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迪士尼IP:玲娜贝儿又活跃在大众的视线中。上海迪士尼恢复迪士尼朋友拥抱等近距离接触,网友们为了和玲娜贝儿互动合影,很多粉丝都果断起了个大早,“早”到离谱,有网友调侃其为“军训”。
门一开,数百名游客纷纷拼命向部落丰盛堂百米冲刺,毕竟传说跑快1分钟少排队5小时。仅仅过了3分钟,7点23分和贝儿互动的名额就抢光了。每人互动一两分钟左右,一天大概也就100多人能跟贝儿互动。这么一系列操作下来,一个恍惚仿佛人在迪士尼军训。网友说虽然排队等待难熬,但和贝儿互动的一刹那,一切都是值得的。这不仅为迪士尼乐园增加了热度、带来了客流量,同时也促进了景区内的二次消费。
如今的旅游景区要想单纯靠门票赚钱越来越难了。面对逐年上升的营销指标和运营成本,景区如果过于依赖门票收入,必然要求门票上涨,而这一举动又会阻碍游客的脚步,造成恶性循环。要想跳出这一“怪圈”,势必要挖掘景区收入中的其他部分——二次消费,延伸消费产业链条。数据显示,国内大部分景区的二次消费仅占景区收入的10%以下,而国外许多景区的主要收入都是由二次消费构成,巨大的差异说明了国内景区挖掘二次消费的巨大潜力。尽管刺激二次消费的迫切性和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景区在实际操作中依然存在一些困难。01游客停留时间短——没时间买
游客在景区停留的时间有限,但在节假日,游客宝贵的时间很多都浪费在排队等待上。排队时间过长,不仅损害游客体验,更重要的是占据了游客本可以用于消费的时间。
02纪念品同质化、缺乏吸引力——不想买
游客购买的不是纪念品,而是旅行体验、回忆。高度同质化的纪念品对游客毫无意义,自然慢慢失去吸引力。事实上,市场上泛滥的劣质纪念品已经越来越难卖出去了。
03景区文创产品的开发需大量前期投入——风险高
对于刚刚起步的小景区而言,投入大笔资金进行文创产品的开发是不切实际的。即使是大景区花费大量资金生产的文创产品也可能陷入“叫好不叫座”的困境。
二次消费困境如何解决?
01
依托知名IP,打造消费吸金力
主题乐园类旅游景区的文旅发展核心亦是如此,比如迪士尼乐园的成功之处就在于IP的打造。迪士尼对IP的创造和积累伴随它整个生命周期,创作了玲娜贝儿等多个经典动画角色,帮助其自身成功发展出于内容IP相关的诸多产业,包括乐园、酒店、游轮、消费品、电子游戏和出版物等。
此外,市场供需不平衡的现状,更是进一步刺激了消费者的购买欲望。迪士尼对人物IP周边的饥饿营销策略,让它们渐渐变成了一种证明自己的社交货币,被赋予社交属性的商品严重溢价,成为了身份与“潮流”的象征。除了门票收入之外,迪士尼乐园二次消费包括餐饮收入、住宿收入、衍生品收入等。无独有偶,海昌海洋公园引入IP“奥特曼”,奥特曼冰封剧场、奥特曼主题餐厅、奥特曼光之店等逐一亮相。公开数据显示,在引入奥特曼IP后,海昌海洋公园8月的周末单日平均入园人数达到约2万人。上海海昌海洋公园相关工作人员媒体表示,自引入奥特曼IP后,2022年暑假,公园周末的单日入园人数达到约4万人。在春节前一个月,上海海昌海洋公园春节期间门票预订量环比大增825%,其中来自外地游客的跨省订单占比超七成。而去年12月上海海昌海洋公园全国首家奥特曼主题酒店官宣,并开启首日预售,开售仅3秒钟,所有房间均被订满。奥特曼IP的引入对于景区内与奥特曼相关的住宿、餐饮等行业产生了积极影响,有效带动了海洋公园内的二次消费。近日,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有限公司在天宁1号东方艺空间举行2023东方艺术季暨舞蹈诗剧《只此青绿》120场巡演启动仪式。其实在登上春晚舞台之前,《只此青绿》片段便在《国家宝藏》、B站跨年晚会中亮相,该舞剧所到之处均掀起“一票难求”的“青绿热”。趁此热潮,除授权消费品牌外,《只此青绿》出品方也进行了一系列文创商品的开发。围绕《只此青绿》,已申请了涵盖教育娱乐、健身器材、办公用品、日化用品等一系列商标,相关周边IP正在积极构建。在去年二轮全国巡演时,观众大厅也开辟了周边产品柜台。观众蜂拥而至,抢购保温杯、香氛明信片、多层文件夹、笔记本、丝巾发带、丝绒包等文创衍生品。
