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22 iSTART国际教育论坛特刊vol.3 | 无有之间:“间”论对教学的启发

A4美术馆 A4am 2022-11-24




自2016年起,A4美术馆每年都会在iSTART国际教育论坛中邀请到全世界关心艺术教育、创新教育等领域的先行者一同分享经验,探讨具有前瞻性的、有价值的儿童观、教育观,在交流对话中将不同观点传递给教育相关社群,拓展社群视野。今年我们将立足于艺术教育,从历史观念、美育行动、教育方法论等视角出发,邀请来自著名高校、美育机构等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开启一系列“开窗”分享与对话,由此发掘出更为广阔的教育研究空间

因而我们在论坛正式开始前,预先推出三期国际教育论坛特刊,每天从不同的角度谈儿童、谈教育、谈美、谈行动……由此为11月19日至20日发生的教育论坛提供知识背景的梳理,同时你也可以在这里获得更多延伸阅读与研究的内容与方向。
今天是特刊的第三期,我们将为大家分享一个颇具东方哲学色彩的教学理论——“间”论。它的提出来自日本传统观念对现代教育哲学的启示,但事实上它在中国诗学传统中也同样有丰富的实践基础。通过对“间”论的理解与探讨,我们或许能够从东方思想中获得启发,意识到在教学行为以及教学训练中内在蕴含的留白艺术,并且由此对未来的教育发展方向进行探索和展望。



「由两根门柱组成的入口空间中,月光洒了进来。

在空白中蕴藏着无限的可能

让人感到一种期待……」



在东方文化中寻找教育的未来



在现代化进程中,全世界教育都受到西方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巨大影响,中国也不例外。而如今世界上越来越多的教育学者开始转向东方文化,从东方教育思想中寻找未来教育的方向。在2020年iSTART国际教育论坛上,胡俊教授就曾与我们分享了与《道德经》中“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相关的“无为法”教育哲学,为许多教育伙伴带来了非常大的启发。

而在今年iSTART国际教育论坛中,胡俊教授将同我们分享又一个颇具东方哲学色彩的概念——间。这个看似抽象的概念,却拥有一种奇妙的空间感,而这恰与我们的论坛主题“开窗”意象产生了某种呼应与连接。因此,胡俊教授作为论坛的特邀顾问,邀请到了其参与撰写的《间:教与学的物质性》(Ma: Materiality in Teaching and Learning)一书的其中两位主编Pauline Sameshima(劉慕嫦)和Boyd White,共同探讨书中的教育思想,交流东方“间”文化对教与学的新启发。而在正式论坛开始之前,或许我们也需要简单了解一下“间”的概念来源及其文化内涵。



“间”论的提出,来自日本传统观念对现代教育哲学的启示。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学者用“空间”和“时间”来翻译英文的“time”和“space”。而从象形符号上看,古体字“閒”所描述的是在由两根门柱组成的入口空间中,月光洒进来的意象“间”指代两个物体之间的空白,在空白中却蕴藏着无限的可能,让人感到一种期待。这种难以言说却不言自明的感受贯穿在日本这一东方国家中的方方面面。



「间」在日本服饰和建筑中的体现



静冈文化艺术大学教授深井晃子认为:“对日本人来说,衣服和身体之间多余的'空间',被称为‘间’,它不仅仅是一个空洞,更是一个丰富的空间,拥有不可估量的能量。”“间”的理念也被许多日本知名服装设计师运用在设计中——三宅一生通过使用与西方裁剪方法截然不同的“一生褶”在面料和身体之间留出空白,川久保玲的“乞丐装”则通过繁复的设计摒弃衣服对身体线条的修饰,犹抱琵琶半遮面,给人无限的想象。



左为三宅一生作品,右为川久保玲作品(图片来源于网络)

建筑中的“间”则体现在建筑中物体基于功能的流动。在东亚的传统建筑中,墙、门、窗以同样的材料和结构建造,因此它们可以随着功能的变化而互相流动、过渡和转换。以日本的推拉门为例,当门关闭时,门就成了墙,而墙可以随时可以变为打开的门和窗。

