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AC TY 竞赛 | 专访HAS主持建筑师洪人杰/深度解题第二期
“设计科技,智慧未来”竞赛题目,应该如何解读?
“卫星社区”有哪些设计要点?
城市空间开发不断迭代,设计师可以如何参与?
科技在未来社区的呈现里面,将会扮演什么角色?
……
本期光辉城市&睿住天元Mars虚拟设计大赛专访,我们和 HAS design and research主持建筑师 洪人杰(Jenchieh Hung),围绕竞赛题目及“卫星社区”的多维度解读,未来生活方式与设计思维的思考,以及传统建筑和科技呈现两种趋势等话题,开启了深度对话。
洪人杰(Jenchieh Hung)、Kulthida Songkittipakdee
HAS design and research主持建筑师
中泰建筑研究室创始人
泰国暹罗建筑师协会会员
暹罗建筑师协会期刊编委
朱拉隆功大学东南亚建筑客座教授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设计导师
相信洪人杰老师丰富的设计经验及一些思路分享,一定会给参赛者带来设计启发及解题方向的指引。
#01
本次大赛以“设计科技,智慧未来”为主题设计2035年的卫星社区,这个题目是相对宽泛的,您是如何解读的呢?
洪人杰:您提到“科技”和“未来”这两个主题,我第一个感觉是我们每一天其实都生活在未来,因为我们每一天都无法预知下一天的场景或是现象会是如何。所以我觉得这个问题很有趣的一点是,我们生活在现实的场景,可是每一天要面对不同的未来需求,而作为建筑师或是所谓的城市规划师,甚至是设计师,我觉得我们每一天其实都在创造未来。
我觉得对于我来说,最感兴趣的就是我们怎样透过现在的生活场景去结合智慧科技,在城市生活居住空间里面创造一种新未来。当我看到这个主题时,我觉得很有趣的一点是,科技或是所谓的智慧产品让我们的生活更便捷,可更重要的是要怎样把它结合到现在的不管是建筑还是城市生活里面,我觉得这一点,是让我们的未来城市起到最大效果的一种可能性。
△HAS(Hung And Songkittipakdee)以城市欠缺的需求为发想,创造具有持续性的未来生活
#02
从完整社区的设计逻辑来看,您认为参赛者在设计卫星社区时需要考虑哪些点呢?
△在常态的社区中,创造另种标准化、多样性、可塑性的生活空间
因此在解读未来社区的时候,我觉得它有一个最大的关键,就是常规我们的设计是用加法,可是面对未来社区这个主题的时候, 我们的设计是不是可以透过“减法”的方式,让居住或是未来这件事情有更大的弹性、多变性跟可容性。我觉得我们在面对未来的主题时,必须要去思考透过减法的方式设计,重新创造多变多样,且具有包容性跟弹性的一个社区空间。
#03
您以上提到的观点,比如社区的过去、现在以及未来的关系,和您今年3月策划的《隐像感知:同济建筑的未来性》展览中表达的“人类在未来或将离开城市,选择自然环境并建构乌托邦生活”的观点相似,也和本次大赛的设计背景也不谋而合。
您是因何而产生该想法的?对于在展览中提到的“一种面对未来的生活方式”, 您认为应该是怎样的?
洪人杰:这个问题很有趣、很有意思。首先我觉得当我们事务所想要做一个展览,或是作为策展人甚至是竞赛命题主角的角色时,其实想要透露的并不是找到问题的答案,而是怎样去寻求这个问题的可能性。所以在这个展览中,我想要提出另外一种面对未来的方式,也就是我们不见得未来都一定居住在城市里面。
可以看到这20多年来,在中国的大城市里越来越多的人把所谓的经济、开发、旅游发展到了相对偏远的、或者是所谓的旅游城市,然后把这样的发展变成了一个城市一个小时之内可以延伸到的地方。这个方式其实也让城市的网络或是交通方式变得更便捷。
当我们意识到乡村变成了城市一部分的时候,那就会改变我们的出行、交通,甚至是生活方式,所以在这个展览里我想要做的是把城市跟自然融合在一起。可是在这展览空间里面,它透过一道墙把两个展览空间给切割了,但视觉上面又有一个很大的开口,可以让这两个空间连接 。
我觉得未来很有趣的一点是,不见得我们所居住的地方一定会有所谓的城市空间跟郊区空间,它有可能是垂直化的发展。也就是说,所谓的郊区有可能在未来变成我们的楼上或者是楼下的关系;它的步行方式不见得是通过高铁,搞不好也可以变成垂直的高铁系统,让我们的出行方式或者是面对这种所谓的郊区、农业、或者是自然空间,可以变得更加近距离甚至是可以直接接触;它有可能就在我们邻里生活的社区环境理念,可是透过了这个不同的高低差,创造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所以回到展览之外对于未来想象空间的话,我觉得在我们的作品或者是设计的思维上总是有几个主题:第一就是我们作为人,人其实也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也是一种动物,我觉得作为人想要创造的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就是怎样让人所建造的构筑物跟自然是有呼应的。
第二是在跟自然有呼应的前提下,怎样创造出很多样或者是多种的变化。所以可以看到在我们所设计的像是艺术家工作室或者是其他的项目里面,我们需要把这些材料、建构的不同样的尺寸、不同的摆列方式,甚至是在材料上面它有一些纤维的纹理,我觉得这些就是在创造 怎样透过人为的方式,创造出一种新的、可以重新排列、可以重新去解读,甚至是每一个人看到都会唤起不同记忆的空间。
那最后一个是,我们在每一个项目里面都希望让别人感觉到建筑物就像是一个“变色龙”,其实简单来说,就是可以看到我们的自然环境里面有很多生物,它是可以适应的,所以当一个新的建筑物建构在城市或者建构在郊区自然环境里面,往往都会觉得它有点突兀,或者是它的历史、年龄有一点轻,好像跟自然还没有办法融合的很好。所以我们希望我们的建筑物就像一个变色龙一样,它可以去呼应他、可以去融合环境,甚至可以让环境的一些重要性被凸显出来。
#04
据我们了解,您之前选择姚仁喜大元建筑工厂和隈研吾建筑都市设计事务所工作(Kengo Kuma & Associates),是因为这两位设计师通过构筑/材料/细节来回应房子如何被真实的建造,这样的方式可以让设计师更明确是如何用设计理念及实力来解决复杂的落地问题。
那面对本次大赛这样的一个虚拟主题,对于可能出现的各种天马行空的参赛作品,您最希望看见的是什么呢?
