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街道更新改造中如何关注和保护儿童环境权?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清华同衡规划播报 Author 风景园林二所


关注和保护街道更新中的儿童环境权

——西三旗儿童艺术街区景观规划设计


项目地点:北京西三旗

● 完成时间:2020年8月



01.项目背景

  • 项目概况

西三旗儿童艺术街区景观规划项目依托西三旗街道提升儿童社会教育空间的契机,探索在街道更新改造中如何关注和保护儿童权利。该项目服务于周边社区人群,以儿童为主要研究对象,聚焦儿童活动,集休闲游乐、科普教育等功能于一体,为儿童创造适宜成长的环境,充分保障儿童对公共空间的儿童环境权。


  • 项目区位

项目位于西三旗街道安居里小区和永泰东里小区之间,由东西向安泰路和南北向龙泰路构成,是永泰庄东路和龙岗路之间的联通道路,长度约620米,为了更全面更大视野地认知街区,项目以街道为圆心500米半径的辐射范围为研究范围,面积约144公顷。


  • 项目缘起

首先是社区自身需求层面,研究范围内用地以居住功能为主,小区众多;幼儿园、中小学广布;规划路为儿童上下学必经路。根据社区提供的人口数据,研究范围内儿童数量多,年龄分布以3-6、7-10岁的中低龄儿童为主;另外随着社区i家园儿童中心的建立以及社区儿童相关的公服设施的建立,使得该地区成为家长儿童密集出现的地方,儿童对户外活动场地需求巨大;



其次是西三旗整体片区需求层面,为了解决缺乏适宜儿童活动、开展社会教育空间的问题,西三旗街道以“西三旗儿童艺术街区”项目为龙头,提出打造多片儿童友好片区的计划;



最后是北京层面,陆续出台的规范、导则以及相关研究表明了在北京为儿童提供友好安全的城市环境与健康成长的城市空间的迫切与必要性。



02.设计理念

基于以上背景,项目有契机成为北京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标杆,那么接轨国际标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项目对标解读了联合国颁发的《儿童权利公约》,正如公约所言,儿童是权利的持有者而不是施舍的对象。儿童公约规定了儿童享有生存发展权、受保护权和参与权,这些权利在他们的生活环境中应被充分保障。基于以上考虑,项目提出“儿童环境权”的概念,在环境建设中应充分考虑和保障儿童在环境中的权利,并以此作为衡量场地现状条件的标准。


儿童友好城市,是指以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中阐明的四大原则:对儿童不歧视,符合儿童最高利益,保障儿童生存和获得最大发展的权利,以及尊重儿童的观点为指导,承诺并致力于实现本辖区内儿童权利的城市、城镇、社区或其他行政体系。

——(UNICEF,2004)


03.设计内容与创新

经过调研,发现街道现状离目标还存在很大的差距:街道本身是一条以车行优先的道路,停车占道、人行道被侵占,导致行者无道;其次,街道存在着很强的边界封闭性,现状街道两侧几乎是围墙和围栏,建前空间与街道空间被围墙所割裂,街道仅有通行功能;街道非常缺乏公共空间,i家园儿童中心虽然在街角很突出的位置,但完全没有室外活动场地,建前空间也被停车场所侵占;街道上仅有的一处公共空间西三旗公园的儿童游乐区却建设在高压走廊下,存在极大安全隐患。



混乱的街道环境及封闭割裂的街道空间并不能给儿童提供足够适宜成长的环境,儿童在公共空间的环境权利并没有得到充分保障。因此项目希望在街道更新改造中关注和保护儿童环境权。
根据项目所处环境特点和儿童自身需求,分别从儿童安全权、表达权、使用权和成长权四个层面,将从具体策略层面来保障儿童在健康成长、安全保护和表达参与方面的权利。



创新点1——实现安全权
方案通过“还街于人” 和“基于儿童视角的安全性“两方面制定了相应的策略。
通过“还街于人“的可行性分析,对道路功能、使用人群、居住类交通特征、高峰交通负荷度进行了调研及大数据测算,提出了道路路权和断面的调整建议,建议:将现状的双向两车道改为北入南出的单行道、将双侧路边停车改为单侧路边平行停车、在道路两侧增加自行车道、拆掉部分围墙拓宽一侧人行道。通过对断面重新设计,增加了一条快速通行道,打开围墙,整合了原人行道和建前空间改造为景观设施带和儿童活动场地的复合型公共空间; 



基于儿童视角的安全性,在所有过街处增加了无障碍设施、智慧监控系统及警示标识系统,保证过街通行安全;儿童通行区域与外侧快速通行道通过绿篱与护栏隔离,同时保障场地美观与儿童活动安全;儿童设施在设计上遵循儿童使用舒适的尺度,采用较为圆润的设计语言,充分考量设施安全性。



