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北京大学吕斌:面向实现碳中和的都市圈城乡连携生态路径

吕斌 风景园林网 2022-12-08



3月27日,2021健康人居与未来城市国际论坛暨第十一届园冶高峰论坛在西安隆重召开,在十八个不同主题的分论坛中,“中英城市韧性论坛”是最引人瞩目的场次之一,演讲嘉宾阵容强大,会场气氛非常热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吕斌以“面向实现碳中和的都市圈城乡连携生态路径”为主题发表了精彩演讲。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 吕斌


2020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第75届联合国一般性辩论会上向世界声明中国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对于我国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我国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而城市和乡村作为最重要的人居环境载体,应该探索怎样的生态路径呢?吕斌教授从都市圈空间规划角度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思路和系统化的解决方案。



什么是碳达峰、碳中和


碳达峰就是我们国家承诺在2030年前,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再逐步减下去。


碳中和是指国家、企业、产品、活动或个人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量,实现正负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



实现碳中和的基本路径


实现碳中和的基本路径有三种:技术措施、社会措施、生态措施。


技术措施包括节能减排,降低单位GDP能耗,提高低碳和非碳能源的使用比例。


社会措施包括推行碳基能源的循环利用,采纳低碳生活方式。


生态措施包括生态固碳,植物自然光合作用,海洋吸收。


为了实现碳中和,不仅要采纳节能减排技术,还需要通过导入可再生能源系统构建二氧化碳“零排放”的循环型社会。为了实现这样的循环型社会,需要构建人类活动圈与自然生态圈协同的可持续社会生态共生系统。



面向碳中和的社会生态共生系统构建


1. 面向碳中和的社会生态共生系统内涵


社会生态共生系统是指自然生态圈与都市圈耦合,在空间、产业和功能三个维度形成协同效应的系统(图1)。



(1)空间协同:在人工空间与自然空间之间,构筑物质和信息流能够无缝循环的空间结构。


(2)产业协同:基于空间协同,农林水产业与工业、物流业和服务业,及承担各产业研发和咨询功能的知识产业之间协同运行的代谢过程。


(3)功能协同:通过产业协同,在自然生态圈中产出的自然资源与由都市圈提供的工业、服务业、教育卫生、文化娱乐等都市基础服务形成互补功能,进而支撑系统内人的高质量生活与生态系统,这个由自然生态圈与都市圈协同形成的共生系统构筑的循环结构可称为功能协同。


2. 面向碳中和的自然生态圈与都市圈的协同路径


(1)空间协同路径


面向碳中和,自然生态圈与都市圈需实现协同共生。首先,自然生态圈与都市圈之间需构筑物质和信息流的相互交流和交换通道,为此,自然生态空间与城市建成空间之间的距离必须短缩,例如田园城市、公园城市,或结构性的城市绿化、城市农园等都是可选择的空间协同模式。


但是,仅仅依赖空间协同,比如推行城市绿化,在很多场合城市建成区中的生态系统还是贫弱的,并且绿地空间仅靠维持也难以持续。此外,仅靠缩短自然生态圈与都市圈的空间协同距离,也难以实现相互资源的有效活用。


(2)产业协同路径


由于仅靠空间协同存在局限性,需要在空间协同的基础上,开展通过社会手段维持管理自然生态圈,例如工业利用生物质能源,农作物栽培利用工业废热等,在全产业链的层面寻求自然资源的活用和循环利用。通常,人们把这样的产业协同看成是以自然资源作为立身之本的农林水产业与其它产业的协同。


(3)功能协同路径


功能协同是指由空间与产业实现了协同的都市圈提供的支撑工业、服务业、教育卫生、娱乐业等的服务功能全体与供给自然资源的生态功能之间的协同。例如,生态旅游等代表的功能协同使构筑拥有相互支撑循环结构的自然共生系统成为可能。所谓自然共生系统是指能够维持包含经济和文化等人生活的全体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完整循环结构的状态。


空间、产业、功能三个维度的协同,任何一个维度的协同都不能单独获得成功,必须相互关联、同步运行。另一方面,在不存在自然资源的空间中,依赖自然资源的农林水产业的某些部门与其它产业之间也不可能实现协同。同时,也可以认为从空间协同到产业协同,再到功能协同,某种程度互为支持要件或制约条件。


这三个维度的协同,由于不能期待来自自然生态圈一方主动向社会系统主体的协同,因此,需要有我们从社会系统一方起步推进的制度设计。


3.面向碳中和的城乡连携的类型


面向碳中和的城乡连携共建生态系统可以归纳为6种类型。


(1)自立型


“自立型”即城市再自然化,在城市内部恢复或引入城市农业的模式。开展城市农业的空间是通过推行紧凑型城市建设得到的空闲地自然化或农地化,进而强化城市内部的农业振兴地域。在我国一个行政区划单元里,依靠一级政府、一级事权,完全可以找到一些切入点推行“自立型”城乡连携生态系统的建设。