然而另一方面,我们需要知道,“间”在中国诗学传统中同样有丰富的实践基础。“间”在字源上有建筑学意义,反映一种形式极简化而功用极大化的建造智慧;这种智慧在中国诗词中体现为“对偶”或“对仗”的句式结构,并通过诸如《笠翁对韵》之类的“做对子”训练,从开蒙之初,就培养了儿童“诗意”的思维方式,使得中国古人能把最深刻的思想,以最不确定的方式表达。这种诗化的语文教育,培养出中国人一种高度艺术化的思维能力,尽管由于白话文运动后西式语法和句式的影响,这种艺术化思维训练方式在现代中国教育中早已式微。



「间」对教与学的启发

“间”并不是一种无定形的开放状态,而是介于开放与封闭之间的中间地带。达到“间”的状态需要学习调谐的艺术,即“活生生的、呼吸着的、具身的经验,需要感知者每时每刻在场、参与和与之同在”。因此,教师的身份是流动的,它既不在僵化的一端(完全按照固定的方式进行教学),也不应当走向另一个极端(完全开放,毫无限制),而是始终在中间的地带游走,不断进行调节。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便也是流动的,甚至在某些时刻下身份可互换。


我们也必须承认,这在实践中往往是十分困难的,因为它需要放下人们根深蒂固的恐惧和不自信,交出自我。也就是说,“间”的方法需要将念(mind)- 身(body)- 心(heart)- 灵(spirit)进行整合。只有做到整合,我们才会拥有敏感的调谐能力。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会遇到很多挑战,而这其中还暗含着某种留白的艺术,它将会为教学带来更为灵活的可变空间。

想了解更多关于“间”的理论以及对教学的启发,你可以继续阅读《间:教与学的物质性》(Ma: Materiality in Teaching and Learning)。而在本次论坛的第三个议题——间:探索教/学的留白艺术中,胡俊教授将从“间”在中国诗学中的实践出发,引领我们注意到“间”对于我们重拾中国教育传统有重要价值;麦吉尔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综合系教授Boyd White则观察到当前教育中令人担忧的简化倾向,并提出教育者们应该关注教育中的复杂性、不确定性、模糊性的观点;加拿大湖首大学艺术综合研究教授Pauline Sameshima则会为我们分享 "间 "的方法如何能带来富有成效的、有深刻见解的、快乐的学习经验。






↓↓↓了解论坛其他议题嘉宾及日程等更多信息↓↓↓


(这里可以贴上11月4日发的主推文链接)







我们希望本次论坛能够带给你更多的灵感,同时也非常期待能够听到你的声音!所以你有几种参与论坛的方式:
1. 作为观众实时观看嘉宾分享与对话,并可在Q&A环节进行提问与交流:扫描下方二维码完成问卷,进入“2022iSTART国际教育论坛群”,论坛前我们将在群内发送zoom邀请码。




2. 参与特别单元“交换窗户” Project Jam,线上组队限时碰创:在论坛结束后的两个礼拜,你可以和来自不同地区、拥有不同身份的伙伴们展开为期一周的灵感碰撞,一起创造新的项目,你们的方案有机会获得A4美术馆的支持,得到孵化与落地,你也可能由此成为我们未来长期的合作伙伴。赶紧扫描下方二维码加入我们!




3. 本次论坛也将在麓湖A4美术馆微信视频号同步直播,欢迎大家届时预约收看,直播中参与互动也有机会获得我们准备的电子会刊及其他小惊喜!






如有意向参与未来iSTART的合作共创,或有任何问题,

也欢迎添加公教小助手小A进行咨询

微信号:A4education


Any enquires please scan QR code 
to find A4 Education Assistant
WeChat ID: A4education





文案编辑 陈峻柯、果基伊辛
内容排版 果基伊辛
内容校对 果基伊辛




关于A4美术馆

Learn More About A4 Art Museum


A4美术馆于2008年3月由成都万华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创办,2016年8月迁入麓湖生态城艺展中心,正式注册成为民办非营利机构。在创始馆长孙莉的带领下,A4美术馆从推广国际先锋艺术的项目空间,逐渐升级为一个拥12个空间、共6500平米的城市生态型美术馆。创办以来,A4美术馆共举办了近百场专业的当代艺术展览,超过2000场人文类讲座、沙龙、工作坊,与国内外近600位知名艺术家,40余位专业策展人合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