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双相障碍自杀风险有多高?怎么防?

2016-09-01 医脉通 医脉通精神科

自杀悲剧并不仅仅存在于双相障碍(BD)患者中;然而,这一人群具有精神障碍患者中最高的自杀未遂率与自杀死亡率。因此,诊治BD患者的临床医生需要面对以下重要问题:

 

① BD人群自杀未遂或死亡的风险究竟有多高?


② BD诊断如何影响我们对个体短期及长期自杀风险的理解?


③ 如何为BD患者制定最为有效的自杀干预策略?

 

针对以上问题,国际双相障碍学会(ISBD)工作组提出了建议,Ayal Schaffer及Manuel Sanchez De Carmona医生8月31日在Psychiatric Times上撰文进行了总结,要点如下:

 

自杀风险有多高?


流行病学数据显示,约25%的双相障碍患者曾自杀未遂,而在临床样本中比例更高。此外,BD患者的自杀成功率约为一般人群的2倍,自杀未遂与自杀死亡的比值约为13:1~16:1。ISBD工作组的荟萃分析显示,BD患者总体自杀死亡率约为164/100,000人年,在多数国家为一般人群的至少10倍。

 

自杀率因个体因素、临床因素等有所不同。丹麦纵向研究显示,病程超过30年的BD患者中,最终自杀死亡的比例为男性7.8%、女性4.8%。

 

高危因素?


 病例 


一天傍晚,33岁的Maria被朋友送入急诊室。她与男友吵架后喝了很多酒,在写下一封愤怒的遗书后冲动地服下了20片抗组胺药。


Maria曾反复发作抑郁,近日正面临着繁重的学业负担。最近,她曾因抑郁症状恶化伴自杀观念在另一家医院住院,在原有喹硫平治疗(400mg qhs)的基础上增用一种抗抑郁药,此后更加易怒、烦躁,出现夜间失眠。


病历显示,Maria有10年BDⅠ型病史,17岁首次发作,曾接受短期帕罗西汀治疗。首次躁狂发作时伴有精神病性症状,并入院治疗;此后未出现精神病、住院或急诊事件,直至此次发作;曾接受双丙戊酸钠治疗7年,有怀孕计划后换用喹硫平。她承认父亲死于自杀,并表示「不想像他那样结束。」




经由meta分析,ISBD工作组所发现的自杀未遂风险因素如上表。此外,与自杀死亡(而非未遂)显著相关的两个因素为男性及一级亲属自杀史。未发现精神病史及共病物质使用与自杀死亡相关,说明自杀死亡与自杀未遂的危险因素不完全相同,如物质使用障碍、女性与自杀未遂相关,但并不与自杀死亡相关。

 

性别对BD自杀风险的影响相当微妙。很明显,BD女性患者较男性自杀未遂可能性更高,但在自杀死亡率上则正相反。然而,在与非BD患者分性别比较时,女性BD患者标准化死亡率仍然较高,说明BD对于女性自杀率的影响更大。其他与自杀未遂及死亡相关的因素包括但不限于:年龄、混合状态、一级亲属心境障碍家族史、自杀未遂史、近期人际压力等。


(点击可查看大图)

 


如何干预?


首先,以社区为基础的措施,如公共教育、危机管理、手段限制、网关培训等至关重要。此外对精神症状的整体管理也发挥了核心作用,包括高风险期干预、锂盐及其他药物治疗。

 

高风险期

 

长期以来,精神科住院期间及之后被视为自杀的高危时期:约30%-40%的BD自杀发生于此阶段;尤其是首次住院和/或年龄<30岁患者,标准化死亡率为一般人群的43-60倍。此时可以考虑的策略包括:


▲ 书面制定安全计划


简短的自杀观念心理干预


技能训练


自杀手段限制


其他可用于住院及住院后的设置。

 

伴混合特征的患者自杀风险同样很高。ISBD工作组建议,BD患者心境发作伴混合特征时应停用抗抑郁药。在Maria的病例中,由于可能伴混合特征,停用抗抑郁药即为降低自杀风险管理的第一步。

 

锂盐

 

锂盐对于降低自杀未遂或死亡的疗效是显而易见的。临床医生的挑战在于识别哪些特定治疗对于具体患者最为有效。锂盐的潜在抗自杀作用已得到了广泛的研究与探讨,ISBD工作组认为:

 

① 接受锂盐治疗的BD患者自杀未遂及死亡率显著低于安慰剂组;


② 停用锂盐通常与更高的自杀未遂及死亡率相关;


③ 自然治疗数据显示,接受锂盐治疗的患者相比于其他药物,自杀未遂或死亡率更低。

 

其他药物

 

2009年,FDA发布了关于抗惊厥药可能增加自杀观念或行为风险的警告;然而,后续一系列研究并不支持此警告。事实上,某些证据甚至表明,抗惊厥药可能拥有可媲美锂盐的抗自杀作用,但研究仍有限。对于抗精神病药及抗抑郁药的研究也相当有限。总体上,尚无证据显示有其他特定药物可明确降低自杀风险。

 

结论

 

自杀风险的评估与自杀干预是相当艰巨的任务,常有较高的复杂性与模糊性,同时影响也是深远的,在BD的背景下尤为如此。正如以上内容,ISBD工作组对于自杀问题的关键目标在于总结现有证据,为医生提供有用的临床信息,并提出实践建议。


锂盐治疗双相障碍:你需要知道的一些事

 

信源:Ayal Schaffer, MD and Manuel Sanchez De Carmona, MD. Lessons Learned From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Bipolar Disorders Task Force on Suicide. August 31,2016. Psychiatric Times.


医脉通编译,转载请注明出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