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爸妈竟会这样做,儿子蒙了!从杭州骑20天自行车到北京!原因是…

温州晚报 2022-01-16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钱江晚报 Author 钱江晚报


6月20日深夜,史先生和妻子董女士坐上火车,从北京回到杭州。


对于这次发生在中年岁月特别而任性的旅行,夫妻俩很是满足。一路上他们接到了很多电话,亲友们说要给他们接风,“太了不起了。”



这对50多岁的中年夫妻骑着自行车,花了20天时间,从杭州一路骑到北京,是为了参加儿子的大学毕业典礼。


不过,最终,学校的毕业典礼并没有如期举行。但夫妻俩没有觉得遗憾。


他们把这次骑行作为毕业礼物送给儿子。“我们想告诉他,父母年纪这么大了,还能这样坚持,希望他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一样不畏困难,勇敢前行。”史先生这样说。


在校门口,儿子跑过来给了爸爸妈妈一个深深的拥抱。


21日晚上,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采访了刚刚回来的史先生夫妇。在杭州,这是一个普通的三口之家,却也有着独特的教育之道。


当然,教育是个复杂的话题。每个孩子不一样,每个家庭不一样,史先生一家只是提供他们的一种方式。



“这是我们送你的毕业礼物”


在离开北京的前一天晚上,史先生一家三口住在宾馆的一个房间里,夫妻俩给儿子讲述一路上的见闻。


1459公里的路程,跟着骑行导航,串街走巷,让他们看到了一个更加真实的中国。比如基层的治安很好,很多村庄几乎晚上都是没有关门的。


骑行进京的想法其实很突然。那天,董女士看到一个新闻,有一个父亲为了完成对孩子的承诺,骑车去大学看孩子,她一想,这个很有意义,所以很快就决定了。


说起骑车,夫妻俩其实也是小白,四年前买了自行车,偶尔会和邻居们去户外骑骑。最远的一次,是他们一家三口,从嵊州骑回杭州。


所以,对于这么漫长的旅程,他们心里并没有底。但是为了给儿子一场特别的毕业典礼,他们还是想坚持试试。于是,瞒着儿子,5月30日下午,他们悄悄出发了。



二十天里,骑行一般是从下午开始,骑到晚上,最晚的一次是骑到了凌晨一点,再找宾馆睡觉。


在快到北京的时候,他们才告诉儿子这个消息。


电话那边的儿子显然有些懵了,“你们太不容易了”。在校门口,儿子跑过来给了妈妈一个深深的拥抱。


那天晚上,一家人在酒店里看了一场球赛,然后,董女士和儿子聊天,聊到了凌晨三点。


儿子小史读的是中国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2017级农建专业本科生,还是首都英才第17届青马班学员。


在学校里,小史担任校学生会党支部书记等多个职务,每年拿奖学金,已被保送本校读研,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


小史略带遗憾地说,学校的毕业典礼还没开,不知道什么时候。


“没关系的,这是我们送你的毕业礼物。”史先生这样回答儿子。


告别时,夫妻俩买了火车票回杭州,把两辆自行车送给了儿子作为纪念。更重要的是,他们把这次远行,送给了儿子。


“希望你不畏艰难,勇敢前行。”这是夫妻俩给儿子的毕业赠言。



“幼儿园大班就住校,

几乎没上过培训班”


在聊天的时候,史先生还和儿子说起了一件事。


他们骑行的第十四天到了德州庆云县城。正好第二天要中考。


他们入住的一家快捷酒店,遇到了一群中考生。要考试了,学生们还在酒店的大堂里做最后的准备和学习。


夫妻俩在连锁店偶遇一群中考小朋友。


夫妻俩觉得有些感慨,想起自己儿子中考,也是住在这样的酒店里。不过,他们没有让儿子再学习。那天晚上,儿子和几个同学一起玩,还打了会游戏。


“都要考试了,学习还有什么意思,还是放松最重要。”史先生一直坚持这样的观点。


即使在中考前,儿子小史在学校里还每天踢球,打球,似乎这场大考和他没什么关系。老师找到了父母来反映。


他妈妈问了老师两个问题:“有没有完成作业?”“上课有没有睡觉?”老师说,都没有。


“那就让他玩吧。压力这么大,总要有宣泄的。”他妈妈说。


小升初那年,小史放弃文澜中学的预录取,而是留在育华。他觉得,有一些教育理念的不同。


这些年来,史先生夫妻从来不强迫儿子学习,做作业。“除了学校的作业,不会再有其他的。小学四年级前参加国际象棋和围棋培训班,四年级后由于学有余力,学校的数学已经满足不了他的需求,开始参加奥数等培训,但从不勉强。”


