发的传达媒介,继触摸式戏剧、触觉对话之后,触目艺术小组在游戏化方面进行了进一步尝试——能否借助游戏化的方法进一步开发想象力,同时让更多人也加入到这个发现和创作的过程中来?开放式的交互作品《触觉麻将》在一次次的测试和迭代中逐渐成型,并走出工作室,走向社区和街巷:它的未来还有更多可能。(点击图片链接阅读《A4驻留
2021年12月24日
其他

新书发布 | 484天之后,Hello from《艺术家隔离日志》

2020年6月23日,麓湖·A4美术馆开启了线上项目“艺术家隔离日志”,在此后的两个月里,我们每天都会更新一位艺术家的作品:他们用自己的方式给予回应,包括重新思考艺术的意义、艺术与现实的关系、以及如何看待社交隔离等问题。六十天里,我们见证了六十个独特的视角,听到了来自世界的声音。连续六十天的“艺术家隔离日志”不同于常规意义的线上展览,其尝试依托互联网建构新的精神空间,塑造一个关于艺术与人的“附近”,真实且具体,对每个人开放。对于艺术家来说,这是本能的回应,即使身处封闭的生活;对于观众来说,艺术的工作也提供多重判断与角度。2021年12月,我们推出了《艺术家隔离日志》,本书是2020年同名线上驻留项目的全纪录,是新冠疫情期间来自23个国家60组共79位艺术家的声音,包含60位/组艺术家的作品及采访、3篇线上分享内容、4篇艺术家深度回访以及1篇学术文章。到今天,疫情依然没有过去。居家隔离、网络社交成为新的常态,不止建构,我们也在反思。后疫情时代,病毒、生态、人类、后人类主义叠加纠缠,艺术创作者、艺术从业者该如何重新审视艺术、人与生态、世界的关系。由“艺术家隔离日志”衍生出来的对谈与互动,正是我们不断回应当下的尝试和结果。我们期望这本书能在当下甚至未来激发更多的思考与讨论,也为所有受到疫情影响的人们送去问候。12月20日-12月25日,“艺术家隔离日志”收到Minute国际短片节的邀请,将在A4国际驻留艺术中心,作为艺术展映单元——场所非场所中的一个板块进行为期六天的特别展映,其中在21日下午我们更特邀该项目的策划人蔡丽媛、学术观察员张意、设计师王娜娜和艺术家陈古围绕此书的内容进行一次深入的讨论,借此引发更多的思考。活动信息《艺术家隔离日志》新书发布会
2021年12月18日
其他

A4 x Minute国际短片节|特别展览 场所「非」场所

“如果一个场所被定义为是有特征的,合理的,且具有历史意义的,那么不能被定义为有特征的,合理的,且具有历史意义的空间就是非场所。”——马克·奥吉
2021年12月17日
其他

A4驻留 | 《蛤蜊岛·麓湖番外篇》演后剧场:“说出来”的疗愈与张力

继续在疫情时代做历史穿越的《蛤蜊岛·麓湖番外篇》,是赵川指导的为期六天的“蛤蜊岛工作坊”的呈现演出。草台班资深成员吴梦、吴加闵、张若水,与十位公开招募来的工作坊成员共同参与。他们从二十岁到五十多岁,来自不同学业和工作背景,不少从未登台演出过。《蛤蜊岛》原是上海民间剧社草台班在疫情开始后的一年多时间里,假借名著《十日谈》的背景和形式创作的新戏。在这个短期工作坊上,导演赵川与成员们一起以《蛤蜊岛》为基础,集体发展出《蛤蜊岛·麓湖番外篇》。它在成都的排演,是普通人在疫情时代里的又一场心声吐露,又一次寻找交流路径的崭新出发。蛤蜊岛上的故事,让柔弱的蛤蜊肉从坚硬的壳里往外张望。这是全球疫情逼迫下人们期待超越时空的凝望。遭遇的困境,能否有助于我们探索自己与外部环境的关系,以及内心幽微?是否能带动新的转机?人们如何能在跌宕的时代中安顿和共情?承袭草台班“演后剧场”的传统,两场演出结束后,我们邀请现场的观众们参与讨论,他们或落泪、或平静、或热忱、或反问……本篇推送记录下讨论的部分内容,希望能开启与你的交流。(《蛤蜊岛·麓湖番外篇》,演出现场)2021年10月30日
2021年12月9日
其他

