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A4驻留|触目艺术小组:“触觉照片”的跨媒介实验

麓湖·A4美术馆 A4am 2022-11-24


《触觉照片》是触目艺术小组驻留期间创作的一件探索摄影与触觉两种截然不同的媒介之间对话的可能性的作品,小组成员杨若淳为主要发起和创作者。摄影作为自柏拉图以来的视觉中心主义(Ocularcentrism) 的长期传统的集中表现,会与触目艺术小组基于触觉的工作方法碰撞出怎样的火花?一张承载着个人情感与记忆的老照片,可以怎样转化为可触摸的质感与形状,又如何在被触摸中实现不同个体之间的交流与共情?触目艺术小组从哲学上寻求触觉与摄影的内在关联,继续记忆感受的挖掘和触觉材料实验,这些思考与尝试呈现为又一实验作品《触觉照片》。


(触目艺术小组, 触觉照片, 丝网印刷、不锈钢板、亚克力、树脂、棉花、led灯管, 尺寸可变, 2021)


在触目艺术小组成员杨若淳看来,触目之前的一系列关于触觉的探索对于自身的摄影实践也很有启发,使她更多去想,一张图像能怎样唤起人的触觉感受。虽然前人已有关于“可触摸照片”的研究和实践成果,但更多是运用技术实现2d-3d的转化,让照片的表面像素点像浮雕一样产生凹凸。这种方法虽然精准,但最终还是回归到通过物理表面结构来还原图像的特征,触觉感受本身其实并没有得到重视。而在《触觉照片》中,她想要尝试从更本质的层面上去解读摄影和触觉的联系——以记忆为联结点,关注这两个媒介和记忆、保存记忆的关系。


(触目艺术小组渔获节活动现场)


在我看来摄影等同于⼀系列摄影事件(photographic event),从你架上相机,按下快门,到最终的洗胶卷、印出来,然后被展示,这一系列其实都是这样一个摄影事件的一部分,⽽摄影最原始的⽬的就是去保存⼀些事物,或者说是事物的痕迹。

 

触感也是很和记忆相关的。史云梅耶的书里也有说到,童年的时候,每个人都会有一些非常早期的触觉的记忆,虽然现在可能已经无法明确地回想起来,但受到某一种触感刺激时,童年的那些记忆就会被调动起来。然后你就会根据这个东西,或多或少地产生一些联想。



8月27日晚上,触目艺术小组和麓湖居民一同来到红石公园进行了一场名为”触觉公园“的夜走活动,参与者用肢体的不同部位慢慢感受各种植物,在脑海中将各个触觉片段衔接,并分组制作了由所采集的植物拼贴而成的“触觉地图”。


(“触觉公园”活动现场)


夜/黑暗是另一个值得关注的要素,它构成了艺术家为二者共同设定的背景。夜间摄影因为光线微弱,常常需要更长的曝光时间,得以记录下这一段时间中细微的变化。同样只有在夜里,或者双眼被蒙上时,一向强势的视觉才不得不让位于触觉,感知得以缓慢却有效地展开。若淳说,“夜晚的迷人之处在于它让一些白天过于清晰的信息变得模棱两可,这种模棱两可反而让种种事物意义的解读空间变得更宽阔、更有趣。”


(“触觉公园“活动共创成果——触觉地图)


我开始做⼀些夜⾥的⻓曝光。野芭蕉叶上会留下过路⻋灯的痕迹,家⾥的⼩胖猫趴在⼀个⻆落,过了不到30秒⼜跑开,我爸在窗外抽烟,阳台的玻璃⻔泛起⽔雾。在相机的快⻔被打开的这些三分钟、五分钟、⼗分钟⾥,我只会静静地站着和它⼀起经历这些流动的时间,让它们变得更真切⼀些。



对杨若淳来说,摄影把一些身体发生的表演和行为拍摄成照片,是这些瞬间得以保存的唯一方式,因而是非常身体性和亲密的一种媒介;但同时摄影又是很不身体性的一个媒介:一张平面的照片放在那里,无法调动除视觉之外的任何感官,甚至更多时候它是出现在屏幕上,成为随着数据洪流转瞬即逝的一个个像素点,物质性都被消解掉了。这种矛盾所形成的张力反而为“触觉照片”提供了可能。



(《触觉照片》制作过程)


在将树脂注⼊黏⼟做的模具时,我感受到了像化⽯⼀样的凝固感。⽽在雕刻黏⼟、为它们添加⾼⾼矮矮的结构时,我⼜像是在为这些记忆和意念建造⼀个堡垒。


也许也是通向某处的地图。



(《触觉照片》细部)

