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包产到户第一人”走了!享年100岁
“中国包产到户第一人”走了!今天上午10点31分,戴洁天老人走完了传奇的一生,享年100岁。今天下午,记者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确认了这一消息。
66年前,戴洁天率领燎原社进行“包产到户”试验。在温州这片土地上的这项首创,比著名的安徽小岗村还早了整整22年。
温州晚报曾多次对戴洁天进行过报道,下面特选取近年的两篇报道,既是重温戴洁天的传奇人生,也是表达深切的缅怀和纪念。
戴洁天生前照片
(建党百年之际,温州晚报2021年7月1日8版报道)
“包产到户”比小岗村早了22年
“改革手稿”曾深埋菜园待春来
2021年4月,戴洁天百岁生日宴
瓯海郭溪燎原社史陈列馆
深埋菜园里的珍贵手稿
1956年,一位书生在温州一个叫燎原社的公社做了件“胆大包天”的事,比安徽小岗村的农民早了22年。他把“改革的火种”埋进菜园,等待“星火再次燎原”的那天。
如今,他的儿子继承了“改革血脉”,创办了葡萄牙最大的中国小商品市场,他们一家已成为国际市场的一个活跃终端。从包产到户到市场经济,从温州到世界,父子两代人的路合成了一条“敢为天下先”的历史之线,串联起并不如烟的温州往事。
包产到户“星火燎原”
比安徽小岗村早22年
燎原社被誉为中国农村改革的源头,它的社史陈列馆就位于瓯海郭溪老虎山公园内。在馆前平台右侧竖着五块石碑,书刻“敢为天下先”“燎原星火光辉永存”“终成燎原势当忆播火人”“星火燎原真理永存”等字样。这些深深刻入石头中的文字,在岁月的洗礼中变得斑斑驳驳,也越发显示出燎原社的历史厚重。
瓯海区中共党史研究会副会长陈安生最近在馆内担任讲解员,他向记者讲述起那段充满传奇色彩的改革故事:
时间追溯到1956年,中国农村正处在合作化运动高潮。这年5月,当时归属永嘉县三溪区雄溪乡的任桥、凰桥、曹埭三个村(今属瓯海区)的农户,办起一个农业高级社“燎原社”。永嘉县委派干部戴洁天任工作队队长,蹲点“燎原片”,指导农村工作。
结合燎原实际,在时任永嘉县委书记李桂茂、分管农业的县委副书记李云河的支持下,最终,试点提出了“定额到丘、责任到人(户)、三包到队、统一经营”的社员生产责任制,后简称为“包产到户”。
该做法很快形成“燎原”之势,到1957年,温州地区实行包产到户的合作社有1000多个。1957年4月,实行“包产到户”后的第一个丰收季节到来,燎原社85%的农户都增加了收入,单季春粮增产40%。
先行先试难免碰禁区,姓资还是姓社的争议也伴随而来。“包产到户”的实践,持续了10个月,因遭到批判而夭折。
与其做法类似的是,20多年之后的1978年,在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在土地承包责任书上按下红手印,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
深埋菜园里的珍贵手稿
包产到户催生“温州模式”
“包产到户”做法夭折后,戴洁天被划为右派,并因“首创包产到户”的罪名,判处管制劳动三年。其间,戴洁天坚持着自己的信念,他认为“包产到户”符合生产力发展规律,被押回原籍瑞安时,他的行李只有一条薄被,他趁人不注意,暗自将自己写的《燎原社包产到户总结》手稿卷入薄被带走,再找机会用尼龙包住手稿,埋在瑞安一处菜园下,他为此写下“忍将心血埋深土,为待春来化绿茵。”
这份全国第一个“包产到户”总结,也被称为“全国第一份在集体经济中建立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系统总结”的珍贵手稿得以保存。
20多年后,春天终于来了。1979年,戴洁天被平反,被安排到温州市委政策研究室工作,那份深埋在土壤里的手稿也得以重见天日“化为绿茵”,成为研究温州乃至中国农村改革的重要材料。戴洁天不服老,他像当年在农村搞调查一样,结合手稿里的研究成果,继续下乡走访,从事起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硏究,后扩大到对经济领域里“温州模式”的研究。
他的儿子陈坚还帮他把对“包产到户”和温州经济的研究成果汇集成《燎原火种》,并由新华出版社出版。这本书陈坚带到欧洲,作为最珍贵的礼物送给朋友们。陈坚认为,“包产到户”影响了父亲和自己,甚至还开启了不少温州人的市场之路。戴洁天冒险保存的“火种”,成为众多温州人的指路明灯,至今仍是“温州模式”的光辉注脚。
回忆起那段岁月,戴洁天表示,燎原社的“包产到户”虽然夭折,但火种没有熄灭,虽然“明包”不行,但温州不少穷则思变的群众开始了“暗包”,成为活跃商品经济、催生“温州模式”的主力军。