最近过得咋样? | 策展人李杰谈何利平新展

“最近过得咋样?”是街坊之间平常的问候,也是异乡人对故人的思念,又或者是来自社交平台陌生人的搭讪。它虽无关痛痒,却见证了我们一天天日常生活的往复存在。如同《楚门的世界》里,楚门从开篇带着灿烂的微笑对着邻居侧头问好,到回到真实世界前的谢幕。何利平将自己对于生活和艺术的理解注入作品中的小人物身上,他们是具体的也是象征的,看似平淡无奇,却又企图通过创造一些不确定的事物,来唤醒自己,这种关照与抽离正是何利平对现实发问的一种方式。(
2021年12月5日
其他

A4驻留日志|高文谦:用游戏重构社区日常

编者按:今年7~8月间,艺术家高文谦在A4国际驻留艺术中心进行了为期六周的驻留。与过往更多基于个体经验的创作方式不同,此次驻留期间,高文谦尝试代入虚拟游戏角色的身份,先后扮演观察者、发现者、参与者等多重角色,与不同身份的居民交流,这里的一切都为他注入了新的生活经验,也使他跳脱自身融入社区。在他的驻留日志中,高文谦记录了想法生成的点点滴滴:从动物森友会游戏中获得启发,对艺术与社区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思考,进而转化为创作中虚拟动物形象背后真实的发声。以游戏作为背景和介入方式,各个主体如何看待“家园”之于自己的意义,何以寄托现实世界中渐行渐远的乡愁,又如何揭示社区建设中的现实问题,并为未来提供可能的参考策略?这些都是高文谦通过创作引发的思考。此次的驻留作品《家园II》在社区艺术季的麓客群展中进行了集中呈现,来自各个生物圈的动物化身从各自的角度(游客,本地居民,保安,
2021年12月4日
其他

A4驻留|陈栋帆:告别,然后久别重逢

请翻转手机查看作品*陈栋帆,《天外有天,久别的重逢》公共空间绘画,1169.5x2402.5cm,2021编者按:我以《告别,然后久别重逢》为题,我记得陈栋帆老师很喜欢音乐,常听交响乐画画。陈栋帆老师的作品名为《天外有天,久别的重逢》,这让我想起来贝多芬的告别奏鸣曲,文章标题也取自三个乐章的标题。贝多芬当时因拿破仑战争和好友鲁道夫大公无法见面,曲子描绘的分别故事,某种程度上百年后的今天以隔离的方式再次进行着,我觉得它或许呼应着陈栋帆老师描绘的久别重逢。第一段是告别,呈现的是陈老师这次在A4驻地时创作的公共艺术作品;第二段是别后,这乐章恰好是行板,描绘人行走的步伐。对应着这个作品的其中一种观看方式,也提到了作品中的三条线索;最后一章写了重逢,即是说人们跟艺术互动的经验不是那么常见,更别提在疫情间走到户外专门去参与,这在疫情严重的时候是很难的。不过现在和这件你或许还未见过的艺术作品“重逢”的机会来了。*陈栋帆,贝多芬4号,纸本丙烯,208x152cm,2021
2021年11月26日
其他

白昼夜行,不醉不归 |策展人李杰谈冯立新展

《白夜》冯立的奇遇从2005年成都荷塘月色的灯会开始:那些巨大的由钢丝编织、丝布包裹着的人物、花卉、动物、假山竖立在荷塘边的巨大空地,伴随着冬日的阴沉浓雾缓缓亮起彩灯,甚至机械地运动起来……
2021年11月6日
其他

