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讲堂专访|第110期主讲嘉宾杨剑:做学术的“破冰船”

2017-05-02 李念 文汇讲堂


编saying:

极地的中国梦是如何展开的,前景如何?本周六(5月6日),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主任杨惠根、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杨剑将做客文汇讲堂人文解读“四大未知疆域”(太空极地深海网络)系列讲座之二《南极VS北极:冰世界的中国梦》,分别主讲《南极洲,中国登陆之后》与《北极圈:中国的起点与命运共同体》。今刊发杨剑人物专访稿。(此前已报名的听众请注意查收信箱,门票已为您寄出)


本次讲座每位到场参与者将获得由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特别提供的极地明信片一张。现场最佳提问听众将有机会跟随讲堂一起参观极地考察船“雪龙”号。赶紧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报名吧~


文/文汇报记者 李念

夜卧边天,梦醒极地,

一片冰心映澄碧。

江山万古无君王,

企鹅千载有棲域。

鲲越重洋,翼托红日,

海天冰岩苦寻迹。

峡湾寂寥荒原雪,

长城巍峨英雄气。


2016年1月3日早晨,中国南极。长城站内,杨剑挥毫填下这首《踏莎行》词。窗外,冰山重重,远处,企鹅悠然踱步。作为中国第32次南极考察队队员,他开始了南极的研究。 


2017年3月底,当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杨剑坐在记者眼前,忍不住时时将话题拉回到南北极的荒原冰雪世界中。“当你乘坐雪龙号行驶在风浪和冰山之间时,你一定会期待远方,也同时一定会关注前方的险境。”


作为一个社会科学研究者,杨剑近些年的研究领域总在不断跳跃,同事们称其每次都能“华丽转身”。从区域战略转向国际政治经济学,从外太空转向网络问题,又从网络问题转向极地战略。其间天地之别,看似毫无关联,唯有“新疆域”是共同的特色。当被问及为何不深耕而只拓新时,他一时有点语塞。半晌话题又绕回来,“生在科学发展的时代,我就想去了解新事物,挑战自己的能力。那种转身去开拓学术新疆域的感觉,就如同南极科考,坐在破冰船的船头看着前沿变化,冒险与胜景时刻同在。另外,我觉得正在崛起国家需要对这些新事物的研究。作为智库的成员,我们应当做些有前置性的战略策划。”


 杨剑作为中国第32次南极考察队队员,开始了对南极的研究 


获三副眼镜,观世界风云

师从张梦白先生学习国际关系,是杨剑自己争取来的学术“福利”。而这也开启了他此后不断“转身”的序章。


张梦白先生是江南才子,1910年出生,东吴大学毕业执教不久,于1948年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历史系深造,后闻知新中国即将建立,他毅然决定从美国返回祖国,历经数月,取道香港最后从天津港回国,并带回了美国国务院的《美国与中国白皮书》,交给了解放区政府。回国后张梦白依然执教东吴大学,是东吴大学校友会总干事长,也是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的副会长。这位严谨的海归学者、美国问题教授收下杨剑这个学生时,已是1987年。


杨剑师从张梦白学习国际关系,右图为1995年梦白先生写给杨剑的书信


杨剑却是一波三折地奔向张老先生。他的第一个学位是西北工业大学航空电子系的工学学士。1983年他的毕业设计是航空电子设备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算是国内最早开展航空电子设备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成员之一。毕业后到空军服役,开始了他维修飞机的工程师职业生涯。期间他的一项研究成果还获得了军区空军科技成果进步奖。然而除了辽阔的天空,杨剑更想了解掌控天空的人的战略思维——国际关系。于是,他抓住机会,说服部队领导允许他报考研究生,开始了他从微观电子到宏观战略的转变。在张梦白导师指导下,杨剑完成了硕士论文《战略武器发展的技术特性及其对大国战略的影响》。从那时起,在他的研究中就一直延续着技术与国际关系相互作用的“基因”。新世纪后,他来到上海社科院世界经济所工作,并攻读在职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博士学位。


