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A4驻留|陈栋帆: 90天未说完的再见

麓湖·A4美术馆 A4am 2022-11-24



编者按:


“追寻着阳光来到了成都,在成都度过了一个美好的夏天。”


在被问及对整个驻留的感受时,陈栋帆如是说。在他看来,文字和图片似乎都不能反映这段日子的全部,甚至那件留在麓客岛上、见证过夏日里每一场的相聚、欢笑、歌舞并在之后与湖水草坪静静相守的作品也不能够。


“文字很难传递我在成都度过的日日夜夜,手机里的这些图片就像是只言和片语。”


于陈栋帆而言,唯有记忆才最完整、最真实——可惜却难以为更多人所共享。而这篇“驻留日志”只是编者从三个月的驻留生活中撷取若干时空片段,在万花筒里打碎了,又顺序连接起来的镜像,希望映射和聚合起此前许多散落各处的种种,让我们得以与艺术家一起,在他时他地、他人他事中经历一场与自我的“久别重逢”。



(陈栋帆驻留工作室)



DAY1  久别 


在陈栋帆的回忆里,距离第一次到访成都已是十七载。


“在夜市吃串串、打桌球,去看同学的探戈舞蹈比赛,逛成都双年展和蓝顶艺术中心,去玉林路的小酒馆喝酒,在文殊院树荫下喝茶,在繁华市井里邂逅行为艺术演出,目睹艺术家演出结束后收摊赶着去上班……”

 

陈栋帆讲起大学时与同学坐绿皮火车来成都时的种种依然兴味盎然,在今年5月来做驻留的提前考察时又回顾了一遍:吃串串、会老朋友、和太太坐在小酒馆吧台的老地方喝酒,这些回忆与眼前的成都交叠,恍惚中这座城市又有了别样的意义:不只是日常认知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连呼吸的节奏都慢”的一座城市,更承载了万里归来仍是少年的变与不变,体验于环境、求之于内心的出与入的诸多思索。


(陈栋帆在麓湖)



DAY3 登岛


当他真正走上麓客岛,眼前舒展闲适的自然成为背景,反倒是A4美术馆蛇形展亭剑拔弩张的结构和紧张感在见到的第一眼攫住了他的目光:那是另一种他时他地的重逢:


“疫情期间我和家人在纽约居家隔离,亲历了纽约突然沦为人间炼狱再逐渐恢复日常生活的整个过程。纽约疫情期间被打砸抢之后的Soho,路边的商店都用木板把店面封闭了起来,难以置信就像好莱坞的灾难片。”


这困境过去一年了,可眼前这弓形的展亭呈现出的怒而不发的状态却在唤醒回忆的同时带给他不一样的启发。此时他和A4的小伙伴们坐在草坡上谈笑,置身蓝天与湖水之间,还没有谁知道未来的三个月里会有什么新奇的故事在这片土地上苏醒,或者两处不同的时空将会在此处交汇重逢:一种在成都被环抱着的休闲和疫情尚未消散的隐态的压力之间的巨大张力已经开始酝酿。


(初登麓客岛,参观蛇形画廊A4展亭)



DAY7 新知


也许多日以后,用力搅拌着眼前一片同样鲜亮的色彩时,陈栋帆会想起来到麓湖的第五天,第一次参与“稀客稀客”活动时在麓湖水边吃过的串串。刀疤是当地的居民,也是陈栋帆新认识的朋友,之前要在他的陪同下造访麓客岛时,还未见其人,陈栋帆便兴奋地说“刀疤”听起来很酷,“好像要跟着一位大侠到岛上练功”。


“自由,好客”是陈栋帆对居民们的整体印象。有了第一顿,自然又有了之后的很多顿,以至于在后来离开之际,面对镜头他略带无奈地说“其实我是想减肥来着……”


(“稀客稀客”活动与创作现场)

(艺术家回顾驻留时的肺腑之言~)



DAY32 排演


工作室就似是艺术家头脑的外化。此时,它的墙壁和地板被划分成一张张画布,又或是一个个记忆的窗口,有纽约的浮光掠影,也有成都的土壤和空气。它们铺满了整个空间,移动,交叠,替换,其间不断有想法产生和消灭。从苍白灰暗,到逐渐被色彩填满;从艺术家一个人的静思默识,到物和他人的涌入在空间中的共振。


这里是最直接的“态度成为形式”的实验,也是尚在酝酿中的作品第一次与艺术家以外的人发生对话。只是即便我们用回忆与经验一遍遍排演着未来的无数种样子,也无法布控即兴表演的每一个细节,无法穷尽生活的每一种可能。


“这次的创作主题是关于‘困境’的,通过回忆和居安思危”,陈栋帆试图在成都安逸的生活中为自己主动创造一个艺术的“困境”,有意识地在悬而未决的状态中考验自己,让这个空间里的“精神浓度”不断地增加,直至达到饱和自然析出,显现在遍布墙面和地面的画布上。这也是对纽约彩色工作室的“温故知新”。


(逐渐被色彩填满的驻留工作室)