A4驻留 | 余尔格:野蛮生长的黑色旋律

你们看见玫瑰,就说美丽,看到蛇,就说恶心。你们不知道,这个世界,玫瑰与蛇本是亲密的朋友,到了夜晚,它们互相转化。蛇面颊鲜红,玫瑰鳞片闪闪。——三岛由纪夫由罗劲超拍摄,感谢艺术家供图见到余尔格的第一面,一定会被她的美所吸引——灵动的眼眸和柔软的身体在她身上相得益彰。然而,仅仅用“美丽”一词形容她又太过单薄,在余尔格身上,你还能感受到一种强烈的个性:她爱笑,在生活中会用诡异的大笑回应电话那头喋喋不休的推销说辞。余尔格的作品也具有这种“破坏性”的美丽。当观者早早准备好观赏那些行云流水般的舞蹈动作和高超技巧时,她总是不会让他们“如愿以偿”。她通过肢体突然的停顿、扭曲以及超现实主义的视觉造型,打破观者对于传统舞蹈的这种美丽想象。在那些“戛然而止”的间隙里,源源不断的生命力冲破桎梏,原始而野性的美丽得以显现,暗黑与怪诞构成了余尔格作品的主旋律:衣服上长满眼睛的神、树林里的黑暗房间、孤独不安的无头肉身、诡异的面具——游走于幻灭的现实和荒诞的想象中,这是余尔格想描绘的“真实”。余尔格,时轮,舞蹈剧场,80’,2021由罗劲超拍摄于阿那亚戏剧节,感谢艺术家供图在现代社会,人们习惯于将亲眼所见认定为真实,相信只有理性、数据、演算才是通往知识与真理的路径,这样的倾向使得我们忽视知觉和经验在生命中的意义。在余尔格的世界里,“眼见为实”再也不是评判真实与否的标准,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世界如果没有承载着情感与记忆,也不过是虚幻泡影;那些游离于物质世界之外的、不可见的真挚感受与体验,构成了她的感官世界。梅洛·庞蒂在论述知觉与物质关系时说道“人驻于物,物也驻于人”,一朵盛放的花,是强烈的生命力还是诱惑与欲望?人的情感将赋予事物不同的含义,而事物也成为人的“情结”。他说“情结”便是塞尚绘画中物的“光环”(halo),相同的是,余尔格的作品也是个体情感与经验的载体,穿透物质与逻辑的视界,散发着感性而超现实的“光”。余尔格,流,舞蹈剧场,60’,2020由罗劲超拍摄,感谢艺术家供图余尔格,时轮,舞蹈剧场,80’,2021由罗劲超拍摄于阿那亚戏剧节,感谢艺术家供图7月底,余尔格在工作室开放日活动现场演绎了2019年在法国巴黎城驻留三个月期间创作的现代舞作品《MoLi》。从女性的视角出发,对自我、生命印记和逝去的时光进行回溯与思考——“女人在时间的长河里,能留下些什么”。在狭小黑暗的工作室内,余尔格以即兴演出与投影录像相结合的形式,带领观众缓缓迈步至这个年老女人的灵魂深处。墙面录像中,女人对着镜子反复抚摸下垂的皮肤,拉扯灰白杂乱的长发;与此同时,现实中,余尔格佝偻着身体环顾观众,高跟鞋不时急躁地敲打在地,似在发出怒吼或质疑。同一时空,录像与现实中的女人,在尖锐的背景噪音中自我拉扯、僵持、对抗,继而癫狂。现实与荒诞的界线逐渐模糊,摇晃变形的镜像将故事推向高潮——两个女人同时摘下面具,从镜子后走出身着一袭绿裙的年轻女子,嘴里含着盛放的血红色针垫轻盈地舞动……年轻与衰老的、美丽与丑陋的、自恋与自卑的,一切幻像伴随着憧憬与怀疑在MoLi的世界里交织着、挣扎着。余尔格,MoLi,舞蹈剧场,50’,2020由罗劲超拍摄于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感谢艺术家供图在这场关于身体与灵魂的超现实主义对话中,MoLi身处的那间黑暗而狭小的房间预示着潜藏人性的阴沟,那些在世俗的束缚中被压抑的欲望逐渐释放,变得鲜活、扭曲、歇斯底里。