毕业后的杨剑到空军服役,开始了他维修飞机的工程师职业生涯


“命运给了我三副观看世界风云的眼镜:科学技术、历史学和国际政治经济学。”20岁时就自我定位要做一个历史观察者的杨剑,随着中国在世界的不断崛起,也随着自身学科知识的延伸交叉,那些蛰伏在内心的好奇心被一次次点燃。


2003年的一天,他和博士导师,时任社科院副院长黄仁伟交流,提出了要以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角度对日新月异的网络世界展开研究,探索“数字边疆”的权力结构和财富分配的规律,分析中国从网络边缘国家走向网络核心国家的路径选择。导师黄仁伟听罢他关于网络空间“资本论”的构思后,立即击掌称好,“做下去,国家需要这些。”这些鼓励让杨剑展开了人文思维与理工逻辑的嫁接,在不同的“圈”“层”之间找到了新的研究领域,也给了他“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勇气。


数字边疆:中国如何参与网络空间的权力博弈

2004年,杨剑开始写作《数字边疆的权力与财富》一书。对于新领域新现象的好奇旋即落实到了严谨的学术探究。“人类社会的生产、经验和权力在这个新空间里被重新塑造,出现了新资源、形成新的权力结构。”在序中他提出了“谁来管理,如何管理”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他注意到了美国获取网络新资源和扩大影响力过程中,经济工具、技术方法和政治手段的相互使用的规律。在这个新疆域的全球治理中,中国应该有怎样的姿态?杨剑提出,“不仅仅依靠技术竞争,产业振兴,还要靠国际政治经济的博弈过程。这个战略的实施必须包括谈判、对抗、协调、采纳等环节。


杨剑书作《数字边疆的权力与财富》,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出版


全书不仅有框架性、战略性的梳理,更有实战案例,许多提法具有前瞻性,如全球公域的矛盾性及本质,中国北斗系统对伽利略系统竞争的经验吸取、开放源代码和创新的矛盾、技术标准中的权力与财富。


“我写了三年,写完后,又放了三年,始终在修改。直到2012年才出版。”


该书获得了2012-2013年度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著作一等奖。就在当年,杨剑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参加了“全球网络空间治理论坛”,并作为主讲人出席了中美互联网对话。而杨剑关于中国北斗系统参与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民用市场竞争的研究开始于2004年。到2012年底,中国北斗导航业务才正式对亚太地区提供无源定位、导航、授时服务,进入了全球民用市场的竞争阶段。杨剑相关研究的前置期有八年之远。


杨剑念兹在兹的,是学术的实用性和前瞻性。


贴近前沿和决策:国家需求兴趣使然

与那些弱冠即冒尖、深耕某一领域的青年才俊不同,杨剑40岁前似乎只是在为自己的知识结构做储备。杨剑爱好广泛,诗词、书法都是他的业余爱好。他说,“如果我生在中国古代,我会陶醉于历史、文学和书法艺术之中,可我生在一个科技推动社会变化的时代。”而他对科学与社会之间互动变化的敏感似乎是与生俱来的。


诗词、书法都是杨剑的业余爱好,图为杨剑墨宝


“作为一个历史的观察者,就像坐在破冰船上的观察者一样”杨剑这样比喻,“一个最佳位置就是船头,那里有即将到来的风景,也有带来风险的巨浪和冰山。于是逼迫你去推测和预计,并时刻受到检验。这就是新疆域问题引人入胜处。另一个好位置就是在驾驶舱。您了解此行的任务,了解领队的思路,了解舵手的方向,甚至了解指挥者为了完成使命需要面临的挑战和那些难以决断但必须决断的策略。”


杨剑说他很幸运,先后供职于上海社会科学院和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作为智库的研究者,经常有机会和中央各部委的同志们交流,贴近决策让我们更有机会从战略高度掌握情况,分析形势,做出判断;同时也有机会与国际同行一起分析形势,商讨措施。”国家需要同样是开拓新的研究领域的动力所在。对于这些前沿问题,杨剑始终很有兴趣。但是对于已经很有成就的研究领域,他似乎不很恋栈,每一次的转身也是很决然。“感觉一旦有同道者开始接力了,我就会寻找新的研究点。”于是,顺着这样的惯性,也带着兴奋,杨剑开始了这15年中的两次开疆辟土,从网络到极地。


