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A4投稿 | 观看的趣味,内心的声音

A4am A4am 2023-12-13



编者按

Roman Signer的作品,在部分大学生们眼中,是一种独特的反观。因为“童趣”般的任性和自由,形成观看的趣味,同时契合他们自身探索和想象爆炸的年龄,产生了奇特的“对话”。本文摘取部分学生观众投稿,倾听观展后来自内心的声音。



烟圈,单屏幕影像,二分二十二秒,彩色,无声,八毫米胶片(转数字),1984

Rauchring/Smoke Ring, Single Channel Video, 2'22", Color, Mute, Super 8, St.Gallen, 1984 

Camera: Peter Liechti


在看展的时候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心动了,就好像是羽毛拂我的心上,痒痒的,是悸动的感觉,特别是当我坐在那看那些书上照片的时候......当我看着这些作品的时候我感到很放松。在看展之前我对这种录像艺术、行动主义根本就不了解,我也是在看展的时候才知道原来艺术还有这种表现形式,罗曼先生用最简单的方式阐释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就像是幼儿园的小朋友很天真看到什么是什么,想做什么就去做。看展的时候我就在想为什么我们年轻人特别是是像我们这些18、19岁的青少年不能用这种简单的方式诠释自己对世界的理解,为什么我们不能像罗曼先生那样呢?我也会想是中国的应试教育让小孩子在小时候就渐渐失去了自己那些天马行空的想法吗?在看着罗曼先生的作品我感到很舒适,感觉他的作品色彩好好看,我很喜欢那种胶片的感觉,有一个作品就是罗曼先生拿着一个紫色的烟雾桶站在烟囱塔上转着,一圈一圈的,蓝天和紫色的烟雾让人感到很安逸。我希望我以后也能拍出这样的作品,色彩和谐好看,能让人感到舒服的作品。


——沈冰瑶


气球与桶,单屏幕影像,一分零九秒,彩色,无声,八毫米胶片(转数字),1982

Ballon mit Eimer/Balloon with a Bucket, Single Channel Video, 1’09”, Color, Mute, Super 8, Kunstmuseum St.Gallen, 1982


孩子的趣味在于对我来说,可能是我理解罗曼·西格纳的钥匙。

我观察到他的每个摄影中的自己都像小孩子一样的表演,但是这些表演还是让我不能支持他成为艺术家。直到我在网上看了他的手稿,我发现他的每一个故事的背后都是他精心设计的后,我想起了一句话:艺术家之所以是艺术家,是因为他有很有深度的故事和常人不可及的持续时间。而罗曼·西格纳正是这样的艺术家,孩子般无厘头的表演,背后却有精心策划的方式。


——陈钰琳


独木舟,单屏幕影像,一分五十四秒,彩色,无声,八毫米胶片(转数字),1985

Kajak/Kayak, Single Channel Video, 1'54", Color, Mute, Super 8 

Camera: Peter Liechti


周围静悄悄的,脑海里却穿插着许多的声音,仿佛是在内心深处寻找它本应存在的声音,重新回归生活中忽视的方面记得印象让我最深刻的是名为独木舟的影片,影片记录了在白雪皑皑的冬天一架直升机拖着一只独木舟飞到了湖面上空,再从高空中让独木舟自由落下,当独木舟落到湖面的刹那间,我的脑袋里充斥着破冰的声音,击水的声音,直升机高速运转的声音,仿佛有一股巨大的力量将我包围,仿佛自己就是那个孤独的独木舟被重重地坠入冰冷的湖里,渐渐被刺骨的湖水冰冻。可是艺术家Roman Signer的影片又画风一转――那只独木舟没有完全击穿冰冻的湖面,一只顽皮的小狗也因为好奇凑到了独木舟前,我也因此庆幸没有坠入冰冷的湖水。不得不说这位艺术家作品的代入感很强。


——姜文萱


轨道,单屏幕影像,二十三秒,彩色,无声,八毫米胶片(转数字),1980

Spur/Trail, Single Channel Video, 23”, Color, Mute, Super 8, Zakopane, 1980


简单的幽默,平凡日子里的奇妙发现或是其他?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勒特,孩子说这是个故事,观者说这是他对世界的理解。回想老师的提问,艺术家与常人的区别。我回答“时间”。


205件作品,14年的时间,在罗曼先生的作品中我感受最强烈的便是时间。岁月走过,我们的灵魂收获回忆。我们生而破碎,活着修补


——任巳玥


沙帘,单屏幕影像,三十一秒,彩色,无声,八毫米胶片(转数字),1983

Sandvorhang/Sand Curtain, Single Channel Video, 31", Color, Mute, Super 8, Atelier St.Gallen, 1983 


我曾经在《美国纽约摄影学院摄影素材》看到过作者对于照片的艺术性的定义,便是能够引起观者共鸣的那就是一张非常成功的照片,其实在能引起共鸣的作品本身就散发着内涵,它具有的不再仅仅局限于时代时间的束缚,就如同一本好书一般他不再受时代的变迁而被人们遗忘,而是远远流传。最后我不得不提一下,看完展览后我能够体会到的是放松,是精神上的舒适或者叫压力的缓解,就像你捏了一包又一包的方便面一般让人舒适。


——孙华枢


凳子和火箭,单屏幕影像,四十五秒,彩色,无声,八毫米胶片(转数字),1982

Hocker mit Rakete/Stool with Rocket, Single Channel Video, 45”, Color, Mute, Super 8, Fluss Sitter/Haslen, 1982


罗曼和杜尚都经历过堪称艺术史转折的达达主义时期,即从战争痉挛中产生的智力反抗。在杜尚的作品中,同样透露着荒诞不已,却有回味无穷的气息。两位大师就仿佛是杰出的喜剧家一般,将闹剧中的诗意搬上了艺术殿堂

杜尚反复强调“无艺术”、“无经典”,他终其一生引起人们对艺术的反思,如果说杜尚打开了艺术的边界,告诉了人们艺术存在着无限可能,那么罗曼便是将这内涵做到极致的人。


——柯希敏



此次投稿稿件源于A4公共教育部门组织团队参观观后感,撰写者主要是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团队的学生。


欢迎各位参与到麓湖·A4美术馆的约稿计划中来,字数不限题材不限,表达你对艺术的看法,展评、影评、艺术评论,共同激活西南艺术生态。

*稿件可投递至:willyi@a4am.cn (每稿必复)




编辑:Willyi

视觉:刘丙柯


*需转载请联系麓湖·A4美术馆

正在展出

扫码二维码购票

关于麓湖·A4美术馆

麓湖·A4美术馆(原A4当代艺术中心)是由成都万华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于2008年3月创办的一间专业艺术空间,聚焦国内外前沿艺术发展,致力推动新媒介艺术在中国的学术研究与现场实验,扩展国际间文化艺术交流,关注西南地区的艺术生态并推动艺术家的实验创作,透过丰富多元的文化活动强化与社区、城市的互动与合作。A4持续举办高品质的当代艺术展览,同时关注儿童艺术教育,在专注于学术研究的同时,不间断地引入并研发各种讲座论坛、实验演出、艺术家工作坊、影像放映活动等系列公共教育项目。A4希望通过与国内外的深度艺术合作,系统性的学术及教育建设,搭建中国重要的当代艺术平台。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