(《触觉照片》局部)



初次实验中,艺术家有尝试过⽤磨砂的pvc+热⻛机塑形,但由于材料⽐较难控制,因为需要加热材料的同时⽤其他⼯具来固定形状,这一方案最终未被实施。


最后采用的方法是作者选取一张承载个人记忆与情感的照片,但不只是死板地复刻图像的构图,而是从图像出发,调动情感和记忆,在塑料盒子内的油泥表面进行雕刻,之后再灌入树脂得到负形,待树脂凝固后脱模并剔除油泥,再在得到的表面上根据需要增加其他材质作为补充。这一方式既保证了对触摸表⾯较为精确的控制,也保留了一定灵活性——可以根据照片所携带的个人经验、记忆和感受选择其他最为适合的材料和形式,像蛋糕裱花一样附加在纯色的原始树脂脱模的表面之上,以期传达更加微妙的感受。


对材料和制作细节的精心推敲是触目艺术小组一贯的工作方式——从《触觉麻将》中对“牌”的数量、杯子大小、材料的变形和拼接粘贴方式的反复实验也可窥得一二。《触觉对话》中所强调的,触觉作为传达方式,在精确性与模糊性的平衡中蕴含的潜力也在此通过材料和制作方式的选择得以保留和强调。


最终的触觉装置呈现为根据照片拍摄当时感受制作的树脂表面,这些表面不一定完全对应照片的构图和图像元素,而是更抽象的凹凸起伏的地形一样的结构。希望观众在摸的时候慢慢读过这些细微的结构变化,用想象来填补触觉和视觉之间的间隙,参与到作品的记忆当中。


(《触觉照片》作品)


在《触觉照片》装置的体验中,人们先在黑暗中通过触摸感受照片的细微的凹凸质感,在脑海中想象其形象,试图还原艺术家在雕刻、浇筑、脱模的创作过程中赋予的记忆和感受。——正如若淳所说的我们通过观看,发掘一张照片背后的一系列“摄影事件”,在这里则是通过触摸去想象一系列更为复杂的、与身体经验关联更为紧密的自我构建的事件。在此之后,我们或许会对黑盒子里作为母本的那张原始照片产生好奇,然而它却绝非唯一的谜底,每个参与者都可以从触觉开始通过想象构建独属于自己的广大世界。在这场跨媒介的实验中,触觉本身就具有与视觉同等的重要性。


(《触觉照片》及作者手稿)


Q&A


 1 、触目艺术小组本次驻地期间完成了多件作品,可以解释一下最终作品的总称——“触集”,和主题——“想象与交流”的含义吗?


夏磊蕾:这又是沿袭了我们无限谐音梗的传统!触集”有触手大集合”的意思,也有触及”某人的感觉。我们希望这个过程可以让我们触及更多的人,让大家都了解触摸艺术的快乐。


叶雅欣:触集就是磊蕾所说的双关,想象和交流则是我们呈现的所有作品的侧重点。平日里大家都更习惯语言的、视觉的、逻辑的交流,感性的、想象的、触摸的部分仿佛被封印了。这个主题是希望大家都能通过参与触觉艺术(是的,这里不存在直接的观赏”,必须得参与”),开启新的视角~


杨若淳:“想象和交流”也一部分来源于史云梅耶的《触摸与想象》(Touching and Imagning),他在这本书里做了许多触觉实验来测试触感是如何激发人们的整体性的想象,以及基于这种想象的共性,触觉是如何成为一种可交流交互的媒介的——这也正是触觉能够作为艺术被表现和表达甚至传播的根基。



 2、你们各个作品的创作都围绕着一个“触”字,你们是如何看待肢体交流的这种方式呢?


夏磊蕾:做触觉对话之后的一个比较强的感受是,触觉的交流某种意义上,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抽象,其实是很具体、很容易理解的。触目最早的作品——《哪吒闹海》还是比较偏向符号化,但至少把传达信息的可能性表达了出来。但是情感上的和更抽象的哲学概念上的表达更为微妙,我在创作的时候也会想要探索。总体来讲,触觉就是交流,是完全可行以及值得被探索的。


叶雅欣:你会发现不管是工作坊也好,麻将也好,大家玩的时候会有防备心慢慢放下来的过程。因为我们平常更多是直接用语言文字,可以表达很清晰很细节的内容;但是,有一些事情是你并不想说的那么细,但又想要分享的。这个时候其实触觉就是一个很好的媒介。


杨若淳:在触目做的各种抛开视觉只是单纯从触觉开始的实验对我自己的拍照也是非常有启发的,我会更多去想一张图像是怎么样去唤起人触觉感受。



 3、你们作品的属性决定了需要时常与陌生人沟通、发生肢体接触,其中有没有发生有趣的事?或者遇到过印象深刻的人?


