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当前睡眠良好的人中,有多少人会在一年内新发失眠?| 文献述评

JN 医脉通精神科 2023-05-13


医脉通导


本项研究是首项针对较大样本开展的、使用密集采样手段(如睡眠日记)前瞻性地评估急性及慢性失眠发病率及其转归的研究。


研究发现,基线睡眠良好的个体中,有27.0%在随后一年内曾符合急性失眠的标准,定义为连续至少2周每周有至少3个夜晚睡眠潜伏期(SL)≥30分钟,和/或入睡后清醒时间(WASO)≥30分钟。


这些出现急性失眠的人中,72.4%在随访期内恢复;6.8%迁延为慢性失眠;另有19.3%不满足恢复或慢性失眠的标准,而是表现为「持续睡眠不佳」。




失眠患病率数据很多,但发病率数据却很少,很多问题有待进一步解答。例如,目前睡眠良好的个体中,有多少人会在接下来的一年内新发急性失眠(AI)?这些新发失眠的人中,有多少会从急性失眠中康复,又有多少会迁延为慢性失眠(CI)?


澄清上述问题有助于更好地区分急性和慢性失眠,以及探索慢性失眠的高危及保护因素。既往有研究探讨过这些问题,但往往仅设置两三个观测点,缺乏高强度的定量监测手段(如每天使用睡眠日记评估睡眠潜伏期[SL]及入睡后清醒时间[WASO]),所得到的发病率数据常来自恰好被「捕捉」到的患者情况。



研究简介


为了更好地探讨失眠的自然史,尤其是基线睡眠良好者新发急性及慢性失眠的比例及其转归,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等机构的研究者开展了一项前瞻性研究,该研究发表于睡眠医学领域权威期刊Sleep


简言之,研究对象来自三个全国性的研究队列,受试者基线年龄>35岁且睡眠良好。研究者对其进行了为期一年的高强度监测,包括每天记录睡眠日记,配合每周、每2周、每月进行的一系列睡眠、压力、心理及躯体状况评估。依从性不佳(如睡眠日记完成<60%)者未纳入最终的数据分析。


基线睡眠良好的评定涉及初筛及分析确认两个环节,如初筛要求过去至少6个月内每周至少5个夜晚SL<15分钟且WASO<15分钟;急性失眠定义为连续至少2周每周有至少3个夜晚SL≥30分钟和/或WASO≥30分钟;慢性失眠定义为12周内有至少10周难以入睡和/或难以维持睡眠;「从失眠中恢复」定义为满足急性或慢性失眠标准之后,12周内有至少7周睡眠良好,且这一时段的最后4周必须被判定为睡眠良好。具体研究设计详见原文。



研究结果


共有3,287人符合基线睡眠良好的初筛标准。排除依从性未达标及研究早期即满足急性失眠标准的患者后,分析共纳入1,248名受试者,其中女性67%,平均年龄53.2岁。


图1 失眠的自然史;AI-REC,从急性失眠中恢复;PPS,持续睡眠不佳;CI,慢性失眠;CI-REC,从慢性失眠中恢复(Perlis ML, et al. 2019)


如图1,27.0%(337人)在一年的随访期内曾符合急性失眠的标准。这337人中,72.4%(277人)在随访期内从急性失眠中恢复(AI-REC);6.8%(23人)迁延为慢性失眠;另有19.3%(65人)既不满足恢复标准,也不满足慢性失眠标准,而是表现为「持续睡眠不佳」(persistent poor sleep, PPS)。


此外,发展为慢性失眠的研究对象中,有5人(占急性失眠个体的1.5%)从失眠中恢复(CI-REC)。



结论


本项大规模前瞻性研究显示,当前睡眠良好的个体在未来一年内出现急性失眠的现象很常见,年发生率为27%,但其中超过70%属于自限性,只有大约7%的人发展为慢性失眠。综合评估,每100名睡眠良好的个体中,只有2人在一年内发展为慢性失眠。然而,还有接近五分之一的急性失眠个体未能完全恢复。


作者指出,本项研究是首项针对较大样本开展的、使用密集采样手段(如睡眠日记)前瞻性地评估急性及慢性失眠发病率及其转归的研究。与慢性失眠不同,急性失眠可能仅仅是「战斗逃跑反应」(fight-flight response)的一部分,并非真正的疾病。未来有必要评估介导急性及慢性失眠转化的社会人口学及临床因素。


文献索引:Perlis ML, Vargas I, Ellis JG, et al. The Natural History of Insomnia: The Incidence of Acute Insomnia and Subsequent Progression to Chronic Insomnia or Recovery in Good Sleeper Subjects. Sleep. 2019 Dec 18. pii: zsz299. doi: 10.1093/sleep/zsz299. [Epub ahead of print]


点击「阅读原文」可查看及检索历史文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