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锦绣中华 | 一丝一缕间的美好(上篇)

首都博物馆 首都博物馆 2023-10-07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从事植桑、养蚕的国家,拥有灿烂而悠久的纺织文明。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勤劳睿智的中国先民们,在经纬间穿梭,将自然界中的动植物作为素材,创造出绚丽多彩的纺织品装饰题材,或浪漫诡奇,或生机盎然,或寓意深长……


在中国织绣历史上

同为自然界元素的动植物装饰题材

并不是均衡出现的

唐以前以动物装饰为主要题材

唐以后以花卉植物装饰为主要题材

首都博物馆

锦绣中华——古代丝织品文化展

清晰地展示了这一过程

在今天我们所能见到的早期织绣材料中,以战国时期的楚国织绣为多。荆楚之地楚人好巫崇鬼神的信仰,使织绣纹样脱离写实描绘,呈现出神秘、浪漫的装饰效果。在楚国织绣上,常常出现凤鸟纹样,龙为鳞虫之长,凤为百鸟之王,都是祥瑞之物,表达着人们避邪祈福的愿望。

 

蟠龙飞凤纹绣浅黄绢面衾(qīn)
(局部复原件)
原件战国
湖北省荆州市马山1号墓出土
荆州博物馆

文物原件以被割裂的刺绣材料拼成,纹样不完整。此复原件按照图案构图将纹样恢复完整。图案以龙凤为主题,呈中心对称构图,在龙飞凤舞的动势中保持总体平衡,动中有静,显现出大气雄浑的气势。纹样中上部对称轴线有花树,花树上两龙首相接处有涡轮纹,可能是太阳的形象。对称轴线的下部为凤尾相连,有另一个涡轮纹与龙首处涡轮纹相应,可能是象征着月亮。


 

凤龙相蟠纹绣
战国
湖北省荆州市马山1号楚墓出土
荆州博物馆

此残片为衣料,在绢上以红棕、土黄、浅黄三色绣线锁绣图案(绣线盘曲相套如锁链),主题为四方连续的一凤二龙相蟠,经过分割打散再组合的构成方法,形成二龙相对蟠于凤鸟背上,使龙身成为鸟身的一部分。


 


楚启汉风,楚地崇仙思想在汉代盛行,浪漫的楚风依然保留在艺术形象中。西汉丝织品上出现的“长寿绣”与“乘云绣”,在流动的云气中穿插龙与飞鸟,应是对楚文化中龙凤形象的继承与发展。


绛红绢地“长寿绣”残片
西汉
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1号墓出土
湖南省博物馆

“长寿绣”以穗状云纹铺满织物,并点缀花蕾,在漫卷的云纹图案中穿插侧面的龙形。战国时期的人物御龙帛画可知,楚地有龙引导人飞升成仙,获得“长生不老”的思想,汉人称此图案为“长寿绣”的原因或许与此相关。


 

人物御龙帛画(复制品)
原件战国
湖南省长沙市子弹库楚墓出土
湖南省博物馆

 

黄褐对鸟菱纹绮“乘云绣”残片
西汉
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1号墓出土
湖南省博物馆
“乘云绣”与“长寿绣”类似,即将鸟身分割打散,在云气纹中露出鸟头,形成乘风飞鸟的形象。而穗状云纹本身,可能与凤鸟羽翅有一定的联系。

 


汉晋时期,丝织品上出现了“双头鸟”的图案。这一图案可能与佛教中的“共命鸟”有关,“共命鸟”也叫“生生鸟”,二者相依为命,生死与共。

 

花鸟纹刺绣
汉晋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且末县扎滚鲁克出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
残片中依稀可辨有“双头鸟”。佛教题材画面的出现,从出土地点上看,恰与佛教东传经西域传入内地的路线一致。

 


古人的智慧是无穷的,古代先民们不仅创造出了以平面形式将动物形象织绣在布帛上的方法,还创造出了立体的动物形象纺织品。东汉时期造型别致的“鸡鸣枕”,是古人根据鸡的特点和形状创造的。“鸡鸣枕”中间宽厚凹陷,人枕在中间刚好会让鸡头高高翘起,仿佛雄鸡在放声鸣叫。“鸡鸣枕”上绣着“延年益寿大宜子孙”的吉利字样,表现出人们渴望生命延续及对后世子孙美好的祝愿。

 

“延年益寿大宜子孙”锦鸡鸣枕
东汉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丰县尼雅遗址出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
鸡鸣枕,因两头尖翘如鸡首而得名,出土实物始见于汉代墓葬中,可能是专用于墓葬的明器。该墓墓主人为尼雅古王国(精绝国)王室贵族,可见在民族融合的影响下新疆地区在汉代便有了对内地文化的认同。

 

魏晋南北朝时期

北方民族南下,中原汉族南迁

南北民族文化相互交流与融合

铺就了

纺织品装饰题材的转折与变革

从先秦两汉神秘的云中龙兽

转向唐代后世的花草之趣

 

那么

唐代以后

纺织品装饰题材

具体转变成了什么样子呢?

敬请关注

一丝一缕间的美好(下篇)

 


展览主题

锦绣中华——古代丝织品文化展



展览时间

2019年9月28日-11月24日

 


展览地点

首都博物馆一层B展厅



预约看展

长按二维码预约入馆





责任编辑:颜芳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