DAY42  暂别


蛇形展亭已经被一块巨大的帷幕和数段印有“敬请期待”的围挡包裹起来了,与周边的一切暂时隔绝,仿佛蛰伏着某只沉睡的巨兽。草坡上方偶尔有经过的行人投下好奇的目光,希望能够看到艺术家创作的片段。


从围挡里钻出来,再次躺在蛇形展亭下的草坡上,陈栋帆想起疫情期间的纽约,店铺门窗紧锁,街上冷冷清清,终于在一周的禁闭之后艺术家们涌上街头,在用木板密封起来的门窗上画上独一无二的艺术作品。陈栋帆回忆起这抹灰暗记忆中的亮色依然十分激动——他真切地感到是艺术点燃了人们生活的希望。


眼前这一片祥和的草坪与湖水,它们也需要需要艺术的拯救吗,艺术能为这里带来什么改变呢?到帷幕揭开,“解禁”的那天又会发生什么呢?


(陈栋帆创作现场)



DAY50 行进


四天的高温里,陈栋帆用颜料、水桶、拖布、画笔,一点点充实着脚下巨大的画面。有了之前的“困境”排演,这个过程发生得相对自然:虽然有体力的巨大消耗,内心却是专注笃定的。


他邀来美术馆的工作人员、其他驻留的艺术家、成都的老朋友和新认识的居民朋友们,请他们躺在未完成的画面上,描下各式各样的身体的轮廓,也为这段共同的记忆注入各自的生命能量和留下永远的凭证。他与展亭旁边的店主闲聊,向过路的人们致意。这个过程同样充满未知,一如真实的生活中,我们对每一天有大概的预期,却永远不知道会遇见谁,发生什么,被过去的回忆和未来的期许两头牵扯着,从一处跳到另一处,再慢慢织补起其间的联系。


(陈栋帆创作现场)

(陈栋帆描绘参与者身体轮廓)



“在创作中我在意的是精神的纯度而不是视觉效果,当有了专注的精神力才能感知到绘画中的神性时刻。”


与画面交替出现的是一些似曾相识的文字——“被困在天空中”“燃烧的巴比伦与商人的哀悼““我不会讲语言”“在黑暗中吹口哨”……这些词句大多来自于陈栋帆去年夏天在纽约创作的《小说》系列的画作题目,但若细细比对,画面中的形象与之前已经完全不同,而且每一部分并非一个独立自洽的画面,而是以流动的色彩线条相互勾连、呼应和彼此诠释。此时此刻,他或许回忆起在纽约的家中拿起画笔的某一刻,苦难与幻梦,镇压与反叛,理性与狂想,统统在眼前的宁静中重现了。这些字可作为回溯的索引,却也是新的想象的触媒。因为有了想象,困境不再是一种煎熬。


整个作品的标题“天外有天,久别的重逢”不知是何时出现在画面上的,也似乎并没有比其他的任何文字更加显眼一些,却是他们全部情感与回忆的总和。


刚刷完清漆,大家以为可以安心只等揭幕那天到来的时候,傍晚的一场暴雨席卷而来。搭建的遮雨棚被风吹翻,围挡也被吹倒了三面,只剩下一面在狂风暴雨中摇摇晃晃地立着,雨点急速打在了画面上,尚未干透的清漆无法完全保护画面。慌乱持续了片刻后,大家放弃了抵抗围在一边,一个念头慢慢浮现在他们的脑海里:

这一幕迟早会发生,这就是真实的生活。


(风雨中的展亭与作品)



DAY 89 重逢


揭幕的那一天,天气晴朗,一切新得仿佛刚刚开始。剑拔弩张的展亭,像守护着玫瑰的荆棘;色彩缤纷的图画,像承托着良弓的蜀锦。


(作品揭幕)



双人现代舞《平行之间》在这里上演,又为这片场域带来了另一种方式的理解:舞蹈艺术家手中并无画笔,却也同样在与这个空间对话:以身体的柔韧和坚强,表现人在自然面前的种种姿态,在蓝天之下,绿草之间,拂过紧绷的弓弦,踏过流淌的色彩。


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们,曾经被阻挡的脚步和目光,也终于重逢在这里,散步,交谈,触摸,阅读,欢歌,起舞。曾经艺术是陈栋帆对抗外部不可控力的唯一手段,如今艺术又是将久别后的人们重新聚合在一起的媒介。


尽管已经结束了驻留,陈栋帆还是再一次回到了现场,见证这个重生的时刻。这幅画面已经不再“完美”,从创作行为结束那一刻起,它就被交给大自然,交给公众,注定要被踩在脚下,承受风吹雨打。


这就是公共艺术的宿命,它不是温室里的花朵。”


陈栋帆平静地说,像一位父亲目送着孩子的背影远去,他已做好了准备,在这场久别重逢后继续迎接新的挑战。


(揭幕仪式-《平行之间》双人舞)

(揭幕仪式-观众互动)