戴洁天认为,由于“包产到户”早,温州一早百早,赢得了改革开放起步的大好时机。这中间,贯穿着温州人敢为天下先的创新、拼搏和勇气。
正是秉持着这种精神,温州农村改革如火如荼,并成就了和农村息息相关的诸多全国第一:第一座农民城、第一批农村专业市场、第一个私人跨国农业公司、第一个农村合作“三位一体”建设试点县……
“温州精神”血脉传承
葡萄牙建起“中国城”
今年4月,戴洁天迎来自己的百岁生日,生日宴上,戴洁天坐在轮椅上接受众人的祝福。令戴洁天夫妇欣慰的是,“温州精神”的血脉和基因也在他家中传承。
戴洁天的儿子陈坚放弃了银行的铁饭碗出国创业。他的妻子陈小梅,也跟着儿子下海,老太太手持大哥大、坐着帕萨特,和女儿陈明丽一起四处奔波,组织货源。已离休的戴洁天也曾加入这个家庭创业圈,和妻女一起管理摆放在院子里的商品。
依托于浙江这个著名的轻工产品制造和流通基地,1993年到2000年期间,陈坚的外贸生意越做越大,并在葡萄牙北部开办了第一家中国人的进出口商贸公司,开始涉足专业市场。
随着陈坚的生意逐渐壮大,越来越多的葡萄牙华人开始加入其中。2000年,陈坚开始转做专业批发市场,他在葡萄牙的第一个“中国城”开幕;2002年,又在里斯本郊区建了一个“中国城”……
在改革开放刚开始的年代,陈坚用执着将温商的创业精神带向大洋彼岸;在转型升级的跑道上,他又将“二次创业”的理念撒播于东海之畔,在嘉兴创立平湖国际进口商品城,这个亚洲最大的专业进口商品批发市场,占地1069亩,拥有进口商品近2万种。
在2018世界温州人大会上,陈坚曾以《唯有创新才有未来》为题发言,自豪地说起2005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温州考察时对当年“包产到户”创举的赞扬。
浙江省百项档案编研精品《中国燎原社》也记录了这一天:2005年5月20日,戴洁天接到永嘉县委紧急通知,请他速来向省委领导汇报包产到户经历。
会议结束时,习近平请戴洁天等同志到门外草地合影留念。习近平说:“1956年那场试验是永嘉县的光荣,也是温州地区与浙江省的光荣。”
(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温州晚报2018年11月15日3版报道)
“包产到户第一人”
戴洁天家多“改革创新派”
戴洁天(中)、陈坚(右一)与戴金星院士(左一)在2018世界温州人大会期间相聚。
戴洁天、陈小梅在体验陈坚回温投资的香都世纪公园项目。
96岁的戴洁天,中国“包产到户第一人”。他,在温州这片土地上的首创,比著名的安徽小岗村还早了整整22年。
85岁的陈小梅,戴洁天的妻子。她,和丈夫一起经历了长达22年的磨难。改革开放后,她,成了温州第一批网民,将温州货销往世界。
55岁的陈坚,戴洁天的儿子。他,29岁出国闯荡世界。19年后回国,打造亚洲最大的专业进口商品批发市场。
昨天,在市区公园路戴洁天的住所,一间堆满包产到户史料的房子里,年迈的戴洁天、陈小梅,对历史风云激荡、家庭曲折经历,依然记忆清晰。对当前温州新探索,依然关注。这几天,戴金星院士等许多温籍知名人士借世界温州人大会之机来看望戴洁天,陈坚总是自豪地对他们说:“我们家多改革创新派!”
陈小梅拿出了两本书《燎原火种》和《中国燎原社》,一本是戴洁天80岁时撰写的,另一本有他92岁时写的4300多字的序言。
戴洁天、陈小梅忘不了当年:1955年,33岁的戴洁天作为永嘉县委派出的工作队队长,他到当时的潘桥集体农庄推进合作化运动,但发现农民劳动效率并不高,就探索推行部分农活承包到户。
第二年夏天,永嘉县委书记李桂茂决定,在燎原高级社进行试点,由戴洁天主持包产到户试验。戴洁天到燎原社后,白天下田,晚上和农民一起测算、讨论,逐项设计各类农活的岗位职责。
有机会到杭州出差的陈小梅,替戴洁天买了不少有关农村建设的书籍。戴洁天发现,其中一位苏联人写的《集体农庄的生产组织》就阐述了这样的观点:“把土地拨归社员个人负责,不但不削弱队或小组的力量,反而使它巩固了。”
这位爱探索的工作队队长,找到了理论依据,坚定了这个解决农村问题的好办法,那就是被写进了中国历史的四个字:“包产到户”。
1957年4月,燎原社实行包产到户后的第一个收获季节来到了。85%的农户都增加了收入,全社春粮增产了40%。
燎原社的“包产到户”,如同星火燎原,迅速蔓延到全温州。当年夏季,共有17.8万户社员走了“包产到户”之路。
但“包产到户”也引来了争论、指责甚至禁令。1957年3月,永嘉根据上级要求禁止“包产到户”。
1958年11月,戴洁天被划为右派,并因“首创包产到户”的罪名,判处管制劳动三年。
陈小梅被动员与戴洁天离婚。但陈小梅的母亲,说了句让女儿女婿终生难忘的话:“洁天已经在掉进河里了,小梅你不能再拿竹竿去戳人家。”
