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A4专稿 | 蓝色蔓延的事件:日常物的抗争

张莹 A4am 2023-12-13

编者按

绘画、雕塑,抑或是当代艺术的其他表达形式,物,始终是不可避免的一个核心元素,如何诠释物的寓言,如何表达日常物的艺术话语,Roman或许是有发言权的。本文选取张莹博士的展览感受文字,将我们带进蓝色球炸裂之后的艺术世界。



蓝色球,双屏幕影像,4K,彩色,无声,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2012

Ball of Blue Paint, 2 Channels, 4K, Color, Mute, Power Station of Art, Shanghai, 2012


当一颗巨大的木球从PSA的烟囱上空被不可抗拒的重力加速度狠狠拽下时,一声巨响伴随着木球的炸裂,蓝色的粉末在木壳分裂的一瞬间完全释放出了自己的力量,猛烈地开始向烟囱的圆径上空绽放……


蓝色球,双屏幕影像,4K,彩色,无声,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2012

Ball of Blue Paint, 2 Channels, 4K, Color, Mute, Power Station of Art, Shanghai, 2012


然而刚刚的描述都是笔者的想象,观者在现场看到的是呈现在影像屏幕中的另一幅画面:木球在慢镜头的运动中,缓缓落下,蓝色粉末从囚困的外壳中被解放,随即开始了自己自由的表演,悠扬而浪漫地蔓延与流动,直至整个影像的大屏幕被纯粹的蔚蓝色充斥开来。逐渐地,我们的目光也被一大片盈盈摇曳的蓝色包裹,关于诗意的想象即从这里开始


蓝色球,双屏幕影像,4K,彩色,无声,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2012

Ball of Blue Paint, 2 Channels, 4K, Color, Mute, Power Station of Art, Shanghai, 2012


为什么罗曼·西格纳会借助慢镜头影像记录与呈现这一“蓝色蔓延”事件发生的瞬间?


现实场景与录像中的图像在速度与力量上都显示了矛盾的方向。事实上,问题的关键应从屏幕介入:从屏幕播放影像开始,屏幕正是成为揭示这一运动事件的物质存在。作为揭示存在面貌的屏幕将事件分解为流动的过程,并将瞬间的时间点延长,瞬间引爆的影响力也在屏幕中被放大。作为目光感知的媒介,屏幕使人们看见图像,看见其中关于物的寓言的产生的决定性因素——事件。从一场戏剧式物的表演开场,再到随屏幕开启而开启转换到影像式的构形。影像中如同出现了赫耳墨斯·特里斯墨吉忒斯所说的“无言的呐喊”、“好似光的声音”,扩大的蓝色运动一旦出现在屏幕上,它将会在日常视觉中唤醒一种沉睡已久的光与晦暗的力量。一种内部激荡的、可见的闪耀——正是艺术家以运动、空间、颜色的名义不断寻找的东西


从这一点观察,时间性雕塑的意义也可以从影像的运动中找寻。罗曼曾经说过:“我希望可以在慢动作中看见某物”。每一幅画面的持续时间在影像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慢镜头与沉默的声音使画面的视觉效果扩展到最大化。此时,物在放大的视觉中呈现、绽放。影像的本质是时间性的,不仅在于放映本身需要时间,更是因为每个镜头都会根据时长的不同而呈现不同的意义。并且,影像的意义更多地取决于图像的节奏,而非影片的构成画面本身。罗曼借助沉默不语的画面以及使用高清摄影机的慢镜头拍摄来主导视觉,意图在观者面前唤起一种隔离的效果、呈现出一种陌生的奇异性,因为慢镜头和沉默的影像在功能上试图让观众摆脱经验认知上的知觉逻辑。而对于木球与蓝色粉末来说,影像成为了物体生命运动与冒险游行的见证者。物的瞬间性时间在影像的流动性时间中获得了某种永恒,雕塑中物的时间意义正是在这两个维度上建立起来的。作为媒介的影像并不是单纯地记录现实的发生,而是借助时间的生产,呈现出从一个物向另一个物的转换,或者从一个物向事件的滑移。

 

瀑布前的气球,单屏幕影像,一分五十四秒,彩色,无声,八毫米胶片(转数字),1982

Ballon vor Wasserfall/Balloon in Front of a Waterfall, Single Channel Video, 1’54”, Color, Mute, Super 8, Leuenfall/Kanton Appenzell, 1982


