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纪念刘先平老师——中国大自然文学的开拓者

沉痛缅怀刘先平老师

著名作家、中国大自然文学开拓者刘先平老师因病医治无效,于2022年1月10日13时20分在合肥去世,享年84岁。

刘先平老师是一位为大自然文学恪守敬业、对大自然充满敬意的作家,他在大自然中跋涉数十载,其实只是在做一件事:呼唤生态道德。

“我在大自然中跋涉四十多年,写了几十部作品,其实只是在做一件事:呼唤生态道德——在这个面临生态危机的世界,充分展现大自然和生命的壮美——因为只有生态道德才是维系人与自然血脉相连的纽带。我坚信,只有人们以生态道德修身济世,和谐之花才会遍地开放。”     

                                                                         ——刘先平

刘先平(曾用名平川、巢子、文木),1938年11月出生,安徽肥东县人。1961年9月参加工作。
历任合肥师专、合肥六中、合肥十中教师,合肥市文化局,《安徽文学》编辑部主编,安徽文艺出版公司经理,《传奇•传记文学选刊》杂志社主编,省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省儿童文艺家协会主席。2012年5月退休。

刘先平老师所从事的大自然文学写作,是一项艰苦的事业,他的作品是跋山涉水、一步一步走出来的,是沾着他的汗水写出来的。

这种在万水千山中行走写作的精神贯穿了他四五十年的写作经历,十分让人敬佩,但他始终无怨无悔。凡是了解刘先平老师的朋友都知道他睿智、博学、热情、深刻,总能用充满趣味的文字,讲故事,分享知识,传达尊重自然,尊重生命的生态道德理念。

他的离开是中国文学事业的巨大损失,所有认识他的人都悲痛不已。

他曾经两次横穿中国,从南北两线走进帕米尔高原、两赴西沙群岛探险、三次穿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四次探险怒江大峡谷、六上青藏高原。
2010年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授牌成立“刘先平大自然文学工作室”。
2016年“刘先平大自然文学品牌研发推广中心”挂牌。
他创作的大自然文学在中国文学界已成为独树一帜的品牌,以崭新的题材、崭新的主题、崭新的语言开拓了一个独特的艺术领域,同时在艺术上有新的突破,表现了作家严肃的写作立场和深沉的人文精神。

他的作品字里行间都溢满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对每一片天空的热爱。让每一位看过他作品的读者印象深刻,并能从中汲取力量。



致敬!缅怀

刘先平老师一生著作等身,多部作品荣获国家奖项: 

《云海探奇》获全国优秀儿童读物奖;《山野寻趣》获新时期全国优秀儿童读物奖、第四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刘先平大自然探险长篇系列》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国家图书奖提名奖;

《黑叶猴王国探险记》获第五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 《刘先平大自然探险》获宋庆龄儿童文学奖;《东方之子刘先平大自然探险》获全国优秀儿童读物一等奖、国家图书奖提名奖;《走进帕米尔高原——穿越柴达木盆地》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


2010年获国际儿童读物联盟第32 届国际安徒生奖提名奖;2011年、2012年连续两年被列为林格伦文学奖候选人;《孤独麋鹿王》获第三届比安基国际文学奖;多部作品已译成英文出版,许多中短篇作品入选多种文集和课本。

我们相信,只要让他的作品流传于世,将他的思想传递下去,让更多人知道了解,让更多的读者受惠,那么,刘先平老师就不会真正地离开


《呼唤生态道德》节选

作者:刘先平


三十多年来在大自然中的考察,六十多年的人生经历,使我逐渐深刻地认识到:树立生态道德的重要及紧迫。三十多年前我所描写的青山绿水,现在已有不少是面目全非。大片原始森林被砍伐了,很多小溪小河都已退化或干涸。水是生命的源泉。水的污染给整个生物链带来的是灾难性的影响,使人类的健康、生命处于极不安全的状态。中国五大淡水湖是长江中下游湖泊群的代表,是人口最为密集地区的生命线,号称“鱼米之乡”。但只经历了短短的二十多年,五大淡水湖就都面临着湖面缩小、污染等生态恶化问题。在经济发达的长三角、珠三角,水污染更是触目惊心。自然养育了人类,可我们缺少对自然的感恩,也缺少了对其他生命的尊重,妄自尊大,胡作非为。当人类对自然缺失了道德,自然也会还之于十倍的惩罚!我曾立志要为祖国秀丽的山河谱写壮美的诗篇,但只是短短的二三十年,我所描写的山川河流不少都已是“历史”“老照片”。我曾冒着种种的危险,在野生动植物世界探险,无论是描写滇金丝猴、梅花鹿、黑叶猴,还是描写红树林、大树杜鹃,都是为了歌颂生命的美丽,但是这些生命总也避免不了不幸的经历——它们在人类的猎杀、压迫下苦苦挣扎。即如每年要进行一次宏伟生育大迁徙的藏羚羊,或是给人类带来福祉的麝,或是在山野中呼唤爱的黑麂……都不可避免地遭受着厄运。它们生存的空间,正被人类蚕食、掠夺。这使我无限忧伤、愤怒,更加努力地呼唤生态道德的树立,也更寄希望于孩子。正是大自然的生存状态,激起了我决心在一些作品之后写下后记,为过去,为未来,立此存照。三十多年来,大自然以真挚、纯朴、无比的热情,接纳了我这个跋涉者,在互相倾诉、抚慰中,我与大自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热爱生命,尊重生命,热爱自然,保护自然,保护环境,应是生态道德最基本的范畴。我们来自自然,与自然有着血肉相连的关系。人类在初期对自然是顶礼膜拜的。很多的部落,将动物的形象作为图腾。我们的祖先,对人和自然关系的认识,曾有过很多智慧的表述,如“天人合一”、盘古开天地等,这些至今仍是经典。从世界教育史考察,人类对于自然的认识,一直是教育的最基本最经典的内容,如讲述天体气象、山川河流、森林、环境和资源,等等。以人类生存的环境、人类在自然中的位置作为人生的启蒙,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上培植对生命的热爱,对自然的感恩。但这种优良的传统,随着人类社会、经济,尤其是科学技术的发展,逐渐丢失。城市钢筋水泥的建筑,活生生地切断了孩子们与自然的联系。现在城里的孩子不知稻、麦为何物已不是怪事,甚至连看到蚂蚁也发出了惊呼。缺失生态道德的社会,使孩子们失去了自然。我希望用大自然探险奇遇,还给孩子们一个真实的大自然世界,激活人类曾有的记忆,接通人类与大自然相连的血脉,使孩子们接受生态道德的洗礼、启蒙;同时,启迪智慧的成长。大自然是人类的母亲,请千万不要忘记,大自然也是知识之源,人类正是在不断探索自然的奥秘中,才促使科学技术发展到辉煌灿烂的程度。道德是一个人的品质、修养、精神;道德力量的光辉,犹如日月星辰。我一直坚信,只有人们以生态道德修身济世,人与自然的和谐之花才会遍地开放。


先生一路走好



- End -


编辑/排版:李阳



爱阅读的人都

关注了它

扫码免费订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