“无器官身体”的意向伴随逐渐高涨的情绪接连出现:老年女人双腿间手比作的花、肚子里张开的洞,如同弗朗西斯·培根画里“嘴”的隐喻,像是一个无尽的黑洞将所有自恋、恐惧、孤独的情绪喷涌而出。这些美丽而离奇的身体雕塑赋予疯狂的现实一次喘息和想象,也给MoLi的世界笼罩了一层浪漫而惊悚的超现实主义色彩。MoLi的故事并非是一部悲剧。花是她生命中贯穿始终的元素,那些裙摆上的、墙缝中的、双腿间的花,最终在年轻女人嘴里重获新生,摆脱欲望的吞噬向着希望生长。脱下面具,MoLi衰老的皮囊之下具有生命力的灵魂得以展露,恰如某位观者演出结束后提到:“摘下面具的瞬间,她脸上的汗珠在黑暗中闪闪发光。”余尔格,MoLi,舞蹈剧场,50’,2020由罗劲超拍摄于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感谢艺术家供图(向右滑动查看)《夜鹰》是余尔格今年在成都驻留期间创作的肢体戏剧作品,一改过往与专业舞者合作的惯例,招募了12位热爱舞台的普通人和3位专业舞者。在某个下午,她偶然间发现了这个闲置空间,一排橱窗静静地矗立在被遗忘的角落里注视着来来往往的行人。“橱窗”成为开启余尔格自我探索的阀门,那些关于审视和窥探的画面闪现,触及余尔格内心对个人、他者、社会关系的叩问。余尔格灵感闪现的瞬间由罗劲超拍摄于麓客岛,感谢艺术家供图夜晚降临,一场盛大的舞会在废弃空间内拉开帷幕,人群开始狂欢。在《夜鹰》的前半章,余尔格聚焦个体在社会生活中的状态,将人们的日常生活通过肢体化的方式予以重现,洗漱、健身、工作等日常通过舞蹈得以展现,成为舞会的主旋律。从个体的惯性重复到对他者的模仿,日复一日的生活行为逐渐成为操控人的“程序代码”,在“机械化”的迭代中对身体和精神产生了双重消耗,继而被异化的个体开始向“橱窗”外的世界冲撞和逃离。余尔格,夜鹰,舞蹈剧场,50’,2021由冯立拍摄于麓湖社区艺术季,感谢艺术家供图在后半章中,“橱窗”则成为探照灵魂的镜子,个体在自我探寻中回归内心。爱而不得的女人、把自己关起来的男孩、动物园里的马、人工智能AI、卡夫卡小说里的甲壳虫……15个普通人成为自己故事的主角,展露出人性百态。夜深人静,当面对“橱窗”的个体准备卸下其社会性面具之时,殊不知面具的一角已然与真实的自我纠缠于一体,最终成为无法摆脱的枷锁。余尔格并没有保留这副光怪陆离的作品,而是在结局给予了它最极端的一抹“黑”——在《夜鹰》的社会“舞厅”中,个体独立性在与社会性的冲突与抗争中逐渐泯灭。而作为导演的余尔格,始终是一位冷静的旁观者,在人群狂欢时闪现片刻,又在人群消散后重回“案发现场”,透过“橱窗”凝视人性与社会黑色的深渊。《夜鹰》排练现场由罗劲超拍摄于麓客岛,感谢艺术家供图纵观余尔格的作品,不难发现暗黑与荒诞是她贯穿始终的旋律,但事实上她并非在刻意创造这种“暗黑”的风格化语言。在她的作品中,“黑”绝非单调的代名词,而是混沌之下暗藏着的“真实”底色。无论是胚胎时期在母亲肚子里的触感,还是留学时期绿皮火车上人潮拥挤的气息,余尔格都敏锐地收集着这些感官的记忆碎片——她的身体成为画笔,向现实野蛮而有力地涂抹着每一笔荒诞的想象,只有凑近才能看清那些细枝末节里的“真实”色彩。由罗劲超拍摄,感谢艺术家供图
2021年10月29日
其他