陈小梅顶住了压力,但两人患难夫妻的日子也由此开始。
在经历22年磨难后,春天来了。1979年,戴洁天被平反,调入温州市委政策研究室工作。
戴洁天像当年在农村搞调查一样,经常下乡走访农民、供销员、个体户、专业户,并接待全国各地参观者。新时代给了他观察和思考的新空间,他说:“包产到户的意义不仅仅在农业领域,它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播下了市场经济的种子,进而孕育了举世瞩目的温州模式。”
让戴洁天一时没想到是,这颗种子也在儿子陈坚心中扎根发芽。1981年,陈坚参加招工考试,进入永嘉一家银行工作。他偶然看到一本书《小点子大发财》,里面介绍国外有人专为新生婴儿制作脚模,受此启发,他开始向全国各医院推销新生婴儿纪念币,没想到1年多时间就赚了17.5万元。当时在温州2万元能买一套房。
陈坚提出要下海,但戴洁天反对,刚刚从禁锢生活中走出来的他,更希望儿子过得安稳一些。
倔强的陈坚提出要出国看看外面的世界,戴洁天陈小梅同意了。
陈坚花了一年多时间为出国做准备,先跟温州最好的厨师学了三个月烹饪,再去北京经贸大学学了一年外贸和英语。
1990年,陈坚出国,先去澳大利亚做厨师。1992年,陈坚到葡萄牙后发现,华人都在做餐馆,从未涉足进出口贸易。陈坚觉得机会来了,迅速回国,从亲友处借来的80万元,换成两个集装箱的工艺品和饰品,伴着一家人忐忑的心,发往葡萄牙。令人兴奋的是,商品在一周内销售一空。
1993年,陈坚成立了中国人在葡萄牙的第一家进出口贸易公司,把温州产品销到南欧,开始一步步沿着父亲曾经梦想开辟的市场之路续写传奇。
1996年,63岁的陈小梅,也跟着儿子下海,她手持大哥大,坐着帕萨特,和女儿陈明丽一起四处奔波,组织货源。像当时许多温州人一样,他们在温州市区蝉街的老宅,成了温州制造参与世界市场竞争的一个活跃因子,平均每周要组织、发出一到两个集装箱的温州货。而此时已离休的戴洁天也加入这个家庭创业圈,和妻女一起管理摆放在院子的商品。
为了让在大西洋畔的陈坚更快地看到样品,1997年,陈小梅成了温州市第7个登记上网的人,并学会使用电脑视频,让陈坚通过网络看货。陈坚说:“我妈妈那个时候是温州最时尚老太太,很多人都说,了不起呀!”
2000年,陈坚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建起了第一座中国小商品城,创建葡萄牙“中国城”集团。
2009年,陈坚回国在浙江平湖投资建设平湖国际进口商品城,这个亚洲最大的专业进口商品批发市场,占地1069亩,拥有进口商品近2万种。
2016年,陈坚回乡投资在世纪公园开发以“拥抱欧洲文化入怀”为主题的香都世纪公园项目,目前已有热唯全球商品直供中心、VR主题乐园体验馆等开门营业。
陈坚说,父亲曾经是他童年时代的陌生人、少年时代挥之不去的阴影、青年时代尝试飞翔时的反对者,但父亲永远是他心中的英雄和力量之源。
2002年,陈坚默默帮助父亲把对包产到户和温州经济的研究成果汇集成《燎原火种》,并由新华出版社出版,他还把这书带到了欧洲,作为最珍贵的礼物送给朋友们。他说,“包产到户”影响了父亲和自己,甚至还开启了温州人的市场之路。
2018年11月9日,在2018世界温州人大会上,陈坚以《唯有创新才有未来》为题发言,自豪地说起2005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温州考察时对当年“包产到户”创举的赞扬。
浙江省百项档案编研精品《中国燎原社》也记录了这一天:2005年5月20日,戴洁天接到永嘉县委紧急通知,请他速来向省委领导汇报包产到户经历。下午5时多,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前来先观看燎原社历史实物展示。有领导耳语,习书记还有两处要调研,汇报压缩在5分钟内。但汇报一开始,习书记一边听一边记,不时插话,戴洁天一口气讲了三四十分钟。再加上其他同志补充发言,汇报了1个多小时。
会议结束时,晚霞满天。习书记请戴洁天等同志到门外草地合影留念。习书记说:“1956年那场试验是永嘉县的光荣,也是温州地区与浙江省的光荣。”
戴洁天说:“这一天,是让我们全家永远铭记的日子。”
大家都在看
▶ 今天全网被这个帅小伙刷屏!网友泪目:读书,真的能改变人生…
▶ 今天全网被这个帅小伙刷屏!网友泪目:读书,真的能改变人生…
来源:温州晚报全媒体编辑:陈骥
来源:温州晚报全媒体编辑:陈骥
校对:麻笑恬
责编:金智宽
监制:张朋
温州晚报微信广告投放联系电话:18967720708 QQ:568705619
点亮右下角,让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