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少时不懂《游子吟》,读懂尽报“三春晖”

央视三农 2022-07-31


视频:习近平总书记用典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

引用了唐代诗人孟郊这首

著名的《游子吟》。

他说,

这首诗生动表达了中国人

深厚的家庭情结。


《游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小时候,

父母陪伴在身边,

我们不太理解这首诗的含义。

长大后,

自己做了父母,

再读这首诗,

就会被其中的感恩与愧疚,

感动得泪流不止,

可此时我们的父母已经老了。

可以说,

这首诗为我们深深地埋下了

孝敬父母的种子。


但你知道这首诗背后的故事吗?

你知道孟郊是在多少岁的时候写的这首诗吗?

十六岁?

十八岁?

二十五岁?

都不对。

正确答案是五十岁


孟郊虽然很有才华,

但是在考场上并不得志,蹉跎半生。

在46岁这一年,

他终于考上了进士。

他激动地写下了,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但是,他很快就高兴不起来了。

在唐朝,

考中进士并不意味着马上就能做官,

还要等空缺和重要人物的推荐。

所以,又过了四年,

“五十知天命”的孟郊,

终于等来了一纸任命,

成为溧阳县尉。

他可以拿到薪俸孝敬母亲了,

可以让母亲生活得好一点。

所以,孟郊上任溧阳后,

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回到老家,

把母亲接到身边奉养照料。



《游子吟》这首诗

不是孟郊写于青年时期离家科考的时候,

而是写在50岁上任溧阳之后,

在经历了漫长分离,

孟郊可以长长久久地陪伴母亲的时候。


视频:专家学者解读释义


诗的前两句,

应该是孟郊脑海中刻骨铭心的一幕场景:

每次当他要离家远行的时候,

在那盏昏黄的灯光之下,

是他老母亲低头一针一线

为他赶制冬衣的那样一个侧影。




这一针一线不仅仅缝制的是一件衣裳,

更是老母亲对远行游子的牵挂和担忧。

岁月流逝,母亲年岁越来越大,

但每当孟郊去参加科举考试,

母亲依旧会一针一针,

给他缝衣服。

针脚尽量密一点,

尽量结实一点,

因为这件衣服,

他要穿好久好久。


在《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

节目中,

经典释义人——中南大学杨雨教授点评道,

对于每一位母亲而言,

其实儿子做了多大的官不重要,

儿子挣了多少钱也不重要,

重要的是陪伴。

所以如何报答,形式不是最重要的,

最重要的是子女有没有“寸草心”。


经典释义人——中南大学杨雨教授


就像《孝经》所说的那样,

天地之性,人为贵;

人之行,莫大于孝。

孟郊的《游子吟》和他母亲的故事,

可以说是对这句话的最好诠释。


今天,

70后、80后和90后

都在为工作、为事业奔波忙碌,

但是别忘了,

曾经含辛茹苦养育我们的父母。

父母需要我们的孝敬和陪伴,

我们要多回家看看。

别忘了,

我们也终会有老去的一天,

也会需要别人的搀扶和帮助。


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孟子


只要人人孝敬父母,

尊敬长辈,

那么天下自然就会太平。


思想解读人——中共中央党校王杰教授


思想解读人——中共中央党校王杰教授说,

尽管今天的社会日新月异,

家庭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但是尊老敬老,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

不但没有丢失,

不但没有被抛弃,

反而在中华大地上扎根了。

在中华大地上代代相传,

流淌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血脉中。


古有二十四孝,

今天,

“全国道德模范评选”、

“最美孝心少年”、

“最美家庭”

都是尊老敬老、孝老爱亲等

传统美德的传承与发展。


泛爱众,而亲仁。

——《弟子规》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

我们不仅要关爱自己身边的老人,

还要善待身边每一位陌生的老人,

让中华民族尊老敬老、

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

一代一代传递下去,

让这个社会的温暖多些,再多些......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百家讲坛》特别节目

《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

10月8日—19日

央视综合频道20:00档首播



为你推荐



本文来源: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网

转载编辑:李雨楠 //责编:白晨 // 监制:曹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