夫妻俩很明确,要培养孩子的好习惯。作业在学校里就完成,回家了就放松,可以玩游戏,可以打球。


“其实,现在来说,教育家长比小孩更重要,很多问题出在家长身上,把小孩子的习惯搞坏了。”这是夫妻俩的观点。



小史数学成绩好,中学时就拿过多次奥数大奖。“我们通过和他玩扑克牌,在游戏里培养兴趣。”“有时候是看球时,让他算两个队的比分,这样做数学。”


初中毕业,小史原本可以保送进学军中学,但是他放弃了,这让很多人意外。“我不喜欢那种学习模式。”最终,他通过考试考到杭二中。


“我们都是遵从孩子自己的选择,走一条适合自己的路。”父亲史先生这样说。


“自己长记性,自己解决问题,
多试错,才会成长”


史先生夫妻原本在绍兴工作,过着安逸的小城生活。他们和很多家长一样,为了孩子的教育,在儿子幼儿园大班的时候,全家搬到了杭州。



也从这个时候开始,儿子小史就开始住校生活。“很多家长是不会这么‘狠心’的。”史先生这样笑着说。


从小,夫妻俩培养儿子一种独立的精神,“遇到问题,尽量让他自己想办法解决。”


大班开始,假期妈妈就带着儿子到处旅游,一走就走十天半个月,儿子想去哪就去哪。


“到了三四年级,旅游的攻略都是他自己做的,买车票什么的。”小史的妈妈说。


有一次,小史上课忘了带语文课本,但是夫妇俩都没给孩子送去。


小史只好自己去向隔壁班同学借了一本,又去复印,总算解决了。


“很多事情,自己长记性,自己解决问题,自己犯错,要自己弥补。”“要多试错,才会成长。”这是史先生的教育观。


就连高考填报志愿,也都是让儿子自己完成,自己找学校,自己选专业。“选自己喜欢的,以后他也不会后悔。”史先生说。



很多人担心,亲子关系会不会很生疏。因为,从幼儿园大班就开始住校。“但周末回家时尽量陪伴他,实际上在一起有效时间也不少。”史先生说。


一家人的关系就像是好朋友。现在,小史和妈妈打电话都能聊一两个小时,有时候他们一起谈论一些时事话题,有时候一起追剧。


“周末,我们基本上都是陪他的,一起去西湖边逛逛,一起看看电视剧,一起出去锻炼。”史先生说,有几年,每个周末他都会带儿子去游泳,互相比赛。


2008年,史先生还做了一件让儿子觉得很了不起的事——参加横渡钱塘江。


“你看,我原来25米都游不到,现在游了钱塘江。”他这样告诉儿子。


“要多做些有意义的事情感染孩子,影响孩子。”史先生说,这次骑行北京也是这个目的,“告诉孩子,再苦再累,都要坚持。”


作为父母,他们从儿子身上学到了什么?史先生说:“没怎么想过。”


去年疫情期间,寒假在家的儿子在线上给小区读书会讲了一堂课——《真假秦始皇》,没想到,讲得很精彩。


“他的知识面广,学习能力强,说实话,我们已经跟不上了。”史先生说,“但是,我们也不能放弃学习。”


大家都在看 


▶ 假的!假的!假的!

▶ 牛!温州两男生闯进全球数学“英雄大会”决赛,晋级率不足1%!

▶ 老母亲在小区捡废品,儿子开玛莎拉蒂来接,后备厢塞得满满当当…

▶ 你家孩子睡饱了吗?专家:睡眠不足可能导致生长发育不良

▶ 闺蜜发了一条朋友圈,一女子被温州高速交警锁定!结果…


来源: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史春波 史一方

编辑:麻笑恬 校对:周泉

责编:郑东  监制:王若江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温州晚报微信广告投放联系电话:18967720708 QQ:568705619


点亮右下角,让更多人看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