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驻留 | 吴俊勇:清迈,曼谷,肤世绘,徒手请神
“肤世绘”是吴俊勇在驻留初期给我们的作为一次访谈标题的词,艺术家的活动,尤其通过他自己的转述后,像他的画一样,看似随意,只在平面上铺陈,而朝向无懈可击。比如“肤”和“浮”一样是“在表面”,不同在于月字旁,“肤”在人的身体上,准确概括了艺术家在泰国的所有输出。
回到身体神话之前的许多年里,艺术家也尝试过“新媒体”和“关注现实”的创作,参与了DV、网络游戏、表情包、政治隐喻、动画等曾在中国大陆“流行”的艺术媒介和题材,及至最近,在福建莆田的庙宇间长大的吴俊勇更着力于手绘和神话(一直是他的创作主题),并在“回归”途中一再剪去枝节:
“之后我有七八年的时间做一些现实批判主义的作品,作品和现实的关系太近,状态也特别紧张,就有意识地选择保持距离或平行的创作主题,神话和寓言是一个不断冒出的想法,超越东西方和古今。”
吴俊勇在泰国的肤世绘,感谢艺术家提供图片
“2014年把工作室从北京搬回杭州,···按照我的工作量,如果是油画或装置,一个月房间就塞满作品,所以必须砍掉一些材料。”
就有了我们看到的,在今年夏天的泰国驻留中,他像一位吟游诗人,不是在路上就是置身混乱场景中,忠于赤身肉搏,创作只依靠手:
“每晚都在红灯区,···其实,这篇稿子也是边看大腿看边打字。”
“驻地的创作方式,我自己的定义是尽量空手去,以现场资源为创作出发点,以‘无’破惯性的手法,期待那种信手拈来,妙笔生花的新体验。”
吴俊勇在泰国,感谢艺术家提供图片
驻留只依靠眼和脚:
“在大皇宫,花了一个下午看壁画,有几百米长,罗摩衍那,看完已经闭馆,别的地方都没去。”
吴俊勇在泰国,感谢艺术家提供图片
“天天游荡街头,可以叫做用脚思考,陌生的街道场地都在引诱着我,猎奇游客心态。”
非常像一个游客,并安于自己的“游客性”。基于对泰国的游客式的视觉感知,吴俊勇印象最深刻的是象头神,
“南国最高人气神:四臂象头神,集智慧/艺术/神通一身,搞笑的是,座骑为小老鼠。似乎是刺青好对象。”
泰国街头的招贴和《俚语词典》(吴俊勇,2008),感谢艺术家提供图片
象头神兽首人身,四臂独牙,踩着小老鼠,拿着斧头、糖果、念珠、莲花,错综复杂枝蔓横生,完全是吴俊勇会画的形象。以《俚语词典》为代表,及他的各种兽,及重绘神话,艺术家反复使用嫁接来叙事(比如造词“肤世绘”)——嫁接是当代人快速制造新词汇和重新理解旧词汇的手法,也是远古人造神的手法——把有用的都拿在手里,拿不住了就长在身上。
象头神的头就是嫁接的,因为这个象头,他的塑像极易辨认,扑朔迷离的是另一方面。和很多印度神祗一样,象头神也有许多名字、化身和寓意。比如他的老鼠,就吸引了很多人进行解读,有人认为老鼠是障碍本身被踩在脚下,有人认为它隐喻可通达所有暗处和幽径的小生物。他失去的那只牙,比较流行的说法之一是给了《摩诃婆罗多》的作者当笔,才有了那部(翻译成中文后)长达四十多万字的史诗的问世。他的象头的来历故事也有几十个不同的版本。不同的信仰区域/群体可以选择或书写自己的版本。
吴俊勇的象头神,感谢艺术家提供图片
吴俊勇笔下的象头神则有点像他自己。而我这么说,是因为我认为理解神话精神的最有效的(如果不是唯一的)途径是“造神”(嫁接)和“请神”(上身)。
艺术家的创作与神的化身的可比较性还在于,除了苦行般的、热情的、不间断的输出,吴在泰国的活动(他现阶段的所有创作都是这样的)也因本身极易被识别而(在艺术家轻松地署名然后退场后)为变化留下空间。