现在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设计师很好的作品、很好的效果图,可重点是我们到底是在解决或是面对怎样的问题,甚至是提出了怎样的问题来解答所谓的“未来生活”以及“未来可能性”。
所以我最希望看到一种方式也好、手法也好,更可以说是一种面对未来的态度,我觉得这个态度是可以吸引人去想象、去着迷,甚至是去突破我们所居住的现在的空间、甚至是未来的空间。
那更直白一点的说,我觉得在这20多年来,过去的建筑师不容易说出他希望建筑是怎样的,但在当今社会里面,你可以发现媒体越来越多、资讯越来越混杂了,每个人做的设计、效果图都非常好看,这个时候我觉得现在建筑师的使命跟以前最大的不同,是建筑师会很明确的说他希望、他期待、或者是他想象未来会是怎样。这样的方式我觉得是让人找到了一种核心的价值。
所以,建筑到底是什么,更可以被理解为“建筑如何被创造出来”。现在我觉得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的不是建筑的结果,而是建筑的过程。在这个竞赛里面,我希望可以看到更多人去思考未来的方式,而不是单纯的效果图,不是单纯的几张海报,而是怎样把未来方式透过一种过程化的可能,让人去理解“原来未来离我们这么近”!
#05
您曾提到过“未来的建筑是应该能让人感觉到空间的幸福” 。那您认为刚讲到的“面对未来的生活方式”及“幸福空间的打造”结合出来的未来社区,它应该具备什么特性?而科技在里面应该作为一个什么角色出现呢?
洪人杰:我们永远不知道未来的变化会怎么,可是我觉得很有趣的是我们可以看到当今的建筑有两种趋势:一种是非常着迷于所谓的路易斯·康(Louis Kahn),或者是柯布西耶(Le Corbusier)这种非常经典的建筑形式,透过柱子、透过墙、透过顶面或是地面的方式,创造出这种永恒的所谓的建筑空间。
当然,这种东西在过去的40多年甚至是更长的半个世纪以来,其实已经被非常多的人所追求。它就像流行性的所谓的潮流一样,可能每十年或每五年到了不同国家,大家就会开始感受到路易斯康或是卡罗·斯卡帕(Carlo Scarpa)、柯布西耶所设计的空间是让人很着迷的。
那另外一种则是非常积极地去追求科技,VR或是及时的、或是电脑的这样的方式。可是我觉得在追求这种所谓的科技过程中,它产生了一种很有趣的现象,就是把我们的传统建筑空间推演到一个更高的层次,让我们去感受到原来空间是可以这样及时的去产生,可以这么的有效的去感受到它的变化性。也就是说,当我们想要建造出一个像是高迪(Antonio Gaudi)这样的教堂时,在过去肯定要花一个世纪,可透过科技的方式,我们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可能是几周的时间或一个月的时间,看到要花一个世纪才建造出来的建筑,完整去体验那样的空间感知。所以,这个我觉得是科技所带给我们的一种新的憧憬 。
也就是说我们所渴望的所谓的不管是传统的路易斯·康、柯布西耶的这样永恒的空间,或是我们把这个永恒的空间再一次突破,变成令人震撼的、令人觉得触目惊心的场景的探索,当我们在谈建筑的时候,它永远离不开所谓的重力系统,可透过科技,它摆脱了所传统建筑的束缚,让我们体验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空间形式、建筑形式,甚至是我们永远无法想象的可能,所以我觉得科技所扮演的角色真的改变了我们面对建筑的方式,可即便它改变了我们面对建筑的方式 还是一样有所谓的传统跟科技这两条路并行,对我来说,我最期待的就是我们怎么样把这两个东西结合,它不是只是单纯传统的,也不会只是单纯科技的,而是在未来的空间里面,我们可以通过非常传统的空间看到震撼的形式的表现,这才是让我最着迷的。
甚至是在未来里面。我们可以透过不管是步入式影像或者是想象的方式,就可以产生出我们对于建筑跟社区的可能,甚至可以真实的让我们体验,可以有触觉很有嗅觉还可以有听觉,我觉得这个是对建筑来讲最重要的。
每一个建筑我们都希望它有五感、六感,除了基本的这些看到的、嗅到的、吃到的、听到的搞不好在科技扮演的使命里面,它还可以打开我们没有办法想象的第七种或者是第八种这种感知的能力。
光辉城市&睿住天元Mar虚拟设计大赛火热报名中,
诚邀全国高校大学生、设计师团队参与!
(▽点击跳转,文末报名▽)
点击图片,了解“深度解题·第一期”详情▽
——END——
以城市之形思考
微信:chlaweb
网址:www.chla.com.cn
电话:010-88361171
010-88366270
邮箱:editor@chl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