A4驻留|刘毅:我们与公共艺术的距离

让我们轻松地聊起艺术,接触艺术。打开最近的朋友圈,每天都能欣赏到好几幅风格鲜明的手机绘画作品。它们是刘毅“专属的线上个展”:朋友圈是展厅,持续的手机绘画创作是日日更新的展品,而列表的朋友们则是固定的观众。刘毅日常朋友圈一览“我希望艺术可以日常化,就像用手指在手机上画画,储存,再发朋友圈这样一个简单的动作,但却可以让艺术的分享变得更加直接。”在刘毅眼中,艺术就应该这样自然而然地发生。“我的身边时常也会有朋友调侃说艺术太难啦,看不懂也完全不会欣赏。我一直在思考他们畏惧、抗拒,不愿意主动去接触艺术的原因。是不是因为我们把艺术看得太重了,所以它变得刻意了不自然了,我们就把它推远了。但如果艺术本身就和漂亮的风景以及美味的大餐一样呢?”刘毅在麓湖驻留期间手机绘画作品组图刘毅说他承认普通大众和艺术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距离,存在着一种隐形的门槛。但他相信,这之间的距离是可以被缩小,不断被拉近的。“比起知道那里有一个门槛而后强行去解构它,我更愿意建构生活化的语境,以轻松的姿态去探讨艺术。当大家觉得艺术就像漂亮的风景和美味的大餐时,所谓的艺术在大众面前隐形的门槛是不是也就会很自然地消失了呢?”事实上,这也是他一直在做的尝试。比如他觉得“树”就是最好的公共艺术作品,仔细观察树木动态的生长过程,能洞察其中协调的力量和美感。比如他在福建的小村庄里,提取一个当地老奶奶剪纸作品的图案制作为巨型的雕塑放置在小学校园的广场上。刘毅在福建小村庄创作的巨型雕塑比如他坚持了近七年的手机绘画,用自己的手指随时随地以方寸间绘画的形式记录某一刹那的景象、情绪、细节......又比如他在今年的驻留过程中,从一块红土为起点延伸出“麓巨乖”的概念,做了一只红绿撞色的麓湖精灵,在艺术季把它带到了居民和游客的身边。“这次驻留作品的整体灵感是和麓湖这片土地相关的。麓湖大量的红砂岩给了我对整个岛屿非常直观的色彩体验。所以当我在麓客廊展厅里看到A4美术馆建筑史的第一块红土安静地躺在一个小玻璃柜里时,我似乎感觉到了它的呼吸,接着我脑海中瞬间浮现出它眨眼的形象,围绕红土及其之上绿色生命后续的想象就由此展开了。”刘毅在灵感来源(麓湖的第一块红土)上进行创作尝试手机绘画上出现的麓湖精灵雏形麓湖精灵是大家共同的作品刘毅试图呼唤一系列的“一起”中讨论公共艺术的理念和维度,艺术不再是艺术家个体思辨的单一行为,它来源于“我们”“你、我、他”,是一个平行的时空。可以说,作品的来源和你有关,我为此而创作,作品表述者我们共同的经验,以及这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且话题始终围绕着我们一起互动所达成的解决某一特定问题的最终目标。——摘录自丁乙在刘毅的新书《一起》的序简单来说,公共艺术的意义就是我们可以一起去完成现实生活中不太容易实现的事儿。就像这只在巡游船上“躺平摸鱼”的“麓湖精灵”,会让我们在它所营造的氛围下由衷感叹一句:“喔~~~,此刻真好:)”。刘毅在水上巡游现场,和《喔~~~,此刻真好:)》合影刘毅画册《一起——公共艺术创作实践与思考》封面关于麓湖精灵的创作和展出,刘毅还分享了许多的小故事:他谈起在一次稀客稀客的“吃起”活动中,和麓湖居民范姐聊天,她那天整体服装搭配刚刚好就是红色和绿色;又讲到后来通过和樊磊老师的交流,深度了解了麓湖地区的在地文化及历史溯源;说起包括巡游当天在场观众和麓湖精灵热情的互动。刘毅参与“稀客稀客”吃起活动,和麓湖居民范姐交流探讨麓湖的社区艺术刘毅参与“稀客稀客”吃起活动聚餐交流(从左至右依次为樊磊、刘毅、A4驻留艺术家余童)“甚至在后来我还听说了这件作品很多可爱的昵称,有叫它青蛙的,狸猫的,大青虫的。坦诚地讲,我真的完全不介意,相反我觉得大家都对它有感觉,愿意给它起名字,是件很好的事儿。虽然大家也许不知道这个作品的灵感来源和创作过程。但无妨,我只希望它最后会有一个日常生活化的名字,比如我现在就想它叫‘麓巨乖’。”社区艺术季就是一次蕴含生命力的共创在社区创作和社区互动就像是一种滋养,刘毅如此定义着。“当来到一个地方,无论和居民交流,了解在地的历史文化,还是走访安岳石刻、彭州书院、永陵,都是非常生动有趣的体验,能感受到生命力蕴含其中......”刘毅在驻留期间考察安岳石刻刘毅在驻留期间考察永陵(左),刘毅在工作室进行创作(右)尽管在社区进行创作会有很多无法预测的困难包括组装,和公众预期不一致等等。但这些恰好是刘毅眼中需要去思考调整的内容。既然公共艺术带有服务性质,那就理所当然应该去回答怎样去服务才会让更多人满意的问题。社区的艺术特殊在要体现公众的参与,是专门为公众设计的艺术。这意味着艺术家的作品不再只是为自己而做的,而会更多去关注与公众的交流,或者让大家一起来完成一件作品。而非仅仅是艺术家个人的作品。刘毅强调说这是很有意思也有意义的现象。“艺术走出美术馆是非常重要的事,这是艺术的一种作用,也是对艺术家的一种挑战。传统美术展览的方式,在这样的一种策划和运作下,会更加丰富有趣,更加有探索性。就像我能从麓湖的社区艺术季中看到一种未来的状态:参与其中的人都有组织者和参与者的双重身份。邻居们自发组织设计参与社区节日,焕发出强大的亲和力。而在这种亲和力的背后,“社区的节日”就变成了“我们的节日”,变成了一个能让居民、公民、个体、美术馆包括小猫小狗小叶子甚至这个社区的风都融入其中的完整的共同的节日。但从这一点上讲,意义就非常之大。”孩子们和“麓湖精灵”玩耍的场景同时,在刘毅驻留的这段时间,麓湖各个年龄层对社区艺术季的高度热情也深深地感染了他,这让他坚信在未来不会有更多人说自己不懂艺术,不愿意接触艺术。“只要大家在看就很好了,不一定需要懂,当所有的感受慢慢融入到真实的想法之中,一切就都有了。”我们“在一起”,就是最好的艺术。公共艺术所推进的就是一种共同的智识,共同的成长和共同努力的力量。如果有一件有意思的作品能够让公众和艺术家一起去创作,能够让小孩、老人,又或者没有接触过艺术亦或是害怕艺术的人去尝试,我们还会觉得艺术遥远吗?刘毅和麓湖精灵如果还要问,我们与公共艺术有多远的距离?或许依然给不出具体准确的数字,给不出绝对清晰的界定,但不知不觉,已有一些懵懂缓缓揭开神秘的面纱。就像我们正在共同创造、经历、体验的社区艺术季。它让艺术并不遥远,并不陌生。它让快乐聚集,让快乐接种,让快乐发生。我愿意相信:我们“在一起”,和艺术“在一起”,会拥有很多很多的有温度的力量。[1]:摘自刘毅画册
2021年10月28日
其他

社会剧场演出:《蛤蜊岛·麓湖番外篇》观众报名正式启动!

