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聪:以科技延展人类智慧 畅想未来空间营造法则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国际设计师 Author 国际设计师
演讲中,张晓聪在大事件频发及科技应用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提出运用大数据营造设计空间的超前理念,阐述了科技落位需求研判、营造法则及空间运维三大思考点。演讲后,张晓聪先生接受了媒体专访。他认为,建筑与环境的融合,离不开建筑设计师超前的设计思维和专业设计理念。
谈及设计科技在建筑与环境中扮演的角色时,张晓聪说,设计与科技的结合有利于促进空间营造法则迭代。他表示,”建筑作为人类生活、行为的一个物理载体,以客观理性科技手段剖析人类真实需求,构造全新建筑与环境关系。在科技高速发展与大数据笼罩的时代下,要以更贴合使用者的价值研判角度出发,以人工智能与人类角色结合,创造更有温度的空间。”
张晓聪接受记者采访
疫情对宏观的城市管理、生产组织、微观的个人精神及物理空间需求都有相当的影响。期间,为了适应新形势与全新沟通形式,人对建筑的需求也产生了变化。针对这些情况,设计师从经验出发,提出了较多优化建议,如住宅入户消洗间和家政洄游动线的建立等,但后期客观呈现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寻找客观真实的诉求,对于建筑与环境的打造尤为重要。
同时在2020年,真实空间的隔离实现了虚拟空间的延伸,开启了全球信息技术发展新时代。万物互联,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5G+智慧等技术的应用,激发了应用科技创新,去重新研读人类对环境的需求,创造多元衍生未来空间新形态。
在需求研判这一前置阶段,常规手法较多运用主观经验数值以及市场调研数据,而二者皆有缺陷:主观经验不适用于未知不确定情况,而市场调研受从众心理、形象维护与思维锚定三个虚假传导的深层影响。因此通过多源数据的获取,并基于此数据进行关系拟合,可得出曲线拟合模型与各变量的相关性。借助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提取、学习特征要素,并通过协同仿真、分布计算等智能处理技术,确保结论与训练数据集的特征持续一致,演绎真实市场需求。
©睿住天元作品
研判与营造法则
从了解真实需求到营造最贴合需求的温度空间的过程中,需要利用数据分析、客户描摹,来推演项目定位、营造研判法则,此过程包含了场景数据化、数据网络化、网络智能化与决策真实化。
前两项为需求研读呈现,即对使用者在场景中的数据变量进行记载,从而对这些多元数据进行网络关联化来反映最真实情况。
后两项为设计阶段的呈现,人工智能模型将对经验设计成果进行重组与优化,验证建筑与环境组织是否为最优,为最终决策生成提供科学客观的支撑,而此过程中,设计科技智能体重构了空间营造法则。
©张晓聪分享内容
在具体应用中,睿住天元设计团队从宏观到微观都做了一定尝试与整理。例如城市更新层面,在数字化与未来社区板块领先的浙江省,除了利用设计科技进行数字化设计与治理、科学地为当地政府提供有效推进的改造库与时间表外,也利用无人机精准的现状勘测技术,与原有BIM技术结合,以数据去论证项目全过程推进。
商业用地有着城市规划原应完善和拓展现代服务业的配套功能,是提升城市形象和品质、拉动经济增长、提升城市竞争力的新载体。但在现实中,流量转化成为了其痛点。以某三线城郊商业设计为例,需要通过『需求研判 – 空间设计 – 后期运营』三个阶段进行科技融入,正向推演合理空间形态生成并提供商铺价值报告,以实现其目的性消费的运营目标。
©睿住天元作品
而在设计科技应用场景上,除了上面提到的商业设计外,还包含“以虚拟空间管控真实空间并进行风险预测”的数字孪生智慧社区、场景预测模型与精准预算模型等科学支撑决策的研发创新。
张晓聪先生强调,协同智能步入主流的今天,设计亦不仅是技艺合一的造物行为。要以『设计科技』的全域数据模型以及人工智能和人性角色的思维链接,来打造更善意、更有温度感的空间,并拓展建筑与环境的涵义,实现真实与虚拟的多元组合。
——END——
回顾论坛精彩演讲,请点击“视频直播”(☜点击蓝色字体观看回放)
谷树忠:中国自然资源治理体系——新视角、新方位、新架构
沈利江:以设计之力推动中国养老行业进化鲍达明:加强湿地保护,促进绿色发展“碳中和”目标下,公园城市面临怎样的挑战与机遇?
张建庭:风景优美 生态良好 历史深厚——以修复杭州新西湖为例
以城市之形思考
微信:chlaweb
网址:www.chla.com.cn
电话:010-88364851
010-88366270
邮箱:editor@chl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