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东北,给你点颜色看看!

不断前行的 风景园林网 2023-09-17

3月30日,2023城市高质量发展国际论坛暨第十三届园冶高峰论坛在杭州成功举行,数十位专家发表精彩演讲。沈阳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副院长路旭的《我国寒地城镇色彩规划问题研究》中提出,寒地城镇色彩面临千城一面等问题,色彩规划时应遵循自然反差、显色补充、心理补偿、夜景搭配、文脉延续的原则。


一、 研究背景






1. 色彩与人类文明的发展息息相关,透射出人类文明发展的特殊历程。


在远古文明时期人类就开始从矿物质和植物中提取色彩进行自我装饰,古代中国将色彩用以区分阴阳、时令和方位,并受社会封建等级制度的制约。


相关心理学实验研究测定人对于物体的色彩敏感度约为80%,形状敏感度约为20%,可见色彩是感官的第一要素。色彩还可以间接影响人们对于温度、湿度等的感知,并同时具有显性的视觉感官和隐性的社会文化特征。


五行与五色关系图

2. 寒地城镇色彩在自然环境因素以及人文历史的多重影响下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


实地调研了横道河子、雪乡、昂昂溪、满洲里等多个寒地城镇色彩后,运用中国建筑色卡量化工具进行现状色彩图谱研究与分析;通过剥离与寒地城镇不相容的杂色,基于地域性层面对寒地城镇进行色彩特征的提炼梳理。并针对目前普遍存在的千城一面、新旧材料使用、高彩度污染、夜景规划欠缺等色彩问题,提出符合寒地城镇地域性特征的应对思考,为寒地城镇色彩规划提供理论指引。


寒地小城满洲里明丽的色彩基调




二、 城镇色彩的地域性






1. 色彩地域性的概念与内涵


“地域”从地理学层面来说是指基于某些特定的指标在地球表面中划分出的具有一定范围的连续而不分离的空间单位。引申到色彩上是指由于地理位置、日照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偏差和不同文化的共同促使下,产生的顺应该地区自然人文特点并被当地居民所传承的、区别于其他区域的、相对稳定的色彩。


2. 地域性与城镇色彩规划


地域资源是城镇发展的基础,也是城镇色彩规划的先决条件。无数城镇色彩规划的实践表明,城镇色彩准确定位离不开对地域性充分理解和把握。城镇主色调不是规划设计的,而是历史发展自然促成的。需要运用承载地方历史和文化脉络的地域性的色彩语言,去创造出既与地区历史相联系的,又具有时代特征的新地域城镇色彩。




三、 寒地城镇受自然因素影响的色彩展现






1. 气候环境色彩 


寒地城镇冬季漫长,自然色彩随气温、湿度的变化而具有明显的季节特征。


我国寒地城镇大部分都是从10月开始直至4月都有降雪。漫长寒冷的气候使得城镇自然色彩构成中绿色系和黄红色系的色彩骤减,形成了以积雪白、枯草附着的大地色为主要背景的色彩体系。


冬季气候色彩特征图


国内寒地城镇色彩分析


春天温度回升下万物复苏,植被展现出明度高、彩度低的色彩。潮湿高温的夏季,又形成了以高明度、高彩度为主的植被色彩。在植物色素积累以及气候等影响下,秋季环境色相缩减,明度彩度降低。


植被色彩变化图


四季植被色彩分析


总的来说,水文色彩受气候因素影响较大,在冬季环境中呈现出中高明度的淡彩冷色调,人工色彩应注重与水文色彩的协调性,从而才能营造出和谐、舒适的色彩空间。


冬季水文色彩


国内外寒地城镇常见色彩图谱


2. 夜景色彩


寒地城镇冬季昼短夜长的特点给予城市夜景良好的展示空间。


在冬季寒地城镇大都在16:00开始日落,日照时间短且黑夜漫长。人们趋向于视觉舒适的光亮环境中活动通行,良好的夜景规划设计可以丰富城镇意象,弥补自然环境色彩缺乏。


寒地城镇夜景设计有助于提升和完善人们对于城镇整体的认知程度,增加交流机会的同时活跃城镇气氛。例如齐齐哈尔市滨河广场的夜景设计,吸引了很多市民活动聚集,展现了热闹生动的夜间景象。