如果说博伊斯将政治事件转述在自己的行为表演之中,让政治成为艺术的话,那么西格纳则是将事件性的抗争注入在了日常物的幽默表演之中。我们需要回到艺术史的一个常设问题:日常物如何转换成为一件艺术品?在阿瑟·丹托的语境中,就是将寻常物置入由理论话语建立的权威场域之中,由此,日常物在这一程序中获得了物感,然而这种程序的主导权在于“艺术理论的氛围”和“艺术史知识”的建立。但是,罗曼并未遵循这一法则,而是在理论难以关照的自然的空间中、在没有观者的视域中,将改造和变形的权力付诸于物本身。由此,在罗曼的作品中,靴子、帽子、水桶、气球、自行车、胶带……开始了自己的人生表演,它们极尽冒险的方式:爆炸、高空跳跃、狠狠跌落……,其目的是冲破捆绑着物的功能性先验认知。在一次次激烈地抗争中,不断吸引着观者的注意力,让观者的知觉器官在视觉震惊中被张开,进而让物体自我呈现,最终,让日常物作为艺术物的身份出现。


进一步追问,为什么事件性可以将日常的物转化为艺术的物?罗曼的现成品虽然在视觉特征上体现了与日常物品的相同外貌,但他在艺术与非艺术之间设置了一种差异:在展览空间中悬挂而摇晃的威士忌酒瓶,在瀑布中不断游行的红色气球,为什么威士忌酒瓶会在空中摇晃?为什么红色气球要去短途旅行?当我们随着物品的冒险之旅开始产生疑问时,差异就在观者的感知中油然而生。罗曼给日常物制造的差异是一种以惯例为转移的差异,而不是一种可以确定不变的经验中的差异


铁轨上的气球,单屏幕影像,十一秒,彩色,无声,八毫米胶片(转数字),1982

Ballon auf Geleise/Balloon on Railroad Tracks, Single Channel Video, 11”, Color, Mute, Super 8, Gonten, 1982


事件意味着一种偶然、一种时间、一次革命在艺术作品中的诞生与绵延。然而事件具有不可见性,因为它是无法被观者在同一时间完全窥见的。正由于事件的不可见性,抗争的功能才能不断在日常物的冒险过程中延伸,由此,新的意义也不断产生。罗曼赋予物的运动事件关键不在于空间,而是在于事件在时间中产生的此在瞬间和无法掌控的偶然。河流中流动的气球最终会游向何方?艺术家和观者都无从得知,我们感到在这危险的虚无里,在所有事件之外,有某件事情注定要发生,感到某件事情将出现,最终,我们将随着气球的游动去静等某种意外或是偶然的结果。


由此可见,罗曼给予了物以自主机会,让其自由出走,然而在幽默而浪漫之下,物在不断地完成着自己命运的抗争。在一次爆破中,在一场坠落中,在一次自我撕裂中,物体挣脱了被强加在物体之上的先验认知,它们在一次次的革命事件中,获得了艺术本体意义之上的重生,关于物的情感与历史记忆从炸裂的缝隙中慢慢喷涌而出。


在无声的影像中,蓝色的粉末再次蔓延开来。



关于作者

张莹,四川大学艺术学理论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现当代艺术思潮与理论。ARTFORUM中文网特约评论员。2015年赴台湾元智大学艺术管理研究所项目学习,研究及评论文章曾发表在《文艺研究》、《ARTFORUM》等杂志与媒体。


*需转载请联系麓湖·A4美术馆



撰稿:张莹

编辑:Willyi

视觉:刘丙柯

正在展出

扫码二维码购票

关于麓湖·A4美术馆

麓湖·A4美术馆(原A4当代艺术中心)是由成都万华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于2008年3月创办的一间专业艺术空间,聚焦国内外前沿艺术发展,致力推动新媒介艺术在中国的学术研究与现场实验,扩展国际间文化艺术交流,关注西南地区的艺术生态并推动艺术家的实验创作,透过丰富多元的文化活动强化与社区、城市的互动与合作。A4持续举办高品质的当代艺术展览,同时关注儿童艺术教育,在专注于学术研究的同时,不间断地引入并研发各种讲座论坛、实验演出、艺术家工作坊、影像放映活动等系列公共教育项目。A4希望通过与国内外的深度艺术合作,系统性的学术及教育建设,搭建中国重要的当代艺术平台。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