从网络到极地,杨剑15年中的两次开疆辟土


From Zero to Hero:全新体验的北极外交

2011年后,杨剑的主要目标聚焦到了极地。


作为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他带着全新的团队去攻克全新的领域——中国北极战略研究。北极研究对于许多北极国家的研究者来说已有经年积累,而中国作为一个全球治理重要国家,参与北极治理已是箭在弦上。“我们的研究不可能走逐渐积累之路。必须在短短的两三年时间达到与国际同行平等对话的水平。”他对团队提出了口号“From Zero to Hero.”他翻成“万丈高楼拔地起”。“作为智库学者,我们就是要用学识和远见帮助决策者,在特殊情况下甚至要说服决策者,为国家的发展在某一领域找到路径。”


立即组建一支跨学科的研究团队,快速建立与决策部门良好的信息分享机制,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杨剑新疆域研究的排兵布阵和计划推进都像是在组织一场战役。


他带着团队四访北极国家,本人被聘为欧洲《北极年鉴》国际编委,唯一的亚洲学者;作为中国北极研究重量级专家出席欧盟“北极未来”论坛、挪威“北极前沿论坛”和俄罗斯的“极地对话之地”论坛。2014年,他的团队完成了《北极治理新论》一书,美国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的奥兰·杨教授在序中,盛赞“中国以调适战略”参与北极事务的做法;2015年又出版了《亚洲国家与北极未来》论文集,瑞典斯德哥尔摩研究所的研究报告赞誉“杨剑关于中国北极政策的论述是中国学界最为权威的观点。”在国内,中央部委把国家极地十三五规划和极地政策白皮书的研究任务都交给了杨剑团队。2016年,杨剑获得了“2016上海领军人才”的称号。


2014年,杨剑的团队完成了《北极治理新论》一书;2015年又出版了《亚洲国家与北极未来》论文集 


让杨剑欣慰的是,十三五规划已经明确中国要“积极参与网络、深海、极地、外空等新领域国际规则制定。”记者脑海里跳出“未雨绸缪”四个字。


在这个新的疆域,许多探索充满着意义,呼唤着议题设置的能力和智慧。中国在2013年成为了北极理事会的正式观察员。如何以北极八国之外的域外国家的身份,参与到北极事务中并发挥积极的作用?作为中国-北欧北极研究中心的副主任,杨剑和记者分享了全新的外交体验。


杨剑与时任冰岛总统格里姆松


北欧五国是北极国家中相对较小的国家,在经济和技术方面与中国有很好的互补性。在应对气候变化、环境保护和发展极地科技方面与中国有很多的利益交会点。杨剑和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主任杨惠根商量,中国与北欧国家以“1+5”模式建立了新的北极事务合作平台,重点在极地科技和极地政策。从2011年开始,以中国冰岛合作为轴心成立了“中国—北欧北极研究中心”,在中心议事规则、创始会员大会制度的确立中如何高效又不违合作精神,常常需要制度的创新。如今合作研究项目、访问学者项目和年度学术大会如期召开。2011年第一次国际研讨会后,眼下的5月,第三届中国-北欧极地研究国际研讨会将在大连召开。这一创新的机制,“通过冰岛带动了北欧五国,通过北欧又触发了俄罗斯、加拿大和美国与中国开展北极事务磋商。”


2015年5月26日-28日,第三届中国—北欧北极合作研讨会在上海召开(左一为杨剑,左二为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主任杨惠根)


杨剑说:“参与北极事务对中国提升国际影响力是很好的锻炼。这是中国第一次在一个美俄两个大国直接存在的域外地区开展的灵活外交。”在杨剑看来,作为智库人,必须站在外交实践的第一线,贯通内外两套话语体系和两套治理体系。


