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引言
汉堡在德国并不算是主流的旅游城市,知名快餐食品汉堡包也和这座城市并无联系。专程来到这里的主要目的是想看看目前欧洲最大的城市更新项目所在地——HafenCity。汉堡在沿着易北河(Elbe River)开发的这个新城项目充分尊重历史,实现了过去与当下的有机结合。在157公顷的土地上,一个充满活力、富有海洋气息的新城正在崛起。HafenCity的精细化管控的用地功能、高标准的可持续设计以及创新的发展过程使其成为滨水地区更新项目的标杆。
建设中的HafenCity (© Astoc.de)
由于HafenCity的位置曾经被单层的仓库大量占用,几乎没有现存建筑物值得保留,因此这里几乎完全由新的建筑物组成,总计建筑面积超过240万平方米。目前正在建设7500余个居住单元,并大规模建设零售、教育机构、文化休闲设施等,为超过15,000个居民提供服务,并提供超过45,000个工作岗位。新城虽新,但依然维持着原有港口的结构,整体风格也与这里古老的Speicherstadt建筑群相统一,巧妙地维系着历史与现代之间的平衡关系。
HafenCity实拍 by mocy /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HafenCity在汉堡联邦州中的位置 (© WIKI)
汉堡市(Freie und Hansestadt Hamburg)是仅次于柏林的德国第二大城市,拥有将近189万居民。如果算上汉堡大都市圈的人口,其总人口则达到520万。在德国,汉堡是拥有相当程度自治权和立法权的16个联邦州之一。作为一个城市州(在德国的行政结构中地位与州相同),汉堡拥有自己的立法机关(州议会“Bürgerschaft”)和行政机关(Senat),确保了在城市经济和发展政策制定等方面的高度独立性。易北河穿城而过流入北海,使汉堡市成为德国最重要的港口城市,而繁荣的港口经济使汉堡成为德国最富有的城市之一。自11世纪以来,随着对港口的依赖逐步加强,汉堡市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来维持和改善其城市建设。汉堡市的许多与港口相关的开发也得益于该市作为港口地区土地所有者的地位,使其能够主导开发其管辖范围内的城市更新项目。
在汉堡城市发展早期,它与港口就已有了密不可分的关联。1189年,巴巴罗萨皇帝(Emperor Barbarossa)授予当时初具雏形的汉堡城免征关税的权利。不久以后,距离今天的HafenCity很近的阿尔斯特河(Alster)与易北河(Elbe)交汇处形成了汉堡市的第一个港口,并成为日后使这座城市繁荣兴盛的“发电机”。尽管它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改变以适应时代需求,其具体位置也经历过多次迁移,但港口对于汉堡市发展的影响力始终不曾减弱。就城市结构而言,汉堡的城市肌理自发展伊始就与港口紧密交织在一起。这样的状态维持了近五千年,直至19世纪,港口与居住区才在物理空间上分离。从前,许多商人的房子往往集居住、仓储、商业功能于一体,建在阿尔斯特河或是易北河的河岸上。
1900年左右的HafenCity旧貌 (© HHLA) /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汉堡的免税政策使通过港口进口的商品可以在城市的任何地方进行加工储存并出口,无需征税。得益于此,这座城市不断发展壮大。17至18世纪,一个宏伟的巴洛克街区在Brook, Kehrwieder和Wandrahm(如今HafenCity的Speicherstadt仓库区所在地)的运河岛上崛起。当时的汉堡商人居住在环境高雅、气势恢宏的建筑物中。不久后,富裕的居民认为港口距离自己的住所太近,令人感到不适。码头工人成了新的居住者,其余的空间逐步演变成制造商的厂房以及仓库。即使是那时,周日也能看到居民沿着河岸散步。自19世纪上半叶起,新成立的南美国家成为汉堡船商的重要贸易伙伴,货物量急剧增加,无法再沿用早期的运输方式,盆地型港口(harbor basin)桑多哈芬(Santorhafen)应运而生。该港口建于1863年至1866年之间,使新型蒸汽船能够驶入城市。船只停靠在新建的码头旁,并使用起重机装卸货物。以前,当货物通过水路运输到陆地时,船只必须在更深的水域使用锚定桩停泊,其过程相当费时费力。新港口启用后,货物能够直接装载到火车或卡车上,也可以直接运输至仓库。这样的货物装卸系统在当时是世界上最现代化的货运系统之一,使汉堡市获得了高效率运输港口的好名声。19世纪,汉堡独特的港口结构不断演变,又修建了更多的盆地型港口:Magdeburger Hafen(1872), Brooktorhafen (1880), Baakenhafen (1887)。为了保护港口设施不受洪水侵袭,原先地势低洼的沼泽地逐渐抬高到海拔4至5米。HafenCity今天仍在继续这一过程,建筑物建在海拔7.5至8米左右的防洪基座上。1872年建成的易北河大桥和一条连接德国中部与南部的铁路也保证了货物的快速运输。它的起点是Hanover车站,位于Am Lohsepark,现在也是HafenCity的一部分。此后,汉堡港口地区发展成为一个大型综合交通枢纽,提供海运和内陆水路、铁路和公路之间的货物转运功能。