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MA子刊实锤:体力活动可预防抑郁症,走路爬楼梯也可以 | 研究速递
医脉通编译,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大量研究显示,体力活动(physical activity)水平与抑郁症(MDD)风险显著相关,体力活动多的个体罹患抑郁症风险较低。然而,此时得出「锻炼可以预防抑郁症」仍为时尚早,因为上述相关性的方向并不确定:究竟是体力活动更多可以降低抑郁症风险,还是抑郁症导致体力活动更少?想解答这一问题,研究者必须采用先进的研究设计,有效控制潜在偏倚对结果的影响。
一项2019年1月23日在线发表于《美国医学会杂志 · 精神病学》(JAMA Psychiatry,影响因子 16.642)的研究中,来自美国麻省总医院的研究者通过使用孟德尔随机化,基于超过60万人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数据展开分析,有力地得出以下结论:客观测定的体力活动量大可以有效降低抑郁症风险,而抑郁症并不导致主客观体力活动量的显著下降。
关键在于,此处的体力活动并非仅仅指传统意义上的「锻炼」——只要动起来,情况就会大有改观。
研究简介
如上所述,本项研究采用了孟德尔随机化(Mendelian randomization)分析。简言之,该方法将随机化水平由表型下沉至基因型层面,将基因型作为工具变量推测表型与疾病之间的关联。相比于表型,等位基因的分布呈高度随机化,因此该手段对偏倚及混杂因素的控制更佳,可以更好地确定表型(如体力活动水平)与疾病(如抑郁症)风险之间的真实相关性,包括其方向。
研究者使用了来自大型GWAS的数据,将特定基因型与体力活动水平进行了关联,其中体力活动量数据包括两种:研究对象自我报告的主观体力活动量(n=377 234),以及基于腕带加速计测定的客观体力活动量(n=91 084)。此外,研究还纳入了针对143 265名抑郁症或非抑郁症个体的GWAS数据。基于这些数据,研究者对主客观体力活动量与抑郁症风险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尤其分析了方向性,即「谁导致了谁」。具体统计学方法详见原文。
研究结果
综合分析超过六十万人的数据后,研究者发现:
一、客观体力活动量
1. 客观体力活动量大可显著降低抑郁症风险,具有统计学意义:加速计平均示数每增加1个标准差(SD),罹患抑郁症的风险降低26%(OR, 0.74,95% CI, 0.59-0.92; P = .006)。
2. 相比于非抑郁症,抑郁症并不导致客观体力活动量下降(P = .70)。
二、主观体力活动量
1. 主观体力活动量大不能降低抑郁症风险(P = .48)。
2. 相比于非抑郁症,抑郁症并不导致主观体力活动量下降(P = .15)。
讨论
分析显示,基于加速计数据的客观体力活动对抑郁症具有保护效应,可显著降低个体罹患抑郁症的风险,而主观体力活动量则无此相关性。另外,抑郁症并不显著导致主客观体力活动量的下降。因此,体力活动与抑郁症的相关性很可能由「客观体力活动降低抑郁症风险」所驱动。
值得注意的是,主客观体力活动量的结果差异并不仅仅来自研究对象的记忆错误或自我美化,还在于很多日常性的活动,包括走路上班、爬楼梯、割草坪等,其实也属于体力活动的范畴;这些活动与传统意义上的锻炼共同保护着我们,降低罹患抑郁症的风险,但我们很可能低估了这些活动对于健康的价值。
研究者指出,增加体力活动似乎可以帮助个体有效抵御抑郁症;并且,并非只有一本正经的锻炼才有此功效,只要动起来就比不动强。据推测,每天少坐15分钟而代之以跑步,或者进行一个小时的中等强度日常活动,就能够达到降低抑郁症风险的标准。接下来,研究者或应致力于探讨,如何针对抑郁症风险不同的人开展个体化的锻炼干预。
文献索引:Choi KW, Chen C, Stein MB, et al. Assessment of Bidirection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Physical Activity and Depression Among Adults: A 2-Sample Mendelian Randomization Study. JAMA Psychiatry. Published online January 23, 2019. doi:10.1001/jamapsychiatry.2018.4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