18:00开放(17:30后停止入场)一人一票,仅限验票当日有效正在展出扫描下方二维码购买“机械·森林·光语石”门票【票务说明】公众参观时间:2021年7月4日起正式对公众开放每周二至周日10:00
2021年10月23日
其他

A4驻留 | 触目艺术小组:关于“触觉对话”的一些实验与经验分享

触目艺术小组为了探索“触觉对话”在成都驻地期间进行了一系列实验,本篇推文含有大量实验过程的描述与数据,需要你的细心阅读。读完全文仅需六分钟,希望能为你带来一些关于触觉的新的看法与想象……在成都驻地期间,我们突然想实践一个新的东西:过往我们的触剧都是以“演员输出信息-观众接收”为主,如果把这个事情倒过来,让观众也能“输出触觉“,表达自我呢?除了已经预设好一切、仔细排练过的触摸剧,触摸是否也能成为一个和语言文字等同的交流媒介,独立地传情表意,担负起“对话”的功能?当然,在此之外,我们还希望“触觉对话”能一定程度上超越语言文字,发挥它直观、感性的特点,在“对话”时直接联结人的情感、直觉和想象,达到一种“元交流”。理想的“触觉对话”中,歧义和含糊是必然的,但这含糊背后又能有更深层的“精准”。这样的“对话”是否有可能实现呢?说干就干,我们马上开始了第一次实验——(以下实验中,“触手”指表演者,“被触”指体验触觉的人。)(触觉表演/用触觉说话:被触闭眼后,触手让被触感受不同材料,或者带领被触做不同的动作,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实验一:从语言到触觉的对话【参与者】A-立夏
2021年10月22日
其他

A4驻留 | 郊游小组:让艺术的故事在社区自然生长

18:00开放(17:30后停止入场)一人一票,仅限验票当日有效正在展出扫描下方二维码购买“机械·森林·光语石”门票【票务说明】公众参观时间:2021年7月4日起正式对公众开放每周二至周日10:00
2021年10月20日
其他