几个世纪以来,港口的繁荣由汉堡长期享有的免税政策推动。但是,当汉堡市在1871年成为德意志帝国的一部分时,这座城市无法继续拥有这一特权了。政府与参议院最终达成了一项折中方案:免税特权将在市区被撤销,但在港口的特定区域内继续存在。为了对新的自由贸易区进行有效管控,汉堡市必须集中港口的仓储设施。为了达成这一目标,则需要在港口地区进行大规模建设,计划在布鲁克,凯尔维德和旺德拉姆的运河岛上建造世界上最现代化的仓库。尽管当地仍然有大约20000人居住,但优先考虑的是商业利益,甚至没有为当地居民提供新的住所。城中之城随即开始发展,新的仓库采用当时最新的技术进行货物储存和转运。该地区通过一条运河(Zollkanal)与汉堡其他地区分隔开来,穿越运河需要受到海关管制。居民区被拆除后,居民不得不寻找新的住所。(© Staatsarchiv Hamburg)
港区作为工业区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到了19世纪中叶,汉堡已经在如今的HafenCity所在的Grasbrook island建立了天然气工厂,为城市和周边地区的大部分地区提供天然气。天然气生产商逐渐发展成为现代能源供应商,在HafenCity原址上进行了多次扩建升级。当橡胶业开始繁荣时,它的影响也波及到了汉堡:从亚洲进口的粗橡胶被运到汉堡城并在当地加工——当时的橡胶几乎是一种革命性的材料,在许多行业都有很大的需求。只有汉堡造船厂的工人人数超过橡胶加工厂,足以说明当时汉堡港口运输业的繁荣。汉堡的港口不仅在工业方面的重要性与日俱增,它也是越来越多的前往美洲的欧洲移民的必经之路。对他们来说,汉堡是通往世界的大门。数十年来,HafenCity的所在之地在兴盛的贸易活动与移民浪潮中实现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港口在升级改造不断呈现出新的面貌,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当地经济在20世纪20年代一度复苏,但随后被全球大萧条(Great Depression)扼杀。二战则永久地改变了这个港口的面貌,至少有7692人从当地的Hanover火车站被驱逐到集中营,其中有6000多人死亡。战后,火车站的遗迹被拆毁,这个地方也被人们淡忘。直到HafenCity项目开始,它才重新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该车站位于当前规划中的Am Lohsepark地区。在对该地区进行规划时,建设纪念馆与文献中心成为重要的设计构想。战时的港口不仅被用于将战俘驱逐出境,它还是至关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工业基地——这使其成为当时的主要轰炸目标之一。约70%的仓库和近90%的码头集运设施被摧毁。1945年后,港口启动了重建工作。现代化浪潮带来了经济奇迹,再次带动了港口经济的增长。1956年,现代货物集装箱的发明为运输业带来了革命性进步。但新的困难产生了:靠近城市的现有盆地型港口面积对新型集装箱船太小、太浅,仓储能力也无法满足新的需求。因此,面积更大、水位更深的易北河南岸作为专用集装箱码头投入使用。尽管传统船舶仍在使用盆地型港口、码头和靠近市中心的码头仓库,货物仍在靠近市区的港口储存、加工、补给能源,但该地区作为工业区的重要性持续下降。1997年,参议院决定建立一个新的城中之城——HafenCity,并为易北河南岸的新港口扩建提供资金。HafenCity规划确定后,第一批游轮在新区建设阶段靠岸停泊。(© Staatsarchiv Hamburg)
在新城中,许多战后的历史建筑得以保留。砖混结构的Speicherstadt建筑群成为连接汉堡老城与新城的媒介。作为历史建筑,它们在外观上基本保持不变。但在其宏伟的红砖外墙后面,新的生命力已悄然焕发。除了博物馆和传统仓库,现在还有多媒体、创意和文化相关的企业进驻。对于HafenCity本身而言,曾经的盆地型港口成为如今独具特色的魅力之地,而广阔的水域为海滨增添了吸引力。在这里,历史得以重新诠释:在Sandtorhafen,传统的港口得以保留,历史悠久的汽船、帆船和起重机向人们展示着昔日运输业的辉煌。一些历史建筑也被赋予新的功能:建在旧仓库顶部的易北音乐厅成为汉堡的新地标;另一处旧仓库被改造为国际海事博物馆;旧港务局大楼将成为一个美食中心。Speicherstadt建筑群将作为一个整体保留,它已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的暂定名单。除了有形的影响,历史在规划决策中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尽管HafenCity主要由新建筑组成,但当下与过去在这里跨越时空相互交融,在很好地保留了当地历史特色的基础上构建出新旧面貌和谐共生的港口之城。
——END——
以城市之形思考
微信:chlaweb
网址:www.chla.com.cn
电话:010-88361171
010-88366270
邮箱:editor@chl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