此前,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携手大麦、灵境文化推出了《只此青绿》数字藏品纪念票,精选了5张剧照和1幅书法题词,设计了6款纪念票,共发售两万四千张。2022年3月3日12时、14时分两批次在支付宝、淘票票同步发售,超10万人在线抢购,上线即秒罄。
不管是国外受众面广泛IP的引入、亦或是本土IP的打造,旅游景区均可以依托其知名度,打造景区的消费吸金力,促进旅游景区二次消费。而且新时代,国潮正当时,传统文化IP具备替代性小、黏性更大、文化内容更丰富、商业模式更多元、变现能力更强的特质,打造本土IP便更加有优势。
02
塑造自主品牌,打造重复消费力
我们在旅游消费时都面临过上哪买?买哪个品牌?哪个产品的困境,其困惑的背后是缺乏强认知的品牌,在情感消费时代,自主品牌打造变的尤为重要。
品牌代表在消费者眼中形象、对消费者承诺,所以景区在业态品牌上需要差异化规划和培育,塑造二次消费的品牌矩阵,通过长期运营,塑造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吸引更多的游客关注和买单。此外,当品牌发展到一定阶段,可打破景区销售的瓶颈,构建立体的线上线下销售渠道,增加游客的重复购买力。在厦门鼓浪屿,会发现景区有很多原创的文创品牌,这些品牌不但积累了自带流量的粉丝基础,并形成了品牌文创标签,游客通过线下体验消费后,还有大量的消费其实是在景区外及线上完成的,这样大大提高了品牌的重复购买力。同时景区品牌与业态品牌之间也能形成相互赋能的能量,形成品牌叠加效应。
03
极致文创爆品,打造消费引爆点
对于景区二次消费来说,最具价值的还是原创内容,这是未来景区消费更具有想像力的板块。所以这里定义的文创爆品不仅可以消费,可以形成景区引爆市场的载体,也可以增加游客的情感黏性,充当着维护客户关系的角色。同时文创商品是景区在地文化的直接体现,属于景区可移动的风景,这就使文创商品成为旅游目的地体验的一个极好的补充和延伸。
以恭王府景区康熙御笔“天下第一福”为例,“天下第一福”为恭王府评上国家5A景区立了大功。恭王府正是围绕着这个“福”字,找到了自己在旅游市场上的一席之地,并创造了一年1.2亿的文创消费收入。仅“天下第一福”字一项,便开发出数百种文化产品,功能多样,材质多样,形式各异。其爆款产品,一年销售额接近1000万元,恭王府IP开发模式成为景区二次消费的重要代表。
04
文创赋能产业,打造全域化消费方式
对于景区来说,文化必然是消费的核心,每一个景区的品牌、产业、业态都将围绕自身文化来构建消费内容。在缺乏主题文化的时候,单个消费环节难以形成互动,缺乏整体旅游消费聚集的动能,所以文化的革新需要创意来激活,赋能景区全域化的消费力。
随着旅游产业从“游玩”向着更健康更有深度的方向发展,旅游与文创产业融合已成为必然趋势。在打造景区消费时不能就景区做景区,要依托文创赋能,用全域化的思维构建景区内外联动的消费场景。如何在休闲旅游开发大格局中融入文化元素,凸显特有文化内涵,是一项重要课题。
旅游产业与文化充分结合,既要丰富文化旅游线路及文创产品,在旅游开发中赋予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同时还要依托景观特色,深入挖掘文化精髓,不断创造、运用艺术手段将旅游项目展示或表演给游客,以增强游览的娱乐性和参与性。而在旅游产品开发方面,依托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经过总结、提炼和创作,把其中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群众喜闻乐见的东西转化为旅游产品是一种重要方式。
在这个文创复兴的时代,文创在旅游产业的势能已经非常明显,很多成熟景区都开始布局各自的文创内容,文创赋能景区二次消费,是希望文创的价值能更大化的为旅游服务,为游客提供更有用、有趣、有文化的消费体验。二次消费卖的不仅是产品,而是一种主题化的生活方式。在品质旅游时代,消费升级释放的体验式购物需求,使得线下空间重新作为变现得入口被瞩目,而变现的路径必须通过多元化的消费场景来实现。从文创商业的角度,需要人、物、空间保持文化认知的一致性,才能一步步构建主题化空间的强大势能。文章来源:匠工营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