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残留失眠:针灸疗效及耐受性如何?
抑郁症序贯治疗(STAR*D)研究显示,失眠为抑郁最常见的一组残留症状。然而目前,针对这一临床状况的研究仍较为有限:药物治疗的使用受制于其副作用及潜在的滥用及依赖风险,而由于耗费时间及对参与度的要求,心理治疗的使用仍显不足。
针灸是最受欢迎且安全的替代及补充治疗手段。一项近期发表于《临床精神医学杂志》(J Clin Psychiatry)的研究中,来自香港大学精神病学系的Ka-Fai Chung等开展了一项纳入安慰剂及伪刺激的随机双盲对照研究,旨在探讨针灸针对抑郁残留失眠及其他症状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显示,针灸耐受性良好,但疗效较为微弱,与最小刺激量针刺及“安慰剂针刺”相仿。
2011年5月至2013年8月期间,研究者从香港4个精神科门诊招募了150名受试者,这些个体的平均年龄为49.3岁,79.3%为女性,均存在重性抑郁(MDD)病史及超过3个月的显著失眠。受试者被随机分入常规针灸组、最小刺激量针灸组及安慰剂针灸(placebo acupuncture)组,并于3周内接受了9次治疗。常规针灸组所选取的针刺点包括双侧耳神门穴、四神聪穴、安眠穴、内关穴、神门穴、三阴交穴及单侧印堂穴、百会穴。研究主要转归为睡眠日记衍生的睡眠效能(sleep diary–derived sleep efficiency),次要转归包括其他睡眠效能指标、活动记录仪、焦虑及抑郁症状、日间功能及负性事件。研究盲法实施良好。
结果显示:
★ 主要转归即睡眠日记衍生的睡眠效能方面,治疗1周后,常规针灸组与最小刺激量针灸组(−1.40,95%CI, −7.08- 4.28),以及常规针灸组与安慰剂针灸组(3.10,95% CI, −3.64- 9.84))之间并无显著差异;
★ 常规针灸组受试者实现入睡潜伏期≤30分钟的比例高于安慰剂组(P = .04),但其他指标均相仿;治疗后5周已观察不到显著差异;
★ 与其他组相比,常规针灸组在大部分指标方面均无显著优势;
★ 针灸耐受性良好,常规针灸组因不良反应而中断治疗的比例为5.1%和3.4%,其中2人原因为针灸点疼痛,1人原因为头痛及恶心。研究中未报告严重不良事件。
基于上述结果,研究者得到结论:针灸治疗抑郁残留失眠症状耐受性有余而疗效不足,很多患者在治疗后仍受到具有临床意义的失眠症状的困扰。本项研究对针灸的价值进一步提出了质疑,同时也再次强调了抑郁残留失眠症状治疗的艰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