A4驻留 | 余童的驻留观察日记

大家好,我不是余童,也算不上麓湖·A4美术馆正式工作人员。在我实习的两个月里,我成为了余童在成都驻留期间的助理。在这里,希望通过观察日记的方式,让大家从生活的角度去了解属于余童的艺术、余童的成都。这就是余童的自画像。「2021年7月6日」初次见面“噢!街上总是播放同一首轻快曲子,很洗脑。售楼部的地面是强化玻璃的,人们站在上面聊天,脚下是麓湖的立体地图。马术训练场有从丹麦运过来的美丽马儿,它们很漂亮,不过没什么活力。一天傍晚在阳台看天上快速移动的云朵,灰蓝色云朵背后是金色和棕色的云彩,恍惚间看到秋天的高原、草地和雪山。凌晨下暴雨的时候,电视里在播放舒淇主演的《刺客聂隐娘》,风雨猛烈吹起窗帘,路灯照亮的大街上一个人都没有。”这是余童对麓湖的第一印象。「2021年7月8日」马厩余童与天天(上一任助理)出去外采,去了马厩,正好碰见它在冲凉,拍照之后,发现马儿的表情。真是对不住,在你洗澡的时候偷拍了你!「2021年7月9日」等待余童把毛毡和棉布都铺在了工作室的地上,等着云南的石斛,她也等着开活。「2021年7月19日」三星堆麓湖居民婉容带着余童和其他的驻留艺术家们去了三星堆博物馆。余童觉得人实在是太多了,大家围在神树周围,仰头拍照,不禁想,这样庞大的神树,或许在当时,不过是宫中一件寻常笨重的灯台吧。「2021年7月24日」稀客稀客工作室开放日这是第一次“稀客稀客”工作室开放日。余童在教居民们如何从草本中提取颜料。好在余童和居民们都是比较耐心的人。「2021年7月27日」麓湖绿动计划余童参加了麓湖绿动计划的堆肥活动,她已经在麓湖参加过几次堆肥和厨余垃圾调研的活动了。此前在重庆,她也自己堆肥,来到麓湖遇到许多有着同样坚持的人,余童很开心,在这里她也学到了更多关于厨余堆肥的专业知识。只是此次,不知道她会如何把她的艺术融入进来。「2021年8月3日」一块像大象的石头在成都,这是寻常炎热的一天,渴水,余童与其他艺术家们一伙人终于去了瀑布附近。泉水冰凉刺骨,山风习习,在岸边出神,驻留艺术家高文谦说:啊,这石头真像一只大象。「2021年8月6日」第一次尝试余童将在工作室编织收割的狗尾巴和芦苇草,穿在身上,虽被小矛刺挠痒皮肤,却没有任何不适和叮咬,心里很感激。她带着她的艺术,第一次融入进了麓湖社区,大家都很友好。这是她后来的驻留作品——《城市顽童计划》的第一次尝试。「2021年8月8日」新伙伴:蛐蛐和石斛余童之前买的石斛开花了,和大眼蜻蜓石斛合照,不到一周,花就谢了,把花朵压在本子里留作纪念。她之前还惊喜地发现了一只蛐蛐,她取名为“小公爵”,是从云南和石斛一起长途旅行来成都的。夜晚安静的时候,他就会大胆地鸣叫,让余童感到愉悦。在日后的驻留时间,“小公爵”也成了不可缺少的伙伴,住在小盒子里,吃着余童为它准备的面包。「2021年8月10日」留影余童在驻留艺术家陈栋帆的作品里留下了影子。她说:“栋帆哥和Inna超爱拍照片,大家都蛮开心,尤其是我,获得不少好看的留影。”「2021年8月12日」俘获“芳心”在天天回香港之后,是我正式成为余童助理的第一天,就是图片里这个小伙子。余童后来跟我讲,有一天下雨,她的腰疼发作,我悄悄把一大堆植物材料拉回工作室让她放心,真是很感谢。而且在完美执行工作的同时,一点都不卷,十分佩服我,哈哈哈。这些就是俘获艺术家“芳心”的第一步。「2021年8月14日」感动与感谢为麓湖社区艺术季中《城市顽童计划》项目的创作,余童拜托了打扫公寓的保洁人员,说需要大量的可回收材料,比如塑料瓶。这天余童工作后深夜回屋,有被感动到,感谢,辛苦你们了。「2021年8月17日」城市顽童计划这天,余童与麓湖社区基金会的梦姣参加了第二次的“城市顽童计划”,在电梯里的她们被拍出了闪灵的感觉(苦笑),去展厅参与作品创作的时候,突然觉得戴着面具的梦姣,真像个小孩。「2021年8月21日」植物印染这一天,迎来了稀客稀客工作室第二次开放日。余童分享给大家的是植物印染(eco-printing)。将贴上植物的纸片丢进锅里煮一个小时,锅里的山竹气味充斥着11楼,那个是属于余童的味道。晚上,余童认识了一家酒吧的店长Yuki,错过了一场电影,聊了30分钟,最后余童决定帮他们准备一个现场氛围的印染布料,愉快。「2021年8月30日」玩乐她背着我出去玩了「2021年8月31日」怪可爱的桌子在驻留艺术家王宇琛的工作室,陈栋帆和他一起做了一只怪可爱的桌子,大家边嚼烧烤边想,不知道以后有没有机会给它配个椅子?「2021年9月1日」我心中的顽童艺术家从未做过模特的我,也愿意为余童、为艺术“献身”。穿上了余童之前准备好,自己印染的头饰、裙子,把自己当作“城市顽童”。余童的种种,都让我感觉自己真的是来自大自然的精灵。余童对我说,这是她心中“城市顽童”的样子。我当时有些难为情,现在也想告诉她,余童也是我心中的顽童艺术家。「2021年9月11日」城市顽童和咕咕车为了之后麓湖社区艺术季的项目,余童邀请了麓湖的居民们一起扮演“城市顽童”。第一步是设计改造一套自己的游行礼服,居民们带上了自己的旧衣物,参与余童的植物印染工作坊。第二步是收集、选取自然或可回收材料创意个人面具和伪装。最后则是“咕咕赐福”即兴涂鸦,余童召集参与项目的居民们集体涂鸦并装饰了“咕咕车”。“咕咕车”不仅会出现在艺术季的现场巡游,在日后更是作为回收厨余、进行堆肥的代步工具,真实发挥着它的作用。余童的艺术留在了麓湖社区。「2021年9月19日」城市顽童计划在《城市顽童计划》中,大家所准备的自己的“顽童服饰”以及“咕咕车”,如期在艺术季当天呈现在居民的眼前。感谢这段时间辛苦的大家。希望大家保持顽童精神,继续关注环保,热爱艺术。余童说:“城市顽童计划是基于一个在城市生活的虚拟形象而设定的装扮类游戏,其虚拟的形象来自每一位参与者的想象和自我认定中,我们鼓励和提倡使用可回收和自然材料结合制作覆盖全身的伪装道具,遮掉面容,模糊性别,关注行动。”「番外」这是一只在麓湖流浪的小狗,A4美术馆的大家都叫他小黄,余童觉得他可能叫油条,因为是黄色的吧。吃百家饭长大,雄性,估计刚刚一岁,奶气,如果能被某个人领养回家就好了。小黄每次看到余童都会从很远的地方跑来,然后跟随她去到另一个很远的地方。感觉余童走了之后,小黄也不见了。最令人生气的是,余童临走之前,最惦记的并不是我,而是它...
2021年10月12日
其他