为了维持城市中的农业空间,需严格实行规避轻易将空闲用地转换为住宅地等用途的土地利用规制。同时,不仅关注城市绿地的景观效应,更需重视城市绿地的生态价值,要维持区域内地表水和地下水循环的稳定性。此外,对农地持有或继承等相关的土地税可赋予优惠政策,实行土地所有权与农地使用权的分离,进而提升都市农庄的经营力。


(2)产业连携型


农业不只生产特定的农作物,还应包括从事食品加工业、旅游业、建设工程、水道水利工程等各种各样的二、三产业,通过城市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即第六产业),将城市与农村有机地联系成一体,这就是通过产业连携实现城乡连携的“产业连携型”。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农业部门产出的生物质材料作为能源供给工业部门,可以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同时减少化石能源的消耗量及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3)空间连携型


“空间连携型”的思路是通过推行城市空间形态紧凑化,将组团化的城市建成空间与广阔的田园地域适度地混合、近接,进而提升资源的利用效率,即通过建成空间与田园空间的融合,强化城乡的连携。


通常认为“空间连携型”的城乡连携适宜尺度是在50公里半径的都市圈内,或1小时交通圈内。


“空间连携型”须注意的是防止城市建成区的无序蔓延。


(4)金融连携型


为了应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缺乏资金,克服造成农产品流通不畅的物流、人才缺乏等相关问题及国际农产品交易关税保护等造成的负面影响,需要制定有针对性的金融支援政策和措施,强化利用互联网、电商平台等将农产品向城市直销及工业产品供给农村的物流价值链的管理,这种形式被称为“金融连携型”。


(5)生态足迹连携型


通过构建城乡连携的可持续消费和生产系统,促进自然资源循环利用,提升自然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生态足迹,被称为“生态足迹连携型”。这种模式的核心是活用乡村空间的生态足迹。


生态足迹(EF)包括生态负荷(ER)、水足迹(WF)、碳足迹(CF)。


(6)自然资源服务连携型


通过农村向城市持续地提供健全、有活力的自然资源服务,促进城乡连携,被称为是“自然资源服务连携型”。自然资源服务包括提供农产品、生物质能源、树林的碳汇、土壤的固碳量及生物多样性等。



城乡连携空间格局的碳中和效益评价


如何评价城乡连携空间格局的碳中和效益是值得探索的科学问题,建议用城乡单位空间面积的生态足迹来评价。


生态足迹评价公式如下:

生态足迹 ∕城乡面积 =∑i   [i类服务或活动的单位量生态足迹]×[i类服务或活动量 ∕GDP等经济活动量] ×[GDP等经济活动量∕城乡面积]


从上述公式的右侧项可以看出:在城市市域或都市圈中碳源碳汇混合状分布的空间格局,即自然生态圈与都市圈协同共生系统具有较好的碳中和效益。


为了促进城乡连携社会生态共生系统的构筑,提升碳中和效益,建议实行碳交易机制——清洁发展机制CDM (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如果实施碳交易机制,就可以纠正认为只有把空闲地、农地变成建设用地才有经济效益的传统想法,那么面向碳中和的绿地空间、农业空间,就真的能够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亲爱的读者朋友,吕斌教授从都市圈空间规划角度建言碳中和的实现路径,你看后有哪些想法呢?欢迎在下方留言互动,小编会挑选精选留言点赞数量最多的2名粉丝赠送一份“精美礼品”呦!



——END——



回顾论坛精彩演讲,请点击“视频直播”(☜点击蓝色字体观看回放)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字样,进入大会官网。


相关链接:鲍达明:加强湿地保护,促进绿色发展“碳中和”目标下,公园城市面临怎样的挑战与机遇?

大咖聊:面向未来的城市风貌与宜居环境

草木蔓发 春山可望,园冶高峰论坛为乡村振兴汇智聚力

行业专家探讨地产设计与文旅融合发展新思路

院士专家建言献策人居环境治理与自然资源保护

2021健康人居与未来城市国际论坛在西安召开

张建庭:风景优美 生态良好 历史深厚——以修复杭州新西湖为例

第十一届园冶高峰论坛征稿

聚焦 | 十一位业界翘楚探讨建筑与环境的新思考

探索未来城市可持续发展,中英城市韧性论坛将于3月27日举行

大会介绍 | 2021健康人居与未来城市国际论坛暨第十一届园冶高峰论坛

绿色可持续高密度城市发展论坛将于3月28日在西安举行

2021健康人居与未来城市国际论坛协办单位风采——奥雅纳

聚焦丨2021健康人居与未来城市国际论坛将于3月27日隆重开幕


以城市之形思考


微信:chlaweb

网址:www.chla.com.cn

电话:010-88364851

010-88366270

邮箱:editor@chla.com.cn

点分享点收藏点点赞点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