相关阅读  


*open call:公开招募!2022年A4国际艺术家驻留项目正式启动

*A4驻留 | 陈栋帆:告别,然后久别重逢

*A4驻留 | 《蛤蜊岛·麓湖番外篇》演后剧场:“说出来”的疗愈与张力

*A4驻留 | 高文谦:用游戏重构社区日常

*A4驻留 | 余尔格:野蛮生长的黑色旋律

*A4驻留|刘毅:我们与公共艺术的距离

*A4驻留 | 触目艺术小组:关于“触觉对话”的一些实验与经验分享

*A4驻留 | 郊游小组:让艺术的故事在社区自然生长

*A4驻留 | 余童的驻留观察日记

*A4驻留|高文谦:用计算机呼唤出神的九十亿个名字

*A4驻留| 嚯!稀客来了!那就玩起、吃起、走起撒

*A4驻留 | 问题剧场:构筑社会问题的异托邦



艺术家介绍



陈栋帆,2008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现生活和工作于纽约和杭州。他的绘画实践在多样的主题与形式中不断实验,并纳入了概念、行动、场域等诸多要素,以此形成了一个复杂且坚固的创作体系。其架上绘画呈现出两条鲜明线索。一条线索里,他以叙事性的主题与稚拙感的造型来表现对现实生活的感悟;另一条线索内,他凭借表现或抽象的形式来发掘绘画语言本身的可能性。除此之外,公共空间的艺术,绘画-音乐-表演共构的现场艺术,都是他创作体系所覆盖的领域。


自2011年项目正式启动,A4国际艺术家驻留项目坚持每年持续推动更多国家与地区间的艺术家、策展人、设计师等的交流与互访,鼓励具有独立创想和艺术研究建树的个人或艺术小组深入社区与城市参与项目,通过国际驻留期间的在地创作、交流和展示,进一步推进自身和所属区域的文化互动与学术交流。根植于本地社区与城市,麓湖·A4美术馆不仅提供高效与专业的学术支持,还将带来驻留同期丰富的活动体验与对话,为参与者带来广阔、多元、深度的创作空间与可能性。


从2019年起,麓湖·A4美术馆迎来国际艺术家驻留基地的落成以及周边更多公共空间与户外区域的使用,拓展基于驻留基地而展开的艺术家展览、公共艺术项目、文化活动、区域互动与共生的现场,建立与周边社区、业态的广泛交流与合作,连接不同人群与机构,形成以公众沟通与交流为目标,城市新兴区域文化形态与结构为背景,以实验性与专业性为工作方法的文化艺术项目。


目前国际艺术家驻留项目主要分为四个不同部分,分别是邀请制驻留,城市间双向交换驻留,国际国内公开招募申请以及公共艺术项目专项驻留。国际艺术家驻留项目时间主要集中于每年5月至次年1月,可同时接待10-11位艺术家开展工作。国际艺术家驻留基地位于麓湖生态城麓坊中心,包括12间独立的艺术家工作室,2个公共活动区域,1个1230平米的驻留展厅,同时在市区还有11间驻留艺术家公寓供驻留艺术家使用。



A4国际驻留艺术中心是麓湖·A4美术馆于2019年10月设立的分支空间,依托于国际艺术家驻留项目,致力推动艺术家展览、公共艺术项目、文化活动、区域互动与共生的现场,建立与周边社区、业态的广泛交流与合作,连接不同人群与机构,形成以公众沟通与交流为目标,城市新兴区域文化形态与结构为背景,以青年性、实验性、专业性与交流性为工作方法的文化艺术空间。


A4国际驻留艺术中心位于麓湖生态城麓坊中心,包括1个接待中心,4个Lab空间,1个1230平米展厅,1个艺术家会客厅,10间独立的艺术家工作室,以及位于麓湖周边的11间驻留艺术家公寓。依托现有空间,艺术中心每年推出各类艺术项目,特别通过其中运营的“儿童艺术空间”、“白盒子空间”、“造木空间”与“社区实验室”项目联合周边社区与居民开展丰富的在地互动项目。与此同时,艺术中心坚持每年持续推动更多国家与地区间的艺术家、策展人、设计师等的交流与互访,鼓励具有独立创想和艺术研究建树的个人或艺术小组深入社区与城市参与项目,通过国际驻留期间的在地创作、交流和展示,进一步推进自身和所属区域的文化互动与学术交流。


正在展出


扫描下方二维码购买

“冯立个展,Good Night” 

“何利平个展,最近过得咋样?” 

&

“森林·机械·光语石”

门票


【票务说明】

公众参观时间:

2021年11月21日起正式对公众开放

 每周二至周日 10:00 - 18:00 开放 

(17:30后停止入场)

一人一票,仅限验票当日有效  

 

 关于A4 

麓湖·A4美术馆于2008年3月由成都万华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创办,2016年8月迁入麓湖生态城艺展中心,正式注册成为民办非营利机构。在创始馆长孙莉的带领下,A4美术馆从推广国际先锋艺术的项目空间,逐渐升级为一个拥12个空间、共6500平米的城市生态型美术馆。创办以来,A4美术馆共举办了近80场专业的当代艺术展览,超过2000场人文类讲座、沙龙、工作坊,与国内外近500位知名艺术家,40余位专业策展人合作。

内容编辑:彭元麓

视觉设计:杨玉婷

内容排版:郭峻江

内容校对:江雨杉 周仪佳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