夏磊蕾:印象比较深的还是开放日的时候,我在给一位参与者表演《你会和我握手》的时候,ta眼泪刷地一下流下来了,吓了我一跳。事后了解到ta是因为人在异乡,已经很久没有人像这样触碰过ta了。


叶雅欣:做错位工作坊时,跟一位带着儿子来的妈妈做触觉对话。我问跟儿子在一起的感觉怎么样,妈妈让我握着一条有弹性的绳子往两边拽,松开,然后又往两边拽。当时觉得这种又爱又恨、有张有弛的感觉实在太生动,真的很适合在各种“你想说但你又不想明说”的场合使用。触觉表达的大包大揽使得所有细节信息可以安全地被略去,直接和对方共鸣、从而获得释放和安慰。这一点真的非常温暖。


杨若淳:错位工作坊的妈妈和儿子在组队互相做触觉对话的时候,妈妈给儿子用触觉表达怀孕的感受,在衣服和肚子之间塞上泡沫纸,用弯曲的泡沫条接在外面当作脐带,然后将泡沫纸拿出来,抽掉脐带等等。看着这样的对话以触觉的形式发生是很治愈的经历~



 4、你们认为驻留项目的支持中哪部分最重要?


夏磊蕾:展览的前期准备支持很重要,有很多展览的细节美术馆同事给了很多经验以及住宿——住的地方有菜市场很重要。


叶雅欣:前期的一系列物料、场地的准备与对接,以及清晰的时间线。住的地方有菜市场很重要,可以真的融入当地生活,而不只是出差。


杨若淳:大家给了许多物料和展览细节上的支持。菜市场很重要!尤其是对于我们材料非常来源于生活的创作形式来说,接地气的环境就是最好的~



 5、最后,这次参加艺术季对你们来说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有什么感受可以分享一下吗?


叶雅欣:一个是友谊,一个是我们自身的定位。从合作的小伙伴到其他驻留的艺术家,能看到很多不同角度去切入事情的方式,真的收获非常大,也结成了非常棒的友谊。还有一个是也会思考不同种类的观众会带来什么样的效果?我们自己以后的需求到底是在哪一方面?或者说我们自己的目标到底放在哪个方面?那需要怎么样的东西、怎么样的环境来支持?可能会有更加明确的认知。


夏磊蕾:第一次配合一个机构去策划展览,从亲自去设计和布置展厅的过程中学到了很多细节,也非常震撼于美术馆的各种效率。另外就是像雅欣说的认识了很多不同艺术家,以及他们有意思的工作方式。


杨若淳:认识到了各种不同的,无论是更年长的前辈还是就是其他艺术家小伙伴也好,非常开心的一个体验。


(触目艺术小组参与麓湖青年社群发起的露营活动)


相关阅读  

*open call:公开招募!2022年A4国际艺术家驻留项目正式启动

*A4驻留 | 触目艺术小组:关于“触觉对话”的一些实验与经验分享
*A4驻留|触目艺术小组:“触觉麻将”的在地游戏化实验
*A4驻留 | 《蛤蜊岛·麓湖番外篇》演后剧场:“说出来”的疗愈与张力

*A4驻留 | 高文谦:用游戏重构社区日常

*A4驻留 | 陈栋帆:告别,然后久别重逢

*A4驻留 | 余尔格:野蛮生长的黑色旋律

*A4驻留|刘毅:我们与公共艺术的距离

*A4驻留 | 郊游小组:让艺术的故事在社区自然生长

*A4驻留 | 余童的驻留观察日记

*A4驻留|高文谦:用计算机呼唤出神的九十亿个名字

*A4驻留| 嚯!稀客来了!那就玩起、吃起、走起撒

*A4驻留 | 问题剧场:构筑社会问题的异托邦


艺术家介绍

触目艺术小组。触目Tactileye是一个由各种身体能力的艺术家组成的艺术团体,主要研究其独创艺术形式“触摸式戏剧”,或称之为“按摩剧场”:在参与者被蒙眼的情况下,表演者通过让参与者做动作或者触摸材质来讲述故事,如同一个没有视觉参与的沉浸式电影。触目艺术小组定期组织工作坊、 主题快闪集体创作、 以及剧目演出等,作品《哪吒闹海》曾在包括费那奇北京动画周、LPS在地公园等多个艺术市集表演, 并受到如北京嘉里中心、BIEDE别的市集等地点的表演邀请,也受到包括广州美术学院在内的高校或艺术机构的分享邀请。同时与合木创新中心合作,定期在广州手心咖啡组织排练、 工作坊及公益表演等。