创新点2——实现使用权

方案通过释放潜力空间和空间适宜性分析来保障儿童在街道使用上的权利,包括:
A. 梳理场地空间的舒适区,如充分利用小微绿地、调整部分停车场用地、优化停车场分布、设置高压线隔离防护带、突破边界,打开现状围墙,整合建前空间等,通过这些措施增加了1.7倍的开放空间。
B. 空间适宜性分析,通过对场地日照分析,合理布局功能分区,将游戏活动类的动区设置在光照充足的区域,将展示互动功能的静区设置在光照相对缺乏的区域。
C. 确定场地功能分区,包括儿童游乐区、科普展示区和景观休闲区。



创新点3——实现表达权
方案通过儿童需求的表达引导和儿童参与规划与决策两方面来保障儿童在环境建设中的表达参与权,让儿童发声,发力,发挥创意。
作为责任规划师单位,设计师协助街道,以儿童参与的创新为特色,提出了“童创同享,美丽家园”的社区更新治理理念,并搭建儿童参与的行动框架,以这个行动框架为基础,从大数据分析,引导方式的创新、决策机制的创新、以及运营机制的创新四个方面寻求突破。



其中我们针对儿童需求表达的痛点,寻求引导方式的创新,“需求AB卡”等游戏就是基于儿童心理学分析方法下的儿童需求表达的创新型引导方式,有效的帮助我们理解小朋友的真实需求。



除此之外,还举办了“童心同塑”儿童立体艺术创作活动和“爱心斑马线”创作活动。



创新点4——实现成长权方案通过环境育人和分龄化设计等策略来保障儿童在街道环境中能满足不同的需求,并获得丰富的成长体验。
A.赋予场地主题定位设计把街道打造成孩子们的“秘密花园“,让街道成为自然艺术课堂,成为寓教于乐的儿童艺术街区,并策划三个主题,三个主人公形象,分别是”蒲公英的旅行“、”毛毛虫的蜕变“、和”小蜜蜂的舞蹈“。
B.赋予场地更多属性
  • 增强场地的游戏性,在儿童游乐区内结合主题形象设计丰富体验的游戏:小朋友既可以在蜿蜒的毛毛虫形象墙中穿梭、捉迷藏,也可以在小蜜蜂的蜂巢屋里攀爬、滑行,在玩耍的过程中认识自然。



  • 增强场地亲自然性,注重绿色空间营造,为儿童提供更多亲自然机会,鼓励儿童与自然连接。



  • 增强场地艺术性,围绕三大主题形象“蒲公英、毛毛虫、小蜜蜂“,通过运用活泼、艺术性、抽象化的设计语言,提炼它们的标志性形态,营造轻松愉快的环境氛围。



  • 增强场地教育性,结合“蒲公英旅行“的主题,通过对现状围墙改造成为种子与标本墙,为小朋友和家长们科普与植物种子相关的知识;并设置科普小剧场营造寓教于乐的游戏氛围。



C.  分龄化设计
为了满足各年龄段儿童对场地的需求,结合年龄特点作了分龄化设计,结合0-3、4-9、10-14、岁不同阶段儿童的身高尺寸和行为特点,为他们提供相应的活动场所和游戏内容。




04.项目意义与展望

北京是一个典型的车行优先城市,如《宜居城市》中所说,“一个城市若想永续发展,就必须首先让这座城市的孩子得到永续发展。城市环境必须能确保孩子的健康,支持孩子的全面成长,培养他们对社区与自然的热爱。”故此,在北京关注弱势群体,尤其是儿童,使儿童群体获得他们应有的权利并健康成长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
项目在解读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的基础上,提出“儿童环境权”的概念,探索在街道更新改造中如何关注和保护儿童环境权,并试图总结出一套适合儿童友好型街区建设的技术路径,从使用权、成长权、安全权和表达权四个层面实现对于儿童真正使用城市环境的关注。 
景观设计师不单是城市环境的皮肤科医生、整形医生,更是关注城市深层问题的大夫。未来,我们将持续关注城市环境中的儿童权利,努力为儿童与城市提供更好的未来。


——END——


相关链接:

有一种街道的美叫慕尼黑

城市空间街道探索,如何挖掘更多绿地空间?

胡一可:园林城市视角下道路与街道的可能性

疫情后的街道规划

从波士顿街道导则看地摊管理


以城市之形思考


微信:chlaweb

网址:www.chla.com.cn

电话:010-88361171

010-88366270

邮箱:editor@chla.com.cn


点分享点收藏点点赞点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