齐齐哈尔滨河夜景图


3. 阴影区色彩


我国寒地城镇位于高纬度地区,冬季时太阳高度角偏低导致城镇整体环境中受光区较少、阴影区占据比例较高。


日光特性受纬度、海拔等地理因素决定并通过日光入射角和光线强弱对建筑色彩产生影响。自然光线投射到物体时,建筑受光区色彩偏向红黄调的暖色,而处于阴影区的色彩明度偏低,偏向蓝紫调的冷色。受光区与阴影区色彩相差较大,长期的阴影区色彩对于城镇整体空间界面影响较大,是城镇色彩规划必须考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建筑阴影区与受光区色彩对比


阳光照射时间短的寒地城市更需要暖色调,多用对光的反射率高的类白色(8.5<V<9.5,C<1) 来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驱散了寒冷为居民所带来的消极心理、给予更为健康的心理暗示。

4. 低照度色彩


照度指的是单位面积上所接受可见光的光通量,是表达光特性的一种物理术语,常作为室内外采光设计的重要参照标准。


从《建筑采光设计标准》最新版的光气候分区中可以看出,我国寒地城镇大都位于室外年平均日照度较低区域。相关研究指出照度低的城镇人对于其色彩心理倾向表现为暖色调,同时随着城镇文化特征不同,建筑色彩也变现不同。


中国光气候分区图


通过梳理国内外建筑色彩图谱可大致推断出,寒地城镇对于主色选择以暖色系为主,以满洲里为例,城镇色彩因其中俄蒙文化的交流融合下,在以暖色调为基准的原则下,通过增加诸多富有民族特色的点缀色而变得丰富。


国内寒地城镇色相分布图


国外寒地城镇色相分布图



寒地小镇在自然要素的深刻影响下,其色彩展现具有显著的地区特征。在强烈的气候因素影响下,寒地小镇以中高彩度的暖色调为主进行色彩规划设计,主体色相分布范围主要在YR至RP之间;明度值在3至9之间;与暖色调不同,PB、B、BG等冷色调色彩普遍以小于4数值的低彩度进行展现。


国内寒地城镇主色色调分布范围




四、 我国东北地区的人文色彩历史脉络






1. 原住民传统建筑典型色彩


在《辽史》《历代舆服志图释 辽金卷》中记载了当时民间服饰与建筑色彩通常使用环境色彩,传统狩猎民族服饰色彩灰暗、纹样朴素并有等级划分。土生土长的建筑气质与原住居民一起与自然环境达到了完美的契合。


至今仍有鄂温克族、鄂伦春族等少数民族以游猎生活为主,“撮罗子”是狩猎民族原始住所。这种建筑由松木杆作为圆形窝棚简单搭建而成,其覆盖材料在夏季一般用桦树皮,冬季则用麂、鹿皮包裹,建筑色彩随材质不同表现出季节性。


撮罗子


2. 封建时代的城镇色彩


上功与中功两种色彩规制主要运用于官式建筑,最高政权建筑例如皇宫中主要的殿堂应用“上功”的施彩规制。其他一般官式建筑中的衙署、庙宇、休闲建筑等运用“中功”的施彩规制。“下功”的施彩规制主要针对民居建筑。封建时代城镇色彩以礼制为主要依据演化发展,是一个地区和民族政治、文化传统的最直接反映。


古代建筑色彩运用规制图



3. 殖民时期的城镇色彩


近代沙俄等殖民者入侵开启了东北片区的城镇变革,多元文化的碰撞发展对城镇地域色彩风貌造成了强烈冲击。


传统民俗色彩


自1896年签订《中俄御敌互相援助条约》之后,日俄等国争先开始了对东北片区的资源掠夺,修筑了西起满洲里东至绥芬河中东铁路。殖民者进行了大量的金融、工业、教育等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城镇中心保留了大批厢房车站以及商店宿舍,这些俄式风格的石头房、木刻楞等具有浓郁的异国风情,以米黄色、红色、绿色、暖灰、橘黄为主调,与原有的地域色彩共同组成了丰富灿烂的城镇色彩图谱。