A4驻留|高文谦:用计算机呼唤出神的九十亿个名字

如果一个人死在群星之间,远离故土,他的灵魂会安息吗?你还在这里吗,波尼?若有一件遗物,成了你和你的想念的遥远家乡之间的媒介,你会紧紧缠住它不放吗?——《神的九十亿个名字》虚拟与现实二十世纪中后叶,计算机虚拟现实技术逐渐打破了真实与虚拟的界限,技术与多种艺术媒介融合交叉的形态演变,给虚拟艺术带来更多的契机和可能。虚拟世界由人心产生,又反作用于人心。人心与其产生的虚拟世界之间相互投射。今天的人类,不断将自己的欲望和情感寄托在人造之物上,不断购买虚拟化的产物来填补内心的渴望和空白。随着人工智能和算法逐渐地渗透到我们的生活场所中,虚拟世界越发强大,逐渐演变成具有自主性的存在,我们不禁反思,虚拟与现实的不断交替演变最终会指引我们向何方?纵观高文谦的作品,实验动画、交互装置、声音、游戏和人工智能是他最常用的创作媒介,其核心在探讨虚拟与现实世界的关系。当今的技术抹清了很多空间造成的乡愁。在虚拟世界,人们是否将会有数字乡愁?高文谦3D游戏作品《花园》在《花园》这个作品中,高文谦创造了他属于自己私人记忆的数字家乡。他实拍自己长大的城市和生活中的物品,利用这些照片作为3D模型的贴图根据记忆重新构建出一个虚拟的图像,进入这个虚报世界就像进入一个私人记忆的私密空间一样。里面充满了各种有关记忆和未来叙事,图片、声音、中国的园林、日本的枯山水、西方的花园。园林常作为种精神寄托的小世界。这里有用曾经居住过的城市的卫星图制作的小星球,作者在这个世界为其子孙后代花种的虚拟的树,关于存在于记忆中照片的描述,人工智能根据作者高中老师日记而生成的日记...模糊的、真实的、错误的机器制造的景观世界的记忆在这里相互交织起来,成为了一个不断生长中的介于虚拟与现实的世界。这属于高文谦自己的精神异托邦。《神的九十亿个名字》小说中的主人公—来自西藏的喇嘛,向瓦格纳博士提出了一个奇怪的请求,他需要雇佣两名工程师,将一台自动序列计算机运送到圣地香格里拉。工程师们不远万里来到高山之巅的寺庙中,确保计算机不出故障地日夜运作。三个月之后,计算机将打印出九十亿种不同字母排列,里面隐藏着至高之神真正的名字。一旦名录完成,真正的神明便会降临世间……用计算机呼唤出神的九十亿个名字,是否带有某种苍凉的类似算法一样的宿命感?当人类能够利用算法去精准的预测未来,这会怎样颠覆人类的生活?人类文明将会是一滩虚拟的数据废墟吗?我们会设想如果我们消失在这个世界上,那我们所遗留的数字遗产交给谁处理呢?高文谦影像作品《数据入殓师》在高文谦的《数据入殓师》这一影像作品中,他想象了未来会有一个数据入殓师的职业,用入殓师的视角审视人类留存的数据。数字遗产承载了亡者一生的回忆和喜怒哀乐。顺着数据留下的线索,我们沿着数据坟墓的小径,探索一个人记忆深入的秘密。驻留期间,高文谦一改之前的风格,更多的是去观察当地环境,观察周边的人。他的驻地创作中偏重人的内心与外部技术系统之间的关系。一到傍晚,高文谦会拿着dv去拍摄一些画面记录,观察麓湖的环境,与周围居民主动交流。他说:“在这之前我其实不愿意去主动跟人打交道,这里的人和环境让我得到放松。”高文谦为作品创作的虚拟角色与此同时,他的创作还建构了虚拟世界中的社区居民的采访,影像中来自各个生物圈的动物化身从自各的角度(游客、本地居民、保安、管理者)围绕家园的话题讲述这个社区的优势,问题,愿景……这些讨论既是当今游戏世界里的一些议题,同时也很像当今城市社区群落的建设中的议题,而人物身后的背景是现实的社区背景。高文谦驻留作品《家园II》在A4国际驻留艺术中心展出
2021年10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