与艺术家处理自身与外界的关系的方式有关:和早先结束在成都驻留的Dieter Detzner相似,在泰国的吴俊勇也以松弛的姿态把陌生地景纳入自己的体系,“都会在未来的作品某些部分展现”,Dieter借助一个根源明确、结构清晰的形而上下学体系,吴俊勇的容纳力更像是来自艺术家自身内部,通过他的童年经历、专业训练和日课渐渐积攒经年未中断,驻留的几十天在其中短得几乎不可见。所以在我们的视野中,吴在泰国,不管是从项目的还是个体精神的角度,都是平面的,无所谓“进展”。
艺术家在这里把用嫁接技术发明的兽画在别人的皮肤上(他新近热衷的“互动”方式),并尽可能多地寻找受众/媒介,就有机会在当嫁接作为一种修辞术耗尽形式本身的能量后,变化还可以继续发生,在艺术家的身体(几十年的笔法练习)和皮肤所有者的身体(几十年的身体动作习惯)上发生——是为艺术家的造神和请神。中介是肉身。也就无所谓是吴俊勇的绘图模式召唤神,还是象头神召唤艺术家。我猜测对惯用“嫁接”的艺术家来说,只在意召唤之后两者形成的联系要无懈可击,一种用无限的可能性堆砌起来的无懈可击。
吴俊勇的赤身肉搏,感谢艺术家提供图片
2018A4国际艺术家驻留项目
自2013年4月项目正式启动,A4国际艺术家驻留项目坚持每年持续推动更多国家与地区间的艺术家、策展人、设计师等的交流与互访,鼓励具有独立创想和艺术研究建树的个人或艺术小组深入社区与城市参与项目,通过国际驻留期间的在地创作、交流和展示,进一步推进自身和所属区域的文化互动与学术交流。根植于本地社区与城市,麓湖•A4美术馆不仅提供高效与专业的学术支持,还将带来驻留同期丰富的活动体验与对话,为参与者带来广阔、多元、深度的创作空间与可能性。
目前国际艺术家驻留项目主要分为四个不同部分,分别是邀请制驻留,城市间双向交换驻留,国际国内公开招募申请以及公共艺术项目专项驻留。
支持机构
Supported by
关于麓湖·A4美术馆
麓湖·A4美术馆(原A4当代艺术中心)是由成都万华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于2008年3月创办的一间专业艺术空间,2016年迁至成都天府新区麓湖生态城艺展中心,7月正式注册成为民办非盈利美术馆。美术馆建筑由美国建筑师安托内·普雷多克(Antoine Predock)设计,美术馆内部由DesignARC设计,教育中心及图书馆等综合空间由国内新锐设计师李道德设计,由创始馆长孙莉担任馆长至今。美术馆聚焦国际国内前沿艺术的发展,致力于推动新媒介艺术在中国的学术研究与现场实验,扩展国际间文化艺术交流,关注西南地区的艺术生态活化及推动艺术家的实验创作,透过丰富多元的公共教育与文化活动强化与社区、城市的互动与合作。
麓湖·A4美术馆持续每年举办高品质的当代艺术展览,包括“国际当代艺术主题展”、“艺术家个案研究”、“国际驻留艺术家项目”、“青年艺术家实验季”等项目,同时关注儿童艺术教育,每年举办年度项目iSTART儿童艺术节。在专注于学术研究的同时,不间断地引入并研发各种讲座论坛、实验演出、艺术家工作坊、影像放映活动等系列公共教育项目。场馆专设三层独立展厅,公共图书馆、学术报告厅、多功能展演厅、儿童教育中心、驻留工作室、艺术品商店、艺术咖啡等空间,为公众提供更多元化的艺术服务。美术馆希望通过与国内国际的深度艺术合作,系统性的学术及教育建设,搭建中国重要的当代艺术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