自2011年项目正式启动,A4国际艺术家驻留项目坚持每年持续推动更多国家与地区间的艺术家、策展人、设计师等的交流与互访,鼓励具有独立创想和艺术研究建树的个人或艺术小组深入社区与城市参与项目,通过国际驻留期间的在地创作、交流和展示,进一步推进自身和所属区域的文化互动与学术交流。根植于本地社区与城市,麓湖·A4美术馆不仅提供高效与专业的学术支持,还将带来驻留同期丰富的活动体验与对话,为参与者带来广阔、多元、深度的创作空间与可能性。


从2019年起,麓湖·A4美术馆迎来国际艺术家驻留基地的落成以及周边更多公共空间与户外区域的使用,拓展基于驻留基地而展开的艺术家展览、公共艺术项目、文化活动、区域互动与共生的现场,建立与周边社区、业态的广泛交流与合作,连接不同人群与机构,形成以公众沟通与交流为目标,城市新兴区域文化形态与结构为背景,以实验性与专业性为工作方法的文化艺术项目。


目前国际艺术家驻留项目主要分为四个不同部分,分别是邀请制驻留,城市间双向交换驻留,国际国内公开招募申请以及公共艺术项目专项驻留。国际艺术家驻留项目时间主要集中于每年5月至次年1月,可同时接待10-11位艺术家开展工作。国际艺术家驻留基地位于麓湖生态城麓坊中心,包括12间独立的艺术家工作室,2个公共活动区域,1个1230平米的驻留展厅,同时在市区还有11间驻留艺术家公寓供驻留艺术家使用。



A4国际驻留艺术中心是麓湖·A4美术馆于2019年10月设立的分支空间,依托于国际艺术家驻留项目,致力推动艺术家展览、公共艺术项目、文化活动、区域互动与共生的现场,建立与周边社区、业态的广泛交流与合作,连接不同人群与机构,形成以公众沟通与交流为目标,城市新兴区域文化形态与结构为背景,以青年性、实验性、专业性与交流性为工作方法的文化艺术空间。


A4国际驻留艺术中心位于麓湖生态城麓坊中心,包括1个接待中心,4个Lab空间,1个1230平米展厅,1个艺术家会客厅,10间独立的艺术家工作室,以及位于麓湖周边的11间驻留艺术家公寓。依托现有空间,艺术中心每年推出各类艺术项目,特别通过其中运营的“儿童艺术空间”、“白盒子空间”、“造木空间”与“社区实验室”项目联合周边社区与居民开展丰富的在地互动项目。与此同时,艺术中心坚持每年持续推动更多国家与地区间的艺术家、策展人、设计师等的交流与互访,鼓励具有独立创想和艺术研究建树的个人或艺术小组深入社区与城市参与项目,通过国际驻留期间的在地创作、交流和展示,进一步推进自身和所属区域的文化互动与学术交流。


正在展出


扫描下方二维码购买

“冯立个展,Good Night” 

“何利平个展,最近过得咋样?” 

&

“森林·机械·光语石”

门票


【票务说明】

公众参观时间:

2021年11月21日起正式对公众开放

 每周二至周日 10:00 - 18:00 开放 

(17:30后停止入场)

一人一票,仅限验票当日有效  

 

 关于A4 

麓湖·A4美术馆于2008年3月由成都万华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创办,2016年8月迁入麓湖生态城艺展中心,正式注册成为民办非营利机构。在创始馆长孙莉的带领下,A4美术馆从推广国际先锋艺术的项目空间,逐渐升级为一个拥12个空间、共6500平米的城市生态型美术馆。创办以来,A4美术馆共举办了近80场专业的当代艺术展览,超过2000场人文类讲座、沙龙、工作坊,与国内外近500位知名艺术家,40余位专业策展人合作。

内容编辑:彭元麓

视觉设计:杨玉婷

内容排版:郭峻江

内容校对:江雨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