中国智库的软实力:从读书到读人

记者经常前往位于田林路的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进入大堂,便能看到字碑上两个古朴遒劲的“纵横”,采访中,记者得知是出自杨剑的墨宝。他向记者道原委,研究国际关系必须以国际关系理论为基础。近几百年西方文明强劲,使得一些学者言必谈西方理论,忘记了中西文明的结合。中国智库的软实力在于我们有几千年的文明作为支撑。所以当2009年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从巨鹿路搬迁至此时,杨剑亲自设计了并书写这两块字碑,就是要告诉国内外同行,中国作为五千年文明古国,很早就有了“合纵连横”这样的国际关系理论。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的大堂内,字碑上的两个古朴遒劲的"纵横"乃出自杨剑的墨宝


“研究真问题,结交新朋友。”也是杨剑开展学术新领域研究的诀窍。全世界学术界都一样,大家喜欢研究真问题的同行。每一次出访,每一次接待国内外同行,杨剑都会做好“功课”,分析交往对象的研究成果和问题关注点。杨剑以研究真问题的真诚帮助自己收获了友谊,也收获了国际学术地位。2005年他去美国访学,拜会了乔治敦大学的一位教授。这是他们第一次见面。在一番深入的学术交谈后,对方马上提出请杨剑担任美国政治学会下属杂志《政策研究评论》的国际编委。一次见面就成了美国一家重要杂志的国际编委,杨剑这样解释,“这事情有巧合因素,当中国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国家,中国因素就成了重要的研究对象,国际同行已经产生了这种需要。此时,是我而不是另外一个中国学者出现在他的门口。他认同你的见解和能力,所以有了这样的结果。”


美国《政策研究评论》杂志(Review of Policy Research),杨剑曾任该杂志国际编委


不同观念间的沟通以及误会的化解,是国际问题智库研究者必备的能力。杨剑有个直接的说法叫做“读书更读人”。通过与人接触直接了解对方的意图和见解,通过交流直接传达观点和看待事务的方法。与高尚的人、有学问的人接触,学莫便乎近其人;和难缠的对手接触,你可以锻炼自己的说服能力和想办法的能力,“同样是学习!”一次,一个美国学者因为不解中国的做法而提出了批评意见。杨剑对他说,问题的实质是美国如何看待中国。打个比喻,若是学校老师,班级中有差学生、好学生。按照美国的标准,中国不优不劣,但你无法否认他是在“班级”中进步最大而且影响力很大的学生。对待这样的学生,老师必定是鼓励为主。因为进步最大可以带动整个班级。如果反向为之,你就稳定不了整个班级。美国学者点头称是。


对于年轻学者如何做好人生积累,杨剑也有自己的概括,“人到40岁时,要培养出自己的风格,讲话的风格,文字的风格,还有穿着的风格;要形成对自己生活和事业有帮助的朋友圈;要积累出自己可以调动的各种资源。”


出生在部队军营的杨剑并没有太多家乡概念。身为铁道兵的父亲曾经获得了渡江战役、抗美援朝等军功章,参与修建了鹰潭到厦门的铁路、襄樊到重庆的铁路、北京沙河到通辽的铁路。哪边没有道路,铁道兵就去哪里去修路。杨剑从小就随着父亲走南闯北。每个地方最多待三五年,修完路,他们就离开。“从小的生活让我形成了不恋栈的习惯。”


在学术研究上,杨剑与父亲一样,像个开路先锋的铁道兵,“到没路的地方修路,修完了就转战新区,目标看着下一站。”而他开辟的学术新疆域,如条条新铁路般精彩。


相关链接:

讲堂报名|第110期:杨惠根/杨剑《南极VS北极:冰世界的中国梦》

讲堂专访|第110期主讲嘉宾杨惠根:守望极地的“追光人”


点击可查看文汇讲堂2016-2017年部分嘉宾人物专访:

江晓原

王义桅

谢宇

郭小凌

吴建中

郑时龄

约翰 柯顿

郑永年

刘鸿武、贺萌

张双南

鲁白

张宇燕


图片来源|文汇讲堂工作室、杨乐、网络

微信编辑|袁琭璐


▼点击阅读原文直接报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