文化景观色彩总体特征分析


4. 近现代寒地城镇人文色彩特征


研究寒地城镇色彩背后的影响因素,筛选出符合城镇精神的地域性色彩。通过横道河子、雪乡、昂昂溪、满洲里城镇的建筑主色调色相数据梳理可以发现,寒地城镇建筑总体上均以红黄色系(YR)、红色系(R)、黄色系(Y)等暖色调展现并彩度不高,色相主要集中在YR与10RP之间,以中高明度为主的色彩展现。


国内寒地城镇明度彩度分布图


国内寒地城镇色相彩度分布图


寒地城镇色彩现状


五、 寒地城镇色彩面临的问题






1. 千城一面


缺乏对地域色彩的精细化解读是千城一面的原因所在。在冬季自然背景色相差无几的情况下寒地城镇色彩同质化现象尤为突出。城镇色彩的整体性、文脉延续性、地域性随着建筑文化的国际化和城镇空间逐渐趋同被割裂。建筑风格被机械地搬运照抄,随处可见的玻璃幕墙的行政办公建筑、模式化的商业街开发建设带来了相似的建筑色彩语言。




2. 高层建筑增多与寒地城市高彩度特色的矛盾


寒地城市的建筑立面具有选用中高彩度的倾向。积雪背景的空间中,中高彩度的暖色调建筑更容易收到行人的视觉关注。人们在寒地城市街道关注于较为温暖的建筑色彩,起到心理补偿作用。


对虚拟城市街道的眼动追踪实验


现代部分高层建筑未考虑城镇整体色彩环境的协调性,盲目选择高彩度的暖色调作为主色。当高彩度色彩大面积竖立在城镇空间带给人拥堵感与压抑感,还会对城镇天际线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



3. 新立面材料对传统色彩特征的冲击


伴随着建筑材料技术工艺的进步与发展以及广泛适用性,实现了在一定程度上对城镇色彩的掌控。但相似的新材料丢失了传统材料所包含的文化与历史,造成城镇特色性与魅力性不足。



4. 对夜景色彩营造的重视不足


目前寒地城镇普遍缺乏对于城镇夜景色彩规划的整体设计和人微观体验视角的考虑。在实施城镇亮化工程时常忽略景观性,比如线状轮廓灯的运用以及到处使用的泛光照明不但淹没了建筑特色,而且形成了较混乱的城镇夜景。部分照明在彩色光运用方面考虑欠佳,无视建筑的特点、功能、材质,简单地采用大面积的泛光灯加勾勒灯光。此外,夜景设计的季节适应性差,重视节日、忽略平时,片面地追求景观灯光的新、奇、特,不顾灯光元素与景观场景相冲突。


低品质城镇夜景


六、 寒地城镇色彩规划的基本原则






1. 自然反差原则


提升视觉反差增强城镇建筑在冬季环境的可视感。



国外寒地城镇色彩常见图谱



2. 显色补充原则


城镇色彩与自然光线应相辅相成。


城镇点缀色色相彩度分布示意


3. 心理补偿原则


色彩在空间环境中呈现的各种特质并由此带来的心理影响是城市色彩规划的重要理论依据。


室内色彩的肌肉对光紧张度



4. 夜景搭配原则


层次丰富适宜的夜景色彩可以有效提升城镇的活力度。


牡丹江步行街的光影盒子与彩色灯光



5. 文脉延续原则


注重寒地城镇的耐候性,形成自己独特的处理材料的语言,是城镇建筑材料运用的关键。


城镇色彩总体风貌



小结:

以原住民传统建筑色彩、近代工业化时期城镇色彩文脉发展为规划前提,通过贴合实际的规划原则增强寒地城镇的特色性,积极利用城镇色彩规划创造一个地域特色明显的、建筑色彩和谐的寒地城镇风貌。


————END————


相关链接

刘茂华:如何用神奇新科技为地球做体检?

方松林:一座矿区公园如何讲出生动的故事

郭琼莹:自后疫时代看乡村振兴的新世纪愿景与价值

周扬:面向儿童友好的住区公共空间如何营建


2023城市高质量发展国际论坛暨第十三届园冶高峰论坛召开

参赛全攻略→第十四届园冶杯大学生国际竞赛,4月20日启动!

点分享点收藏点点赞点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